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流域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流域环境概况
2.1 区域自然环境
2.1.1流域自然概况
梅溪为闽江的一级支流,主要位于闽清县境内,主流发源于南部省璜乡莲花山,流经省璜、塔庄、在坂东镇与芝溪汇合,往下再流经白中、白樟、梅溪等乡镇及闽清城关,于溪口注入闽江,干流全长78.6km,流域面积956.1km2,河道平均坡降4.2‰,主要支流除芝溪以外,还有金沙溪、文定溪和岭寨溪。梅溪两条较大支流芝溪和金沙溪均分布在梅溪左侧。芝溪发源于后佳,长40km,流域面积229.4km2;金沙溪发溪于闽清与尤溪县交界处的宝坑山,长37.6km,流域面积180.4km2。
梅溪流域地形南高北低,流域中部河谷盆地发育,较为平坦开阔,流域的上游与下游地形不平。
区内土壤以红壤土为主,土层肥厚,质地较松散。
2.1.2 气象
梅溪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区内地形高低变化大,从而产生了河谷平原与边缘山地的气候差异,河谷平原地区相对温度高,湿度小,降水少,夏长冬短无严寒;边缘山区相对温度低,湿度大,降水多,秋、冬长夏短无酷署。据闽清气象局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5.2℃~20.4℃,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一般为23.9℃~29.7℃,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平均为5.6℃~10.6℃。极端最高气温42.2℃,极端最低气温-4.9℃。最大风速28m/s,多年平均风速1.30m/s。多年平均年日照数1871小时,无霜期246~291天,干旱指数约为0.82。
流域内年降雨量1100~1940mm,多年平均为1560mm。降雨量时空分布上明显不均匀,西南部的上莲,金沙、后佳等地地势高,降雨多于中部的坂东、白中、白樟,闽清城关的雨量最少。降雨量在时间分布上,雨季、旱季界限分明,4~9月的降雨量一般占到全年雨量的70%以上。本流域的年水面蒸发量在900~1200mm之间。
2.1.3 水文
在梅溪的下游,设有该流域唯一的一个水文站——闽清站,于1959年建站,1990年迁至离城关上游不远的现址。该站控制流域面积928km 2,占梅溪流域面积(956km 2)的97%。流域内还设有雨量站13个。
梅溪流域的地表径流来自大气降水补给,时空分布上与降水大体一致,年径流量较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深863mm ,年径流模数27.4秒公升/平方公里,径流系数一般在0.5~0.65之间。径流量年内分配受季节性降水制约,有明显的丰枯变化,汛期(4~9月)约占全年的75%,枯水期(10~次年3月)约只占全年的25%,年径流Cv 值为0.24。
流域内洪水由锋面雨或台风雨造成,多发于5~9月份。由于降雨集中,加上河道比降大,洪水往往陡涨陡落,形态单峰型居多。
建国以来,成灾洪水有二十余次,其中本流域的最大洪水发生在1952年7月,据考证,重现期为百年一遇,洪峰流量Q=4350m 3/s 。
闽清站洪水特征值系列长度:年最大流量均值:1340m 3/s ,Cv=0.60,Cs /Cv=3.5。
2.1.3 区域地质
梅溪流域多属低山丘陵及平原盆地区。流域总体流向北东。流域河谷基本为“U”型宽谷,局部支流为“V”型。河谷河漫滩分布较广,常见冲洪积阶地,高出河面2~20m 。较开阔的阶地多为村庄与乡镇所在地及工业区或农田耕作地。
本区位于福安——南靖断裂带西侧,寿宁——梅林火山喷发带段。区内火山岩及侵入岩发育,构造较简单,主要表现为南北向及向东向断裂。区内地层主要为:上侏罗统南园组第三段(Jc3n)深灰色英安质凝灰熔岩、熔结凝灰岩;第二段(Jb3n)灰色流纹质凝灰熔岩、流纹岩夹凝灰岩;第一段(Ja3n)深灰色安山岩、英安岩;上侏罗统长林组(J3c)凝灰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等。以及燕山早期侵入石英闪长岩(b O )3(25δ),晚侏罗世次火山(n FJ 3δ)花岗斑岩等。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区。
2.1.4 流域主要特点
(1)水资源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
流域年均降雨量1560mm,年均河川径流量8.25亿m3。亩均水量4330m3,低于全省亩均水量6390m3的水平,人均水量3340m3,也小于全省平均水平3770m3/人。降水量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地区差异明显的特点。
域内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危胁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下游的闽清城关,受闽江洪水和梅溪洪水的双重夹击,受灾更为严重。整个流域防洪基础设施薄弱,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目前除城关建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外,城关其余部分和域区所有乡镇,均无达标准的防洪工程。建国50多年来,流域内发生洪灾20余次,其中全流域灾害10次,平均每5年即发生一次全流域性灾害,城关则不到3年发生一次洪灾。
流域旱灾也比较频繁。旱涝保收面积9.8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其余的耕地均为灌溉保证率不高的农田或无灌溉的“望天田’。
(2)流域地形两头崎岖,中部略平。
闽清素有“小小闽清县,大大六都洋”之称,指的是闽清县城关受山区地形限制,范围不大,而梅溪中游的坂东、白中等地,属山区盆地,河谷平原发育,地形平坦开阔。流域的上游,海拔上升,地形复杂。
(3)梅溪小水电资源丰富,开发条件较好
梅溪干流受条件限制,没有大的可供开发水力资源,但流域内几十至上千千瓦的小水电星罗棋布,可供开发的小水电有近180座,装机容量48609kW,流域内中上游电源点控制流域面积小,落差大,多为中高水头的引水式电站,干流中下游电源点多为中低水头的引水式电站,装机容量小。正由于点小面广,易于开发的特点,使得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目前已达到60%以上。
2.2 社会经济环境
梅溪流域包括闽清城关与梅溪、白樟、坂东等11个乡镇,涵盖了闽清县的大部分县境,流域面积(956km2) 占到全县面积(1466km2)的65.2%。1998年流域内人口24.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6万人,现有耕地19.07万亩,人均耕地0.77亩。
区内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其次是大豆和地瓜,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烟叶、茉莉花和蕉芋,农作物复种指数2.78,果类有橄榄、柑桔、龙眼、荔枝及柚子等。
工业主要有陶瓷、生化、食品加工、建筑、电力、造纸、制鞋、木器及饮料酒类等,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梅溪中下游的城关,梅溪、白樟、坂东、白中、池园及塔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