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课 南鹞北鸢 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次的博雅课,讲的是风筝,具体来说是南鹞北鸢的曹雪芹风筝。风筝这种东西,大家都很熟悉,但说南鹞北鸢,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南方称“鹞”,北方称“鸢”。“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这便形成了今天所说的南鹞北鸢,“纸鸢”,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
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这次来给我们做讲座的人,是曹雪芹风筝门下的弟子文学巨匠曹雪芹及其《红楼梦》,早已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曹雪芹还写过一部名为《南鹞北鸢考工志》的书,专门讲述了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从而创立了“曹氏风筝”这一民间工艺品。日前,一部名为《曹雪芹风筝艺术》的图书已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向世人介绍了作为艺术家的曹雪芹和“曹氏风筝”艺术。
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高潮的兴起,还是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说曹雪芹有位朋友叫于景廉,因为“从征伤足”,成了残疾人。有一天,他到曹雪芹家里,提到家境困难,一家人难以谋生。曹雪芹想到当时有富家公子以重金购买风筝玩,于是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于景廉,让他去卖。没想到真的解了于景廉的燃眉之急。后来,于景廉向曹雪芹学了几种简单的风筝扎法,开始以扎风筝为生,之后慢慢在当地有了名气。一次他对曹说,生活困苦的残疾人何止我一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能不能写一本工艺品制作的书,让更多的残疾人学着做,以艺自养。曹觉得于的建议有道理,便动手写了这卷《南鹞北鸢考工志》。后来,又增写了园林、书画、烹调等七卷,并将书名定为《废艺斋集稿》。
曹雪芹风筝讲究“扎、糊、绘、放”。老师傅为我们一项一项地讲述。
“扎”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这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曹式风筝的骨架主要是用竹子制作的,首先要将竹子劈成条,刮成所需要的厚度,然后经过烤制使其变形弯曲,成为风筝所需要的形状。
“糊”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皱巴。歌诀中讲到“保稳全靠纸不松”,就是这个意思。糊软翅风筝时尤其要注意两边要完全对称,糊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绘”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除仿真风筝之外,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表达人们祈福,盼望美好的愿望。绘画时须领会画诀含义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使画面达到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主题鲜明。此外,在绘画时还要注意色彩不宜太厚,否则会影响风筝泄风,导致放飞效果不好。
“放”,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所以说在放飞上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就有一段放风筝的描写,“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绳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这次讲座,我们还荣幸地请到了一位特邀嘉宾,李若辛,他也是曹雪芹风筝传承人之一,也是一位很厉害的风筝制作师傅和放飞者,我们还看了他放“单龙”,“双龙”的视频,倍感佩服。李若辛先生还写了《新型风筝设计与制作》一书,书里汲取了传统中国风筝的制作经验和技巧,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创造性劳动的一部力作。讲座的最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还欣赏了许多同学们亲手绘制的风筝。
在周日,北航将举办南鹞北鸢风筝节,许多人都会在广场上放飞风筝,真是无比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