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出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出路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要,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出路何在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
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的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
教材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学生,使之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
四个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体现了国际性与民族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转变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更新教学理念的情况下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其次、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
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
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全面发展。
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的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的问题,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
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主动地学习,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通过组与组之间讨论、竞争和评价引领学生思考——交流——合作——竞争;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
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我校在探究性学习方面就做得很好,语文学科组进行了“古代诗歌鉴赏”、“戏剧鉴赏”、“如何学习文言文”、“校园文化建设”等主题方面的探究性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叔本华“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的话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第三、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主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这一方式基本上成了课堂的主体,但是有的东西需要讨论有的东西不需要讨论。
特别是新授课上一些难点重点的东西,即使学生讨论也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做深入细致而又生动的讲解。
钱梦龙先生曾经提出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
我们固然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
教师的“讲”重在研习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与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方法,养成习惯,终生受益。
因而教师适当的讲解、恰当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包括讨论等其他教学形式所无法取代的。
中学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自主学习,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接受性学习,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导”与“拨”
的作用。
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教材提出的新的重要的理念之一,它以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为重点。
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因此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
启发创造想象,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在教授《沁园春学》时,可让学生听音乐欣赏图片,然后通过几个意象闭目想象再创造,把自己还原到作者当时的情景,去感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真正把握意境。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在上《篱笆那边》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设想生活中种种上帝的原型,学生广开思路,各抒己见。
这样就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美,高山耸立有形体美,大江东去有线条美,百花争
艳有色彩美,欢歌笑语有声韵美,鹰击长空有动态美,万山红遍有静态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
中学语文课本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再别康桥》是一种自然美,《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种残缺的美,《边城》是一种人性美、社会美等。
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能让同学们感受到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绘画美、艺术美等。
还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持续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能做到以上几点,也不愁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