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人的悲观情怀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日本人的悲观情怀的分析
作者:严婧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从日本人的生活中,日本文化中探究日本人的悲观情怀。
并从地理环境,自然观,历史因素,民族性格中分析日本人的悲观情怀的产生原因。
关键词:日本人、悲观情怀、原因
作者简介:严婧琨,女(1991-),天津人,西南大学外语学院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日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3-0226-01
日本人性格细腻,敏感。
在日本文化中,很少有过分夸张和强烈表露情感。
日本文化总是给人以细致精致之感,同时日本人总是有一种“物哀情结”。
这种悲观情怀总是洋溢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文化中。
仿佛日本人天生就有这种悲观情怀。
(一)日本人的悲观情怀的表现
(1)日本人的物哀情结
什么是物哀?物哀是人接触到外界事物发自内心地产生的物我同悲之感。
这种情感类似于中国古典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但是物哀不是简单的悲哀之情。
它是一种复杂之情。
它有悲伤,怜爱更有有此引发的深刻的哲学思考。
比如,日本人喜爱樱花。
樱花在日本的种植历史已有1000年历史。
樱花很美,但是花期很短。
日本有“樱花七日”之说。
所以在欣赏樱花浪漫之时,也难免会悲哀日后的残樱落地的凄凉。
日本一位作家曾感叹道:“男性通过樱花看到的是一种甘美的死,女性通过樱花看到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
当这两种关于樱花的梦合二为一之时,那好比盛开的樱花一样极具魅力的死便会陶醉每一个人。
”日本人的生死观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的民族。
他们认为生命是短暂的,像樱花一样骤然开放,凄然凋零,才够悲壮。
也许正是这种樱花凋零的壮烈之美才给予日本武士以“死”的启示。
一个留日的中国学者曾做过统计,据说在“樱花歌”中咏叹凋零的樱花竟占一半之多。
可见日本人并非简简单单悲哀,而是通过“物哀”寻找人生的哲理。
物哀,追求一种“瞬间美”。
日本人为了追求所谓“瞬间美”,不惜结束自己生命。
当不能忍受生活压力之时,他们便会毅然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种不能直面人生的脆弱,也是看透人生之后的洒脱。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日本人对生命的认知。
物哀使日本人精神异化。
日本的国旗是白色的,洁白如雪。
象征着宁静高雅。
并且雪易融化,也象征了日本人的“物哀情结”。
日本的歌舞伎在演绎悲剧时,并没有万物举哀的夸张,而是采用寂静地忍受悲痛。
给予观众巨大的感染力。
日本人喜欢拍惊悚片。
其惊悚片中的鬼往
往都有着悲惨的命运,让观众惊恐之余也不禁为之叹息。
在日本文化中,物之美不在于其有多绮丽,而是它能勾起人们的“物哀情怀”。
(2)日本人的悲剧情怀
正是由于有了这“物哀情怀”日本的艺术才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散发自己独特光芒。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悲与美是相通的。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给人一种悲剧之美。
他自己本人也在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日本文学中,多数是以悲剧结尾。
日本人内向,不愿过多流露自己的情感。
文学创作中也常常以平静地结束一切。
这表面上是一种生命的悲剧,但对信奉奉佛教和神道教的日本人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对于不善于不敢于表达自身情感的日本人来说,唯有悲剧才能释放其所有的情感。
悲剧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悲剧是崇高的,它使人记忆深刻,难忘痛楚。
毕竟人生中不是总是一帆风顺。
(二)日本人悲观情怀的原因
(1)地理因素
日本国四面环海。
矿产缺乏,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极其贫乏。
在与极其不利的自然环境长期抗争的过程中,造就了日本人处事不变的民族心理特点。
面对灾难,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他们的文化中沉淀了太多悲剧的因子。
所以日本人普遍认为悲剧为美。
(2)历史因素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古代长期是中国的附属国。
近代企图发动侵略战争来洗刷自己古代“悲剧”的命运。
但是终究未能得逞,二战之后又不得不依附美国。
一方面日本希望结束自己“悲剧”,但是却沦陷于自己酿的悲剧之中。
另一方面,从悲剧中,他们悲观于不幸,但也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他们的悲观心理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他们前进。
(3)耻文化
日本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耻”。
在日本人看来,知耻就是德,唯有别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
武士道文化中,就是“羞耻感”比“犯罪感”更严重。
日本人活着,时时刻刻在意着别人的言行。
为了维护所谓的“名誉”,不得不无条件地遵从各种条规。
同时,社会普遍冷漠。
日本人之间即便是朋友也相互心怀戒备,甚至把在朋友面前坦露心声视为耻辱。
这样在生活中很容易积压许多烦恼,人生也在许多规矩下失去了意义。
悲观情怀油然而生。
(4)宗教影响
宗教在日本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佛教,儒学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果说儒学是日本人完善道德﹑修养身心的法典,那么佛教和本土的神道教则是日本人性格和意识的灵魂。
日本人的宗教意识十分浓厚,在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中,人们随处都能看到
其对人生虚幻﹑生死轮回的无奈和感叹。
日本人总是用一种略带伤感的眼光审视世界。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很频繁的国家。
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水平很有限,多发的自然灾害给人以神秘感。
人们既感恩于大自然的恩惠又对频繁的灾害心怀恐惧,在这种敬畏心理的驱使下,日本人假想了许多神灵。
信奉神道教一直是日本人的传统,他们信奉和崇拜着神灵。
同时深信只要做出与常人不同的事情即可成神。
神道教对死亡呈中立态度,这样给信奉神道教的日本人潜意识的死亡暗示。
人不可战胜自然灾害的失落与无奈始终是日本人心中无法抹去的阴云。
他们只能通过神道教来祈福,通过佛教来消释心中的烦恼和压抑。
即便是可以暂时缓解压抑的内心,但是也许依然难以改变悲观的心。
(三)结语
以悲剧为美和以悲为美成为日本文化的主要文化。
从日本的文学艺术到文化发展,我们无时无刻都会看到悲观情怀。
但是,这并非是简单的“触景生情”,而是悲情基础上努力追求生命之花的精神。
这种精神意识渗透到日本人的感情世界,影响到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也引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为了追求生命的一瞬华美而甘愿壮烈地结束生命。
参考文献:
[1]、李雪梅.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M].浙江出版社,2005.
[2]、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成都: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