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疏和整合_李白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研究
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疏和整合
李白白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现代社会随着物欲的恶性膨胀以及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导致二者关系的扭曲与断裂,引发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矛盾。

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关系的统一与整合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

因此,重新整合二者的关
系,就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分疏;整合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0964(2007)02 0030 03
一、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应然状态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概念是由马克斯 韦伯提出来的,二者为人的理性的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价值理性体现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

在特定的条件下,价值作为物与人的需要的一种关系,既体现为物的价值,也由此引申为 意义 。

价值理性关怀人性的世界,价值理性视野中的世界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它不是在人之外的冰冷的客观实体,而是和人水乳交融的主客体混一的世界。

价值世界是以 合目的性 的形式存在的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人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成为重心所在。

与价值理性相区别,工具理性是指人在特定的活动中,对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进行首要考虑、计算的态度。

工具理性所把握的世界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把世界看做一个客观的存在,既是科学认识的结果,也是科学认识的前提。

因此,关注 物性 排斥 人性 是科学传统中工具理性的本质特征。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有理性,会思维。

人在行动之初,行为的后果已经预先在思维中预演。

这就是理性的作用。

因此,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能否走向成功,取决于构成理性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协调、统一。

事实上,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逻辑关系。

(一)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

工具理性的有效运行,以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为基础。

而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却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

因为,首先,自然界的奥妙是无穷无尽的,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性也在历史地变化
着。

其次,在我们认识、掌握、驾驭事物及自身规律的过程中,有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因此,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体现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再次,在当代,科技飞速发展,为提高工具手段的知识含量,就必须增强现代人的主体性和科学技术力量。

而要克服这些困难,把握客观规律,人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这主要来自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提供的精神支持。

(二)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

没有工具理性的存在,价值理性也难以实现。

工具理性体现了主体对思维客体规律性的认知和驾驭,由此逐渐形成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则构成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促进其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中,人们一方面依靠工具理性,实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在自我意识的更深层面体味着人生价值,为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契机。

当人们依赖工具理性和深化了实践的范围和过程、实现了更大的目的并看到了不断发展的广阔前景时,人们对自身全面和自由发展的需求也就有了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期盼。

工具理性的不断深化使得价值理性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再到自由状态的现实展开成为可能。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着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互相提升的内在联系。

工具理性的存在,通过阶段性的实现人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开拓,不
收稿日期:2006 10 15
作者简介:李白白(1982 ),女,山东昌邑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30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X i n yang N or m a lUniversity
第27卷 第2期 2007年4月 (Ph ilos .&Soc .Sc.i Edi.t )Vo.l 27No .2Apr .2007
断促使价值理性确立新的人生终极意义与目标,为实现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着现实支撑。

(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M 谢勒认为: 每次理性认识活动之前,都有一个评价的情感活动。

因为只有注意到对象的价值,对象才表现为值得研究和有意义的东西。

[1]8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有了一定的目的,才会引发人们对相应工具的需求。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对某种认知对象和操作对象的选择,是具体的工具手段存在和实现的前提条件。

价值理性解决主体 做什么 的问题,而 如何做 的问题只能由工具理性来解决。

工具理性的存在,通过对具体实践和环境的算计,使人能够在自身智能和体能的基础上达成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

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根据,相互支持。

两者的有机统一,提供着 人 自然 社会 协调发展的动力,促进着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打造出新的生活境界。

工具理性所把握的是一个形下的、有限的、相对的经验世界,而在价值理性的视野中,人们借助想象和直觉,直接透入那个形上的、无限的、绝对的超验世界。

两种理性分别作用于不同层面,本无冲突,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广泛应用,工具理性占了主导地位,价值理性日益失落,两者关系的疏离和扭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各种危机的根源。

二、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疏
20世纪初,科技步入加速发展和应用的时代。

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说明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效益。

但与此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却使得人和社会的对立日益扩大。

在现代社会中, 现代科学只是关心那些可以衡量的东西以及它在技术上的应用,而不再去追问这些事物的人文意义,只问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去工作,而不去关心技术本身的目的,从而产生出被扭曲的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发达工业社会不可能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而只能是一个与人性不相容的 病态社会 。

在这个社会中,不仅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 [2]42。

马尔库塞的话明确指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只关注技术的应用,忽略了对人文价值的追问,使得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单向的社会,人也成为单向度的、工具化的人。

科技的异化表现为科技与人文的对立,科技是由人所创建、发明并加以运用的,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却往往反过来危害人和社会自身,成为奴役人、压制人、束缚人的东西,使人的自由意志得不到伸展,创造活力得不到发展,人只是机器的一部分,是机器大生产的附属部件,机器生产的规律和流程成为人生活的轴心。

在这里,人没有思想,没有情感,只是按照机器的指令不停地运转,充其量只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而已。

科技异化导致工具理性的膨胀,工具理性的膨胀又反过来使得人的各种活动进一步异化,使人们陷入了不断被异化的怪圈而不能自拔。

首先,自然界不再被当做有生命的存在,当做人类赖以生存的无机身体。

它也不再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而仅仅被当做可以为人们提供资源的客体,是无生命的冰冷的物的存在。

人在无情地掠夺资源,把自然作为工具。

其次,工业化大批量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减少,人的情感交流被限制。

第三,工业化生产出的大量财富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使人的关注点转向了物的层面、技术的层面,创造财富的多寡成为人的价值标志。

人的精神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问,被当做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这种趋势下,人的价值理性得不到伸展,反而受到机器的控制,日益萎缩,人逐渐回归到物性的存在。

价值理性的 失语 与工具理性的一味独裁,二者关系的这种扭曲与断裂,必然导致人性的工具化、贫乏化、碎片化以及主体性的丧失。

必须重新整合二者的关系,以价值理性为指导把工具理性纳入为人类服务的轨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

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重新整合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重新整合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自近代以来二者发生分离,现代社会出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失落。

对这些非正常状况,工具理性的越位难辞其咎。

因此,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并彻底扭转现代社会的精神状况和价值危机,就要树立全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在实践层面上有意识地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

首先,在哲学层面上要树立起三项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我们应该明确, 人 社会 自然 大系统是真正的世界本体。

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整合,就要在整体论原则指引下,充分认识到人、自然、社会都只是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性质由整体的动力学决定,并通过在整体中的相互作用而被再创造,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人的价值只有在 人 社会 自然 大系
31
李白白: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疏和整合
统的协调发展中才能得以实现。

(二)相互作用原则。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要充分认识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主体作用于客体,人作为创造者,以自己的活动改造自然,使自然界获得社会历史尺度。

另一方面,客体作用于主体,主体在客体的制约之中学习自然界的智慧。

主体和客体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正如美国哲学家默迪所指出的, 根据怀特海的看法,当一个实体 能将自己所属的更大整体纳入自身的范围之内时 ,它才是它自身; 反之,也只有在它的所有界面都能渗入它的环境,即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同一整体的时候,它才是其自身 [3]。

正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推动了 人 社会 自然 大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进化。

(三)自然价值原则。

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所谓自然界的外在价值,是它作为它物的手段或工具的价值 自然界作为人和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能满足人和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现人和其他生物的利益 。

而 所谓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界是活的系统,生命和自然界的目的是生存,为了生存这一目的,它要求在生态反馈系统中,维持或趋向一种特定的稳定状态,以维持系统内部或外部环境的适应、和谐与协调 [4]79。

因此充分认识到 人 社会 自然 大系统中各个部分都具有自身的存在合理性以及整个世界的价值内涵,是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当代视角。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化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硬道理。

同时,任何过分乐观的 经济增长=环境优化 的乌托邦发展模式,都会由于其片面性而造成难以治理的环境问题。

对于高扬工具理性、贬抑价值理性所导致的现实生态困惑完全可以求答出一条合理的解决途径:寻找一种适度增长的经济运行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生态的优化。

(二)物质丰富和精神升华的关系。

人的需要是全面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

人的需要的满足、人性的完善迫切要求现代人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实现自己的 肉身之爱 之同时,努力关注精神文化建设、提升自己的心灵,打造出一个物质丰裕、精神充实的新型社会。

(三)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人们往往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而看不到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巨大危害。

现代生态哲学指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之 三位一体 的发展观才是真正符合我们需要的发展观。

着眼于长远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实施 人 社会 自然 大系统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的理论共识和实践追求。

参考文献:
[1] 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6.
[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3] W H默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
1999,(2):12 18,26.
[4] 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On Separation and C onfor m it y bet ween Instru m entalR eason and V al u e R eason
LI Bai ba i
(Po litics and Internationa lR e lati onshi ps Instit ute,Be iji ng N or m a lU niversity,Be ijing100875,Ch i na)
Abstrac t:Both i nstru m ental reason and v al ue reason are the ing redients of t he hu m an reason.T he v ic i ous expand i ng o fm an s'l ust and one si ded develop m ent o f the i nstru m ent o f the i nstru m enta l reason has broken the re lati onship bet ween t he i nstru m ental reason and the va l ue reason.T he con f o r m it y o f i nstrumenta l reason and va l ue reason i s i ndispensable to pro m ote the so ciety har m ony.So,renew i ng the re lati onship,we need a fe w re lati ons to dea lw ith:m an and nature,m ater i a l life and spir i tua l life,short ter m i nterest and long ter m i n terest,and so on.
K ey word s:i nstrum enta l reason;value reason;separati on;confor m ity
(责任编辑:蔡宇宏)
32
第27卷 第2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