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一一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咼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

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

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师德对实施整体改革实施对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教育要求教

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书育人,

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习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不仅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思维品质的培养、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习能

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

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环节。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基础教育的任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虑学

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节学生观

**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一)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丿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学生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舌、自己、他人负责,

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顺序性: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2.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

行,不能搞“一刀切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不平衡性:①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②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4.互补性:①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

补偿。女盲人听力超级好

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残志坚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机体各部分或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方面受损或缺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

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