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革命与哲学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前沿
社会科学报/2002年/11月/21日/第005版/
当代科技革命与哲学创新
俞吾金李德顺盛晓明吴彤吴国盛
编者按: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推进和影响,是世人瞩目的一个热点。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不久前在杭州召开了!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哲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学者、专家,分别从当代科技革命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科技革命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当代科技革命中的认识论问题;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创新;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中的伦理问题;科学技术与后现代主义等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本报编整以下这组发言和文章,供读者思考,以促进学界同仁开启思路,发现新问题,推动中国当代哲学的创新。
科技:蜕变为意识形态之后
科学技术革命具有生产力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功能,它对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负面作出叙述。
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在生产力的范围内得到阐述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的提出,这种叙述方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然而,随着韦伯、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的论著的出版,尤其是哈贝马斯的 作为!意识形态∀技术与科学一书的出版,现代科学技术的另一个功能 意识形态功能被揭示出来了。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即生产力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对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其一,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做出了过度的诠释,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把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作用归结为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甚至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技术决定论∀。然而海德格尔在 技术之追回中区分出!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并断言现代技术不再是革命的因素,甚至不再是中性的因素,而是负面的因素。既然现代技术的革命功能受到质疑,也就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建立新的叙述体系来回应这个问题。
其二,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并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这一点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甚至连阿尔都塞也把理论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尖锐地对立起来。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既然已经蜕变为意识形态,那就有必要对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负面作出叙述。此外,晚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理论也暗示我们,由于我们把科学(技术)作为正确的观念与意识形态对立起来,导致了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泛滥。事实上,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中谈论的!世界∀并不是原初的生活世界,而是伽利略以来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眼光叙述出来的另一个!世界∀。显然,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脱离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也必须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叙述体系。
其三,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基本命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的基本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然而,从属这一生产方式的生产者又都是有社会意识的,也就是说,社会意识渗透到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中。实际上,生产者既是社会存在的担当者,又是社会意识的担当者,正如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又是意识形态一样。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启示我们,应当避免用机械的,非此即彼
的方式来叙述这一基本命题,即不要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抽象地对立起来。
科技革命挑战传统思维价值观
20世纪科技发展提供的最大哲学启示,我想是预示着人类的思维方法面临着大变革,另一个重大启示是,科技新发展对传统价值伦理观的挑战。
20世纪科技发展提供的最大哲学启示,我想是预示着人类的思维方法面临着大变革,是处在人类思维第二次巨大飞跃的前夜。
人类思维的第一次大变革,是指从远古时代的原始思维 简单概括为!动作思维∀或!形象思维∀走向文明思维,也叫!概念思维∀或!逻辑思维∀。远古人的一切思维方式,是和他们的直接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明确的抽象概念,甚至物我不分,主客体不分。后来,人类开始学会用语言、概念、逻辑来进行思维,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概念思维,可以说创造了现代文明,它是很了不起的伟大的人类思维。
从哲学眼光来看,20世纪以来科学和人类实践的成果,所体现的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就是突破概念思维,走向!实践思维∀。所谓!实践思维∀,即!综合的、历史的、动态的思维∀,或称为!关系型的动态思维∀。它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从以实体为中心的实体主义思维进入到以关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总的方向。!实体思维∀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们相信世界上一切都有一个最终的可靠实体的基础,一切现象,一切表现都一定是某个实体的存在,或它的属性。无论解释什么,都要找到了一个什么!体∀或什么!学∀,或把它说成是一个什么!性∀。一切只要是可靠的东西,它就一定有个什么特殊的体,最终找到这个体,问题才被最终解决。
从实体走向关系,就是把作为动词的!存在∀问题,提到了中心的议题。这是哲学发展的前沿,它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也是相互一致的。人的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就是社会实践。人的思维向实践发展,实际上是思维在进一步充分显示人的本质、人的规定性和人的能力。这一趋势,将展开人类历史的新画卷。
另一个重大启示是,科技新发展对传统价值观(包括伦理、道德观)的挑战。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提出了许多事关人类生存和尊严的重大价值观和伦理道德问题。各种伦理学说:科技伦理学、环境生存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学科产生,成为上世纪末的一大热点。这种现象说明,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它们提出的新问题,对我们传统的价值观乃至整个哲学提出了挑战和冲击。因为,这里出现的许多重大问题,已经不是传统理论框架所能够回答的,而是包含着对传统伦理观念及其前提的一种超越要求。只有在重新批判地思考并回答一些基本前提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它们作出有效的回答。
譬如,一个有关环境生态伦理的争论。人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生态?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是为了实现动植物与人类一样的!平等权利∀?质言之,这个争论理论焦点在于:我们理论认识是要从此根本否定!以人类为中心∀这一原则,还是重新理解和合理地规范它的内容及涵义。
再如,有关生命伦理的争论。严格说,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当今,克隆技术的出现,使复制人由幻想变成了现实。这就为伦理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确定通过技术复制出来的生命个体的社会属性;他在什么条件下和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个现实的、完整意义的人,从而享有人的权利和责任。
在科学技术业已将!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重新提出,并要求提供比以往更精确的回答之际,如果哲学和伦理学留于未加批判的传统观念之中,哲学即使不成为实践发展的阻力,至少也可能陷于隔靴搔痒的空谈之中。
走向!科学的文化研究∀
近十几年来兴起的!科学的文化研究∀试图贯彻来自库恩的!外部视点∀来考察科学知识,它的实质是把科学作为实践,而不是作为表象(或理论)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