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中的意象探究讲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中的意象探究
人间最难舍是离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无期,因而极重离别。而从古到今的离愁别绪都以特定意象的形式流传积淀下来,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情绪更好地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就对送别诗中的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究。
首先我们来听一首送别歌:李叔同的《送别》。
送别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其中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折柳赠别、饮酒泣别、长亭饯别、芳草惜别,还有歌声送别、夕阳挥手等,这些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一)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柳
在别离诗的意象群之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含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周邦彦在《六丑》中写道:“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他说柳树啊长长的枝条是在故意招惹行客,牵着衣襟像是要跟人家说话,倾诉那无限的惜别情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这个风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第一,“柳,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和不舍得意思。第二,纤xian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第三,柳枝生命力强,有随地而生的习俗,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的意思。我们来看两个折柳送别的经典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也是我国最早的以杨柳来表示依依惜别的诗句。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
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为了家人那杨柳依依的深厚期盼,他就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千古名句。
这就是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一:折柳送别(板书)
(二)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酒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并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就在我们今天,送别友人之前还常常有送行酒呢,所以以酒送别已经作为一个文化传统流传了下来。
辛弃疾在送别朋友时曾写下“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其中这“杯中物”就是指酒。在作者眼中,酒已经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灵了,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借酒抒发离情的诗句当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后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的、深厚的离别之情的集中体现。作者“劝君更尽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福。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词,含义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这句诗功劳可谓大焉!“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亭子,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中。而朋友的船,此刻已经不知道漂流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个时候的诗人此特别凄黯孤寂,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因不忍就此分别而
再度干杯,意在掩饰各自的伤感之态。其实这些诗句本身含有的那种忧伤的凄楚的情绪,不用老师多加解释,同学们已经能很深切的感触。如果你也曾经历过别离的话,这种体会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这就是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二:饮酒泣别(板书)
(三)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长亭(南浦)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就曾经写过:“何日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长亭短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当然,古代的行程并非只有陆路,还有水路,水路送别的地点就是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我们来看几个地点送别的经典诗句: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这一幕中写到张生进京赶考,崔莺莺送别他时的情景:“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崔莺莺刚听见张生道别的声音,手腕上戴的金镯子马上就松下来了;远远看见送别的亭子,身体马上就瘦下来了。这种离愁别恨有谁知道啊?这里,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形容崔莺莺对张生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情。这一折里还有一句经典:“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说怎么枫叶一下子全红了呢?是崔莺莺舍不得新婚丈夫而流下的眼泪染红的!这种离愁别绪,真是感天动地!曹雪芹曾经借林黛玉之口说《西厢记》的语言读来令人口齿留香,有机会同学们真该读一读这部经典元杂剧。“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开头就用12个字渲染出了一个离别环境:一个秋天的傍晚,寒蝉还在不住哀鸣,一场大雨刚刚停歇,我面对着长亭古道,就要与心爱的人相分离……“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这几句诗讲了作者在南浦送别朋友,朋友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让我们仿佛看到作者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景。
这就是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三:长亭饯别(板书)
(四)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