城乡协调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协调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

刘琳刘长滨都昌满钱雅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 本文探讨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含义和内容,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建立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标准值和权重,并提出了指标评价的方法,为政府制定城乡管理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城乡协调发展指标评价

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判断城乡协调发展的程度是政府分析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定城乡发展战略的前提。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城乡协调发展应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本文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探讨了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和方法,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依据。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

1、城乡协调发展的含义

城镇与其所在区域具有地域上的开放性和边界的模糊性。城镇的生产、市场、技术、资金等经济活动要素,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的内在联系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突破城区的行政界限,形成城乡协同区域,双向互补。因此,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市和乡村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即乡村要确保农业的现代化,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资源和市场,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交流和组合;在空间上互为环境,生态协调、环境幽雅,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形成一种城市和乡村稳定持久的结合,城乡交融发展,使城乡系统的整体功能日益提高。

2、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

⑴城乡社会融合消灭城乡人民在参与国家政策、决策方面的差别,在生产关系上体现共同利益;乡村居民在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受教育程度、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居住水平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同。

⑵城乡经济融合城市发挥中间纽带作用,将大工业和农村工业合理布局。乡村接受城市的部分功能,成为城镇的功能体。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工业化。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广泛联合,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繁荣城乡经济局面,形成城乡之间统一的市场体系,从而使城乡之间互具引力,确保城乡协调发展的顺利进行。

⑶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城乡在空间对比上差距不显著,输入、输出关系合理,物质、能量循环途径完善,信息传递渠道通畅,严格控制污染源,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使城市生态环境乡村化,乡村环境城市化。

⑷城乡人口融合根本改变农村居住着大量农业人口、城市聚集着拥挤的工业人口的畸形状态。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和迁移,城与乡、居民与农民不存在制度上的限制,只不过是居住地点和职业分工的不同。

⑸城乡文化融合努力提高乡村居民文化水平,使整个社会成员都充分享受现代精神文明,从根本上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穷困、疾病丛生的状态。

⑹城乡空间融合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景观对比在一个更大尺度上呈均质状态,城乡间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通信网络,城乡联系有序。

二、城乡协调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

1、指标设立原则

⑴全面性原则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一定要全面,要有反映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指标。

⑵实用性原则在遵循全面性的同时,各项指标的设定应具有实用性,即指标应满足:

①已经可得或可以通过一个明确的过程取得;

②能够逐年评价。

⑶政策相关性原则指标的设定应与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密切相关,能够为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提供参考依据。

⑷区别原则城市和农村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截然的界限,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任何时候都应把握“度”的概念,即该区域城市和乡村的特征所反映的状况。因此,指标应当选择能够反映传统的城市与传统的乡村相区别的根本性的方面,以“度”的形式进行衡量。

2、指标体系的构成(见图1)

一级指标:城乡协调发展度

二级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环境发展指标

三级指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GDP;粮食单产;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

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平均预期寿命;适龄人口中学的入学率;每一医生服务人口数;婴儿死亡率;人均居住面积;住宅成套率;

供水普及率;下水道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电话普及率;人均绿地面积;太阳房应用率;大气环境协调系数;噪声环境协调系数(协调系数=污染物排放量年平均增长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3、指标标准值和权重的确定

指标的标准值的确定是根据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指标水平确定的;指标的权重是根据指标的重要性以特尔菲法确定的。

⑴经济发展指标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多项统计指标,根据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我们选取了四个指标作为经济发展指标。其中,人均GDP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粮食单产反映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乡镇企业占GDP的比重反映农村工业的发展情况,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指标权重依次定为0.7,0.1,0.1,0.1。其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权重定为0.7,是因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反映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按照城市经济学的观点,城市是第三产业的集中地,而农业的发展则是以第一产业为特征的,农村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可以认为第三产业发达是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⑵社会发展指标

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城乡协调的社会发展指标,因此它的指标定为0.4。这里市镇人口的概念不同于户籍统计的概念,而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居住地,即居住于市镇范围内;二是就业,即从事非农产业。一个地区的市镇人口比重越高,表明该地区有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市政设施的服务,人口集中度高,社会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每一医生的服务人数、适龄人口中学的入学率反映地区的医疗、教育水平;人均居住面积和住宅成套率反映居民的居住水平(见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