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
历程及分析公私手工业的消长,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手工业的发展演变进程;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
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中华民族高超的手工业技艺,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
明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分析】
本节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包括冶金业、纺织业、陶瓷业等
三个部分;二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包括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等三种;
三是综合分析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课程标准集中要求在两个问题上:①要
求学生列举掌握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②综合分析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因此,教师确定教学的重点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也就是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的成就)和特征,难点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据此,教师在处理
本课时,要重点突破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掌握的第一个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小组合作学习为辅的方法,坚决反对低效、重复的
教学,教师重在点拨手工业成就的记忆方法,督促检查学生落实掌握。关于手工业的
经营方式,教师可以采取列表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而对于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教师出示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归
纳之。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周杰伦《青花瓷》音乐,为进入本课学习做好铺垫。
(一)定向示标:
利用多媒体或学案,向学生出示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必要解读,使学生明
确学习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本课结构。(板书)冶金业
目标一: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纺织业
陶瓷业
目标二: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同时,设问:为什么就介绍了以上三个部门呢?是不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就是这么
几个呢?为何就介绍这三个部门呢?
学生各抒己见,但预计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明确。“因为,这三个部门与农耕经济联系密切。冶金业为农业提供生产工具,纺织业为农民提供衣
物,陶瓷业为农业提供日常用品和储存器物。”从而,教师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服务于农耕经济,受农耕经济的制约。但教师
可以在这里不明确指出这个特征,为以后明确埋下伏笔。
(二)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学案,使用表格,预留5至10分钟,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完成本阶段学习任务,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一、冶金业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滕州博物馆中存放的一些文物图片进行乡土
文化教育。例如手工业的祖师爷——鲁班的内容,以及从滕州出土的《冶铁图》、
《纺织图》等汉画像石,印证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当时手工业的状况;还有,北
辛文化的“鼎盖”、“指甲印纹体”“泥制红陶壶”等陶器,风格质朴、古拙,以手制为主;施有单彩的“红顶钵”,为大汶口文化瑰丽多姿的彩陶找到了渊源。以上内容,都能说
明我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也能说明我市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学生树
立爱国爱家乡的思想。
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及时记忆。教师可采取随机抽查学生背诵,或即时练习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教师结合学生所学,穿插中国在世界的名片,是学生认识中国从古到今发生的翻
天覆地的变化。
古代近代:丝织品(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
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今天,人们把
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可见,丝绸在古代的东西方交往中充当了重
要的媒介。)→瓷器(现在,英文中“瓷器”和“中国”为同一个单词,均为“china”。反映出在西方人眼中,瓷器与中国的关系。)→茶叶
现代当代: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如山东省的海尔集团、张裕葡萄酒、青岛啤酒等)(三)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18
——19页内容,结合学案中的表格,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记忆,教师可以实用投影仪投放三段材料,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材料一江宁织造局是清代在江宁设立的、专办宫廷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的织造局。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
材料二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第3 / 6页
——《孟子•尽心上》
四、经营形态
在节目中,专家为何对是官窑还是民窑的瓷器这么看重?为何同一时期不同窑址烧造的瓷器价格不同呢?”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分析回答。参考答案是:官窑的瓷器代表本时期的最高水平,因为,第一官窑的瓷器不计成本,原料不易得;第二官窑的技术水平最高;第三官窑烧造的器物要求高,稍有瑕疵,就地销毁掩埋,且不如市场,寻常人家不会有官窑烧制的瓷器。这个设问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对官营生产特点的认识和掌握。
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学案,出示部分文字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分析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并进一步说明我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当恺撒大帝身着中国丝袍出
现在罗马剧场的时候,整个罗马都为之
震撼了。使用中国丝绸,成了一种时尚。
直到15世纪,瓷器在欧洲还是稀世珍宝,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价格高于黄金。
材料三:
家庭纺织民间冶金作坊官府纺织作坊
材料四明朝中后期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
设问:依据材料一至四,分析归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