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的起源和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胶汁多,可以滋阴益血,滋润皮肤;白蜜甘凉,滋阴润 燥,调脾胃,通三焦,泽肌肤。
[应用功效] 滋润肌肤,光泽头发,减少皱纹。
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成】当归9克生姜15克羊肉50克 【用法】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功用】温中养血,祛寒止痛。 【主治】寒疝,虚劳,产后血虚有寒,腹痛,胁痛,喜温 喜按,腹中拘急,苔白,脉沉弦而涩。 【注意和禁忌】 1、 阴虚有热、温盛中满者不宜用本汤。 : 2、 大多数人都可食用,尤其是年老体弱。但发烧、上火、 咽喉疼痛的人忌用。
药食两用植物: 又名“药食同源植物”,顾名思义, 是指既可食用又能作为中药材防病治病的 植物。
第一节 药食同源的起源
第二节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第三节 药食同源的发展过程
第四节 药食两用示例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黄帝内经太素》
第一节 药食同源的起源
一、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 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 《淮南子· 修务训》
二、药食同源的概念
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 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 “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 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
即是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寒热偏性不明显 的即为平性。 寒凉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作用,适用于热性病 症;温热药材多具有温里散寒的特性,适用于寒性 病症。
氏族社会:神农尝百草,才有医药;
夏商周时期:农耕技术进步,有了谷物,发明了 酿酒,从此与医疗结下不解之缘。故有《内经.素 问.汤液醪醴论》。
(二)药食同源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周代的《周礼· 天官》更把宫廷医生分为“ 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周礼· 矢官· 疾医 》记载:“以无味、五谷、五 药养其病。” 《山海经》中记载药品有116种,其中植物52种, 动物61种。
食药一体的营养观
药食 同源 药食 同功 药食 同理 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与自然界, 医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 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 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
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
药食同源
药物与食物,都来源于自然界。只能用来治病 的就称为药物,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 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 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
唐代是我国食疗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千金翼方》中强调:“若能用 食平疴,释情谴疾者,可谓良工, 长年饵生之奇法,积养生之术也。 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 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 然后命药”
《千金方》中有食治专篇,列于第二十六卷,分“果 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门来叙述,是现存最 早的营养疗法专篇。 《食疗本草》:唐代孟宪搜集食物药多种编成,对 食物治疗和鉴定都有一定价值。
山楂:开胃消食、活血化瘀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药食同理
指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寒远
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 宜同法。”这种结合气候变化选择药物或食
物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称作“因时制宜”。
第二节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不同点: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 也”
——《黄帝内经》
第三节 药食同源的发展过程
一、药食同源的发展史
(一)药食同源的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种籽、植 物根茎果腹,才有区分对人有易或者有害动植物 的初步认识;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半夏秫米汤,其中秫米 即是禾本科植物粟。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 其中上中品多是补养的药物。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113方中广泛使用既 是食品,又作药用的有:大枣、甘草、茯苓、粳 米、葱白、生姜、干姜、五味子、阿胶、土瓜根、 蜂蜜。
张仲景
药 物 食 物
药食两用
药食同功
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 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
药物
食物
均具有形、色、味、气及作用部位这5个方面,这 里的“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 “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 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 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如酸的药物或食物先人 肝,首先对肝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每种食物或 药物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专,这就构成了每种食 物或药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
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 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 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 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 不良的结果。
药功食补论
凡是药物,其性味之偏较大,多有毒, 作用猛烈,所以一般用来攻邪。而 食物性味之偏较小,平和无毒,一 般用来补精益气,强身健体。表明 虽然药食一体,但二者仍有区别
宋、金、元时期,食疗理论与应用有较大发展。
《太平圣惠方》:宋代皇家编纂的医学巨著,
记载了28种疾病的食疗方
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陈皮利气,甘草和中,苓、夏除 湿,气顺湿除,痰饮自散。)
《金匮要略》262首方剂中除应用上述药物外,更 有当归、羊肉、猪油等。
猪肤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
猪肤汤
[食物组成] 鲜猪皮60克 白粉(米粉)50克 白蜜30克 [制作方法] 将猪皮用文火炖成浓汁,下白粉、白蜜熬成膏 [使用方法] 于空腹时服食20~30克,日服三次。 [方义解说] 方中猪皮甘凉,含蛋白质、脂肪、角质等,尤
四性具体表现
五味
即是通称的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 滋味,另还有淡味。 五味作用特点在于“辛散、酸收、甘缓、 苦坚、咸软”。
五味具表现
食用过量的性味食物伤五行
酸过则伤肝,筋则受损 辛过则伤肺,产生虚咳 甘过则伤脾,肥胖发黄 咸过则伤肾,减少寿命 苦过则伤心,神志难守
第二节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