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尽显语文魅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尽显语文魅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一直沉闷、乏味、效率不高的

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基

层学校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许多老师又感到无从下手。笔者认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以尽显语文课堂魅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入门的向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外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中,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

如歌曲导入法:利用影视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进入文章的情境。例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放唱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风风火火闯九州》。教师引导:“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依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教《孤独之旅》时由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导入。

二、适当表演,体验感悟

心理学上讲:“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物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知识需要了解,需要掌握,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性人格。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适当表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祝福》、《项链》、《雷雨》等许多课文可让学生课前准备,课堂上分组分角色合作、参与,进行课本剧排练。这样,在语文教学的三尺讲台上“周朴园的狡诈伪善,;“诸葛亮”出师前“涕泪”诉忠情;刑场上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一出出精彩的剧目都搬上“三尺舞台”。“天地大舞台”中的各种悲欢离合、忠义伪善的故事和形象尽现于“课堂小天地”,在轻松、愉悦、活泼的气氛中诸多问题迎刃而解,学习了语文,也培养了能力。

课堂表演也可以是局部的或个别特定的动作。鲁迅先生的《祝福》感人之深,发人深省,特别是文中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令人难以忘怀。单靠老师讲学生是难以完全理解的。在课堂上根据情节适当进行一些模仿,对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提问,深入挖掘

提问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把握和抓住课堂设疑释难的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与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言之有理的见解。教《木兰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议题: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联想、感悟是最能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使语文课具有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不能以自己的“感”代替学生的“悟”。教完《孔乙己》后为了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我设计了一个可供学生拓展想象思维空间的议题:范进中举后发疯,假如孔乙己也中了举人,其结局又会怎样呢?教完《月亮上的足迹》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议题:假如你是一个月球旅行者,此时你正在月球上行走。回首俯视地球时,你将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

四、多读课文,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自主性和整体性。特别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熏陶和感染,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学中不要把课文过多地分解得支离破碎,而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课文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齐读仅仅是读书方法之一种。实际上,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如默读、速读、慢读,大声读等,不一而足。而一味让学生齐读的方法无异于“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方法整齐划一,统一要求,泯灭学生的个性。有的教师大胆创新,在规定的时间里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学生喜欢,乐于采用,效果良好。

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时,多数老师总喜欢提出哪些地方读错了,哪些地方读得不好。这是一种苛刻的、挑剔的、批判的眼光。在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的“揭发”、“批斗”之下,致使学生读课文的兴趣丧失殆尽。教师不妨换个角度,问学生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如果改进一下会读得更好。首先肯定其成绩,如有问题大家共同帮助改进。这样,学生不仅受到激励,学到改进之法,而且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口语交际,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教材十分重视口语交际,如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中,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有特色的口语交际内容,如自我介绍、采访、交谈学习体会、讲故事、评故事、古诗文朗诵、沟通??与家长的一次对话、讨论等等,这些形式和内容符合实际,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口语交际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语文的实效性、实用性、趣味性大为增强。

以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激发兴趣。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为切实落实口语交际目标,营造良好的氛围,可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有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举办学生古诗文及课文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语文竞赛活动。

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情境进行切合实际、恰如其分的表达。“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设问激疑,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