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创新中前行的教育守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宏亮
班主任是唯一不是“官”的“主任”,她与学生朝夕相处,以大爱与良知守望教育,与学校荣辱与共,以勤勉与敬业共谋发展。正所谓,知教育之冷暖者,班主任也!
一、班主任:从历史走进现实的教育担当者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班主任制度的建立是在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明确提出:“中学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就各班教员中选聘,在教导主任和副教导主任领导下,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这两个规程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对班主任岗位进行了确立,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岗位的诞生。其后,1963年中共中央颁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首次具体规定了班主任的选聘条件。197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首次规定了班主任的津贴制度。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两份文件对班主任制度进行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定。至此,随着班主任岗位要求和工作制度的不断明晰、确立,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等方面日益凸显其重要的功能和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班主任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教育刊物都设有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栏目。1984年,湖北教育学院率先创办《班主任之友》(以下简称《班》),其设立的“经验谈”“班主任工作的十万个为什么”“班主任文摘”等栏目,为中小学班主任的成长与探索之路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班主任承载着太多的希冀,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复合型创新人才,教育改革需要基于认同的实施者,学校管理需要有力的决策执行者,这一切最终都聚焦在班主任身上。那么,承担教育与教学双重责任的班主任该如何面对呢?在着力回应班主任工作实践问题的基础上,《班》刊于1992年开始推出“专论”栏目,以应答班主任工作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诉求,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为班主任工作理念拓展思路,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实务丰富方法、应对和措施。
2002年,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在天津举办全国第十一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第一次提出“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为了顺应“班主任专业化”这一发展要求,各层面的政策密集出台。200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应由取得教师资格、思想道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随后,2009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进一步界定“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并指出“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这两个文件从班主任的工作地位、作用、激励、选聘等多个角度对班主任作为教育专业岗位给予了政策层面的确认。与之相应,在实践层面上,各地的班主任专业化研究与实践探索也全面展开。2003年3月,全国第一所“班主任专业化实验学校”,在广西柳州市公园路小学诞生,全国各地的班主任研究中心也纷纷成立。2005年1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班主任研究中心和全国班集体建设研究中心合作开办了第一期“班主任专业化研修班”。2010年,教育部“国培计划-2010年‘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正式实施,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围绕“班主任的每一天”“班主任的每一学年”“班主任与每次活动”“班主任与每个班级”“班主任与每个学生”“班主任的基本技能”六个模块对参与计划的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兼远程辅导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全国共有10万名左右一线班主任教师接受了远程培训和网络班级建设与班主任在岗实践。
二、多元融合:班主任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推进,班主任工作中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如何实现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换言之,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班主任该如何选择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将班主任工作置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中来思考。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它鲜明地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后《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相继颁布,其中对班主任工作较为直接的关注是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它提出“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要强调全体教师和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在不同的岗位上担负起育人的职责。班主任、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教师、共青团专职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要在德育工作中积极发挥骨干作用。”1988年国家教委的《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则明确了“班主任是班集体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但这一时期的班主任更多的是“执行者”“得力助手”角色,且具有较大的“知识”倾向,此时的班集体建设主要表现为一种教学基本单位的维护。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育人”使命得以凸显,班主任的角色也变得丰满起来。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对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给予了更多的期待。文件强调,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要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和青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在这个阶段,班主任的专业性和班主任工作的德育价值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体现。国家层面的政策已经关注到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施,对班主任工作给予了规律性的指导,此时的班主任工作已经逐渐摆脱“知识”导向,向专业化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这个时期《班》刊以“探索”和“热点透视”两个栏目刊登了一大批反映这一时代走向的文章,概括起来,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班主任身份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从简单的执行者走向教育者。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因此班主任工作不能只满足于执行决策,而是需要以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素质发展,班主任不再是最大程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其二,从非专业走向专业化身份。此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生的效率意识、个体意识增强,班主任工作不再是简单的班级管理,要提升教育实效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为此,班主任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优化其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
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变革。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在指导思想上增加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随之,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2009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进一步明确:“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