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教学课程:城市地理学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全国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明显、大中小城市发展规划不协调等。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1.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世界性现象。城市化进程是城市人口比重快速提高和城市的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地域空间过程。随着21世纪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大步向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城市进程的健康发展。
2.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统计显示,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为49.68%,处于30%—70%这一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城市化不仅取得了规模方面的扩大,也给人民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也取得了一些发展。城市规模扩大,结构日益合理;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城市化本身由两种力量推动:一是大城市的拉动;二是农村人口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中国来说的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要求。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3.1全国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
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于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城市数量东部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许多沿海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较高,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3.2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明显。
从各个省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快慢不一,沿海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拉动了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格局凸显东高西低,城镇人口进一步向东南沿海集中,东部和南方省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和北方省区发展相对缓慢。
3.3大中小城市发展规划不协调。
我国先前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实际做法是以小城市为核心,各自为战,并没有很好的协调好局域城市的规划发展,也没有明确的以城市群的建设为主要发展规划。而城市化的发展应该以建立功能齐全的城市群为方向,为此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我们确定的城市化道路。
3.4城市发展中城市资源短缺。
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城市化对能源,包括电、煤、石油、燃气等需求都将有很大的增长,对生态环境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因此,资源短缺将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从过去到未来都必须解决的。
3.5贫困问题加重,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城市化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的农村闲散劳动力,使得城市工作岗位竞争加剧,引起局部城市人口的失业;同时由于原本在统计上农村人口并不计入失业范畴或者说是隐性失业,而这些人在进入城市后在未进入工作时,便被计算为失业。
再次,我国城市人口贫困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文化程度不同导致从事岗位不同,最终导致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化的过程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失业人口增多,也造成了一定的贫穷问题。
城市化是与现代化并生的,现代化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人力资本的提升,我国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低决定了外流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也处在较低的层次。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更应是城市文明在全社会的推广并作为城市化的标志。当前我国的人口素质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艰巨性。
4.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上述存在问题的对策
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1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
东、中、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行城市化特征不同,应在总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考虑城市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东部地区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同时以大城市为依托走扩展型城市化道路。中部地区从完善城市体系的角度出发,逐步形成一个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城市区域经济联合体”。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小城市发展都不足,应走集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先实现规模化,再实现内涵化的城市化道路。
4.2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是自然、政治、经济等因素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反映了自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它分别与一个省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区域非农化程度、市场发育水平、经济外向型程度、区域现代化水平等众多因素有关,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这一问题,做到全国协调发展,这样我国才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4.3合理规划城市群,走紧凑型城市化道路。
要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建立合理的城市化发展规划。推行城市群的发展概念有利于城市资源的协调使用,也有利于带动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突出城市群的发展,以城市群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其次,紧凑型城市要有明确的边界,每个城市要有明确的边界。最后,政府要控制土地,集中开发。
4.4对资源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行“和谐发展”。
4.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城市贫穷;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提高农民素质。
城市贫穷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在应对贫穷问题上,我国政府可以做以下几点应对措施。首先,增加社会保障力度。其次,建立完整的再就业体系。行政部门适当放宽失业人员就业限制,倡导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并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行政帮助;由政府负责再就业机会的提供,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引导失业人员走上新的岗位。最后,与社会力量合作。贫穷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的缓解贫穷。
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适应能力,包括农民进城后的就业、创富、再教育、交际等内容。农民进城不仅要能够养活自己,还要能够养活别人。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要把对农民的教育放在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城市潜在居民的素质。其次,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培训途径,除国家和地区财政加大力度支持外,要鼓励社会各方。再次,调整教育公共政策,促使教育公平。
5.结束语
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我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固然会出现不少的问题,为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很多方面同时下手,以组合拳的方式消除或减缓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问题。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一味的求大、求快,发展速度适中才可,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均衡协调发展、循序渐进稳健发展的道路,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道路,从而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