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中的整体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中的整体阅读

由于历史的机缘与人为的选择,散文不仅成了语文教学的主导性文体,也成了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打材料,因而掌握一定的散文阅读技巧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于散文的含义有多种界定,文学界比较通行的看法是,散文有“广义的散文”、“文学性散文”和“最狭义的散文”之分,中学教材中的散文是介于“广义的散文”与“最狭义的散文”中间的“文学性散文”,包括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阅读文章往往首先要通观大略整体感知,而散文阅读的整体感知可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确定文体

读懂文章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与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需要细细品味、揣摩才得以完成。文章是个系统工程,不同的文体决定了材料的选择与安排,文章的组织与结构,方法的适配与择取,同时相同的观点在不同的文体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读懂文体可以依据文体的规定性,分析文章系统中的诸多元素,从而最终读懂文章。

确定文体可以从文章所写的对象和范围入手。叙写的对象是人或事,这样的散文往往是叙事为主的散文。比如2007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麦天》写的是关中麦天时节的生活,表现的是关中麦天时的风俗人情,是叙事散文。2005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波兹曼的诅咒》讨论的是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的社会现象,思考的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精神家园的荒芜问题,反映的是现代文明冲击下人们日益苍白的精神世界背后普遍存在的浮躁不已的心态,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叙写的对象是景或者物,往往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以抒情为主。比如2007年天津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雪地里的精灵》以盛开在雪地里的小花为吟咏对象、2007安徽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故乡的风》以故乡的风为抒怀的着力点、2007年辽宁卷现代文阅读《炉火》以冬日取暖的炉火为状物对象等,这一类散文在近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2007年有两份试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与泰山有关,但却不是《雨中登泰山》一类的写景抒情散文。浙江卷的《泰山之思》、江西卷的《泰山很大》,都不重在写景,而是基于泰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的地位,引发的是对民族文化和产生这种文化的民族心理的反思,是具有哲理思辨性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仅分析对象还不足以确定文体,还得了解文章言语的范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话题。

二、梳理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可见梳理文章思路的重要性。

梳理文章思路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分析文章结构,特别是文章主体部分的结构。比如2000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鲍昌的散文《长城》主题部分以排比式的段落、并列的结构从“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三个方面回顾与评价了长城的历史地位;2007年全国卷Ⅱ散文阅读材料《海南杂忆》主体部分由古而今、由景而人、由实而虚、由表及里,表现今日海南的新气象。较之并列式的结构,后者递进式的结构在分析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妨从行文中启承转合的一些标志性的语言入手,或比较材料与材料间的关系。比如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由科学家到革命家的评价,不仅有显著的语言标志,而且材料与材料间有鲜明的层递性。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文体特征,要实现这一特点,散文往往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一物串珠有之,情感贯穿亦有之。《炉火》一文就以作者情绪的炉火出现前因季节变化的感伤——炉火出现,“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的感动——启发“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的感奋,层递性地推进着,分析线索也有助于梳理文章思路。

然而,文似看山不喜平,跌宕起伏的文章不仅能摇曳生姿,而且往往富有蕴藉。2007年北京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散文《湿湿的思念》篇首说沈从文的作品“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因而回故乡寻觅这个“理想”,接着文章宕开一笔,写七十年后的今天凤凰城的“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并以“这里有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小结,行文一放一收却紧扣着文章的主体内容:沈从文先生离开故乡七十年,但“在一条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故乡给予沈先生的高贵品质与精神滋养也是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于生命中溶化在血液里的。宕开之笔与主旨的表述配置得如此适恰。《炉火》一文也旁逸斜出,由炉火联想到“火箱”、“篝火”,丰富了火的内涵,使得主题得以拓展升华。

三、把握主旨

把握主旨是读懂一篇文章的标志,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诸如材料、结构、手法的诸多方面的意义才能得到确认。一般而言,议论性散文的中心以及观点的表述比较明确而直接,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或基于作者的分析论述稍作概括得出;记叙抒情类散文,可以通过分析所记的人与事的性质、所写景与物的特征来把握。具体操作时还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1.从文章题目入手。《波兹曼的诅咒》,波兹曼诅咒什么,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整合这些问题,便是文章主旨。

2.从文眼入手。《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这篇写景抒情散文的文眼。因为不宁静则求静,夜赏荷香月色得静,但得静的淡淡的喜,却不能冲淡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而况最终回到现实——失静。抓住文眼有助于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特有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3.从关键句入手。关键句往往在文章开头总起,结尾总结部分,或中间承上启下的句子。2007年全国卷Ⅰ现代文阅读材料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开篇“走

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结尾的“倾斜的世界会重新平衡”。所谓的倾斜与不平衡在于,一方面是贫瘠的土地,另一方面是顽强的生命,这是作者要为大西北唱支歌的原因,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总之,把握主旨则要对作者想说什么了然于心,而这一切可以从作者说了什么、怎样在说切入。

四、明晰方法

形式为内容服务,方法又与文体适配,整体感知散文自然也不能忽视文章的表现手法。从整体来看,散文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间、以小见大、借题发挥等。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手法叫象征。象征手法“托义于物”,故而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要准确把握主旨须了解主体对象的象征义。把握象征义的关键在于理解事物外在的特征与内在的神韵。2007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散文《泥泞》,以浑然天成的泥泞象征自然而客观存在的苦难与屈辱,委婉含蓄表达了记住苦难和屈辱,渴望苦难的思想感情。

采用象征手法的散文一般是抒情散文。2006年南通市第一次高三调研考试现代文阅读材料散文《梧桐》托物言志,第二次调研考试现代文阅读材料散文《藏北的苦难》借景抒情,这些文章也都是抒情散文。作者由实而虚,虚实相间表达情感,分析则需由形而神,由表及里领悟内涵。

选取什么样的手法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吻合的。2004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散文《草堂·诗魂》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切合了“文章憎命达”的主题,一方面是坎坷的人生遭际,另一方面却是超拔的艺术成就,文学史上有多少这样的二律背反现象啊!

近年各省命题选用的散文材料运用虚实相间、对比衬托手法的居多,这一类散文值得多加关注。

五、调动积累

考试中我们读到的散文常常是陌生的“这一个”,调动积累,以已知推未知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泰山很大》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作品。作者从泰山之大,联想到不同的文人的思想、才情、气质;不同的帝王的人格与智慧,以及他们多少有些夸大的矫饰和虚弱的本质;还从对自己偏激的平息中,认识到安于微小和平常的意义。这是典型的汪曾祺式的思想,反映的是汪曾祺的气质。认识这一切并不难,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胡同文化》中对“忍”、“随遇而安”的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写,同时联系一下《葡萄月令》中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朴实平淡是他的语言特色,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