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区划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料经过近20多年的分化演变,北方的甜菜 生产迅速萎缩,现总产的近90%主要集中在 新疆、黑龙江、内蒙古三省或自治区,其中 新疆占全国50%以上;南方的甘蔗迅速发展, 现总产的近90%的生产集中在广西、云南、 广东三省,其中广西约占全国总产的60%。
二、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农业区位论
1.2.1 人口资源与农业
1.2.2 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
对农业生产投资能力的影响 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影响 交通物流加工产业等对农业的影响
1.2.3 社会文化差异与农业
农业生产是一项社会生产性活动,它的发展离
不开综合的社会环境,比如地方文化民俗、政府经 济计划和政策、科技推广与农民素质、社会治安与 风气等等都会对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 响。
可移性、功能共享性 、整体演替性
3.3 农业自然资源的价值增殖和价格
农业自然资源的价值增殖
优质自然资源投入增值,光能、水等 自然资源在加工过程中的增值。 自然界变化的增值,滩涂形成、气候变化等 人类环境保育增值。
1.1.2 水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
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 但人均只有2474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美国的1/5,在 世界上名列88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全国地下水总补给量为7700亿m3,其中有6200亿m3补给河流,
土地除非农业用地外,还有一部分是难于利用或基本不能利用的沙质
荒漠、戈壁、沙漠化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沼泽 等。
1.1.3 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
图3-6 1997—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
1.1.4 生物资源地域分异
生物资源是地球上对人类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基因、物种和
《农业区划》
第三章 农业区划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一、地域分异规律理论 二 、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 三 、农业资源经济理论 四 、农业资源配置理论 五 、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一、地域分异规律理论
自然资源地域分异及其规律 社会资源地域分异及其规律
1.1 自然资源地域分异及其规律
☺ 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如气
不同熟制的农业生产在单位耕地生产
水平上有较大的差异,如南方的一年三 熟制高产农田全年的粮食单产可以高达 30,000kg/hm2以上,而西北干旱区无灌 溉农田粮食单产往往不足3,000kg/hm2, 相差可达10倍。
1.3.2 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
❖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为水稻、小 麦、玉米和薯类四大类,合计占全国粮 食种植面积的90%。 ❖其中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 以南的湖南、江苏、江西、湖北、四川、 安徽、广西、黑龙江、广东等省或自治 区; ❖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的吉 林、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内蒙古、 黑龙江等省或自治区;
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灵通,造成农副产品丰收成灾和资源浪费的 例子数不胜数。
☺ 再次,中国的交通格局非常复杂,交通状况和运输手段的区域差异较
大,发达和很不发达交错并存。
☺ 最后,中国农村普遍推行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民有决定土地
农业利用的自主权。
三 、农业资源经济理论
3.1 农业自然资源的价值基础 3.2 农业自然资源的特殊使用价值 3.3 农业自然资源的价值增殖和价格
候、土地、水等,这些自然条件就是自然资源要素。一定空 间土地上的自然条件的综合就构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资 源,其状况及组合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规模、水平和效 益。
☺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的类型、数量、质量,以及要
素的时空组合分布是不一样的,这种地区间的差异就是农业 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异,是决定农业生产具有明显地域性的重 要原因。
长江流域及其南方地区地下水约4800亿m3,北方地区约2900亿m3。 河川径流量极不平衡,外流流域占国土面积的64%,却占到全年降水 量的95%,内流流域占国土面积的30%,年径流量占4%。长江流域 占国土面积的18.8%,却占年径流总量的37.7%。
1.1.3 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利用的地球表层的陆地, 广义的土地资源还包括内陆水域和海涂。
❖ 如部分少数民族具有特殊的饮食习俗,对当地的 产业结构就有重大影响。在一些具有独特的民俗 文化的地区,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表现出良好的 发展势头。
1.3 生产力资源地域分异及其规律
➢ 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1.种植业生产地域差异 2.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 3.经济作物生产地域差异 4.果树生产的地域差异 5.畜禽生产的地域差异
2.1.1 劳动地域分工的基本概念
❖ 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而社会劳动必然有分工。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增长,社会 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 由于不同地域在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条件方 面存在巨大差异,社会劳动必然要依据一定地域资源环境的 综合优势进行生产活动,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提高本 区及全社会经济效益,这就是劳动地域分工。
区位理论原理
❖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农产品生产活动 的目的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等前提条件,屠 能给出了一般地租的收入公式
R = PQ-CQ-KtQ =(P-C-Kt)Q 。 式中自由林业轮作谷草三圃畜牧自由林业 轮作谷草三圃畜牧城市。地租距城市距离RK
❖ 图3-14 地租曲线和杜能圈 R为地租收入; 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为农产品的生产费用; Q为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为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为农产品的重量运费率。
3.1 农业自然资源的价值基础
非劳动因素对价值形成的作用
技术创新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自然资源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自然资源本身具有劳动价值内涵
3.2 农业自然资源的特殊使用价值
农业生物体内环境条件 农业生物体外环境条件 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空间 生活资料的消费利用 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整体有用性、空间不
➢ 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1.农业生物与地域的生态适宜性差异 2.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差异 3.市场和交通条件 4.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影响
1.3.1 种植业生产地域差异
长江Hale Waihona Puke Baidu南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淮河以
北是我国小麦主产区,新疆和黄淮流域 地区是我国主要棉花产区;
长城以北耕作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制,
黄淮之间耕作制度主要是粮棉油旱作两 熟制,淮河以南耕作制度主要是水田一 年两熟制,华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一年 三熟制地区,青藏高原主要是高寒一年 一熟制。
小结
2.1.2 劳动地域分工基本理论
➢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分工 ➢ 商品化和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地域分工 ➢ 农业劳动地域分工利于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 ➢ 农业劳动地域分工的比较优势理论 ➢ 农业地域分工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 农业地域分工必须要坚持宏观的协调和区域间合作
2.2 农业区位论
2.2.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2.2.2 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2.2.3 现代区位论
烟草生产则主要集中在 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 和河南、湖北、四川, 其中云南省的产量即占 全国的31.7%
全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新疆、山东、 河南、河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区, 其中新疆的产量接近全国棉花总产的1/3, 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产量占全国的 1/3以上。
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籽、花生、向日 葵,其中油菜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 游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苏、湖南, 以及河南、贵州等省份;花生生产主 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 广东等省的部分旱地。
3.1 农业自然资源的价值基础
价值的基本涵义
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具有某种满足使用者需要的作用(效 用),是商品最重要的自然属性,表示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 价值是指通过生产过程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社会劳动, 是商品最重要的社会属性,表示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 关系,是商品交换的同质性依据。
南侧
年降水量(mm) 海拔高度(m)
39.1
845
41.5
931
89.0
1,056
253.6
1,700
320.8
2,500
北侧
年降水量(mm) 海拔高度(m)
206.8
451
262.4
620
420.0
940
526.9
1,400
600.0
1,700
732.0
2,160
428.5
3,500
1.1.2 水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
❖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我国华北、长江 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 苏等省; ❖甘薯和马铃薯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 和西南的部分地区
1、三江平原 2、松嫩平原 3、江淮地区 4、太湖平原 5、江汉平原 6、洞庭湖平原 7、鄱阳湖平原 8、成都平原 9、珠江三角洲
1.3.3 经济作物生产地域差异
2.2.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屠能在《孤立国》中从运输费用、级差地租、产品价格等角度论 证了“孤立国”及内部结构差异的存在和形成原因。阐明了农业土 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 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农用土地 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通过分析研究,屠能提出了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的 理论模式,从而为以后区位论中两个重要规律,即距离衰减法则和 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的提出作好了准备。
1.1.1 气候资源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差异
表现为地带性差异的自然资源要素主要有热量、辐 射、降水等,它们往往随纬度或经度的增减呈梯度性 变化,因而形成纬向地带性差异和经向地带性差异。
图3-1 中国年平均气温分布 ℃
图3-2 中国日平均气温≥10℃积温分布 ℃
图3-3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mm
图3-4 中国气候干燥度分布

租– 自 R由
– 林
–业

– 作谷
– –
草三 圃
畜 牧
距城市距离
城自市由。
K
林业
轮作
谷草
三圃
畜牧
图3-14 地租曲线和屠能圈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按照屠能的地租收入最大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
配置应当是:
城市近郊分布产品笨重而体积大、运费率相对其价格
而言较高的生产,或者是产品易于腐烂或必须新鲜消费的生 产,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农业生产应当安排相对于农产 品的价格而言运费较小的类型。
因此,在城市的周围,从内向外将形成若干以某一种
农业类型为主的同心圆结构分布。
2.2.2 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 首先,中国的城乡关系还基本上是城市为农村提供加工产品,农村为
城市提供农产品的这样一种相互依赖的现实情况 。
☺ 其次,从市场特点来讲,中国虽然建立了粮食大市场,但是由于市场
其中鸟类1187种,兽490种,两栖类270种,爬行类320种。无脊椎动 物包括昆虫在内100万种。
1.2 社会资源地域分异及其规律
农业生产是人类的一种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的
重要部分,并非一种纯粹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此,农业 生产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它更受到社 会经济资源条件和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总称,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前提。
南美洲和亚洲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中巴西是最丰
富国家,其次是哥伦比亚、墨西哥、印对尼西亚和中国。
我国植物总计3万余种,是世界上高等植物的10%左右,其中种
子植物25700种,蕨类植物2400种。
陆栖动物中鸟、兽、两栖和爬行类约2290种,是世界总数的10%,
土地资源是以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各种自然因素
为基础,通过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是社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资料,
具有区位固定性、数量有限性、结构整体性、分布地域性和使用长期性、 多宜性及两重性,因此具有一系列质和量的规定性,如土壤特征、水文特 征等,同时还有一系列动态性、可变性的特征,根据地域分异和组合特征 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类型和单元。
图3-5 中国年均太阳辐射量分布图 Mj/cm2
1.1.1 气候资源的地域分异
非地带性差异
又称垂直性差异,其规律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山体范围,由于海 拔高度的不同引起热量、降水、光照等气候因子量呈现规律性差异变 化。比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辐射越强、降水越多。
表3-1 天山中部坡向和高程与年降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