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基本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定义
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由于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所以大家都有直观的基本认识,但要是谈到对它的全面而理性的把握,其情形就因人而异了。它其实是一门内容较为丰富而细密的学问,真正要弄通,还是要付出大量劳动的。
《现代汉语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这一定义显然是有缺陷的。首先,对联和它的载体没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可能的物体上,例如瓷器、石器、铜器、电脑上;甚至它可以不依赖物体而存在,例如你口头上说出个上联,他对出个下联,并没有经过记录,也必须说已经产生了一副对联。
其次,修辞学上关于“对偶”的规定是相对宽松的,尤其没有字音的讲究;而对联的要求则是“对仗”,其内容比“对偶”丰富而严格。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个“对偶语句”,但它却并不能算是对联。
《汉语大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一般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厅堂及柱子上。讲究对仗工整贴切,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字声调必平。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也称‘对’、‘联’、‘对句’、‘对子’。”
这一介绍也是有缺陷的。一些失误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一样。介绍了对联尾字的声调讲究而不介绍对联用字的其它声调讲究,就显得挂一漏万。“楹联”在今天已经成了“对联”的同义词,其地位不能和“门联”等同。例如“中国楹联学会”,其工作范围并不限于“柱子上的对联”,而是包括一切对联。
笔者斟酌情况,拟给“对联”下一个新的定义: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它形成于中古,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明清时期臻于全盛。文人们大都参与对联的创作,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有其创作理论和技巧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完全可以和诗、词、赋、文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今天,由于对联尚有其独特的社会需求(例如春联、挽联、贺联、厅堂联、商业用联等),反而比其它的文学样式更有市场。
对联的结构是固定的,无论其长短,都由上联和下联两个部分组成,上下两联的字数要完全一致。
对联讲究“对仗”。对仗的讲究是从律诗中移植发展出来的。有关对联中对仗的具体要求,下文都会讲到。
对联的基本特点
1.字音的要求
最早的对联,可能对字音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受律诗对仗的影响,也形成了关于对联字音方面的一些具体要求。所谓字音要求,只是关于字的声调的平仄类别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平仄”问题作些介绍。
字音的平仄
汉字的读音有声调的类别。汉代以后,出于对文字作品诵读的音律美感的追求,人们开始重视对汉字读音声调的分类,也开始重视对诗文作品中字音声调的调配。
在汉字中,有一类字的声调是平稳而没有升降变化的,这种字被叫作“平声字”。还有一些字的声调有起伏变化或发音短促等特点,可以根据其情形再分为几个小的类别。由于这些小类的字的发音具有“非平声”的特点,就将所有非平声的字归为一个与“平声”相对立的类别,叫作“仄声字”。有规则地调配使用平声字和仄声字,可以获得诵读的音律美感效果。
古代的汉字被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小类,凡平声读法的字归平声类,其上声、去声、入声三类字都归仄声类。每个汉字在古代时是什么声调,最终要凭专门的“韵书”来确定。
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许多汉字的声调类别与古代不同了。尤其是古代的入声字,是一种发音短促的字,在普通话中已经改变了它们的音值,发音已经不再短促了。它们的声调有的成了平声,有的成了上声,有的成了去声。这种情况叫作“入派三声”,就是说古代的入声字类别消失,这一类别的字分别归入了原来的平声、上声、去声三个类别中了。另外一个情况就是普通话的平声字有“阳平”和“阴平”两个类别,而古代的平声字只是一个类别。
在今天的汉语方言中,有的地方还完整保留了原来的入声字的读音类别,有的方言中则只是能体现出原来的入声字的读音痕迹。
如此一来,汉字的“四声”就有了两个系统。一个是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一个是今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论其平仄,古四声是“平声”字归平声类,
其“上声、去声、入声”字归仄声类;今四声是“阴平、阳平”归平声类,其“上声、去声”字归仄声类。
《太平广记》卷247《诙谐》三记载了出自《谈薮》的一段文字:
重公尝谒高祖,问曰:“天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天保寺刹。”出逢刘孝绰,说以为能。绰曰:“何如道‘天子万福’?”
《梁书·沈约传》也有一段类似的文字:
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按照古四声的标准,“天保寺刹”、“天子万福”、“天子圣哲”的声调正好都是“平上去入”,“刹”和“福”、“哲”都是入声字。“天子圣哲”有助于人们体会古四声的面貌。
有人用“猪油炒菜”、“希奇古怪”、“三国演义”等字样来作为今四声的代表字,也能收到和“天子万福”类似的举例效果。
在对联的创作中,古音的标准和今音的标准都可以使用。如果选用的是古音的标准,就要按照古四声的读音规定用字。如果选用的是今音的标准,就要按照今四声的读音规定用字。在同一副对联中,不可以混用古四声和今四声两套标准。
入声字歌诀
由于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经解体而归入了其它的调类,所以母语是普通话的人辨别入声字就比较困难,而阅读和写作格律诗词和对联却都是需要能够辨别入声字的。为此,笔者编制了两则《入声字歌诀》,可以帮助人们记住一些入声字,找找入声字的感觉:(一)
六伯黑,不白皙,忒龌龊,没出息。
贷谷麦,织竹席,毒剥削,逐什一。
啬吃喝,食苜蓿,恶服饰,益积蓄。
欲窃物,掘穴窟,昨日暮,跖入屋。
猝突兀,魄觳觫,怕失色,匿帛幕。
急雀跃,脚踬跌,逸角落,鼻憋厥。
忽觉察,戟割截,血沥漉,卒殁绝。
(二)
七叔俶,击羯狄,越朔漠,伐弑逆。
啜冽雪,齧菽粒,历代北,踏石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