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研究现状及展望_柴晋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研究”(编号:2003033505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的运作机理与创新绩效研究”(编号:Y605173)。
作者简介:柴晋颖,女,1982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王飞绒,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网络组织。
虚拟社区研究现状及展望
*
The Investigation Status and Forecast of Virtual Communities
柴晋颖 王飞绒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杭州) (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杭州)
摘 要 在阐述虚拟社区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切入,对国内外虚拟社区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统计及分析。认为我国对虚拟社区的应用、绩效评估以及产业化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相对缺乏,研究方法上并不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目前我国在虚拟社区研究及实际应用中亟待解决虚拟社区成员行为方面的定量研究、虚拟社区在知识共享上的运作机制及绩效评价这两方面的问题。关键词 虚拟社区 虚拟空间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上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 )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虚拟社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购物方式甚至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越来越显著地影响着传统社区中的每一个人。虚拟社区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涉及信息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然而我国对虚拟社区研究的基本情况是实践起着基本的推动作用,理论研究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相对滞后。本文试图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探讨虚拟社区的定义、现有研究的主要方面,并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1 虚拟社区定义
一个清晰、明确并被大部分学者接受的定义对于虚拟社区
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将使虚拟社区与传统社区、网络上其他信息服务区分开来,为虚拟社区的研究界定了研究对象。
许多学者探讨了虚拟社区的定义,Howard (1993)对虚拟社区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a .网络虚拟空间,活动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发生的,这区别与传统的社会活动;b .公共讨论,无论是分享观点、知识,或者情绪,参与者都是和其他人进行讨论,这表示讨论的话题是由参与者产生的;c .个人关系,表示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参与者在他们之间持续发展自己和他人的关系[1]。Hagel 和Armstrong (1997)重点从虚拟社区讨论内容的来源进行定义,他们定义的关键点是数据、信息、讨论内容以及情感表达等都是虚拟社区成员在讨论中产生的,这使得虚拟社区和一些在线信息服务区别开来[2]。Jones 和Rafaeli (2000)的定义中采用虚拟公共场所(V irtual public )来替代虚拟社区的表达,他们更强调在网络空间中参与者对交互作用的贡献[3]。Romm
和Clarke (1995)的定义指出,只要信息通讯有一部分是通过电子媒介来传播,而不完全是面对面的传递信息,那么所形成交流的人群就组成了虚拟社区[4]。我们认为这个更宽泛的定义并不能很好地区分虚拟社区和其他网站的区别。Hesse (1995)的定义则强调虚拟社区交流的是信息而不是物品[5]。
综合各个学者对虚拟社区的定义,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a .网络虚拟空间,所有的定义都认为虚拟社区存在的空间应该在网络上,这点使得虚拟社区和传统社区区别开来;b .虚拟社区需要技术的支持,不同的定义直接或间接地强调了虚拟社区的进入方式要通过电脑或者电子媒介,也就是技术;c .虚拟社区中讨论的内容或话题是产生于社区参与者本身,或者说是参与者驱动了社区,而不是虚拟社区服务供应商驱动社区,这点可以明确地区分虚拟社区和在线信息服务;d .学者们一致接纳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群体交流,最终会形成虚拟社区中的一种社会人际关系。
总结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虚拟社区可以定义为:虚拟社区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空间,核心是参与者的交流和互动,并且在参与者之间将形成一种社会关系。
2 虚拟社区分类
目前,国内存在着如网易、猫扑、天涯等许多大型综合性虚拟社区,也存在着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社区,还有一些主题单
一的虚拟社区如情感社区、体育社区、商品交易社区、学习社区,也有企业建立的目的在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内社区等等。更深层次地探讨虚拟社区的分类,将有助于虚拟社区的研究。笔者认为对虚拟社区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取决于对虚拟社区的理解以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虚拟社区有效的分类将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Journ al of Information No .5,2007
情报杂志2007年第5期
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探讨了虚拟社区的分类,我们将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分类进行了整理,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虚拟社区分类
作者分类标准虚拟社区类型
Hagel和Arm st rong
(1997)基本需求
兴趣型社区、关系型社区、娱乐型社
区、事务型社区
用途角度兴趣型社区、事务型社区、关系型社区等
Jones和Rafa eli
(2000)社会组织角度网络志愿者组织、虚拟旅馆、网络超市等类似传统社会的组织形式
技术角度BBS、Bl o g、Wi ki、电子邮件组等
Bressler(2000)动机目的型社区、实践型社区、环境型社区、
兴趣型社区
Hagel和Armstrong(1997)认为虚拟社区中的交互作用是基于人们追求自身四种需求的满足,其中兴趣型社区使得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分享兴趣;关系型社区为具有共同经历和观点的人提供聚集在一起分享经历并建立新的个人社会关系的机会;娱乐型社区为人们提供了梦想以及娱乐的空间;事务型社区使得参与者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易,例如电子商务社区、网络商品交易社区等更多意义上体现的是一种信息的交换。Jones和Rafaeli(2000)认为从虚拟社区用途的角度进行分类与Hagel和A rmstrong(1997)的分类类似;另外他们认为虚拟社区中的组织都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类似的原型,因此也可以从社会组织角度进行分类;最后,也可以根据虚拟社区采用的不同技术特点将虚拟社区进行分类。Bressler (2000)根据人们参与虚拟社区活动的动机来进行分类[6]。第一个动机是追求目的性,人们通过参与虚拟社区的活动试图达到相似的目标;第二个动机是追求实践性,人们分享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环境性动机类似与实践性动机,但区别是人们更多的是由于立场、环境或者生活经历的相似而聚集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出于职业动机;最后一种动机是寻求兴趣相似者的动机,或者也可以称为兴趣型社区。
3 虚拟社区研究现状及评述
3.1 研究阶段的划分及研究特点 虚拟社区的发展及其研究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Lee,Vogel,Limay em,2002)[7]。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解阶段,主要是理解虚拟社区的概念、定义、规则等,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虚拟社区究竟是什么;第二个阶段是技术解决阶段,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虚拟社区,使用何种技术保证虚拟社区中的信息交流等关键技术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研究虚拟社区能带来哪些应用,包括虚拟社区对知识共享、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等各方面的作用;第四个阶段是评估阶段,主要是在虚拟社区发展过程中获取经验,并评估结果;第五个阶段是产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如何使虚拟社区得到商业化的应用,使虚拟社区在经济上获得成功,使之成为一种产业,最为典型的应用即是电子商务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五个阶段并非是按顺序依次发展的。事实上,这五个阶段可以认为是平行发展的。
我们采用Vir tual Community、BBS、虚拟社区、虚拟空间等关键词,在Elsevier1(Elsevier电子期刊(全文)共收录1800多种高品质全文学术期刊,涵盖21个学科领域。其中SCI、SSCI收录期刊1221种,EI收录期刊515种,社科类期刊数量为255种(SCI、SSCI收录期刊152种)、科技类期刊数量为1302种(SCI 收录期刊1069种)。)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搜索了1996~2006年收录的虚拟社区研究的相关文献,共搜索到2282篇文献,其中外文文献2017篇,中文文献265篇。根据以上五个研究阶段的划分,将文献搜索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事实上几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常在一篇文献中出现,但为了统计方便,我们根据文献内容的侧重点进行了划分,即不考虑重复统计,只将一篇文献归入一个研究阶段中)。
表2 虚拟空间研究阶段分类相关文献搜索统计
外文文献篇数
所占百分比
(%)
中文文献篇数
所占百分比
(%)第一阶段83241.217264.9
第二阶段1879.3228.3
第三阶段54927.24416.6
第四阶段20310.172.6
第五阶段24612.2207.6
合计2017100265100
分析文献搜索情况,主要体现出以下两方面特点:
a.相比国外文献,国内研究较集中于第一阶段虚拟社区的概念、规则、成员行为等方面的讨论,占中文文献总数的64.9%。较为典型的文献有项国雄、胡健(2005)从传播学的角度阐述社区成员的行为特征[8];易徽(2002)探讨了虚拟社区的文化特色及其影响[9];冯永泰(2006)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行虚拟社区内部的和谐构建,也需要进行虚拟社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构建[10];彭华民、侯莹(2001)认为虚拟社区会带来人际关系的信任问题,如何建立信任机制是虚拟社区成功的必要条件[11]。
b.国内研究在第三、四、五阶段有关虚拟社区的应用、绩效的评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从搜索到的文献看,第三阶段的研究大多结合第五阶段一起研究,一方面探讨虚拟社区对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作用,特别是企业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虚拟社区,另一方面探讨虚拟社区的产业化应用,如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较为典型的国内文献有:向海华(2004)认为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将为电子商务带来商机[12];刘龙(2002)提出并论证了虚拟社区将成为网络经济中企业塑造品牌的重要途径[13];粱海燕、黄艳娟(2005)阐述了基于Blog的企业知识共享机制及概念模型等[14]。第四阶段主要涉及虚拟社区应用的绩效评估,虚拟社区的有效应用并不一定在于经济上获得的收入,更在于虚拟社区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知识共享水平、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了顾客忠诚度等各方面,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定性、定量研究都非常缺乏。
3.2 不同研究方法文献分类 表3是将我们查阅的文献按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的情况(许多文献采用了定量分析与非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为了统计的方便,我们根据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即不考虑重复统计,只将一篇文献归入一类研究方法中)。其中国外使用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指调查统计、实验研究、个案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方法的文献所占比例为30.2%,而国内采用非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文献要远远多于定量分析的文献,分别占93.6%、6.4%,同时国内定量分析文献所占比重也远小于国外文献中定量分析文献占30.2%
情报杂志2007年第5期 Journ al of Information No.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