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研究
[摘要]诗歌中的文化意象由于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翻译的难度很大。所以通过李白《长干行》的不同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提出了翻译文化意象的几种策略,以期为译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歌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820180-01
本质上为意象诗的中国诗歌,翻译时除了意美、音美、形美等方面的追求外,意象的传递具有重要意义。翁显良认为,“汉诗英译要保持本色,首先要辩明什么是本色。这本色,一不在于词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因此意象传达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译语读者对原作的理解与解读。翻译是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必然存在文化差异。因而意象中的文化意象更为难以翻译,因此下文拟以李白的《长干行》为例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文化意象“常常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智慧,构成其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这些文化意象
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李占喜,何自然,见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它们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慢慢形成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下面是选取的李白《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两句译文中几处文化意象的对比,如下表所示:
上表列出了《长干行》中几处文化意象的不同译文。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化意象进行了不同的
处理。首先“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一句衍生出了“青梅竹马”这一文化意象,已成为描绘幼男幼女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意象,人们一提到它,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但译语读者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理解时难免存在障碍,这时就需要译者的独运匠心了。Martin将“竹马”直译为bamboo horse,但其下文的解释将男主人公装扮成了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完全改变了原文意象的含义,因而虽然采用了直译法却根本无法传达原文意象的文化内涵。Gaunt所译基本上和Martin一样,改变了原文的文化意象。许渊冲将其译为hobby horse,但译语读者产生的联想恐怕也不能与原文吻合。Pound将其释义翻译为bamboo stilts,playing horse,从而较为准确的传达了这一意象。所以综而观之,Pound的解释翻译较其他译文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这一意象。
其次,“抱柱信”和“望夫台”这两个文化意象均出自典故。“抱柱信”出自《庄子》:“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后人即用抱柱表示坚守信约。“望夫台”相传是五百年前明英宗长女隆庆公主为遥祭已故的驸马游泰所建。因此“抱柱信”和“望夫台”这两个富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翻译的难度很大,各位译者因此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Martin直接将其省略掉了。Pound仅译出了望夫台,并且其译文look- out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海上的?t望塔。Gaunt将抱柱信直译为beam-clasping faith,生动形象但没有加以解释。他对“望夫台”这一意象也采取了省略不译的方法。许渊冲也是只翻译出了其文化信息都无法让读者通过译文感知原文的意象。
通过对《长干行》中几处文化意象不同译文的对比分析,笔者总结出了诗歌中文化意象的几种主要翻译方法。
直译法可以保留原文可感的意象,但容易造成文化亏损和理解障碍。如将竹马译为bamboo horse就造成了文化亏损。再如将抱柱信直译为beam-clasping faith,虽然很形象,但却无法使读者了解其负载的文化含义。因此直译法虽然可以很好地保留原文的意象,但如果译者不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就很容易导致交际失败。
虽然吕叔湘认为,“读诗而非注不明,则焚琴煮鹤,大杀风景矣。”但在文化交流并不平衡的时候,加注有时是一
种必须的方法。为了缩小所谓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差距,译者更应积极致力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实现交流的平衡。所以如将Gaunt的beam-clasping faith
加上注释,不仅可以让译语读者了解这一意象,同时也可以传达这一意象负载的丰富文化信息。此外,像“望夫台”这类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难以直接传译的意象都可以尝试采用这一方法。所以在文化交流尚不平衡的今日,直译加注法不失为一种促进文化交流的有效的翻译方法。
释义法是指舍去可感的形象,只译出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如上文分析,多为译者都采用了释义法翻译抱柱信这一文化意象。释义法可以让译语读者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但却使他们丧失了了解原作本来面目的机会,所以释义法并不是翻译文化意象的最佳方法。
替换法是指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方法代替原语形象的方法。如将望夫台译为look-out。看到这种译文,译语读者几乎可以不付出多少认知努力,但同时也剥夺了译语读者了解异语文化的权利,无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总之,本文以李白《长干行》不同译文的对比分析提出了翻译文化意象的几种主要策略。各种方法不尽相同,各有优劣。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以使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得以更好地传译,从而达到
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占喜,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2]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
[3]翁显良,本色与变相,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4]许渊冲,唐宋诗一百五十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 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