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的起源和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食两用植物: 又名“药食同源植物”,顾名思义, 是指既可食用又能作为中药材防病治病的 植物。
第一节 药食同源的起源
第二节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第三节 药食同源的发展过程
第四节 药食两用示例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黄帝内经太素》
第一节 药食同源的起源
一、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 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食药Leabharlann Baidu体的营养观
药食 同源 药食 同功 药食 同理 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与自然界, 医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 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 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
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
药食同源
药物与食物,都来源于自然界。只能用来治病 的就称为药物,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 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 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
药 物 食 物
药食两用
药食同功
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 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
药物
食物
均具有形、色、味、气及作用部位这5个方面,这 里的“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 “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 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 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如酸的药物或食物先人 肝,首先对肝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每种食物或 药物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专,这就构成了每种食 物或药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
宋、金、元时期,食疗理论与应用有较大发展。
《太平圣惠方》:宋代皇家编纂的医学巨著,
记载了28种疾病的食疗方
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陈皮利气,甘草和中,苓、夏除 湿,气顺湿除,痰饮自散。)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半夏秫米汤,其中秫米 即是禾本科植物粟。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 其中上中品多是补养的药物。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113方中广泛使用既 是食品,又作药用的有:大枣、甘草、茯苓、粳 米、葱白、生姜、干姜、五味子、阿胶、土瓜根、 蜂蜜。
张仲景
山楂:开胃消食、活血化瘀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药食同理
指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寒远
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 宜同法。”这种结合气候变化选择药物或食
物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称作“因时制宜”。
第二节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不同点: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
《金匮要略》262首方剂中除应用上述药物外,更 有当归、羊肉、猪油等。
猪肤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
猪肤汤
[食物组成] 鲜猪皮60克 白粉(米粉)50克 白蜜30克 [制作方法] 将猪皮用文火炖成浓汁,下白粉、白蜜熬成膏 [使用方法] 于空腹时服食20~30克,日服三次。 [方义解说] 方中猪皮甘凉,含蛋白质、脂肪、角质等,尤
以胶汁多,可以滋阴益血,滋润皮肤;白蜜甘凉,滋阴润 燥,调脾胃,通三焦,泽肌肤。
[应用功效] 滋润肌肤,光泽头发,减少皱纹。
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成】当归9克生姜15克羊肉50克 【用法】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功用】温中养血,祛寒止痛。 【主治】寒疝,虚劳,产后血虚有寒,腹痛,胁痛,喜温 喜按,腹中拘急,苔白,脉沉弦而涩。 【注意和禁忌】 1、 阴虚有热、温盛中满者不宜用本汤。 : 2、 大多数人都可食用,尤其是年老体弱。但发烧、上火、 咽喉疼痛的人忌用。
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 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 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 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 不良的结果。
药功食补论
凡是药物,其性味之偏较大,多有毒, 作用猛烈,所以一般用来攻邪。而 食物性味之偏较小,平和无毒,一 般用来补精益气,强身健体。表明 虽然药食一体,但二者仍有区别
—— 《淮南子· 修务训》
二、药食同源的概念
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 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 “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 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
即是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寒热偏性不明显 的即为平性。 寒凉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作用,适用于热性病 症;温热药材多具有温里散寒的特性,适用于寒性 病症。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 也”
——《黄帝内经》
第三节 药食同源的发展过程
一、药食同源的发展史
(一)药食同源的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种籽、植 物根茎果腹,才有区分对人有易或者有害动植物 的初步认识;
氏族社会:神农尝百草,才有医药;
夏商周时期:农耕技术进步,有了谷物,发明了 酿酒,从此与医疗结下不解之缘。故有《内经.素 问.汤液醪醴论》。
(二)药食同源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周代的《周礼· 天官》更把宫廷医生分为“ 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周礼· 矢官· 疾医 》记载:“以无味、五谷、五 药养其病。” 《山海经》中记载药品有116种,其中植物52种, 动物61种。
唐代是我国食疗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千金翼方》中强调:“若能用 食平疴,释情谴疾者,可谓良工, 长年饵生之奇法,积养生之术也。 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 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 然后命药”
《千金方》中有食治专篇,列于第二十六卷,分“果 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门来叙述,是现存最 早的营养疗法专篇。 《食疗本草》:唐代孟宪搜集食物药多种编成,对 食物治疗和鉴定都有一定价值。
四性具体表现
五味
即是通称的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 滋味,另还有淡味。 五味作用特点在于“辛散、酸收、甘缓、 苦坚、咸软”。
五味具体表现
食用过量的性味食物伤五行
酸过则伤肝,筋则受损 辛过则伤肺,产生虚咳 甘过则伤脾,肥胖发黄 咸过则伤肾,减少寿命 苦过则伤心,神志难守
第二节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第一节 药食同源的起源
第二节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第三节 药食同源的发展过程
第四节 药食两用示例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黄帝内经太素》
第一节 药食同源的起源
一、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 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食药Leabharlann Baidu体的营养观
药食 同源 药食 同功 药食 同理 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与自然界, 医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 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 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
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
药食同源
药物与食物,都来源于自然界。只能用来治病 的就称为药物,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 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 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
药 物 食 物
药食两用
药食同功
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 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
药物
食物
均具有形、色、味、气及作用部位这5个方面,这 里的“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 “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 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 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如酸的药物或食物先人 肝,首先对肝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每种食物或 药物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专,这就构成了每种食 物或药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
宋、金、元时期,食疗理论与应用有较大发展。
《太平圣惠方》:宋代皇家编纂的医学巨著,
记载了28种疾病的食疗方
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陈皮利气,甘草和中,苓、夏除 湿,气顺湿除,痰饮自散。)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半夏秫米汤,其中秫米 即是禾本科植物粟。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 其中上中品多是补养的药物。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113方中广泛使用既 是食品,又作药用的有:大枣、甘草、茯苓、粳 米、葱白、生姜、干姜、五味子、阿胶、土瓜根、 蜂蜜。
张仲景
山楂:开胃消食、活血化瘀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药食同理
指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寒远
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 宜同法。”这种结合气候变化选择药物或食
物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称作“因时制宜”。
第二节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不同点: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
《金匮要略》262首方剂中除应用上述药物外,更 有当归、羊肉、猪油等。
猪肤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
猪肤汤
[食物组成] 鲜猪皮60克 白粉(米粉)50克 白蜜30克 [制作方法] 将猪皮用文火炖成浓汁,下白粉、白蜜熬成膏 [使用方法] 于空腹时服食20~30克,日服三次。 [方义解说] 方中猪皮甘凉,含蛋白质、脂肪、角质等,尤
以胶汁多,可以滋阴益血,滋润皮肤;白蜜甘凉,滋阴润 燥,调脾胃,通三焦,泽肌肤。
[应用功效] 滋润肌肤,光泽头发,减少皱纹。
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成】当归9克生姜15克羊肉50克 【用法】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功用】温中养血,祛寒止痛。 【主治】寒疝,虚劳,产后血虚有寒,腹痛,胁痛,喜温 喜按,腹中拘急,苔白,脉沉弦而涩。 【注意和禁忌】 1、 阴虚有热、温盛中满者不宜用本汤。 : 2、 大多数人都可食用,尤其是年老体弱。但发烧、上火、 咽喉疼痛的人忌用。
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 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 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 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 不良的结果。
药功食补论
凡是药物,其性味之偏较大,多有毒, 作用猛烈,所以一般用来攻邪。而 食物性味之偏较小,平和无毒,一 般用来补精益气,强身健体。表明 虽然药食一体,但二者仍有区别
—— 《淮南子· 修务训》
二、药食同源的概念
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 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 “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 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
即是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寒热偏性不明显 的即为平性。 寒凉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作用,适用于热性病 症;温热药材多具有温里散寒的特性,适用于寒性 病症。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 也”
——《黄帝内经》
第三节 药食同源的发展过程
一、药食同源的发展史
(一)药食同源的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种籽、植 物根茎果腹,才有区分对人有易或者有害动植物 的初步认识;
氏族社会:神农尝百草,才有医药;
夏商周时期:农耕技术进步,有了谷物,发明了 酿酒,从此与医疗结下不解之缘。故有《内经.素 问.汤液醪醴论》。
(二)药食同源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周代的《周礼· 天官》更把宫廷医生分为“ 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周礼· 矢官· 疾医 》记载:“以无味、五谷、五 药养其病。” 《山海经》中记载药品有116种,其中植物52种, 动物61种。
唐代是我国食疗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千金翼方》中强调:“若能用 食平疴,释情谴疾者,可谓良工, 长年饵生之奇法,积养生之术也。 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 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 然后命药”
《千金方》中有食治专篇,列于第二十六卷,分“果 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门来叙述,是现存最 早的营养疗法专篇。 《食疗本草》:唐代孟宪搜集食物药多种编成,对 食物治疗和鉴定都有一定价值。
四性具体表现
五味
即是通称的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 滋味,另还有淡味。 五味作用特点在于“辛散、酸收、甘缓、 苦坚、咸软”。
五味具体表现
食用过量的性味食物伤五行
酸过则伤肝,筋则受损 辛过则伤肺,产生虚咳 甘过则伤脾,肥胖发黄 咸过则伤肾,减少寿命 苦过则伤心,神志难守
第二节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