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哲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经验综合与崇唯理分析的科学思想品格的投射

----中西方古代天文学研究之比较

1945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提出了:“为什么中国自近代以来科学落后?”。这被称为李约瑟疑难,也叫李约瑟难题。自从这个问题提出以后,中国学者的讨论贯穿20世纪,直到今天,讨论仍在继续。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中西方的科学传通有很大不同,中国古代的科学传统重体悟,西方的科学传统重思辩;中国古代的科学传统重综合,西方的科学传统重分析;中国古代的科学传统重实践,西方的科学传统重论证;两种不同的科学思维模式严重影响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也投射出中国古代的科学的品格是尊经验综合,西方的科学的品格是崇唯理分析。把目光转向天空,超凡脱俗的态度;超越的、非功利的、对现实功利不计,专注天空,俯仰大地这是中西方古代科学家都具有的思想品格。两者之间的区别从古代中西方对天文学的研究的比较可以清晰地投射出来。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

一、中西方想象、研究宇宙结构的学说的比较

1、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与想象、研究宇宙结构提出过盖添、浑天、宣夜三种学说。最早是盖天说,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东周时期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天圆地方说。同时认为大地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在天穹上随天旋转。战国时期产生了第二代盖天说。认为天穹有如一个斗笠,笠顶就代表北极,天就以北极为中心旋转。大地象一个倒覆的盘子,北极是天的最高点,四面下垂。从平型的大地到拱型的大地,是盖天说的一大进步,但是,它主张天就以北极为中心旋转,离地球时近时远,近了就仿佛在天上,远了,我们就以为它没入地下。这种解释狠难说明我们看到的日月星体的运动现象。所以,汉代以后,浑天说就代替盖天说,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天文学说。浑天的思想起源于战国时代,它反对盖天说关于宇宙是半球的说法,而说宇宙是一个整球,并推导出地球也是一个圆球。西汉以后,浑天说又有了新的发展,张衡是浑天说集大成者。他指出,浑天如鸡蛋,天体圆如弹壳;地如蛋黄,居于中间,天大而地小天好象蛋壳裹着蛋黄。天和地都靠气支撑,并悬浮在液体面上。南极和北极整整相差半个圆周,天的旋转正如旋转的车轮,没有停止的迹象。张衡还指出;天体每天绕地旋转一周,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表达了时空无限的观念。张衡还制作了演示浑天思想的仪器

--水运浑象,对传播浑天说起了重要作用。浑天说的基本精神类似于西方托洛密为代表的地球中心体系。产生时间也大体相同。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宣夜说发源于殷代,兴盛于东汉,它认为日月星辰悬浮于宇宙空间,依靠气的作用运动,不存在什么固体天球。因为太遥远,天就呈现出蓝色,所有天体都发光且在气的推动下,自由运行,互不干涉。对其他天象没做具体论述,因此影响较小。

而西方的托洛密通过精心地设想、推导、计算,描述了地心体系的基本轮廓;描述了月亮运动;描述了太阳运动;计算了月地距离和日地距离;并且对月食与日食进行了描述和计算;解释了恒星的岁差现象;将恒星分成六等;提出恒星运动的本轮和均轮;计算了地球的大小,比埃拉托色尼的数据小很多了。古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塔尼将托洛密体系的观测数据做了进一步完善,回归年计算大为精确。

中世纪的描述的宇宙图景是:层层相套的天球体系,地球位于宇宙中心的托洛密体系。

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倡导日心学说。指出天穹的周日旋转只是一种视运动,是地球运动的反映。布鲁诺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而第谷布拉赫通过在天文台20年的连续、细心而且殚精竭虑地观察、分析,认为天体的运行是沿椭圆轨道运行的。但是,采取了一个折中体系,认为太阳带领行星绕地球转动。阿波罗尼曾预言天体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型。以后第谷的学生开普勒借助第谷的观测数据和杰出的数学才能,发现了开普勒三定律,废除了宇宙是水晶天球的概念,得出了太阳才是真正轨道的中心,建立了太阳系的概念,并预示着吸引力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开普勒惊人的成就,是证明下面一条真理的特别美妙的例子,这条真理是:知识不能从简单的经验中得出,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但是,开普勒的局限是保留了恒星天球和有限的宇宙。这与我国西汉的张衡相比还是“尺有所短”。后来的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产生了望远镜天文学,为哥白尼辩护,与教会发生了冲突,被教会判处监禁。伽利略用数学与实验相结合,开创了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伟大的思想成就之一。牛顿的天文学贡献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并且使用微积分证明了这一伟大

的发现。为天文学的科学研究开发出更加科学、广阔的天地。 1755年《宇宙发展史概论》发表,辨证自然观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提出,用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到科学家的承认。将发展演化的思想自然界。1932年,勒梅提出膨胀的宇宙演化学说。1942年,伽莫夫大爆炸宇宙理论,它的理论依据是广义相对论和哈勃红移。到此,西方的宇宙、‘天文

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中西方研究天文学的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比较

1、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观测及成就

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开始了天象记载,我国甲骨文中就有星象的记载。数千年来,连续不断,而切丰富准确。新星和超新星的发现,是中国天文观测的巨大成就。有些星原来很暗,肉眼很难看到,但在某个时候它的亮度增强了几千到几百万倍(新星),有的增强上亿倍(超新星)。以后漫漫减弱,新星几年十几年后又恢复原来的亮度,好像在天空作客一样,所以古人称为“客星”。

我国古代甲骨文中,就有新星的记载。《汉书》中记载的公元前134年新星爆发,被国际上公推为人类发现的第一颗新星。自商代到1700年,我国共记录了90颗新星和超新星。现代射电天文学兴起以后,很多西方天文学家对我国古代超新星的记载进行了研究,发现12个超新星记录中,有9个对应着射电源,这是中国古人的又一巨大天文学贡献。我国古代对行星、恒星、卫星的观测具有独到之处。战国时期的甘德用肉眼观察,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木卫三”,而且还记录了它的位置、早晚出没的现象、亮度和颜色。这比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到“木卫三”要早2000多年。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记录恒星数达到500多颗。《汉书-天文志》记录的星数达到738颗,比以前多了200多颗。东汉的张衡,在139年以前就观察记录了2500多颗恒星,和近代西方天文学家观察到的2500--3000颗基本相同。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对恒星的观察,认为它们并非静止,把恒星移动的现象记录成星表。战国时的石申所测共有121颗星,比哈类提出这一观点早了1000年。中国古代学者对太阳运动、流星、流星雨、陨石等,尤其是太阳黑子现象进行了非常详细地观察、描述和记载。我国史料中的106条关于黑子的记录中,可以发现黑子出现的周期--11年、62年、250年与现代西方天文学的计算结果基本符合。中国古代之所以有这么辉煌的成就,与古代天文学家注重大规模地观测是分不开的。唐朝,设立了13个观测地点,观测范围北到内蒙以北,南到越南境内的顺化附近。到了元朝,全国设立了22个观测站,横跨50个纬度。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2、西方的天文学的理性推断为主、观测为辅的特点及成就

古希腊的自然科学是建立在自然界渗透或充满心灵这个原理上的。泰勒斯就把目光转向天空,以超凡脱俗的理性态度,观察、研究了天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