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机制对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对策
摘要目的:了解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及如何消除由此引发的治疗危机。方法:对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如何处理细菌耐药性进行综述。结果:细菌的耐药机制总体分为两类,即遗传学机制和生化机制。结论: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多种多样,如靶点的改变、结构的修饰、遗传、抗生素灭活酶的产生、抗生素的泵出等。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生素,遏制抗生素的滥用;研发新的抗耐药菌型抗生素;可以降低或彻底消除耐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细菌耐药机制抗生素对策
细菌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这种抵抗作用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被称为“耐药细菌”。
抗生素的耐药性
遗传机制:①固有耐药:是指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是由于菌体外膜通透性低与继发的双重耐药机制所致[1]。②获得性耐药:一是自发性基因突变,由于药物环境的作用或其他刺激,导致细菌与药物相关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细菌经突变的变异株对抗生素耐药。二是为防御抗生素破坏,细菌常常从附近其他细菌细胞摄取耐药基因,获得新的dna分子,转变为耐药菌,耐药菌以质粒传递或转座子的形式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菌株。转座子传递方式可以在不同种、属间的细菌中进行,从而扩大了耐药性传播的宿主范围,这是造成多种耐药的重要原因。此外,
耐药基因还可通过转化和转导等方式进行传播。
生化机制:⑴酶的灭活作用:许多耐药菌可以产生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胞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①β-内酰胺酶:它可作用于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2]。②金属酶:碳青霉烯酶(imp-1)为bush的b类酶,能水解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以及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但对氧哌嗪、青霉素、氨曲南影响较小。该酶不被克拉维酸和他唑巴坦所抑制。③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msl)类钝化酶乳酸杆菌、肠杆菌属、大肠埃希菌中存在红霉素钝化酶,可水解红霉素和竹桃霉素的大环内酯结构。林可霉素类钝化酶在很多链霉菌中被发现。在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中也发现有这些钝化酶,它使抗生素分子羟基磷酸化或核苷酰化。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存在着耐链阳性菌素的两个耐药基因。⑵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点:有些抗生素可专一性的与细菌细胞的某靶点结合,干扰细菌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导致死亡。如果细菌相应靶位的编码基因发生改变,导致靶位结构发生改变,使其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变异,使药物不敏感而细菌生理功能正常,则细菌对这些抗生素耐药。常见的药物有tmp、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喹诺酮类等。pbp的改变导致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这种有pbp介导的耐药性在
g+>/sup>较g->/sup>中更为常见,最常见于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⑶菌膜通透性改变:由于药物的作用,细菌改变了外膜蛋白,使菌体外膜通透性降低,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膜靶位而使
之耐药。外膜通透性降低主要是由于膜孔蛋白缺陷、多向性突变、特异性通道的改变及膜脂质双层的改变。常见于g->/sup>杆菌,并导致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交叉耐药。特别受影响的是tmp、β-内酰胺类、氯霉素、喹诺酮类。⑷抗生素的泵出:细菌阻止抗生素进入细胞或者将抗生素快速泵出,其泵出药物的速度比泵入速度更快。使抗生素失去抑菌作用而耐药。如g+>/sup>对四环素的耐药主要是由于导出泵的产生及核糖体的保护作用。⑸产生新靶蛋白:细菌能产生抵抗抗生素抑制作用的替代性靶蛋白,同时继续产生原来易感性靶蛋白,替代性靶蛋白使抗生素的作用绕道而过,这种机制使得细菌通过选择得以生存。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在抗生素压力下,细菌产生的主动防御机制,如变异,改变靶位,主动外排等。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①在剂量和疗程方面,不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的原则。②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③选择药物时,不首选有效、窄谱而青睐各种广谱抗生素;不首选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而选用价高的新药、进口药。④不正确的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甚至多种联用。⑤无明确指征的预防用药;尤其是用于感冒者居多。⑥随意改变用药途径,尤其是外用。⑦农、畜、牧业等抗菌药物的滥用等。
控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对策
2001年who发布了一项控制抗生素耐药的全球策略[5]。处理
细菌的耐药性没有一个单一方法,需要多学科协助共同应对,所有行动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理解抗生素处方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生素:①临床试验判断-循证医学及药学。②药敏试验。③解决上述不合理用药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建立临床耐药性概念:临床耐药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感染细菌的类型及其在人体中的感染部位,人体中抗生素的分布和感染病灶中的浓度,与之相互作用的患者的免疫状态等,由此决定临床治愈成功率能否与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或者经验的判断性相一致。了解和熟悉抗生素药动学、药效学知识,有助于弥补临床应用中所掌握知识的不完全。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自然界的抗生现象。每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临床后伴随而来的是细菌的耐药,即细菌在药物高于人类接受的治疗剂量浓度下能生长繁殖。这种耐药可能与整个种的固有特性有关,也可能出现在正常敏感菌种内,通过变异或者基因转移获得。耐药基因决定了各种各样的机制,使细菌抵抗特定抗菌药物的抑制作用。
研发新的抵抗耐药菌的抗生素: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开发新的稳定性高的药物及新的酶抑制剂;对于由细菌外排系统引起的耐药,可以克隆外排基因、提高阻遏蛋白水平、调控外排基因的表达等。
参考文献
1 nancock re.resistence machanism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other nonfermentative gram-negative bacterial [j].clininfect dis,2001,27(suppl):93-95.
2 szabo d,barcs,rozgoryi.extended spectrum
bata-lactamases:actusl problem of hospital microbiology [j].acta mierobiol lmmunolhuns,1997,44(4):30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