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及分析方法

氯霉素及分析方法
氯霉素及分析方法

1 绪论

1.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部分不法养殖户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同程度的在饲料中添喂人用抗生素,使畜禽肉品中抗生素残留严重,成为的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各国政府严格限制食品中各种有害成分,特别是抗生素、农药残留等。

食品安全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是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就必须对食品安全中的各类样品进行准确地分析测定。目前食品安全检验部门通常采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分析仪器。然而使用这些仪器进行分析测定前,必须把样品制成溶液。

由于食品样品具有被测物浓度低、组分复杂、干扰物质多、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化等特点,因此要获得数据准确、重现性好的分析结果,样品预处理是重要环节。样品预处理已成为分析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传统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液-液萃取、索氏提取、层析、蒸馏、吸附、离心、过滤等几十种。这些方法一般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而且处理时间长、操作步骤复杂,容易导致样品损失和玷污,产生较大误差。因此,迫切需要探索高准确度、快速、简单、不使用或少使用有机溶剂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发展较快的有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等。

固相萃取技术以其高效性、高选择性、高自动化程度以及低耗性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医学、食品分析、环境分析等领域[1],其关键是优良的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因此制备选择性高的固相萃取材料已为研究的热点。

1.2 氯霉素样品预处理及检测方法

1.2.1 氯霉素类抗生素来源及危害

我国是一个养殖大国,近年来养殖业飞速发展。由于集约化的高密度养殖、珍贵品种引进、使用催生长激素、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了养殖环境的恶化和畜禽疾病增加,又由于畜禽疾病防治体系的不健全和欠缺用药指导和规范管理,在养

殖业中滥用抗生素现象严重。比如不遵守休药期、超剂量使用、超范围使用违反国家法规规定等等,从而造成动物源食品中的抗生素的残留。这部分残留抗生素就转移到了人们体内,这会使人产生对抗生素的抗性,从而影响以后用药的效果。

CAP广泛用于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有效,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性较强,特别是对伤寒副伤寒杆菌作用最强。但CAP对人体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主要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除此以外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也有严重的毒性反应,可引起视神经炎、急性中毒性表皮松懈症、角膜瘫痕、皮疹等不良反应,对新生儿、早产儿、老年人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影响更大[2]。近年有儿童服用CAP和老年人使用CAP眼膏导致死亡事件的报道。CAP的应用已有近50年的历史,但由于上述毒副作用使CAP成为第一个被禁止用于可食用动物的抗生素。

CAP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CAP残留问题已引起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及地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欧盟均在法规中规定CAP 残留限量标准为“零容许量”[3],即不得检出。美国仅允许CAP用于非食用动物,FDA规定的CAP检出限为0.3 ng/ml,而且目前正在研究应用更灵敏的检测方法[4]。我国农业部已将CAP从2000年版的《中国兽药典》中删除,作为禁用药品。在2002年底的农业部第235号公告《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中明确规定CAP 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对于用酶联免疫(ELISA)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检测时要求其检测限量为1 ng/mL。

1.2.2 样品预处理方法

1.2.2.1 固体样品预处理方法

固体样品的预处理方法通常有索氏提取、超声萃取、微波辅助萃取等,近几年发展了一种新的绿色预处理技术—亚临界水萃取。

1)索氏提取

索氏提取(Soxhlet Extraction,SOX)利用虹吸原理,保持提取溶剂与提取样品充分反应,因而消除了振荡提取中的传质不平衡,其设备花费低、提取样品范围广、且易于操作,迄今仍被广泛应用。但索氏提取技术需要较长提取时间

( >18h),受提取物干扰影响较大,提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溶剂,大量的提取溶剂不仅花费高而且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因而此技术不宜于批量处理样品。

2)超声萃取

超声波是一种弹性机械振动波,它的强烈振动产生高速度、强烈的空化效应,从而引起的剧烈机械振动、乳化、扩散、击碎、化学效应和热效应等,加速被萃取成分的扩散释放并充分与溶剂混合,从而缩短了萃取时间,提高了萃取效率。超声萃取(Ultrasonic Extraction)设备简单,技术成熟,对被萃取物基本上没有选择性差异,可作为一种通用型的萃取方法。

Aleixo等[5]将超声萃取技术用于食品中铅和镉的萃取。他们将待测样品粉碎后加入适量硝酸,超声处理5~10min后离心,并用原子吸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条件优化后的超声萃取对蔬菜和动物组织中铅、镉的回收率可达89%~105%。超声萃取具有快速、价廉、高效的特点,与传统的索氏萃取相比,耗时短,溶剂用量少,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但是超声萃取过程中超声波有可能破坏某些分析物,且仪器保养要求高。

3)微波辅助萃取

微波辅助萃取(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MAE)是8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分离技术,微波是一种频率范围在300-300,000兆赫的电磁波,常用范围为2450兆赫,即微波产生的电场正负讯号每秒钟可以变换24.5亿次。极性分子在微波电场的作用下,以每秒24.5亿次的速率不断改变其正负方向,使分子产生高速的碰撞和摩擦而产生高热,从而加速了两相间的传质过程,升温快速而均匀,使溶剂萃取时间大大缩短。T.H.Hoang等[6]采用MAE技术从各种固体剂中提取有效药物成分,以甲醇-水(75:25,V/V)为萃取溶剂,50 ℃的条件下萃取5 min,得到有效成分的回收率为97.4~101.9%。

4)亚临界水萃取

亚临界水萃取(Subcritical Water Extraction,ScWE)是一种新的绿色样品预处理技术,其设备简单、萃取时间短,通过改变亚临界水温度和压力来改变水的极性、表面张力和粘度,从而可以选择性地萃取样品基体中的不同极性的有机化合物,甚至金属离子。由于采用纯水作萃取剂,不用或很少用有机溶剂,因此它对环境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少。Yu Yang等[7]研究了用亚临界水萃取工业污染土壤

样品和美国河流沉积物样品中的PCBs的条件,回收率能达到90%以上。Omid tavakol等[8]用ScWE技术从鱿鱼排泄物内分别萃取Cd(Ⅱ),Cu(Ⅱ),Zn(Ⅱ),萃取温度分别为380 ℃,300 ℃,240~300 ℃,萃取压力分别为1.55 MPa,3.35 MPa,6.42 Mpa,萃取时间分别为20 min,20 min,10 min。

1.2.2.2 液体样品预处理方法

液体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液-液萃取、固相萃取法、固相微萃取等。

1)液-液萃取

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是利用溶质在两种不相溶或部分互溶的液相之间的分配不同来实现溶质之间的分离或提纯。由于它具有选择性高,分离效果好,易于实现大规模连续化生产的优点,在有色金属湿法冶金、化学分析等领域中得到应用[9,10]。但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溶剂损失、处理时间长、二次污染、易燃、有气味等缺点。

2)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

固相萃取技术(SPE)是一种液固分离萃取的试样预处理技术,其装置图如图1.1所示。它是根据被萃取组分与样品基质及其他成分在固定相填料上作用力强弱的不同而使它们彼此分离。通过颗粒细小的多孔固相吸附剂选择性的吸附溶液中的被测物质,被测物质被定量吸附后,用体积较小的另一种溶剂洗脱或用热解析的方法解析被测物质,从而达到分离富集被测物质的目的。固相微萃取(SPME)是在固相萃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装置图如1.1所示。该技术克服了固相萃取技术的缺点,如固体或油性物质对填料空隙的堵塞等,大大降低了空白值,同时又缩短了分析时间。该技术操作简单,可以节省样品预处理70%的时间,无需使用有机溶剂,极大的改善了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使有毒溶剂降到最低。

固相萃取技术的关键是固相萃取柱的填料。SPE柱使用最多的填料C18相。该种填料疏水性强,在水相中对大多数有机物显示保留。也使用其他具有不同选择性和保留性质的填料,如活性炭纤维、氧化铝、硅酸镁、C8、离子交换剂等[11]。近年来,发展了许多专属性SPE固定相,是针对特定的环境、生物试样而设计的,例如用分子印迹聚合物(MIP)作为固相萃取材料[12-14]。

a b

图1.1 装置示意图. a. 固相萃取b. 固相微萃取

1.2.2.3 氯霉素样品预处理方法

CAP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目前主要有液-液萃取、振荡萃取、超声萃取以及亚临界水萃取等。

蜂蜜等液体样品主要采用液-液萃取。液-液萃取[15]是将取适量的蜂蜜等液体试样放入烧杯中,45 ℃水浴加热5 min,加入乙腈进行离心5 min,再加入氯仿离心3 min,取上清液,蒸干有机剂,用乙腈溶解。

小虾、饲料等固体样品可以采用超声萃取、振荡萃取及亚临界水萃取等方法。振荡萃取[16]是将固体试样绞碎后,加入适量的乙酸乙酯和水放在振荡器上振荡3 min静置,过滤,将残渣再次振荡、静置、过滤,反复提取3次,滤液合并放入分液漏斗中,去除下层保留酯相,浓缩蒸干,用乙醇溶解。超声萃取[17]是将试样中加入乙酸乙酯,超声萃取一段时间后,水浴蒸干乙酸乙酯,用氯化钠-甲醇溶液溶解。亚临界水萃取[18]是取适量样品放入小硬质管中,萃取温度105 ℃,萃取时间10 min,溶剂酸度为中性,溶剂体积为去离子水5 mL。

近几年来随着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CAP分子印迹聚合物在食品残留检测中的应用也成为研究热点。

1.2.3 氯霉素的检测方法

氯霉素残留的分析检测方法多用微生物学方法、放射免疫法、色谱法和酶免疫分析法等。

(1)微生物学方法

微生物学方法是CAP测定的最常用的方法[19]。该方法易操作,费用低,可用

于大量样品的筛选。该方法是用拭子采集动物体内的组织液,然后将其放置于涂满枯草杆菌的培养基中,保温过夜。观察在拭子周围是否出现抑菌环,若有即表明组织液中有大量抗生素存在,如果该动物用过CAP进行治疗,则可以认为该组织中存在CAP残留。

微生物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样品用量少、预处理简单,在基层大规模筛选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缺点是微生物法检测周期较长,易受组织中其他抗菌素影响,特异性低,灵敏度也不高。

(2)放射免疫法

放射免疫分析是建立在免疫反应基础上的核技术,最基本的原理是放射性核素标

记的抗原和被测抗原(或标准品)对有限量的抗体进行可逆性的竞争结合反应。Amold 等[20]报道了在蛋、肉、奶中CAP的放射免疫痕量分析。对于用CAP治疗的动物组织和其它可食用产品,此方法检出限量约为0.2 ng/ml,1 ng/ml以上的CAP残留能被准确定量,在蛋、肉中平均回收率为85%,在奶中回收率高于95%。

放射免疫法的检测灵敏度较高,但是具有同位素半衰期短、存在放射性污染及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等缺点,使应用受到限制。

(3)酶联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测定法是以酶学和免疫化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其原理是试样中残留的CAP与试剂盒中的CAP酶标记物共同竞争CAP抗体,形成有酶标记或无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而被吸附于微孔板底,用酶标仪在450 nm处测定吸光度,根据吸光度值得出样品中CAP的残留量。由于该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经济,已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现已有试剂盒供应市场,可以直接用于样品检测,是目前最理想的残留筛选性分析方法之一。

Van de Water 等[21]采用单克隆抗体竞争酶联免疫法测定猪肌肉组织中CAP

残留,最低检测限量可达25 ng/mL。Keukens 等[22]用La Carte Test试剂盒检测肉中的CAP残留,最低检测限为2 ng/ml。

但是ELISA的缺点在于影响因素较多,易出现大量假阳性结果。抗体批次不同,测定结果也会出现差异。

(4)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和灵敏度高的特定,加上检测快速,因此应用广泛。CAP的分子结构中含有氯,故可以选用高灵敏度的电子捕获检测器。2004年林秋萍等[23]建立了鸡肌肉中CAP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其方法的线性范围在10-200 ng/ml之间最小检出限是1.1 ng/mL。

CAP含有苯环、羟基基团等可以使CAP在紫外光下有很强的吸收,可以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对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CAP 是一种灵敏度较高、可靠性较强的一种方法,此法重复性好、假阳性少,但检测限较高,为5.0-10 μg/kg。由于动物源性产品成分复杂,一些杂质干扰测定,应用该法检测时,对于样品预处理必须仔细谨慎,以提高测定准确性和灵敏度。1992年Nagata 等[24]报道了用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动物肌肉中的甲砜霉素和CAP的残留方法。

目前,我国国家标准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CAP[17],和水产品中CAP 残留[25]。色谱法具有灵敏度高、结果可靠、重复性好等优点,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测定方法。但是,它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仪器化程度高且价格昂贵,要求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熟练人员操作等。因此不能用于现场监控分析,也不适用于大量筛选。

HPLC―MSMS法测定鸭肉中氯霉素类药物残留8页

HPLC―MSMS法测定鸭肉中氯霉素类药物残留[HJ1.3mm] 收稿日期:2015-11-16 基金项目:江苏省泰州市社会发展项目(编号:TS032)。 通信作者:蒋春茂,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新兽药研究。E-mail:cmj109@126。 动物源食品(肉、蛋、奶、水产及其制品)的安全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中兽药残留问题是影响动物源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1]。氯霉素类药物属于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主要包括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TAP)、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等。氯霉素可抑制人类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美国、欧盟及我国均被禁用于食品动物,同时规定了禽肉中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的最高残留限量分别为50、100 ng/g。目前,氯霉素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微生物法[2]、酶联免疫法[3]、共振生物传感器法[4]、气相色谱法[5]、液相色谱法[6]、超高效液相色谱法[7]、气相色谱-质谱法[8]、液相色谱-质谱法[9]、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10-12]等。 目前,动物性食品中氯霉素类及其代谢物的残留检测前处理方法较为传统,药物与杂质间分离度差,且?驮拥那按?理程序影响了样品回收率。如何简化前处理方法是目前该类药物检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仅采用HPLC技术或GC技术已无法满足多残留检测的要求,且其在鸭肉残留检测方法中的应用尚未见国内外报道。鉴于此,本研究拟将快速溶剂萃取(ASE)

技术应用于样品前处理,采用HPLC-MS/MS法建立快速、简易、高灵敏、高通量的禽肉中氯霉素类及其代谢物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为兽药残留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先进的技术资料,对于我国动物性食品出口贸易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药物与试剂 氯霉素对照品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批号为130555-201203。甲砜霉素对照品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批号为k0240706。氟苯尼考对照品购自中国兽医药品[JP2]监察所,批号为k0301305。7-羟基双香豆素标准品购自Sigma-Aldrich公司,批号为STBD2336V。氯霉素原料药购自郑州津北化工有限公司。甲砜霉素粉(5%)、氟苯尼考粉(10%)均购自江苏中牧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乙腈为色谱纯,购自Fisher scientific公司。二甲基亚砜(DMSO)为色谱纯,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酸为色谱纯,购自Sigma-Aldrich公司。 1.2仪器与设备 API4000 Q-trap型三重四级杆/离子阱质谱仪,包含电喷雾电离源(ESI 源)(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12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CTC PAL型自动进样器(CTC Analytics,AG,瑞士);FA25型高速匀浆机(Fluko公司)。 1.3试验动物及处理 雏鸭购自江苏省海安县某孵化场,选择无抗饲料饲养至30日龄。将鸭分为2组,其中一组给以氯霉素原料药、甲砜霉素粉、氟苯尼考粉,均

氯霉素片生产工艺规程包衣片

目的:建立氯霉素片的生产工艺规程。 范围:氯霉素片的生产。 职责:生产管理部经理、质量管理部经理、车间主任、工艺员、班长、操作工、QA。规程: 1.品名、剂型与处方依据 1.1通用名称:氯霉素片 汉语拼音: Lumeisu Pian 英文名: Chloramphenicol Tablets 1.2剂型:糖衣片 1.3处方与处方依据项的说明 1.3.1处方(共制成10000片) 氯霉素 2500g 淀粉 150g 10%淀粉浆 300g (相当于干淀粉30g) *硬脂酸镁 30g 3%明胶糖浆 360g 70%单糖浆950g(相当于蔗糖665 g) 滑石粉1030g 3%亚甲基蓝糖浆650g 川蜡10g 1.3.2 处方依据项说明: 药品的生产批文: 批准时间:

质量标准编号: 2.生产工艺流程: ← ↓ → → ← ← ↓ ← → → ↓ ← → 一般生产区 三十万级生产区 3.生产工艺操作与工艺技术参数中关键的注意事项: 3.1操作过程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3.1.1配料工序: ● 按SOP-MN/G-001-00原辅料处理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对主药、淀粉分别进行粉碎过筛(100 目筛)处理,硬脂酸镁过80目筛,放备料间备用。 ● 按SOP-MN/G-003-00粘合剂配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制备粘合剂(10%淀粉浆):以生产100 万片计,取淀粉3kg ,先用4kg 纯化水将淀粉搅拌成混悬液,再加入煮沸的纯化水用冲浆法冲至30 kg ,搅拌均匀置冷即可。

●将处理好的主药、淀粉准确称量,按SOP-MN/G-004-00湿法制粒岗位标准操作规程,以 35kg每料分别置于湿法混合制粒机的搅拌锅中,按SOP- EQ/G-005-00 HLSG110型湿法混合颗粒机标准操作规程开动搅拌桨和切碎刀运作两分钟后加入适量粘合剂,将软材切割成均匀的湿颗粒(约五分钟)。 ●按SOP-MN/G-005-00干燥岗位标准操作规程,湿颗粒置于热风循环干燥柜,按SOP- EQ/G-006-00 FL-IIIA热风循环干燥柜标准操作规程,开启蒸汽阀、风机,箱内温度控制在60-65℃之间,约为4.5小时。干燥过程中每两小时翻粉一次,收粒时水份应控制小于3%。 ●按SOP-MN/G-006-00整粒岗位操作规程用快速整粒机对干粒整粒。 ●按SOP-MN/G-007-00总混岗位操作规程投入硬脂酸镁,置于三维混合机中按SOP- EQ/G-009-00 SYH-600型三维混合机标准操作规程总混10分钟,颗粒倒出装桶,贴上中间产品标签,称量交中间站。 ●按SOP-QA-015-00中间产品取样标准操作规程取样进行检验,符合要求后即可进入下一 工序。 3.1.2压片工序: ●按SOP-MN/G-011-00压片岗位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注意环境空气的温、湿度,即室温18~26℃左右,湿度50-60%,出现偏差及时调整, 以使其保持在工艺规定的范围内。 ●压片时按SOP-EQ/G-015-00 ZP35B旋转式压片机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试产,取空白颗粒 扫车后,用于0.5 kg颗粒试压片,调好压力、片重,检查外观硬度,崩解时限,合格后方可开机生产。 3.1.3包衣工序: ●按SOP- MN/G-012-00片剂包衣岗位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包衣。 ●包衣用的糖浆须用纯化水配制、煮沸、滤除杂质。食用色素须用纯化水溶解,过滤,加 入糖浆中搅匀,并做好包衣液的配制记录。包衣液的制备:以生产10万片计算,按下述比例称量物料,分别溶解于80℃纯化水中,倒入配制好的70%单糖浆糖浆中,搅拌均

第四十三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第四十三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 一、四环素与土霉素 抗菌作用:广谱,对革兰阳性的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部分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和炭疽杆菌等有效;对革兰阴性细菌的脑膜炎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巴氏杆菌属、布氏杆菌等及某些厌氧菌(如拟杆菌、梭形杆菌)都有效。此外,对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也有抑制作用,还能间接抑制阿米巴原虫,对绿脓杆菌、病毒与真菌无效。 抗菌机制:与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在A位特异性结合,阻止aa-tRNA的联结,阻止肽链延伸和细菌蛋白质合成,还可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胞内的核苷酸和其他重要成分外漏,从而抑制DNA复制。 临床应用:对立克次体感染和斑疹伤寒、恙虫病以及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有良效,为首选。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感染,百日咳、痢疾、肺炎杆菌所致的尿道、呼吸道与胆道感染,可用新四环素作次选药。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2.二重感染3.对骨、牙生长的影响4. 长期大量口服或静脉给予可造成严重肝脏损害,也能加剧原有的肾功能不全,影响氨基酸代谢而增加氮质血症5.引起药热和皮疹等过敏反应。 二、氯霉素 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对伤寒杆菌、流感杆菌、副流感杆菌和百日咳杆菌的作用比其他抗生素强,对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也有效,但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和四环素。 作用机制: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临床应用:曾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敏感菌感染,后因对造血系统有严重不良反应,故对其临床应用现已做出严格控制。可用于有特效作用的伤寒、副伤寒和立克次体病等及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也常用于治疗其他药物疗效较差的脑膜炎患者。 不良反应:抑制骨髓造血机能:一可逆的各类血细胞减少,其中粒细胞首先下降,这一反应与剂量和疗程有关;二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少见,但死亡率高。此反应属于变态反应与剂量疗程无直接关系。也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和二重感染。此外,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但都比较轻微。新生儿与早产儿剂量过大可发生循环衰竭(灰婴综合征),这是由于他们的肝发育不全,排泄能力差,使氯霉素的代谢、解毒过程受限制,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 [作业测试题]

制药工艺学_课后答案

第二章化学制药工艺路线得设计与选择 2-1工艺路线设计有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 答:(1)类型反应法,类型反应法就是指利用常见得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合成工艺路线设计得方法。类型反应法既包括各类化学结构得有机合成通法,又包括官能团得形成,转换或保护等合成反应。对于有明显结构特征与官能团得化合物,通常采用类型反应法进行合成工艺路线。 (2)分子对称法,药物分子中存在对称性时,往往可由两个相同得分子片段经化学合成反应制得,或在同一步反应中将分子得相同部分同时构建起来。该法简单,路线清晰,主要用于非甾体类激素得合成。 (3)追溯求源法,从药物分子得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得思考方法,研究药物分子化学结构,寻找出最后一个结合点,逆向切断链接消除重排与官能团形成与转化,如此反复追溯求源直到最简单得化合物,即期始原料为止,即期始原料应该就是方便易得,价格合理得化学原料或天然化合物,最后就是各步得合理排列与完整合成路线得确定。 2—2工艺路线评价得标准就是什么?为什么? 答:原因:一个药物可以有多条合成路线,且各有特点,哪条路线可以发展成为适合于工业生产得工艺路线则必需通过深入细致得综合比较与论证,从中选择出最为合理得合成路线,并制定出具体得实验室工艺研究方案。 工艺路线得评价标准:1)化学合成途径简捷,即原辅材料转化为药物得路线简短;2)所需得原辅材料品种少并且易得,并有足够数量得供应; 3)中间体容易提纯,质量符合要求,最好就是多不反应连续操作; 4)反应在易于控制得条件下进行,如无毒,安全; 5)设备要求不苛刻; 6)“三废”少且易于治理; 7)操作简便,经分离,纯化易达到药用标准; 8)收率最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好。

(新)复合膜检验操作规程

1.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进厂药品包装用复合膜的检验。 2.职责 检验员:严格按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QC主管: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3.材质:由供应商提供材质检验合格报告书。 4.外观质量 在自然光线下目视,距离为400mm左右,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4.1.穿孔、异物、异味不允许有。 4.2.粘连、复合层间分离不允许有。 4.3.褶皱不允许有。 4.4.划伤、烫伤、气泡不允许有。 4.5.脱层不允许有。 4.6.油污、杂质不允许有。 4.7.卷面应缠紧、缠齐,端面应平整,不允许有塔层、错层,卷芯不得自由脱 落或松动,不允许有严重碰伤及压陷。 4.8.每卷接头数应有牢固、明显的标记。膜长<500m不多于1个,膜长≥500m 不多于2个。 5.印刷质量 5.1.刀丝、油墨、污染、涂层不均不允许有。 5.2.色泽要均匀,同批及不同批不允许有明显色差。 6.规格尺寸 测定方法:将复合膜平铺于水平硬板上,用精度为0.5mm直尺测定,应符合要求。 (单位:mm) 氯霉素片:宽度为120mm±1.5mm。 7.其它

8.微生物限度 8.1.供试液的制备 用开口面积为20 cm2的消毒过的金属模板压在试样的内层面上,将无菌棉签用无菌生理 盐水稍沾湿,在板孔范围内擦抹5次,换1支棉签再擦抹5次,每个位置用2支棉签共擦抹10次。共擦抹5个位置100 cm2。每支棉签擦抹完后立即剪断,投入30ml无菌生理盐水中。待全部棉签均投入瓶中后,将瓶迅速摇晃1min,静置10min,即得1:1供试液。 8.2.操作方法:按《微生物限度检查SOP》(1302·005)检查。 8.3.判定 8.3.1.若细菌总数≤1000个/100cm2,霉菌总数不超过100个/100cm2,大肠杆菌、 活螨未检出,则判符合规定。 8.3.2.若任何一项指标超出规定,则判不符合规定。 9.取样:按《物料取样SOP》(1302·001)、GB2828取样。(取样量1m) 10.注意事项 每批产品需与标准样张进行核对,并将随意抽取样品作为样张附于每批检验记录的后面。

药物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一、首选药物 很多药物均可治疗某种疾病,但有些药物选择性高,有突出的疗效,常作为首先使用的药物,我们称之为首选药物。首选药物往往是药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出题点及考试点。 1.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素 2.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氯磷定 3.癫痫持续状态——地西泮作静脉注射 4.癫痫大发作——苯妥英钠 5.类风湿性关节炎——阿司匹林 6.脑水肿——甘露醇 7.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 8.洋地黄中毒等所致室性心律失常——苯妥英钠 9.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维拉帕米 10.窦性心动过速——普萘洛尔 11.稳定型心绞痛——硝酸甘油 12.变异型心绞痛——硝苯地平 13.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敏感葡萄球菌感染、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青霉素 14.白喉带菌者、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肺炎、结肠炎、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及军团菌病——红霉素 15.G一菌所致严重感染,如败血症、骨髓炎、肺炎、腹膜感染、脑膜炎——庆大霉素 16.鼠疫与兔热病——链霉素 17.斑疹伤寒、恙虫病以及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多西环素 18.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阿昔洛韦 19.结核——异烟肼 20.阴道滴虫和阿米巴原虫感染——甲硝唑、替硝唑 21.伤寒、副伤寒病——氯霉素 二、特异性解毒药 1.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氯磷定及阿托品 2.阿托品中毒——毛果芸香碱 3.地西泮中毒——氟马西尼 4.吗啡中毒——纳洛酮 5.强心苷中毒——地高辛抗体Fab片段 6.肝素中毒——鱼精蛋白 7.香豆素类中毒——大剂量维生素K 三、特定的不良反应 不同药物可具有相同的不良反应,但有些药物具有特殊的不良反应,这是考试时出题点。 1.新斯的明——胆碱能危象,产生恶心、呕吐、腹痛、心动过速、肌肉震颤和肌无力加重等。 2.去甲肾上腺素——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血管剧烈收缩可导致肾脏损伤,引起少尿、无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3.氯丙嗪——锥体外系反应,表现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及恶性综合征等。 4.阿司匹林——瑞夷综合征,病毒性感染伴发热的青少年患者服阿司匹林,可致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

制药工艺学课后答案

第二章化学制药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 2-1工艺路线设计有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 答:(1)类型反应法,类型反应法是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合成工艺路线设计的方法。类型反应法既包括各类化学结构的有机合成通法,又包括官能团的形成,转换或保护等合成反应。对于有明显结构特征和官能团的化合物,通常采用类型反应法进行合成工艺路线。 (2)分子对称法,药物分子中存在对称性时,往往可由两个相同的分子片段经化学合成反应制得,或在同一步反应中将分子的相同部分同时构建起来。该法简单,路线清晰,主要用于非甾体类激素的合成。 (3)追溯求源法,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研究药物分子化学结构,寻找出最后一个结合点,逆向切断链接消除重排和官能团形成与转化,如此反复追溯求源直到最简单的化合物,即期始原料为止,即期始原料应该是方便易的,价格合理的化学原料或天然化合物,最后是各步的合理排列与完整合成路线的确定。 2—2工艺路线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答:原因:一个药物可以有多条合成路线,且各有特点,哪条路线可以发展成为适合于工业生产的工艺路线则必需通过深入细致的综合比较和论证,从中选择出最为合理的合成路线,并制定出具体的实验室工艺研究方案。 工艺路线的评价标准:1)化学合成途径简捷,即原辅材料转化为药物的路线简短;2)所需的原辅材料品种少并且易得,并有足够数量的供应; 3)中间体容易提纯,质量符合要求,最好是多不反应连续操作; 4)反应在易于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如无毒,安全; 5)设备要求不苛刻; 6)“三废”少且易于治理; 7)操作简便,经分离,纯化易达到药用标准; 8)收率最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好。 第五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5-2、工业上氯霉素采用哪几种合成路线?各单元步骤的原理是什么?关键操作控制是什么? 答:工业上氯霉素采用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原料的合成路线;

氯霉素

氯霉素 生科院制药081 李志200811806128 氯霉素(INN)在1949年发现具有抑菌抗菌作用。它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广谱抗生素,因为它是既便宜又容易制造,经常被发现在第三世界作为首选药物使用。 氯霉素,也称为Chlornitromycin,是有效对抗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 很多厌氧生物的抗生素。由于耐抗性和安全问题,它已不再是一个在发达国家中任何感染的第一线药物,虽然它有时被用于眼部感染的外用。尽管如此,推进新的药物和细菌耐药性提高的全球性问题,已导致其使用的兴趣降低。在低收入国家,氯霉素仍然广泛使用,因为它是价格低廉和容易获得。 与氯霉素相关治疗最严重的不良影响是骨髓毒性,其可能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骨髓抑制,这是药物直接毒性作用,通常是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特质(罕见,不可预知的,与剂量无关),一般是致命的。 因为它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功能,氯霉素有一个非常广泛的应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包括大多数的MRSA菌株),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但不对绿脓杆菌,衣原体,或肠杆菌属作用。它有一些对鼻疽的活动,但不再被经常用来治疗这个有机体(已取代头孢他啶,美罗培南)引起的感染。在西方,氯霉素主要限于局部用途,因为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的担忧。 治疗用途 最初的迹象是氯霉素治疗伤寒,但现在几乎是普遍的多重耐药伤寒杆菌的存在意味着它很少用于此适应症当生物体被称为是敏感的除外。氯霉素可作为二线剂在治疗耐四环素霍乱。由于其出色的血脑屏障渗透(远远优于头孢菌素),氯霉素仍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脓肿的首选治疗。它在治疗脑脓肿也是有用的,不知道是否混合有机体或致病微生物。氯霉素是有效的对三个主要细菌性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在西方,氯霉素仍然是严重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和GPS患者治疗脑膜炎的首选药物,在他们国家一般进行静脉注射氯霉素。在低收入国家,世卫组织建议,油性氯霉素可用于第一线治疗脑膜炎。 在以往经验看氯霉素用于儿童发烧时的鉴别诊断包括两个脑膜炎奈瑟菌败血症以及洛基山斑疹热和点状皮疹,已在美国使用氯霉素,等候诊断的调查结果。 氯霉素也是对肠球菌,从而导致其用于治疗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认为有效。 虽然未公布,氯霉素也被广泛应用到青蛙,以防止真菌感染。最近的研究表明氯霉素最近被发现用于两栖动物的壶菌病的救生治疗。壶菌病是一种真菌病三分之一失去了生命自1980年以来的120蛙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 不良影响 1.再生障碍性贫血 最严重的副作用是氯霉素治疗出现罕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是致命的。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办法预测谁可能会或可能不会得到这种副作用。这种副作用的效果,通常会出现数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一)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肝脏、胃肠道和局部等方面: 1.神经系统抗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表现为多方面,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损害,有神经症状、亦有精神病样发作。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对中枢神经的影响:青霉素类全身应用时如剂量过大、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时,药物对大脑皮层可产生直接刺激而引起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鞘内注射任何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一些反应如头痛、背和下肢痛、颈项强直、发热等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和昏迷。如注入剂量为常用量,此类反应一般可于1至数小时内消失,如剂量过大则可发生下肢软弱、尿潴留、大小便失禁和惊厥等较严重反应。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是氨基糖重要副作用之一,各种氯基糖甙类抗生素均可能引起耳蜗或前庭损害或二者兼而有之。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常有暂时性;而听力减退后则尚缺少有效措施助其恢复。母亲孕期或哺乳期应用过耳毒性抗生素;后先性耳聋者系由于耳毒性抗生素所引起。故对老年及小儿患者、肾功能不全以及属高敏体质者,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慎用。有条件时宜进行电测听及前庭功能监测。 对周围神经的影响:多粘菌素类及基糖甙类注射后可引起口唇及手足麻木,严重者伴发头晕、舌颤等。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可同时伴有多发性神经炎、口服大剂量B族维生素可使症状减轻。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等胸腹腔内放入较大剂量、或大剂量静注,可发生呼吸抑制和四肢软弱无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骤停,老年、重症肌无力、肾功能不全以及同时应用乙醚等麻醉剂者尤易发生。应用新斯的明(肌注或静注)对氨基糖甙类引致者可望有效。 精神症状:青霉素G、氯霉素、链霉素等偶可引起精神症状,表现为短暂的精神失常、濒危感、幼视、幼听、忧郁、狂躁、猜疑、失眠、夸大或癔病样发作等。磺胺药偶亦可臻精神失常。一般不经任何治疗即可于短期内恢复正常。 其它:氨基糖甙类静滴或肌注后尚有发生肌痉挛,累及面、咀嚼肌、胸腹肌、指趾等,经予以氢化可地松、钙剂、苯巴毕妥等治疗后缓解。含氟喹诺酮类可引起头晕、头痛、忧郁等。 2.造血系统氯霉素对造血系统的毒性最为常见,可引起红细胞生成抑制所致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兼有毒性作用及过敏因素。主要见于氯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当氯霉素的血浓度>35μg/ml时即可使红细胞生成抑制;氯霉素和头孢菌素

(完整版)制药工艺学元英进课后答案

第一章论绪 第二章1-1:分析制药工艺在整个制药链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制药工艺学的工程性和实用性较强,加之药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流程多样,过程复杂。即使进行通用药物的生产,也必须避开已有专利保护,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制药工艺作为把药物产品化的一种技术过程是现代医药行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在新药的产业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制药工艺学是研究药的生产过程的共性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包括制配原理,工艺路线和质量控制,制药工艺是药物产业化的桥梁与瓶颈,对工艺的研究是加速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1-2.提取制药、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制药的工艺特点是什么,应用的厂品范围是什么? 答:提取制药工艺的特点:以化工分离提取单元操作组合为主,直接从天然原料中用分离纯化等技术制配药物;应用的产品范围包括:氨基酸、维生素、酶、血液制品、激素糖类、脂类、生物碱。 化学制药工艺的特点:生产分子量较小的化学合成药物为主,连续多步化学合成反应,随即分离纯化过程;应用产品范围包括;全合成药物氯霉素,半合成药物多烯紫杉醇,头孢菌素C等。 生物技术制药工艺特点:生产生物技术制药、包括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核酸等药物。化学难以合成的或高成本的小分子量药物。生物合成反应(反应器,一步)生成产物,随后生物分离纯化过程;应用的产品范围包括:重组蛋白质、单元隆抗体、多肽蛋白质、基因药物、核苷酸、多肽、抗生素等。 1-3化学制药产品一定申报化学制药吗?生物技术制药产品一定申报生物制药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答:化学制药产品和生物制药产品均不一定申报化学药物和生物制药制品:

有些药物的生产工艺是由化学只要和生物技术制药相互链接有机组成的。如两步法生产维生素C,首先是化学合成工艺,之后是发酵工艺,最后是化学合成工艺;有些药物经过化学合成工艺,最后是生物发酵工艺,如氢化可的松。 1-4从重磅炸弹药物出发,分析未来制药工艺的趋势。 答:重磅炸弹药物是指年销售收入达到一定标注,对医药产业具有特殊贡献的一类药物。未来制药工艺的趋势:(1)主要药物的类型将会增加(2)研发投入加大(3)企业并购与重组讲促进未来只要工艺的统一化(4)重磅炸弹药药物数量增加,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1-5世界销售收入排前十位的制药是什么?它们属于哪类药物?采取的制药工艺是什么? 答:(1)抗溃疡药物(219亿美元),属于内分泌系统药物,采取化学制药工艺,(2)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药物(217亿美元),属于生物合成药物,采取生物技术制药工艺.(3)抗抑郁药物(170亿美元)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采用化学制药工艺(4)非甾体固醇抗风湿药物(113亿美元)属于生物制品,采用生物制药工艺(5)钙拮抗药物(99亿美元)属于化学合成药物,采用化学合成工艺(6)抗精神病药物(95亿美元)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化学制药工艺(7)细胞生成素(80亿美元)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化学制药工艺(8)口服抗糖尿病药物(80亿美元)生物制药,生物制药工艺(9)ACE抑制药(78亿美元)化学合成药物,化学制药工艺(10)头孢菌素及其组合(76亿美元)生物制品,提取制药工艺 1-6列举出现频率较高的制药工艺技术 答: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迅速,出现频率较高,该工艺包括微生物发酵制药,酶工程技术制药,细胞培养技术制药 1-7化学药物,生物药物,中药今年来增长情况怎样? 答:随着现代科技技术改造和发展,世界正处于开发新药过程中,而化学药物,生物药物,中药今年来增长依然迅速,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生物药物为人

说明书检验操作规程

说明书检验操作规程 1.适用范围:适用于说明书进厂检验。 2.职责 检验员:严格按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QC主管: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3.外观 抽取20张说明书检查,表面无污迹,无破损,无缺角。不得有1张不符合规定。 4.文字、图案 抽取20张说明书检查,用目测法观察色泽、内容、排布均与标准相同。若无错字、漏字和图案的错误,则判符合规定;否则,判不符合规定。 4.1.化学药品说明书 文字内容主要有:药品名称(通用名、曾用名、商品名、英文名、汉语拼音、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等)性状、药理毒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老年患者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规格、贮藏、包装、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 4.2.中药说明书 文字内容主要有:药品名称(品名、汉语拼音)主要成分、性状、药理作用、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包装、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 5.印刷质量 抽取20张说明书检查,用目测法观察,文字、商标印刷清晰、端正,排版适中,版面无错位,无重影、花斑,无倒印现象,字迹清晰,无明显色差。 若不合格者未超出2张,则判符合规定;否则,判不符合规定。 6.纸质 6.1.检查方法

取说明书20张,称定重量,用直尺测定长、宽,计算出20张说明书的总面积(单位:m2)。首次进货和更换供应商时必须检查此项目,以后作不定期抽查。 6.2.判定 6.2.1.消斑口服液说明书为80g单面铜板纸,允许偏差±5g。 6.2.2.银翘合剂说明书为80g单面双胶纸,允许偏差±5g。 6.2.3.氯霉素片说明书为80g书写纸,允许偏差±5g。 7.规格尺寸 用直尺(精度0.5mm)测定,抽取20张说明书检查,不得有1张不符合规定。 7.1.消斑口服液说明书:长度为 92—94mm,宽度为142-144mm。 7.2.银翘合剂说明书:长度为94-96mm,宽度为142-144mm。 7.3.氯霉素片说明书:长度为128-130mm,宽度为184-186mm。 8.取样:按《物料取样SOP》(1302·001)取样检验。 9.备注:随意抽取一张取样品作为样张附于批检验记录后面。 10.用途:用于银翘合剂、消斑口服液、氯霉素片。 11.复检周期:第一次复检周期12个月,第二次复检周期12个月。 12.编号 12.1.银翘合剂说明书:B-005 12.2.消斑口服液说明书:B-011 12.3.氯霉素片说明书:B-019 13.编制依据 《银翘合剂说明书质量标准》1103·005 《消斑口服液说明书质量标准》1103·011 《氯霉素片说明书》1103·018

液质联用测定牛奶中的氯霉素分析解析

食品安全评价:液质联用检测和确认牛奶中的氯霉素Rebecca S. Nicolich a,?, Eduardo Werneck-Barroso b, Marlice A. S′?poli Marques a a Dep?Qu′?mica Anal′?tica-IQ/UFRJ, C. Tecnologia, BL A, Ilha do Fund?ao, 里约热内卢, RJ CEP 219749-970, 巴西 b FIOCRUZ-SEF AR/IPEC, Av. 巴西, 4365, Manguinhos, 巴西里约热内卢RJ CEP 21040-900 收稿2005年10月18日;修订2006年1月9日;定稿 2006 年 1 月 31 日:在线使用2006年3月9日 摘要 简单和快速的方法,在牛奶中提取氯霉素(CAP)和液相色谱分析中提取过程耦合四极串联质谱进行分析。该方法包括使用醋酸乙酯液-液提取,一步酸化的水(10 mmol L?1 甲酸) 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检测。氯霉素被用作内部标准。验证方法根据欧盟委员会2002年/657/EC。校准曲线是线性的典型的r2 值高于0.98。牛奶中氯霉素绝对回收率证明是95%以上,然而氯霉素-D5d的回收率75%。该方法是准确和可重现正在成功应用于检测从巴西市场获得的牛奶样品中的氯霉素。定量限(CCα) 是0.05ng mL?1 和检测限(CCβ) 是0.09ng mL?1。 ? 2006埃尔塞维尔科学出版社B.V.保留所有的权利。 关键词: 氯霉素;抗生素;食物控制;高性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质谱) 1.介绍 氯霉素(CAP图1)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它能够对人类造成致命的血液疾病。因此,当没有其他替代品可用的时候,才会被应用作为治疗严重感染。然而,在动物中的应用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动物有良好的耐受性,而且氯霉素在组织和体液中有良好的分布,氯霉素的其他属性对于生产者也很有兴趣。对于渔业来说,这种药物是完美的,由于其长它的半衰期长,在解决方案中;其他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比氯霉素而言不够稳定、应用中需要更大剂量和更频繁的给药。[1] 在巴西,只是最近才禁止将氯霉素用于生产、进口和商业化生产食品的动物[2]。因此,必须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这些动物的感染。在乳牛产奶的特殊个案中,饲料消费和牛奶生产过程中会导致某些疾病的产生,其中乳腺炎最令人担忧的[3]。氯霉素在食品生产中的动物中禁止使用是因为它在食物中有残留物或代谢残留物,不可能建立安全摄取量。联合粮农组织/ 世卫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考虑到这种物质致命剂量-独立影响的存在,不能确定氯霉素可接受每日摄入量(ADI),和最大残留限量(MRL)。因此,在JECFA 的建议下,不只有巴西,而且美国和欧洲联盟也建立了零容忍食品中的氯霉素残留物。 当考虑食物中抗生素残留的影响时,耐药性细菌传播的可能性也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这些药物会对耐药细菌的繁殖提供一个有利的选择性压力。在兽药中,这类试剂的使用也可能产生这种影响。[4]结果,在商业化可用的食物中发现这种耐药的细菌表型。[5-7]尽管在处理食物是可以再它们的菌群中监测到,可是确定这些细菌源还是很困难。[8] 分析兽药在食品中的残留,至少有需要使用的方法:一个用于筛选和另一个用于确认。必须优化筛选方法,以避免假阴性结果,允许高的采样量和维持低成本。另一方面,必须优化确认方法为了避免假阳性结果(即,它必须具有高特异性),提供结构说明和数据化的分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为不良反应。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副作用属药物固有反应,正常量出现较轻微。毒性反应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或疗程延长而增加。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3、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4、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著。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6、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7、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如利福平的致畸率为4。3%,氯霉素、灰黄霉素和某些抗肿瘤抗生素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 临床上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有副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四大类。副反应是指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都较轻微,多为一过性可逆性功能变化,伴随治疗作用同时出现。 毒性反应是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治疗量或极少量都可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等。 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常见于抗菌药物应用后出现的一些生态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症状可有: (一)药物的变态反应 药物的变态反应是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的一种免疫反应。药物的变态反应又可分为四型: 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 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组织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的IgE抗体结合后释放的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和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等导致的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鼻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支气管哮喘等,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过敏性休克。 Ⅱ型(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当药物与体内IgG、IgM或IgA抗体结合后,即与细胞膜蛋白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作用下细胞溶解。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是由于药物与体内IgG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损伤内皮细胞的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炎、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皮疹、支气管哮喘等。 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 是药物与蛋白质形成抗原免疫复合物致敏T淋巴细胞,再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产生炎症反应。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皮肤发炎。 药物全身性的变态反应,还可表现在出现患者不明原因的发烧等药热现象,其发生率约为3%~5%。药疹等全身过敏现象,临床表现为各种皮疹、荨麻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二)肝损害 肝脏是人体内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最容易遭受药物或毒物的损害而致病。很多药物在肝药酶作用下被代谢,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可影响和损害肝脏,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在药品不良反应的损害中,有10%~15%为肝脏损害。影响药物肝脏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与药物的剂量、患者的年龄、患者的性别、肝脏原有的疾患状况、药物与肝药酶的相互作用以及遗传素质有关。 肝脏损害的临床症状表现不一,这可能与损肝药物的种类及引起肝病的激励不同有关,可表现为,类似病毒性肝炎或梗阻性黄疸的症状,如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胃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黄疸等消化系统症状,或者不同程度的肝脏肿大、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进行性黄疸、出血倾向等症状。 (三)肾损害 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对调节和维持人体内环境中的体液容量和成份有重要作用。由于许多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都需要经过肾脏排泄,所以肾脏最容易受到药物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损害。这些作用包括药物对肾脏的直接毒性作用、肾脏对药物的过敏、药物引起

说明书检验操作规程

说明书检验操作规程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说明书检验操作规程 1.适用范围:适用于说明书进厂检验。 2.职责 检验员:严格按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QC主管: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3.外观 抽取20张说明书检查,表面无污迹,无破损,无缺角。不得有1张不符合规定。 4.文字、图案 抽取20张说明书检查,用目测法观察色泽、内容、排布均与标准相同。 若无错字、漏字和图案的错误,则判符合规定;否则,判不符合规定。4.1.化学药品说明书 文字内容主要有:药品名称(通用名、曾用名、商品名、英文名、汉语拼音、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等)性状、药理毒理、适应症、用法与用 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老年患者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规格、贮藏、包装、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 4.2.中药说明书 文字内容主要有:药品名称(品名、汉语拼音)主要成分、性状、药理作用、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包 装、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 5.印刷质量 抽取20张说明书检查,用目测法观察,文字、商标印刷清晰、端正,排版适中,版面无错位,无重影、花斑,无倒印现象,字迹清晰,无明显色差。若不合格者未超出2张,则判符合规定;否则,判不符合规定。 6.纸质 6.1.检查方法

取说明书20张,称定重量,用直尺测定长、宽,计算出20张说明书的总面积(单位:m2)。首次进货和更换供应商时必须检查此项目,以后作不定期抽查。 6.2.判定 6.2.1.消斑口服液说明书为80g单面铜板纸,允许偏差±5g。 6.2.2.银翘合剂说明书为80g单面双胶纸,允许偏差±5g。 6.2.3.氯霉素片说明书为80g书写纸,允许偏差±5g。 7.规格尺寸 用直尺(精度0.5mm)测定,抽取20张说明书检查,不得有1张不符合规定。 7.1.消斑口服液说明书:长度为 92—94mm,宽度为142-144mm。 7.2.银翘合剂说明书:长度为94-96mm,宽度为142-144mm。 7.3.氯霉素片说明书:长度为128-130mm,宽度为184-186mm。 8.取样:按《物料取样SOP》(1302·001)取样检验。 9.备注:随意抽取一张取样品作为样张附于批检验记录后面。 10.用途:用于银翘合剂、消斑口服液、氯霉素片。 11.复检周期:第一次复检周期12个月,第二次复检周期12个月。 12.编号 12.1.银翘合剂说明书:B-005 12.2.消斑口服液说明书:B-011 12.3.氯霉素片说明书:B-019 13.编制依据 《银翘合剂说明书质量标准》1103·005 《消斑口服液说明书质量标准》1103·011 《氯霉素片说明书》1103·018

养殖对虾中氯霉素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S859.7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007-2764(2003)03-0028-66 养殖对虾中氯霉素残留的放射免疫分析 徐美奕 孟庆勇 (广东医学院分析中心 湛江 524023) 摘 要: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湛江市水产市场3份新鲜养殖对虾及2份出口养殖对虾氯霉素残留量。结果表明,本方法的检测限量为0.15ppb,3份新鲜养殖对虾体内氯霉素残留量均大于0.15ppb,2份出口养殖对虾氯霉素残留量均小于0.15ppb。提示放射免疫分析法可作为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有效检测手段。 关键词:放射免疫分析法;氯霉素;养殖对虾 Application of RI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Remained Chloramphenicol in Breed Prawn Xu Meiyi, Meng Qingyong (Analysis Center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Zhanjiang 524023)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remained chloramphenicol in 3 kinds of fresh breed prawn and 2 kinds of export of breed prawn from Zhanjiang aquatic products market was determined by RIA.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limit of determination of RIA method was 0.15ppb. The content of remained chloramphenicol in 3 kinds of fresh breed prawn was higher than 0.15ppb, and it was lower than 0.15ppb in that of 2 kinds of export of breed prawn. It suggested that RIA could be regard as an efficacious method for determining on remained chloramphenicol in aquatic products. Key words: RIA; chloramphenicol; breed prawn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CAP)是一种有效的广谱抗生素,已广泛应用于动物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CAP在被治疗动物中易造成残留,食用含CAP的动物食品后会引起机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状白细胞缺乏症等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1,2]。长期以来,动物性食品中CAP残留问题一直备受关注[3],各国对氯霉素残留规定了最大允许限量(MRL)[4]:欧盟1ppb,美国、加拿大0.3ppb,日本50ppb。因此,有效监测对虾中CAP的残留量,对于保障人体健康、保证外贸产品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对虾体内氯霉素含量,检测限量可达0.15ppb,可应用于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痕量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从湛江市霞山水产批发市场购买的3份新鲜养殖对虾,剥壳取虾仁作为分析样品1#、2#、3#,2份出口养殖收稿日期:2003-5-15 作者简介:徐美奕,男,1967,12,广东医学院分析中心实验师,从事实验核医学工作。对虾虾仁为分析样品4#、5#,样品前处理及测定过程中戴一次性手套,防止引入氯霉素污染品。 1.2 仪器和试剂 1.2.1 仪器 LS-6000SC标准架液体闪烁系统(美国Beckman公司产);高速匀浆机;高速冷冻离心机;电热恒温水浴箱;XW-80A漩涡混合器;微量可调加样器。 1.2.2 试剂 美国CHARM公司的Charm II Test for Chloram -phenicol 3H-氯霉素放射免疫试剂盒;溶水性闪烁液:PPO 4.0g、POPOP 0.1g、无水乙醇150ml、Triton X-100 50ml加二甲苯至1000ml,PPO、POPOP、Triton X-100均为进口试剂,无水乙醇、二甲苯均为分析纯试剂。 1.2.3 试剂配制 按试剂盒说明书[5]溶解、配制有关试剂。 1.3 测定方法[5] 1.3.1 实验原理[6] 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y, RIA)是建立在免疫反应基础上的核技术,最基本的原理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原和被测抗原(或标准品)对有限量的抗体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