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刘凤珍【内容提要】:新课程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语文课堂,旨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

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下教师该如何构建轻松和谐的新型课堂,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

本人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下面几方面提出一些做法和想法,与同行们探讨。

【关键词】:轻松和谐新型
新课程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是由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在“教”与“学”双向传递过程中,这三者能否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同时,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如果教师能使“教”与“学”的各个环节配合得适当、协调,达到和谐优美的妙境,会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有效?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给学生以一定成就感与时代感,而非老学究似地照本宣科,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切实拉近学生与文本和教师的关系,在这样的“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互动式地学习,我想,无疑是成功的,也是愉快的。

那么该如何构建,本人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尝试:
一、平等对话,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师生平等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

这种“平等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你问我答,它更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围绕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

要真正地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着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即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

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

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

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已逐渐成为共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巧言自辩,压制学生,对学生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而要通过教学关系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有利于教学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诸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受赞扬、愉快、满足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愿意学习;不好的恶劣的情绪(受压抑、遭排挤、烦恼、害怕等)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厌恶学习。

学生的情绪与教师的态度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前提,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教法多样,呈现协调统一课堂
和谐的基本特征是多样统一。

“多样”体现了各个要素的个性或差别;“统一”则体现了各个要素的共性或整体联系。

教学实际表明,教学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在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师本身的素养等,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

教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比如,语文教材文体有别,结构各异,教法当然应该有所区别;再如,有的教师长于逻辑分析,有的教师长于形象思维,其自身素养及教学风格的差异,也决定了教法自然有所不同;又如,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也时有新的发展变化,教法也必须要适应这种多变性的特点,根据需要适当地变换教法。

实际上,一个教学活动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

单就一堂语文课来说,也常常是讲授法、谈话法、复习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表现为具体的协调一致的配合统一,才具有实际意义。

只提讲法的多样性而忽视教法的统一性、协调性,教学程序就会杂乱无章;反之,只提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变化性,也会使教学活动单调、僵化,缺乏动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而又协调一致的和谐美。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这与课程、教学手段的变革,以及教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相适应。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克服这样两种倾向:一是千篇一律,程式化的倾向。

其具体表现是墨守成规,企图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模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因而语文课往往上得千篇一面,缺乏个性和变化,甚至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能。

二是对先进教学经验生搬硬套的倾向。

其表现为对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以简单的态度对待之,生搬硬套,机械摹仿,这种课表面上看起
来热热闹闹,但由于不适应教学实际,其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上述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都破坏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统一性、恰当性和适宜性,自然也就无和谐而言。

要克服这两种倾向,首先要进行观念的更新。

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如何“教”,还要研究如何教学生“学”,只有把“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都吃透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达到教与学的相互协调。

其次,要大胆改革教法,既要善于继承和借鉴中外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又要勇于进取,强化创新意识,能因人、因文、因时而异,创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把继承与革新、观念与方法和谐地统一起来。

三、激发情感,创设轻松愉快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情感态度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那么怎样建立师生间亲密合作呢?我认为:
1、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

既要尊重个
体,真诚交流,共建民主课堂,走合作道路,又要鼓舞士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并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小故事或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我上《塞翁失马》的时候,学生问:为什么“堕而折其髀”一句中“堕”不能换成“坠”。

我让学生查字典了解了“堕”和“坠”的含义后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迂腐的读书人,走到一条有水的沟边,踌躇徘徊,不知该怎么过去。

这时来了一个农夫,他向农夫请教,农夫说,一蹦就过去了。

读书人听了,琢磨了半天,口中喃喃有词,单脚为跳,双脚为蹦。

于是他机械地搬用农夫的话,双脚并拢一蹦,结果掉进水里了。

学生听了笑得好开心,我适时地告诉他们,要灵活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不要生搬硬套。

学生既学得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兴趣大增。

上《口技》一课的时候,我和他们一起讨论看过的口技表演和著名的口技演员,这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于是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课堂气氛热烈,士气高昂,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伴着铃声敲响,我们一起走过一节节和谐的课堂,我们身心舒畅地走进知识的殿堂,并感悟生活。

诚然,一堂课不能一味地泛滥开去,教师必须及时点拨、调控、归纳,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2、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冷静地对待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如学生睡觉、说话等等),做到既严肃又活泼,既庄重又亲切;教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要对每个学生都寄予期待。

我经常对学生说:“请来试一下回答这个问题,只要说出自己思考过的见解,说错了没关系”。

“谁
来挑战一下自己,朗读这一段话”。

“他(她)讲得很有道理,望继续加油!”《语文课程标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

说得很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所以,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

它可有效地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

这样,学生就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喜欢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领悟亲情力量的巨大,感受亲情的伟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

语文课是形象加情感的课。

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共同感动,在与文本的切磋对话中逐步走向深层的精神交流。

在看似松散的课堂流程中,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却越来越深。

这就要求教师激发情感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

教师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让理趣与情趣交相辉映。

教师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运用艺术性的言语和热情、温和的神情、亲密无间的动作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指正和点拨,使学生感受老师评价的真诚,产生学习的兴趣、情趣。

如轻轻摸摸学生的头:“你吟诵的很有韵味儿,老师自叹不如!”,或发出由衷的赞叹:“听你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有个人见解,言之有理,谁的发言比他更有信服力呢?”“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求答案的过程!”……
教师鼓励多元、尊重个性、赏识性的评价,创设出了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自由氛围,学生有了安全感与自由感,才能真正沐浴在一种真实、生动的语言交流中,沐浴在一种幸福、和谐的尊重与关爱中。

可以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都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课堂变成了轻松和谐的生活乐园。

教师应依据课文内容,大胆创设情景,唤起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一旦学生兴趣盎然,就会“情动而辞发”。

如:讲授《小巷深处》(语文版七上)一课时,母爱的故事的讲述、诗歌《游子吟》的引入,音乐《懂你》的播放,使语文课富有了情趣。

由于老师的激发,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开启了学生心灵的大门,使学生的情感升华了,与学生的情感进行了链接,更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四、师生互动,达到和谐统一境界。

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应该是平等的。


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带来教学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

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促使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关于“师生互动”、“对话交流”,新课标主要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第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

(这里说的既是理念,又是对教师讲析行为的限制。

)第三,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新课程环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想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寄予肯定和鼓励,千万不能让所谓的教学任务扼制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会发现,学会反思;还应当引发话题,参与学生的开放式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式和步骤。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方式解放出来,变“传递——接受”的讲授方式为“合作——探究”的开放活动方式。

例如,在教《小溪流的歌》(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一文时,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怎样的歌?②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③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④
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提出问题之后,开展讨论。

力图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善于从文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师生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产生联想,领悟生活中的道理;对培养学生自立、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这正是课改所希望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没有师生的互动沟通,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教学不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这不仅是知识创生的过程,更是精神生产的过程,动态和谐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不仅学好语文,而且喜欢学,学得开心。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005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3、张念宏主编《教师必读》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