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红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葬之红棺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搜搜百科百度贴吧野史整理

风俗产生地: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红棺由来:(目前只是传说,没有历史考古的证据)

据记载:古时庶民去世,其棺木外表只能用黑漆,切不可用朱红漆料,此乃皇族丧葬之特权也,沿袭至今如是。可是,全国惟独贵州省印江县人去世后均用朱红棺木(见上图)行葬,何故?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典故:

唐朝初年(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思邛(印江县古名)城南一曹氏贫寒人家,有独子,勤学,聪慧过人,赴京殿试,高中状元。荣获皇帝及在朝文武达官于文德殿设宴召见。

席间,皇帝询曹状元之家况,状元兴致正浓,随口赋诗以答:"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千根柱头落脚,万马归巢盈门;天悬亮、扭转乾坤;风扫地、肩担日月;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饭;三艘盐船下河,一只不返打淡。"

在朝文武大臣听闻无不暗自为之震惊,殿宴散,纷纷揽袖上奏:“曹状元文才超群,家业宏隆,千军万马,羽冀丰满,加之聪慧过人,若当朝得志,八方归心,必起异心,谋朝夺位易如反掌,岂非祸患无穷?应立斩!”皇帝正有此意,于是莫须有下旨“欺君罔上、图谋不轨”,推出午门斩之。

斩了曹状元,皇上恐“曹家军”起兵,密旨兵部,令御林军点精兵六万,严阵待命迎战。又发钦差大臣去黔之思邛察访,来到曹状元家。曹家住山腰之上,时有云雾缭绕,该地名云半也,极目眺远,农耕锄禾。居家茅草,破房两间,顶盖丝茅草,四壁芦苇杆。门前檐下蚂蚁成群,熙熙攘攘往来于巢穴间搬运觅食。正在狐疑,从柴门里走出一衣衫褴褛之老头,再瞧屋里,四壁空荡,顶漏天光。

里间灶前坐着一老太婆,正手转磨子茫然干活。钦差所见仍觉不信,回头再问地方当差之人,带错否?答:定是!哎,尽如此穷酸,心中甚怪!试着与老汉攀谈起来:钦差问:“老人家高寿?”。老汉答:“空长八十了。”

钦差问:“老婆子高寿?”。老汉答:“七十有余。”

钦差问:“大伯以何营生?”。老汉答:“老太婆眼瞎,在家磨豆腐,我早晚卖豆腐,勉强糊口了。”

钦差问:“你家可有盐船?”。老汉答:“先生笑话,哪有盐船?不过,有三只鸭子,要是有一只不回家下蛋,可就不足换盐了,只好打淡。”

钦差听罢,沉吟半天,暗自神伤,长叹道:可惜曹状元,尔枉有满腹文章,死得好冤啊!

由是,钦差大臣已明真相。起程回禀皇帝:“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千根柱头落脚,万马归巢盈门是其居家半坡,白日可见远近耕农拱手锄禾,黑夜屋顶蓑草稀疏,透见日月星辰闪烁,房舍四壁芦苇是为千柱,蚂蚁檐下成群,往来万马归巢觅食;天悬亮、扭转乾坤,风扫地、肩担日月是其母目不明,转磨扭转乾坤即磨豆腐,父承风雨担售豆腐,早晚日

月倒影其桶内即肩担日月也;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饭是其父挑水,母煮饭也;三只艘船下河,一只不返打淡是其三只鸭子下蛋正好够家用换盐也,否则,打淡也。”

皇帝恍然,自知其错斩栋梁,悔恨交加!唯恐民怨沸腾,于是特赐曹状元朱红皇棺,追以显爵,收尸予以厚葬,行皇殡之礼。同时,钦赐其双亲父老金银若干,命地方官府常年奉养及至百年归天,仍制红棺送葬,行贵胄殡葬之礼。礼葬过程有赶信、哭丧(这个基本也没人会了,也是哭诉死者生前的功德)、堂祭(这个过程就是先生写好了死者生前的一些事迹,边念边祭奠亡魂,期间孝男孝女需一直跪拜,持续几个小时)、山殡(清棺、封棺、定向、下葬、掩土)、颂上天经等。为念致远,钦赐思邛(印江)之成人去世后,均享红棺葬,以此悼念曹状元也,其殡葬之礼也自此得以续...

此,印江红棺葬之由来也!

风俗历史考证:印江历来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相处并受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其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因此,红棺葬习俗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产物。印江境内的各族人民对亡者的安葬十分讲究,举行的仪式非常隆重,礼仪繁琐,内容多而复杂,并举行较多的祭祀仪式。

举行丧葬仪式均需请阴阳先生(称为先生,价钱不便宜。一般陪伴整个丧事完成)为亡者超度亡灵、选择安葬日期和风水地理等。阴阳先生从事的技艺是伴随丧葬习俗的存在而存在,在全县各乡镇皆有从事丧葬礼仪的先生,并有自已的师承脉络。长期的葬俗理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将亡者入土为安,引导其亡魂进入极乐世界,并极早得到超生,最后达到阴安阳乐的境界。

红棺葬的安葬过程分为烧落气钱、剃头、沐浴、穿衣、移床、开路、庆庚(不太理解这个名词)、升棺、打绕棺、辞灵、闭殓、祭扛、起丧发架、丢引路钱、看地斩草、烧望山钱、下葬、掩土、出魂、买山、迎龙奠土、封七(也有头七,就是死后第七天。也有双七,就是49天后)等程序和过程。(一般持续3天,如果是天气炎热的话,会选择打福尔马林。但现在大多数是火花,形式省略了很多。)

另:墓碑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一、五香碑:有形似有房脊,屋檐,天井院子的雕刻有花卉飞鸟龙凤呈祥图案的墓碑。立五香碑的人家,一般是有钱的人家。还有它宣示的“政治意义”在于后人发达了,富贵了——香火缭绕,子孙不息。一般分为三部分,左右各一块较矮的副碑,中间是主碑。二是砚台碑,就是比较简化的,没有檐,顶等。三、单碑。然后根据死者五行八字及埋葬地点风水,选择安何种样式的碑。(铜仁其他地方还有牌坊碑,大衙门等造价昂贵的墓碑)

红棺葬习俗采用的葬具是棺木,无论是土葬、悬棺或洞棺,其棺木的形制是一致的。人们对棺木的制作十分讲究,须用很大的杉木圆材制作棺盖、棺底、回头、棺墙、掩板,根据亡者的体型确定棺木的大小,棺木一头较大另一头较小,棺材制作好后浇油漆,油漆包括刮灰、上底色,最后调制朱红漆料漆1—3遍,凉干成品待用。

相关器具有:锣、鼓、镲、钹、唢呐(印江为唢呐之乡)、长号、罗盘、活公鸡、令牌、阴阳卦、开山(一种刀具)、发丧碗、绳索、抬扛、香、香炉、纸、烛、衣服、鞋子、香果

祭品、灵房、灵轿、纸白鹤、照灵伞、灵旌、群笼、花幡、引魂幡等,用于祭祀的经书、符讳、手诀必不可少。红棺葬习俗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民族特点、民族风俗以及社会状况,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民族风情和我国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纠正:是我县人严寅亮进呈“颐和园”三字被慈禧选中为该园名匾用字,旋得书颐和园内匾额18方、楹联23副,并获慈禧赐“宸赏”玉章一枚。

另附:土家族婚庆习俗之哭嫁

印江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别是土家姑娘,10岁左右母亲就要教唱《哭嫁歌》,学织锦、绣花、做鞋、纳鞋垫。土家姑娘特别重情,在出嫁前的一天一夜就要唱《哭嫁歌》,哭父母、长辈,哭哥嫂、姐妹等平辈,诉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叙平辈的手足之情、友爱之情,和自已孤立无助,难舍难分之情,“长歌当哭”、“以歌传情”,直到凌晨“八仙师”吹奏吹打乐曲《放牌》中的《离娘调》、《梳妆调》、《催妆》曲牌而止。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婚俗文化演变至今,少说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哭嫁歌》是一种女性演唱的婚俗情景曲目,有独唱、对唱,还有众友好姐妹陪哭的群唱等形式;音域只有五度,调式是汉族商调式,也有徵调式的;曲式结构是“起腔”(妈口也,我的娘呃!)+4小节主旋律(后2小节是前2小节的变化重复)+“尾声拖腔”(妈口也!与起腔音同为“商”音);也有另一种“戏曲味”的哭嫁歌,有4句结构,更趋完整,情绪表现更准确,为徵调式的;几种调式的都很凄苦、悲凉、动情;哭嫁歌一般由母亲陪着女儿嫁娘先“开声”唱,再由嫁娘按长、幼顺序而唱,被哭诉的对方若是女性,就要礼节性的陪唱对答呼应;内容多为感谢和理解父母、长辈的养育、呵护之情和艰辛,以后谨遵妇德,勤俭持家度日等。

产生“哭嫁”这种文化现象,笔者认为,1、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用歌声来传情达意是他们从小练就的本事,劳作、爱情、婚俗、丧葬,生活中很多事都可用歌唱形式来表达;2、土家族是历尽磨难的一个民族,经济不发达,嫁娘以“哭嫁”形式向被哭的亲朋求助“嫁奁”(钱、粮、嫁妆等财物),因为没有嫁奁,到婆家后就会被轻贱、受气。

土家族“哭嫁”这种婚俗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贯穿了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反映了团结、和谐主题,折射出怎样为人、生活、繁衍等哲理。土家族《哭嫁歌》是一部生活叙事诗,是人类发展的社会学教材,是一部民族清唱歌剧、长调,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