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杨春时
内容提要 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和后发性,中国文学思潮从西方引进,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中国文学受到多种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具有复合性。
在接受过程中,中国文学出现了对外来文学思潮的误读,主要是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读。
由于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导致文学思潮演变的倒序和反复,如 五四 启蒙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取代以及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复兴;也导致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滞后,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主潮。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民族国家 20世纪文学思潮
现代性造成了传统社会的剧烈变革,文学也必然回应这种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
这就意味着每个民族的文学思潮的特性是由它的现代性特征决定的。
因此,考察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必须考察中国现代性的特征。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首先是它的外发性。
所谓外发性是指中国的现代性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
现代性的核心是启蒙理性,包括工具理性(科学精神)和价值理性(人文精神)。
这种理性精神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而发生于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本土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佛家(本土化了的禅宗),都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都没有成为现代性的土壤。
这就注定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必须从外部引进现代性。
鸦片战争之后,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 五四 运动,中国经历了从抵制和被迫地接受到自觉地接受、学习和引进现代性的运动。
这种现代性的外发性,必然与中国文化传统冲突,从而造成中国现代性的脆弱性和艰难性。
中国现代性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
欧洲的历史表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致的,现代性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动力,而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政治载体。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情况有所不同。
中国是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半殖民地社会,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这意味着批判西方现代文明;而现代性又必须从西方引进,这意味着以西方
50
文章编号:0257-5876(2005)12-0050-08
现代文明为楷模、向西方学习。
这样,中国的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就发生了冲突,二者不能同步进行,必须取舍其一。
由于民族危亡的紧迫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压倒了建设现代性的任务。
于是, 五四 以后,以牺牲现代性为代价,甚至以反现代性的方式,走上了争取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基本任务的革命道路。
这就造成了中国反现代性思潮的巨大影响以及现代性的滞后。
20世纪是中国现代性发生以及与现代民族国家冲突的历史,也是现代性失落与回归的历史。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大致上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 五四 运动,是现代性被引进和发生的时期。
第二阶段, 五四 以后至建国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压倒实现现代性任务,启蒙转化为革命的时期;而新中国建立至 文革 是初步完成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但反现代性的思潮仍然占主导的时期。
第三阶段,新时期以来则是现代性回归和建设的时期。
在交织着现代性启蒙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主题的20世纪,文学思潮也出现了复杂的情况。
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作为现代性的反应的文学思潮也具有了外发性。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外发性体现为它不是本土文学内在发展的产物,不是自发地生成的,而是受外来思潮影响,从国外引进的。
由于传统社会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没有产生现代性,因此,中国文学只是与前现代性发生关联,没有发生现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条件。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有不同的风格、流派,但一直没有摆脱古典文学的传统,基本上没有超出传统理性的制约。
因此,中国虽然有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但是并没有发生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
只是在现代性进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 五四 运动发生之后,中国的现代文学思潮才真正地产生了。
在 五四 启蒙运动中,从西方引进了科学、民主。
现代性引发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剧烈变革,面对着这种变革,文学必须有所回应,于是就有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外发性,使中国文学思潮与世界文学思潮相沟通,并具有了基本内涵的一致性,从此中国文学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
五四 文学革命的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性,茅盾说: 民族文艺的新生,常常是靠一种外来的文艺思潮的提倡,由纷乱如丝的局面暂时地趋向于一条路,然后再各自发展。
他们意识到中国文学现代化之路是引进西方文学思潮。
胡适主张 全盘西化 ,他说: 西洋的文学方法,比我们的文学,实在完备得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例。
傅斯年主张: 我们希望将来的文学,是 人化 的文学,须得先使它成欧化的文学。
就现在的情形而论, 人化 即欧化,欧化即 人化 。
这意味着中国文学思潮必然大体上遵循世界文学思潮的发展路线,包括它的内涵和命名都与世界文学思潮基本上保持一致。
这就触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要遵循西方文学思潮的路线,并且要冠以西方文学思潮的名称(如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而不能有其他的路线和命名呢?根本原因是,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回应,而现代性是人类共同的选择。
从欧洲文学史上看,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的肯定性回应;启蒙主义是对启蒙现代性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城市文明和工具理性的否定性回应;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否定性回应;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生存危机的否定性回应。
我们应该充分注意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特性,这种特性来源于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
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包含着后发性,即它是
51
文艺研究 2005年第12期
在西方已经实现了现代性之后才开始引进现代性的。
中国 五四 文学时期,西方文学思潮已经是现代主义(当时称新浪漫主义),而中国文学面对的是欧洲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全部文学思潮,诸如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都作为思想资源而被引入。
中国文学对这种多元的文学思潮必须有所选择,选择的根据就是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历史需要。
20世纪的西方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而中国还处在前现代社会,因此,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也必然不同,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学思潮与世界文学思潮之间的时间差。
五四 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受到诸多的外部文学思潮的影响,包括17世纪新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主义、19世纪前半叶的浪漫主义、19世纪后半叶的现实主义、20世纪前半叶的现代主义和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思想资源都可能被中国接受,从而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
在20世纪,中国从诸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外部文学思潮中,选择了特定的思想资源,从而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
五四 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性没有确立,当时的历史任务就是引进和争取现代性。
五四 新文化运动高扬科学、民主的旗帜,呼吁和争取现代性。
五四 文学也呼吁和争取现代性,而这正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任务。
因此, 五四 文学思潮的主流就是启蒙主义,它批判的对象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而是封建主义的前现代性。
五四 文学的基本主张是启蒙主义的,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的 三大主义 表明了这一点: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这其中强调了新文学的写实性(描写现实)、社会性(启蒙功能)和平民性(平民主义),这都是启蒙主义文学的特性。
文学研究会倡导 为人生的艺术 ,主张 表现人生,指导人生 ,蕴涵着鲜明的启蒙理性;这不是现实主义的主张,而是启蒙主义的主张。
创造社虽然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 ,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启蒙的使命。
创造社的理论家成仿吾提出文学的三种使命: (一)对于时代的使命,(二)对于国语的使命,(三)文学本身的使命。
这种社会使命就是启蒙的使命。
这种主张不是浪漫主义的,而是启蒙主义的。
五四 时期的西方已经进入现代社会,而且现代性已经确立并且显露出负面性,因此,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开展了对现代性的历史批判。
这样, 五四 文学的启蒙主义与世界文学的现代主义之间就存在着一个时间差。
由于 五四 时期中国文学的历史任务只能是争取现代性,而不是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因此, 五四 文学只能对世界文学中的现代主义采取置而不论的态度。
五四 启蒙思想家的想法是,按照进化的顺序,先引进和发展写实主义,再引进和发展现代主义(当时称新浪漫主义)。
例如陈独秀说: 我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
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世界文学已经走出现实主义而进入现代主义,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仍然认为要引进写实主义(实际为启蒙主义)。
文学研究会指出:写实主义在世界文坛已经有衰竭之象,但国内还有介绍之必要, 而同时非写实的文学亦应充其量输入,已为进一层之预备 。
五四 以后开始的革命运动是为了完成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
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这个 想象的共同体 ,需要文学的支持,相应的文学思潮就是新古典主义,它的政治理性原则以及诸如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等形式规范是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和形式规范的变体。
因此, 五四 以后
52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的革命文学时期以及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包括 文革 文学)的主导思潮就是新古典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以及它的极端形式: 两结合 。
此时,西方世界现代性已经高度发展,其弊端充分显露,文学开始了对现代性的全面批判和反抗,世界文学已经处于现代主义的发展高潮期。
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时期也没有选择现代主义,这是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必须引进和发展新古典主义。
这就意味着强调文学的政治理性主义和形式规范,而不能接受非理性和破除形式规范的现代主义,更何况现代主义被视为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
如果说 五四 时期的文学搁置了现代主义的话,那么 五四 以后的主流文学思想几乎无一例外地抵制、批判现代主义。
如茅盾在 革命文学 论争时期提出: 譬如未来派意象派表现派等等 这些新派根本上只是传统社会将衰落时所发生的一种病象,不配视作健全的结晶,因而亦不能作为无产阶级艺术上的遗产 。
对现代主义的抵制和批判一直延续到 文革 。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重新引进和争取现代性,其文学思潮的主流是恢复 五四 启蒙主义传统。
新时期,文学主潮反思和批判反现代性的极左思潮,争取人的价值,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任务。
从 伤痕文学 到 反思文学 到 改革文学 、 寻根文学 ,都发挥着文学的启蒙功能,启蒙理性特别是人道主义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指导思想。
新时期后期开始出现批判现代性的文学倾向,非理性主义抬头,各种先锋派出现,但没有形成现代主义思潮。
同时,新时期文学基本不关注西方后现代主义,更没有加意引进。
90年代以来,进入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时期,现代性才开始确立。
此时西方世界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世界文学思潮也已经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世界文学思潮之间的非同步性,也造成对外来文学思潮的选择、接受的 误读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显著也是最为影响深远的 误读 是 五四 文学以及革命文学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 误读 。
五四 文学是启蒙主义文学,它接受的主要影响是欧洲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但欧洲的其他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也成为 五四 文学的思想资源。
在接受这些思想资源的同时,误读发生了。
五四 以前,文学界对西方文学思潮了解不多,仅仅知道有 写实 与 理想 之分。
人们认为 写实 派除了运用写实手法以外,还用文学干预现实,它的内涵不仅包括了现实主义,而且也包括了启蒙主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了新古典主义。
这种观念还认为, 理想 派超脱现实,有审美主义倾向,它的内涵实际上包括了浪漫主义以及唯美主义等现代主义(因此现代主义被称为新浪漫主义)。
这就意味着 五四 以前,人们并没有把握这些文学思潮的实质,不能准确地区分各种文学思潮,从而为 五四 文学对外来思潮的误读埋下了伏笔。
五四 文学认为自己是以写实干预现实,因此沿用了写实主义的名称,这个名称范围不仅仅限于现实主义,还涵盖了启蒙主义等,但现实主义较之启蒙主义在时间上更靠近 五四 ,影响更大一些。
后来受苏俄文学理论的影响,写实主义很自然地改称为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内涵被完全排除了。
五四 文学把现实主义当作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接受,吸收了它的写实手法和批判精神,但却进行了实质性改造,即把现实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转换为对封建主义(前现代性)的批判。
五四 时期的茅盾提倡 自然主义 (当时对现实主义的称呼),但他强调不是 人生观的自然主义,而是文学的自然主义 , 是自然派技术上的长
53
文艺研究 2005年第12期
处 ,这里明显地把现实主义当作一种写实的技巧接受,而舍弃了其批判现代性的精神实质。
此外, 五四 接受的外来现实主义思潮,有的就是对启蒙主义的误读,这里主要指的是对俄国启蒙主义的误读。
俄国19世纪文学交织着启蒙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思潮,当时俄国面临着批判封建主义与批判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
而 五四 文学把19世纪俄国文学包括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等启蒙主义一股脑地当作现实主义接受了。
郑伯奇指出: 文学研究会的写实主义始终接近着俄国的人生派而没有发展到自然主义。
这就造成了以现实主义之名,行启蒙主义之实的状况。
新时期文学延续了对现实主义的误读,它恢复了 五四 启蒙主义,如 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 等对封建主义和极左思潮的批判,就是启蒙主义对现代性的回应。
但新时期文学却自以为恢复了 五四 现实主义,把启蒙主义对封建主义和极左思潮的批判当成了现实主义的任务。
新时期文学的强烈的启蒙理性使它区别于现实主义,从而成为现实主义旗号下的启蒙主义。
五四 以后,中国文学接受了苏联传来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它实际上是一种新古典主义,是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服务的,而不是为批判现代性的现实主义。
但是,它却被当作现实主义的发展,这里面仍然有误读的成分。
由于把现实主义当作一种写实的手法或超历史的 创作方法 ,因此就可以不顾其历史性和前现代性的本质,赋予其完全不同的思想倾向,即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写实手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所谓新的、更高形态的 现实主义 。
对浪漫主义的接受也是一场误读。
由于浪漫主义在 五四 以前就被当作理想主义,因此虽然 五四 时期创造社作为启蒙主义中的一个流派并没有自称为浪漫主义,但在上世纪30年代,在苏联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就进行了浪漫主义的命名。
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人们认为 革命现实主义 包含着浪漫主义。
到了50年代后期,更提出了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即所谓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结合。
实际上,现实主义不等于写实性,浪漫主义也不等于理想性,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特殊方面的批判。
因此,它们之间不可能互相包容,也不可能互相结合。
与欧洲文学思潮演进的有序性相比,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演进具有某种非有序性。
欧洲文学思潮与现代性的发展相适应,它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具有同一性。
因此,欧洲文学思潮就按照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顺序发展。
而在中国,存在着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现代性发展受挫,文学思潮的发展顺序被打乱。
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的演进顺序是: 五四 文学的启蒙主义, 五四 以后的新古典主义、新时期的启蒙主义和90年代的多元发展并向现代主义过渡。
这个历史进程有颠倒,如欧洲新古典主义之后是启蒙主义,而中国则是启蒙主义之后是新古典主义。
这是因为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压倒了实现现代性任务,走上了以反现代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
同样原因,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演进也有反复,如 五四 启蒙主义夭折之后,时经半个多世纪,在新时期又继承了 五四 传统,开始了启蒙主义。
而且,在 五四 以后发生的非主流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在抗战和1949年以后中断了,而在90年代得到恢复、发展,从而表现为一种历史性的重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非有序性还表现为多种文学思潮同时出现,打乱了文学思潮的先后顺序。
欧洲虽然也有两种文学思潮同时存在的局面,但那是在思潮更替时期的短暂
54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现象,如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替时期。
但中国多种文学思潮的同时存在并不是由于思潮的交替,而是由于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滞后性以及外来文学思潮的同时性等影响。
由于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现代性与现代性并存,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与实现现代性并存,因此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对现代性的呼吁以及对现代性的超越批判都同时发生,加之历史上发生过的多种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同时并存的局面。
20世纪30年代启蒙主义的余波仍然存在,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已经产生,现代主义开始露头,而革命文学的新古典主义成为主潮。
由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是现代性发生的初期,也出现了多种文学思潮杂陈的情况,如鼓吹人道主义、自由民主思想的启蒙主义虽然开始退潮,但仍然存在;以新写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崛起;同时,各种先锋派组成的现代主义开始高涨。
这种状况造成文学思潮混杂不清的局面,如果不加以准确的区分,很容易出现认知上的混乱。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由于受到多种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在形成过程中必然多元化吸收,往往呈现出多种思潮的复合性特征。
五四 浪漫主义吸收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甚至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从而使自己具有了某些非启蒙主义的特性,如鲁迅与文学研究会的创作带有某些现实主义的特点,其写实性、批判性超越了欧洲启蒙主义;鲁迅的 野草 等作品还具有某些现代主义的特点,超越了欧洲启蒙主义。
即使新古典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也受到了现实主义的影响,特别是1949年之前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其批判性也超越了欧洲新古典主义。
新时期文学也有这种情况,如启蒙主义文学已经具有了现实主义的特征,有的甚至渗透了一些现代主义的因素,如王蒙的小说对 意识流 手法的尝试。
新写实主义本身具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性质,但是也吸收了某些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因素,因此其批判性不像现实主义那么鲜明。
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滞后与受阻,使反现代性文学思潮,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文学思潮,而启蒙主义(时间较短)与新古典主义(时间较长)交替成为主导思潮。
五四 以后,在新古典主义的主潮之外,也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灾难的现实主义思潮,但中国现实主义思潮很薄弱,远没有可能与新古典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抗衡而成为主流。
中国浪漫主义也发生了,但更薄弱,更不可能成为主潮。
由于现代城市文明的出现,传统农村文明的衰落,也产生了讴歌农村文明、批判城市文明的浪漫主义。
如沈从文对农村乡土人情的美化和留恋,对现代城市文明的拒绝和批判。
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全面拒绝和反抗。
在中国,这种思潮也超前地出现了,如李金发等的现代诗歌、刘呐鸥等的新感觉派小说、张爱玲等的都市小说等。
但其主流只是昙花一现,就在抗战催发的强大的新古典主义潮流中消失。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除了呼吁现代性的启蒙主义主潮之外,也存在着诸如反抗市场经济下的现代生活的浪漫主义(张承志,张炜);揭露、批判庸俗市民生活的现实主义(新写实)和拒绝现代性、抒写现代人生体验的现代主义流派,但它们仍然没有成为主流。
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学思潮都不大成熟,特别是现代主义不够成熟,以至于难以确切定位,甚至有人说它们是 伪现代派 。
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与不成熟有中国现代性薄弱与不成熟的原因,也有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理性主义的强大影响的原因。
在实用理性和 乐感文化 传统的强大影响下,中国文学很难接受现实主义的客观主义与批判精神。
即使 五四 时期提倡写实主义的茅盾,也对现实主义有所保留。
55
文艺研究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