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个案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个案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个案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个案

一、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小东性别:男年龄:9岁

小东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小东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工作忙,常常在外应酬,由爷爷、奶奶照料小东的日常生活。两位老人疼惜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他娇宠溺爱,千依百顺。平时小东学习拖拉,作业经常不做,爱说谎,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成绩处于班级下游。

相关情景一:

星期一的早晨,组长向语文老师汇报小东作业没交上来。语文老师忙把小东请到办公室,追问他作业有没有完成,小东一口咬定作业完成了,只是忘记带来学校了,可是语文老师在其书包内找到了只做了一题的家庭作业本。

相关情景二:

开学的一节班队课上,为了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我让学生举行了才艺表演,当大伙儿正为同学的一幅幅字画,精湛的琴艺啧啧赞叹时,他显出一幅不屑一顾的样子,低声嘀咕:有什么了不起。

相关情景三:

课间,同学们三五成群,或有说有笑,或开展正常的课间活动,惟独小东,常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很少见其与同学交谈、游戏。

二、诊断分析

1、离异家庭子女对自己的态度极为消极。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担心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因此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一方面显得自卑,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又显得非常固执,即使做错了也不感到羞愧。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表现,实际上正是离异家庭子女在性格自我态度特征上的两极化体现。同时,离异家庭子女也容易自暴自弃,缺乏发愤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具体表现为分心、畏缩、懒散,甚至害怕上学,学习有困难,有始无终等。

2、单亲家庭孩子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显得突出一些。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具有较强多疑、嫉妒心理特征的前者比后者高约3℅。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他们潜意识里怕被人瞧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

3、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和适应不良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研究表明,健康的或不良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与子女的“垂直面上”的关系,离异家庭子女人际关系之所以不良,其主要根源也在于他们与离异父母关系的紧张,而形成了消极态度与放任情绪,并常常扩展到与他人交往的关系中。由此,小东产生了不愿与老师、同学沟通,造成交际心理障碍。

三、辅导过程

㈠、对案主的辅导

1、坦诚相待,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平等相待,坦诚相见,是消除学生戒备心理的有效方法。开学不久,小东撒谎了,我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并没有责怪他,第一次找他谈话,他先是沉默不语,最后没有承认错误。但这一次的试探,让我觉得小东这个孩子,本质是纯朴的,他没有承认错误那是他的自卑感和自尊心,使他在犹豫。我并没有责备他,只是微笑着告诉他,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即使是伟人也是一样的,而且给他讲了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第二次找他谈话,我始终微笑,平和的待他,并且告诉他,想和他做好朋友,他腼腆地笑了。我又把白天课堂上他没有听懂的地方,又详细地为他讲解了一遍。第三次,是一个下雨天,小东的爷爷、奶奶没有来接他,我送他回家,走在路上,我和他聊起了我成长中的趣事,逗得他哈哈大笑,我感到他对我正慢慢地敞开心扉。第四次,我问他有没有什么想对我这个朋友说的,他终于勇敢地承认了错误。那一刻,我十分欣喜,为小东有勇气承认错误,更因为我知道他已经对我消除了戒备心理。

2、润物无声,给予更多关心与鼓励。

鲁迅先生有一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与爱心,

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老师注入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而此时的小东就如快风干的土地,急需爱的润泽。小东的作业错了,我不厌其烦,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生病了,我给他倒水,提醒他按时吃药;本子没有了,我及时为他送来学习用品;过生日了,发动全班,为小东庆祝……我努力做到在生活上关心他,精神上鼓励他,引导他正确看待自己,把握自己。

3、捕捉亮点,点燃自信的明灯。

只有充分挖掘离异家庭子女的积极因素,才能更好地以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从美术老师那儿反馈过来,小东对画画有兴趣,画得也不错。我立即抓住这一“闪光点”大做文章。在我的指导下,小东完成了教室黑板报的绘画,看得出,他看着自己的杰作,很有成就感。我进一步,把他的优点放大,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特意辅导小东把孩子们心中最重要的评星表重新画一份,那几天,小东快乐得如同一只小鸟,他找回了自信。

㈡、与案主家长及同学的沟通。

1、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更是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我联系了小东的父亲,开诚布公地和他谈了小东身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他们教育子女的不妥之处,希望他们

平时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使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小东在家、在学校的表现及点滴进步,多听取孩子的意见,多抽出时间陪孩子,不要过分呵护、溺爱孩子,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

2、创设良好班级氛围,感受集体温暖。

良好的班级集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班级里,我首先要求班干部主动接近小东,多与小东谈谈心,在学习上帮助他,课余时间,多动员小东参与他们的游戏,让他感受到同伴的友爱和帮助。其次,开展丰富的活动,鼓励他参加到活动中来,让他在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主动融入到集体中来,在集体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四、从心理辅导和教育过程引发的几点思考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爱孩子”。爱是教育的源泉,有了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会追求卓越和创造的精神。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可怜的,不幸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作为“灵魂的工程师”,理应用高尚的情操、真挚的情感来感化他们,尊重、关心他们,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上改变,转

化。

2、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品德问题对待。

作为一名班主任,工作一定要细致,千万不能把学生作业经常不完成,爱顶撞老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不好的现象统统归结为学生的品德问题,在本案例中,小东学习拖拉,作业经常不做,爱说谎,是家庭溺爱形成的,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是自卑心理在作祟,如果,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小东的心理问题,工作的实效肯定大打折扣。可见,班主任的工作实效有时取决于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3、要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学校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反其道而行之,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因此帮助问题学生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校教师、家长要树立合力教育的意识,帮助孩子跨越成长的“坎”,提高心理素质,迎接新的生活与挑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