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基础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
——王震
什么是心脑血管病?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脑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引起的心脑组织病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
床症状称之为心脑血管病(如中风、冠心病等)。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
“四高一慢”
a) 发病率高:发病人数占总人口量的40.72%
b) 死亡率高: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达300 万以上,死于中风、冠心病
的人数占全国总死亡量的70%。
c) 致残率高: 90%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都有后遗症,如偏瘫、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d) 复发率高:据权威机构统计,五年内复发率在 90%以上,一年内复发率为
70.46%。
e) 恢复慢:发病后由于神经组织损伤恢复起来很慢,常留下后遗症。
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规律:
1、男比女多:约为 2.5~3.5 倍。
2、城市比农村多;
3、北方比南方多;
4、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者多:约为 1.8~2.5 倍;
5、秋冬季节发病率高。
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
1、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①、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
②、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缓或过速;
③、睡眠时感到憋气,需高枕才能感到舒服;
④、胸骨后左肩部疼痛,伴有虚汗;
⑤、长期发作的左肩痛(带有辐射性)。
2、脑血管疾病症状:
①、头晕、目眩、耳鸣、视物不清、眼前发黑;
②、间断性或持续性的头痛、偏头痛;
③、神经系统衰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
④、全身无力、伴随出汗、低热、心慌、胸闷;
⑤、肢体、面部、口舌、尤其是手指麻木,吐字不清、流口水、鼻出血;
⑥、恶心、呕吐、失眠、嗜睡;
⑦、情绪反常;
⑧、急躁、猜疑、幼稚、迟钝、强哭强笑。
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几个指标:
1、血压:正常值:90~140/60~90mmHg 理想值: 120/80mmHg
临界高血压: 141~160/91~95mmHg 低血压:血压低于 90/60mmHg 脉压差
正常范围值:高压-低压 =30~40mmHg ,
脉压差大于 40mmHg , 则有主动脉关闭不全、高血压、动脉硬化、甲亢、贫血等;脉压差小于 30mmHg ,常见于低血压、心包积液等。
2、心率正常范围值:
3、呼吸:正常情况下为 60~100 次 / 分,一般人为 70~80 次 / 分 16~20 次/ 分,大于 20 次提示可能心功能不齐,小于 16 次可能有脑 血管病。
4、常规四项:血压、心率、呼吸、体温。
心脑血管病的分类:
心血管疾病 :
1、先天性心血管病(先心病) :
为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中发育异常所致,病变累及心脏各组织和血管。
2、后天性心脏病:
(1)、动脉粥样硬化:
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供血障碍时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分类: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塞型、心肌硬化伴心率失常型、猝死型。
※心绞痛简介:
①、概念: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 临床综合症。
②、发病特点:
部位:胸骨后、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
性质:为压迫感、发闷,或紧迫感、压榨感的疼痛或刺痛。
诱因:体力劳动和心情激动,另外,饱餐和寒冷亦可引起。
持续时间:数秒或 3—5 分钟,一般在休息,消除诱因或在舌下含服硝
酸甘油就缓解。
( 2)、风湿性心脏病(凤心病) :
风湿性 心脏病 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 湿热 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 心脏瓣膜
病变。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急性期主要引起心内膜、心肌和心包炎症,称为风湿性心脏炎;
慢性期主要形成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称为风湿性心瓣膜病。
( 3)、原发性高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动脉血压增高可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
( 4)、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 :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环阻
力增高而导致的心脏病。
( 5)、感染性心脏病:为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侵蚀心脏而导致的心脏病。
( 6)、内分泌性心脏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减退性心脏病。
( 7)、血液病性心脏病:如贫血性心脏病等。
( 8)、营养代谢性心脏病:如脚气病性心脏病。
( 9)、心脏神经官能症: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
( 10)、其他:如药物或化学制剂中毒、高原性环境、放射性或其他物理
因素所引起的心脏病。
脑血管病:
1、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脑溢血) 。
2、缺血性脑血管病:
(1)、脑梗塞:※概念: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导致
的脑血栓、脑拴塞、腔隙性梗塞
等疾病的统称。
※脑血栓和脑拴塞的异同:
相同点:结果都是致残或死亡,后遗症都一样。
不同点:脑血栓是由脑部血液自身凝结而成,即动脉的血液有血栓形成,从而自身凝结,形
成脑血栓;脑拴塞是由外界因子(如风湿性心脏病、空气拴子、脂质拴子脱落)介入而形成。
※发病特点:
①、在睡眠时间或上午容易发作;
②、 60—79 岁的患者发病率高;
③、 70%的人都有后遗症;
④、发病后 6 小时之内可能抢救,否则很难抢救;
⑤、大多数的病人都有高血压,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发病;
⑥、复发率高,随季节转换(如春、秋、冬发病率高);⑦、
肢瘫、肢残, 1 年内积极治疗可能恢复较好,超过一年,难度
较大。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3)、脑萎缩
(4)、小卒中(小中风)
(5)、早年性痴呆(老年性痴呆)
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回事?
动脉粥样硬化( AS)是一种主要侵害大、中动脉,使血管内膜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的疾病。
它虽然进展缓慢,但最终会导致血管腔过分狭窄,局部供血不足或中
断,
或者在局部继发
血
栓而引起的心肌梗塞、脑卒中、远端肢体缺血坏死、甚至猝死。发生了AS 的血管有那些
变
化呢?正常的动脉硬膜附有一层内皮细胞,是非常光滑的。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可见到微
隆起或不隆起于内膜表面的黄色点状或条状病变,其主要成分是沉积在细胞内外的
脂质。此
时我们称之为脂质条纹期。在肌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脂质条纹可自然消退或发展扩
大,
增生的动脉平滑肌细胞和激活的巨噬细胞,可吞噬大量脂质。由于其细胞内部发生质脂代谢
紊乱,不能很好地代谢所吞噬的脂肪而演变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特有的泡
沫细胞。纤维组织的大量增生,脂质的进一步沉积,可形成明显硬化的纤维斑块,即纤维斑
块期。纤维斑
块的表面覆有纤维组织形成的纤维帽,深部是粥样物
质的堆积(包括细胞外基质,坏死、变性的细胞,泡沫细胞及胆固醇结晶
等)。
病变进一步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出现溃疡、出血、血栓形成、
钙化等,此时即称为复合病变或复杂病变期。目前一般认为病变发展
到此期已经无法使其逆转。有学者认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溃疡、出
血,可能是引起顽固型心绞痛的主要机制
之一;而血栓形成则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AMI )不可忽视的因素。现
在,抗凝、溶栓疗法在预防和治疗 AMI 中已经起到了有价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