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药物的吸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药物 油溶媒注射液药物
促进吸收因素:按摩,热敷,运动 减慢吸收因素:结扎、冷敷、与肾上腺 素合用
第一节 注射给药
2.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小的药物由血管转运,分子量大的通过淋 巴途径吸收
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 径3nm,允许<800的药物分子通过
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 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率 时,成为限速过程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 iv) •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m) •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 • 皮内注射(intracutaneous injection,ic或id)
第一节 注射给药
3.剂型因素
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是药物吸收的 限速过程,各种注射剂中的药物释放速 率有以下顺序: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乳 剂>油混悬液
第一节 注射给药
(1)溶液型注射剂
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吸收迅速 难溶性药物使用非水溶剂,稀释后析出沉淀,吸收缓慢, 不规则或不完全 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在组织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 低渗时药物扩散速度增大;高渗时药物扩散 速度减小 以油为溶媒的注射剂缓释 高分子附加剂使黏度增加可调节吸收速率
腹腔内注射 ip:以门静脉为主要吸收途径,肝首过 效应明显,多用于动物试验
鞘内注射:可克服血脑屏障。近年来,鞘内注射化 疗药物成为防治中枢神经性白血病(CNS)最有效的方 法之一。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性质
剂型因素
第一节 注射给药
1.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状态的影响: 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案例3-1
结核病的化✓学药治效疗迅是速人作类控用制可结靠核,病无的主首要过手效段应。,20世易纪于70控年制代以前,
优链霉点素、异✓烟适肼于、不利宜福口平、服吡、嗪口酰服胺不相继吸问收世或,在他胃们组肠成道强不有稳力定“四的联药”物
治疗方案,✓控适制于结不核宜病口流行服成给为药可的能病,1人944年发明链霉素(SM)是最早出现 的有效抗结✓核局药部物作,用属、氨基全糖身苷作类用抗、生素长,效对作细用胞、外的诊结断核疾菌病有快速杀菌作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目的与要求
掌握:注射给药、口腔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肺 部给药、皮肤给药、直肠黏膜给药、眼部给药的吸 收特点、吸收途径。 熟悉:影响非口服给药吸收的因素。 了解:肌肉、口腔、鼻腔、肺部、皮肤、眼部黏膜 的结构和生理特征。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案例分析
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20世纪70 年代以前,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相继问世, 它们组成强有力的“四联”治疗方案,使控制结核病流行成 为可能。1944年发明的链霉素(streptomycin, SM)是最 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细胞外 的结核菌有快速杀灭作用,单用SM治疗肺结核2~3个月就 可使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改善,是WHO建议的标准短程 治疗结核病方案中的适用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为:治疗强 化期成人每日肌内注射0.75 g,巩固期采用间歇疗法,每周3 次,每次肌内注射1 g。 问题: 1.应用链霉素治疗结核病时能否用口服给药方式? 2.链霉素能否静脉推注?
第三节 黏膜给药的药物吸收
一、黏膜给药制剂及其分类
黏膜给药制剂亦称黏膜给药系统,系指将药物与 适宜的载体材料制成供人体腔道黏膜部位给药, 起局部作用或吸收进入体循环起全身治疗作用的 制剂。
经皮渗透促进剂 ➢表面活性剂——使角质层蛋白变性,改善皮
肤屏障性质 ➢醇类,DMSO等——溶解角质层油脂性成分,
膨胀角质层,提高皮肤渗透性 ➢氮酮类——溶解角质,拓宽毛囊口 ➢尿素——增加皮肤水合作用
2.物理方法(physical approach)
① 离子导入 ② 超声导入 ③微针
(一) 离子导入技术 Iontophoresis
第二节 黏膜给药的药物吸收
案例分析
患者丁某,男,7岁。某年冬天偶感风寒,刚开始打 喷嚏、流鼻涕、鼻塞,后咳嗽、喘息剧烈、夜不安 枕,气息不畅、有喘息声。到医院就诊后,医生诊 断为喘息性气管炎,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进行肺部雾 化治疗,每日2次,同时口服止咳平喘药和抗菌药, 患者病情逐渐好转,7日后出院。 问题: 1.沙丁胺醇气雾剂肺部给药是通过什么途径吸收的? 2.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
某患者采用雌二醇片剂进行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 和预防更年期综合征,每天给药3次,每次口服2 mg,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改用雌二醇贴剂,每三天贴1剂,每剂含雌二醇0.05 mg,疗效与口服给药一致,不良反应消失。 问题: 1.长期口服雌二醇为什么会导致肝功能异常? 2.改用贴剂后给药剂量大大降低,疗效没有下降, 不良反应消失,为什么?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
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
黏膜给药的药物吸收
口腔给药 鼻腔给药 肺部给药 阴道给药 直肠给药 眼部给药
第二节 皮肤给药
学习 要求
1 掌握皮肤给药的特点。 2 掌握皮肤给药的吸收途径。 3 掌握影响皮肤给药吸收的因素 4 了解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①不适合剂量大或对皮肤产生刺激性的药物; ②由于起效较慢,不适合要求起效快的药物; ③药物吸收的个体差异和给药部位的差异较大等。
第二节 皮肤给药
一、皮肤的构造及药物给药途径
(1)皮肤的生理结构
皮肤的结构主要分为 四个层次,即角质层、 生长表皮、真皮和皮下 脂肪组织。角质层和生 长表皮合称表皮(epidermis)。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和技术
1.化学方法(chemical approach)
① 添加经皮渗透促进剂 ② 离子对,离子型药物难透过角质层,加 与药物带相反电荷的物质,形成离子对。
经皮渗透促进剂: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 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1、无药理活性、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 2、迅速起作用。 3、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及水分损失。 4、与药物、基质和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 5、无嗅无味。
第一节 注射给药
(2)混悬型注射剂
注射后药物微粒沉积在注射部位 药物被吸收前需经过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药物在组织的溶出是限速过程 助悬剂影响药物吸收 Iv、ia或ip注射含粒径为0.1~0.2μm固体微粒的 水混悬液后,微粒被动靶向,在肝、脾等器官富集 油混悬液一般采用im注射,药物的吸收可长达数星 期至数月
用,单用SM治疗肺结核2~3月就可使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改善,是WHO建议 的标准短程治疗结核病方案中适用的药物。给要途径和和剂量为:治疗强化
缺期成点人每日注射使注0.用射75不疼g,便痛巩固期采用间歇疗法,每周2~3次,每次肌内注射1g.
问题: 剂量不当时难以纠正或弥补
1.应用链霉素治疗结核病时能否用口服给药方式? 2.链霉素能否静脉推注?
第一节 注射给药
(3)乳剂型注射剂
O/W型乳剂(静脉乳)的乳滴粒径大小为1μm 左右,iv注射后可被动靶向
乳剂型注射剂im注射后,药物多通过淋巴系统转 运,适用于淋巴造影和淋巴转移的恶性肿瘤治疗
长效作用
第一节 注射给药
(4)微粒型注射剂
主要是微球、脂质体和纳米粒等,这些微粒皮 下或肌内注射后,通常具有缓释、长效的作用。
皮肤的构造(图)
(2)药物渗透途径
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


透过表皮
皮肤表面皮脂层 通过附属器

角质层
穿过细胞

通过细胞间
毛囊、皮脂腺
汗腺
活性表皮

真皮
毛细血管
体循环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种族与个体差异; 2、皮肤渗透性的部位差异(耳后>腋窝区>头皮>
手臂>腿部>胸部); 3、皮肤水化; 4、皮肤损伤状态; 5、皮肤的代谢与蓄积 6、其它
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电流离子经电极定位导入皮 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 方法。主要应用于离子型药物与多肽等大分子药物。
影响离子导入有效性的因素:
(1)药物的解离性质; (2)药物的浓度; (3)介质的pH值; (4)电流; (5)离子电极。
(二)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技术作为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药 物的经皮吸收,首先是由Fellinger和Schmid 把氢化可的松软膏用于关节炎治疗中。
第二节 皮肤给药
• 药物从应用于皮肤上的制剂中释放与穿透皮肤进入 人体循环的过程。
• 软膏剂、硬膏剂、凝胶剂、贴膏(片)、喷雾剂 • 局部治疗作用、全身治疗作用
皮肤给药的特点
①直接作用于靶部位发挥药效; ②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肠胃因素的干扰; ③避免药物对肠道的副作用 ④长时间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谷峰现象, 降低药物毒副反应; ⑤减少给药次数,而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特别 适合于婴儿、老人及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提高 患者用药顺应性; ⑥发现副作用时,可随时中断给药等。
第一节 注射给药
2.肌内注射
起效速率仅次于静脉注射 较iv更安全,较皮下注射刺激性更小 有吸收过程:肌肉→血液循环 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药物通过淋巴吸收 注射容量为2~5ml 制剂可为水溶液或油溶液、乳液或混悬液
第一节 注射给药
2.肌内注射
第一节 注射给药
4.其他部位注射
动脉内注射 ia:为使治疗药物或诊断药物靶向至特 殊组织器官,无吸收过程和肺首过效应;但危险性大, 极少使用
超声波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的作用机制可分为 两种:
1、超声波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 在超声波的作用下角质层中的脂质结构重
新排列形成空洞。 2、通过皮肤的附属器产生药物的传递透过通道
在超声波的放射压和超微束作用下形成药 物的角质层中的脂质结构重新排列形成空洞。
案例分析
某患者采用雌二醇片剂进行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 和预防更年期综合征,每天给药3次,每次口服2 mg,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改用雌二醇贴剂,每三天贴1剂,每剂含雌二醇0.05 mg,疗效与口服给药一致,不良反应消失。 问题: 1.长期口服雌二醇为什么会导致肝功能异常? 2.改用贴剂后给药剂量大大降低,疗效没有下降, 不良反应消失,为什么?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
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
黏膜给药的药物吸收 口腔给药 鼻腔给药 肺部给药 阴道给药 直肠给药
眼部给药
第三节 黏膜给药的药物吸收
案例分析
患者李某,男,60岁,医院诊断其患有心肌梗塞, 医生嘱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备用。一日李某半夜 突觉心前区疼痛难忍,忙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几 分钟后症状缓解。 问题: 1.硝酸甘油为什么要舌下给药?药物是通过什么途 径吸收的? 2.什么样的药物适宜舌下给药?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二)药物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大小:600 脂溶性 溶解度 pKa值 熔点
2、制剂因素
药物从给药系统中的释放:释放越快,越有利吸收。 不选与药物亲和力大的基质。
药物在各种基质中的扩散速度:油脂性基质<W/O 乳<O/W乳<水溶性基质
介质的影响:介质与药物的亲和力(释放、渗透性) 给药剂量
第四节
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
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
黏膜给药的药物吸收 口腔给药 鼻腔给药 肺部给药 阴道给药 直肠给药
眼部给药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给药途径与吸收速度
吸入
腹腔
舌下 肌内
直肠 皮下
口服
皮肤
临床上起效最快的是静脉注射,常用于急救; 最简便、安全和常用的是口服给药,常用于门诊患者。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第一节 注射给药
1.静脉注射
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不存在吸收过程 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为100% 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 注射容量<50ml 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必须静脉注射 最理想部位为前臂内侧的近端大静脉 药物制剂常为水溶液或水醇溶液,有时为乳剂或脂质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