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的现代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稷下学宫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创立的一个高等学府,“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一般认为稷下学宫创办于齐桓公田午时期,历经六代齐君,随着秦灭齐而消亡。稷下学宫是先秦时期唯一一所高等学府,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据文献记载,稷下学宫人数最多时达数千人,在历时近150年的学术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着,完成了数十部影响后世的重要学术著作,成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辉煌。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要探讨稷下学宫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先要明确其鲜明的办学特色,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必然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
第一,提倡学术上的自由。齐政权创办稷下学宫,目的就是号召各学派学者对齐国实现统一霸业作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因此,鼓励学者“不治而议论”,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这样一来,学者们就有了相当的独立和自由。
第二,主张兼容并包。就是不分国籍、学派,广招天下贤士来稷下讲学,对于各家各派的学者们都是来者不拒,他们的主张都可以在稷下设坛讲学,这就打破了各家私学的门户之见,有利于各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进行广泛的争鸣。其次,凡是游学于稷下的学士,比较自由,不受官方限制,所谓“合则留,不合则去”,有利于学宫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繁荣。
第三,尊师重道的风气浓厚。操办稷下学宫的历代齐王继承其先祖的光荣传统,尊师重道,给教师以很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教师采取择优聘请的方法,其首席由众人公推,称做“祭酒”,任期不定。
第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稷下学宫教学内容不一,各授所长,互相讨论,互相批评,在争辩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稷下学宫中各家各派辩论的范围之广,论辩次数之频繁,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
见的。通过激烈而广泛的辩鸣,解决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可谓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稷下学宫独特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其和谐的办学精神,这种和谐的办学精神对现代教育有着巨大启示。
第一,倡导自由思辨的学风。稷下学宫的成功首先体现在百家争鸣学术局面的出现上,这种自由思辨、不拘一格的学术精神对当今教育具有重大借鉴意义。高等学校可以创建大学自由讲坛,邀请全国乃至世界各方面知名人物来校演讲。在校大学生也可以利用学术讲坛进行争鸣和讨论,热点时事,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可以在讲坛上展开讨论,大学生甚至可以根据自己在学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创建BBS论坛,针对某一学术问题或社会热点在网上展开讨论,这样就拓展了大学生学术交流的空间,不仅仅局限在一所大学里进行学术讨论,甚至可以连通全国乃至世界高校的大学生的学术交流与沟通,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活跃学术气氛,更有利于开阔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高瞻远瞩的胸怀和气魄。
此外,稷下学宫在教学组织中自由择师、择课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依然采用学年制和严格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管理得太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择师、择课的自由,打破学术壁垒,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解放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益处,对于培养兼容型人才也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提高教师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这里提高教师地位包括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在稷下,齐君封稷下先生为“列大夫”,让他们“不治而议论”,发挥了知识分子的政治才干,带动了学术的兴盛。今天的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能够高瞻远瞩,拥有独到的政治眼光,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此外,还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一直以来教师在基础教育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教师的工资水平却普遍较低,这会从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师工作、治学的积极性,所以要为教师提供优厚的经济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另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脊梁。无论是对于一所大学来讲,还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个高等教育而言,不断加强师资建设是“硬道理”。
第三,加强教学和科研的联系。稷下学宫集讲学、著述等多功能为一体,是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古代典范。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洪堡在柏林大学明确提出教学、科研相结合并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发现问题,为科研提供研究素材;而科研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寻求验证,两者相互促进。教师既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又要具备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是教师的责任,又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方法论。由于学生也是教学主体之一,应鼓励学生涉入研究,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增强创新精神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