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袁振国)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根(Bacon,F.)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二、近代的教育理论
作为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其形成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Comenius, J.A.)的《大教学论》(1632)。这本书开篇就说: “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无所不包的艺术,它是真正能以确
定性教授它们、务使必有成效的教学艺术,它是愉快地进行教
授的艺术,即是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没有烦恼或厌恶,而是 双方都引为最大的乐事;它是彻底地而不是肤浅地、浮华地进 行教学的艺术。这种教学能导致真实的知识、文雅的道德和最 深厚的虔信。最后,我们愿意以先验的(a priori)论证方法来说 明这一切,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二、教育的历史
• 学制的形成
现代学制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 双轨制。它是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相互独立的学校系统。它是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 相互独立的学校系统。一个系统是为贵族子弟或上流社会子女服务的,收费昂贵,设施 完备,师资优良,其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高级人才;另一个系统是为平民大众 子女设置的,办学条件较差,其目的是培养掌握一定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和“顺民”。 ② 单轨制。较为接近单轨制的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美国和中国。无论是中产阶级的子弟, 还是社会底层的民众或少数族裔的子女,都可以进入正式的学校系统,从小学进入中学, 而后跨进大学的殿堂。 ③ 多轨制(或分支型)。典型的是德国和苏联。在德国,基础学校毕业后,分别进入文法中 学、实科中学,而后可以进入不同的高等学校。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社会性活
动。
3.
Baidu Nhomakorabea
教育活动以人为直接对象,以影响人的身心 发展为直接目的。
简单地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
践活动。
(四)“教育”的定义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 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 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 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
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著
第一章 教育概述
1 2
•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 教育的思想
• 教育的功能 • 教育的目的 • 教育研究及其基本方法
3
4 5
第一章 教育概述
本 章 结 构
第一章 教育概述
本章学习目标
1. 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 掌握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 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3. 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 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制 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 式的教育;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 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 形态出发,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 育。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三、教育上的“传统派”与“现代派”
直到德国的康德和赫尔巴特(Herbart, J.F.),教育学又开始了 学科化的探索。康德在《论教育学》(On Pedagogy)(或《教育 论》)中提出,要将教育学从一门艺术发展为科学,甚至提出了实 验的思想。其实,康德的这本书是他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 讲座时的笔记,由其学生林克整理而成。相比较而言,赫尔巴特 的《普通教育学》(General Pedagogy)体现了他对教育学体系的全 面思考,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
(五)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或学生
3 、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媒介、教育物资等。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 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开展,受教育者也不可 能得到有效和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 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 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教育的历史
• 教育的起源
创造起源说。多数宗教或神话都持此说,即认为万物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神或上帝)所 创造的,而教育自然是上帝为了使人认识和信奉他、进入他安排的世界而创造的。 生物起源说。以法国人类学家勒图尔诺(Letourneau, C.)和英国教育学家佩西· 能 (Nunn, P.)为代表。他们认为,教育是人与其他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且 “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只是其他动物中存在的是低级形式的教育。 心理起源说。以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Monroe, P.)为代表。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 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苏联和我国教育学界多持此说。其观点的源头主要在恩格斯(Engels, F.V.)“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
非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和正规化教育的比较
类别 系统 对象 过程 内容
非正式教育 无系统 所有人 未明确的 无所不包的
非正规教育 有一定的系统 多为社会职业者 非连续的 灵活的
正规化教育 有严格的制度 多为学生 连续的 固定的
时间
终其一生
短期的
时限较为统一、确定
(六)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与人交往的活动。 2、教育是一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活动。 3、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活动。 4、教育是一种追求理想的活动。 ① 让青少年适应社会。 ② 传播知识、启迪智慧。 ③ 让孩子自然成长 袁振国《现代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二、近代的教育理论
培 根 (Bacon , F.) 在 《 学 术 的 进 展 》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中根据对象的性质,对人类知识进行了分类。其
中,在“传递或演讲”这一类型下,提到“教师的知识”, 即通过阐释知识传递的原则和方法,使人的心灵或灵魂在理 性方面获得提升的一种特殊知识。在这种知识下,培根提到 了由易到难、化难为易,以及注意学习者的个性和练习的次 序等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
(四)教育的概念 (五)教育的基本要素 (六)教育的类型 (七)现代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有三类:
作为一种过程
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教育”一词语出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一、古典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启发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共同点
都属于互动式交谈;都属于伦理谈话;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深 知自己无知,并对强不知以为知反感
以弟子问、先生答为主 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 从特殊到一般 重在探究新知
不同点
从一般到特殊 强调“温故而知新” 孔子启发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比较
4. 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
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5.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依据这些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掌握在学
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6.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现代学制的类型
我 国 1951 年 实 行 的 学 制 示 意 图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二、教育的历史
• 学制的形成
义务教育,实际上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 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普及性
强制性
公共性
基础性
免费性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洛克( John Locke )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二、近代的教育理论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也 主张感觉是知识的来源,主张人生而自由、平等,提出了社 会契约论。在教育上,他是发现儿童的第一人,认为人的天 性或自然本性是良善的,因此主张教育要“返归自然”,顺应 儿童的本性,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培养身心和 谐的自然人;在教学方法上,他倡导一种“自然后果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二、教育的历史
• 学校的产生
学校是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至少需要以下条件:
① 闲暇阶层的出现。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群体的物质储备足以允许部分人从繁重的 生产劳作中摆脱出来,成为群体中的闲暇阶层时,这些人可以专门从事生产和生活经验 传递工作。 ② 文字的出现。这不仅改变了经验或文化的储存方式,也改变了教育的组织方式。教育逐 渐从口耳相传转向以文字为载体的媒介传递。这也使经验累积与经验传递的分离成为可 能,使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成为可能。 ③ 国家机器的产生。作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学校,其最初的产生还依赖于统治阶级维持 自身阶级利益的需要。
关于教育的几种典型的观点
教育即能力的发展。“教育是人类一切知能和才性的自然的、循序的、和谐的发
展。”——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 J.H.)
教育即社会化。“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涂尔干(Durkheim, E.)
(六)教育的不同类型或形式
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就有家庭教育、学校 教育与社会教育之分。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 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学校是国家或社会设 立的专门化的教育机构,由其实施的教育更为系统化;社会教育则 是以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机构为单位进行的教育 ——这些机 构包括各种职业组织或文化组织,如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 企 业 中 人 力 资 源 部 门 等 。
夸美纽斯(Comenius, J.A.)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二、近代的教育理论
洛克( John Locke )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精明 能干的绅士,必须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 “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 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 一个人物。”因此,他在课程和教学上强调实利的知识,关 注能力的发展,注重儿童的特征。洛克的这些思想集中体现 在他的《教育漫话》(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中。
教育即文化传递。“教育就是指一个文化体系的传递;在文化变迁的时候,除了传递以
外,也兼指两个文化体系的传播和融合。”——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B.K.)
教育即经验改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
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Dewey, J.)
二、教育的历史
• 当代教育的发展
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向:
全民化
终生化
民主化
信息化
全球化
1
2
3
4
5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一、古典的教育思想
在源头上,中西教育及其思想形式都呈现出某种相似性。孔子和苏格拉
底都没有直接留下著述,他们的思想主要是由弟子等人记叙的,而且主要 是以对话的方式展开的。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启发方法;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其教学方法以“产婆 术”闻名。 世界上最早的系统阐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我国的《学记》,是《礼记》 的一篇。约成于战国后期,是关于先秦儒家教育经验的总结。在西方,最 早的教育论著当是古罗马时期昆体良(Quintilianus, M.F.)的《雄辩术原理》 (Institutio Oratoria)。
之”。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英语国家中,教育作为一个词education出 现,它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诱出、引出之 意,是指引导儿童固有本性使之完善发展。 近代从日本引进“教育”和“教育学”之名词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
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瑞士教育家 裴斯泰洛齐 (Pestalozzi, J.H.)
法国社会学家 涂尔干 (Durkheim, E.)
美国哲学家 杜威 (Dewey, J.)
其它典型定义(12高校编)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 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 实践性
B、 C、 D、
耦合过程 动力性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二、近代的教育理论
作为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其形成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Comenius, J.A.)的《大教学论》(1632)。这本书开篇就说: “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无所不包的艺术,它是真正能以确
定性教授它们、务使必有成效的教学艺术,它是愉快地进行教
授的艺术,即是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没有烦恼或厌恶,而是 双方都引为最大的乐事;它是彻底地而不是肤浅地、浮华地进 行教学的艺术。这种教学能导致真实的知识、文雅的道德和最 深厚的虔信。最后,我们愿意以先验的(a priori)论证方法来说 明这一切,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二、教育的历史
• 学制的形成
现代学制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 双轨制。它是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相互独立的学校系统。它是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 相互独立的学校系统。一个系统是为贵族子弟或上流社会子女服务的,收费昂贵,设施 完备,师资优良,其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高级人才;另一个系统是为平民大众 子女设置的,办学条件较差,其目的是培养掌握一定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和“顺民”。 ② 单轨制。较为接近单轨制的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美国和中国。无论是中产阶级的子弟, 还是社会底层的民众或少数族裔的子女,都可以进入正式的学校系统,从小学进入中学, 而后跨进大学的殿堂。 ③ 多轨制(或分支型)。典型的是德国和苏联。在德国,基础学校毕业后,分别进入文法中 学、实科中学,而后可以进入不同的高等学校。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社会性活
动。
3.
Baidu Nhomakorabea
教育活动以人为直接对象,以影响人的身心 发展为直接目的。
简单地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
践活动。
(四)“教育”的定义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 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 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 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
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著
第一章 教育概述
1 2
•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 教育的思想
• 教育的功能 • 教育的目的 • 教育研究及其基本方法
3
4 5
第一章 教育概述
本 章 结 构
第一章 教育概述
本章学习目标
1. 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 掌握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 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3. 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 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制 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 式的教育;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 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 形态出发,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 育。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三、教育上的“传统派”与“现代派”
直到德国的康德和赫尔巴特(Herbart, J.F.),教育学又开始了 学科化的探索。康德在《论教育学》(On Pedagogy)(或《教育 论》)中提出,要将教育学从一门艺术发展为科学,甚至提出了实 验的思想。其实,康德的这本书是他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 讲座时的笔记,由其学生林克整理而成。相比较而言,赫尔巴特 的《普通教育学》(General Pedagogy)体现了他对教育学体系的全 面思考,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
(五)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或学生
3 、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媒介、教育物资等。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 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开展,受教育者也不可 能得到有效和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 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 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教育的历史
• 教育的起源
创造起源说。多数宗教或神话都持此说,即认为万物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神或上帝)所 创造的,而教育自然是上帝为了使人认识和信奉他、进入他安排的世界而创造的。 生物起源说。以法国人类学家勒图尔诺(Letourneau, C.)和英国教育学家佩西· 能 (Nunn, P.)为代表。他们认为,教育是人与其他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且 “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只是其他动物中存在的是低级形式的教育。 心理起源说。以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Monroe, P.)为代表。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 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苏联和我国教育学界多持此说。其观点的源头主要在恩格斯(Engels, F.V.)“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
非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和正规化教育的比较
类别 系统 对象 过程 内容
非正式教育 无系统 所有人 未明确的 无所不包的
非正规教育 有一定的系统 多为社会职业者 非连续的 灵活的
正规化教育 有严格的制度 多为学生 连续的 固定的
时间
终其一生
短期的
时限较为统一、确定
(六)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与人交往的活动。 2、教育是一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活动。 3、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活动。 4、教育是一种追求理想的活动。 ① 让青少年适应社会。 ② 传播知识、启迪智慧。 ③ 让孩子自然成长 袁振国《现代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二、近代的教育理论
培 根 (Bacon , F.) 在 《 学 术 的 进 展 》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中根据对象的性质,对人类知识进行了分类。其
中,在“传递或演讲”这一类型下,提到“教师的知识”, 即通过阐释知识传递的原则和方法,使人的心灵或灵魂在理 性方面获得提升的一种特殊知识。在这种知识下,培根提到 了由易到难、化难为易,以及注意学习者的个性和练习的次 序等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
(四)教育的概念 (五)教育的基本要素 (六)教育的类型 (七)现代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有三类:
作为一种过程
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教育”一词语出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一、古典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启发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共同点
都属于互动式交谈;都属于伦理谈话;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深 知自己无知,并对强不知以为知反感
以弟子问、先生答为主 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 从特殊到一般 重在探究新知
不同点
从一般到特殊 强调“温故而知新” 孔子启发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比较
4. 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
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5.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依据这些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掌握在学
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6.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现代学制的类型
我 国 1951 年 实 行 的 学 制 示 意 图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二、教育的历史
• 学制的形成
义务教育,实际上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 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普及性
强制性
公共性
基础性
免费性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洛克( John Locke )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二、近代的教育理论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也 主张感觉是知识的来源,主张人生而自由、平等,提出了社 会契约论。在教育上,他是发现儿童的第一人,认为人的天 性或自然本性是良善的,因此主张教育要“返归自然”,顺应 儿童的本性,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培养身心和 谐的自然人;在教学方法上,他倡导一种“自然后果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二、教育的历史
• 学校的产生
学校是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至少需要以下条件:
① 闲暇阶层的出现。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群体的物质储备足以允许部分人从繁重的 生产劳作中摆脱出来,成为群体中的闲暇阶层时,这些人可以专门从事生产和生活经验 传递工作。 ② 文字的出现。这不仅改变了经验或文化的储存方式,也改变了教育的组织方式。教育逐 渐从口耳相传转向以文字为载体的媒介传递。这也使经验累积与经验传递的分离成为可 能,使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成为可能。 ③ 国家机器的产生。作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学校,其最初的产生还依赖于统治阶级维持 自身阶级利益的需要。
关于教育的几种典型的观点
教育即能力的发展。“教育是人类一切知能和才性的自然的、循序的、和谐的发
展。”——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 J.H.)
教育即社会化。“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涂尔干(Durkheim, E.)
(六)教育的不同类型或形式
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就有家庭教育、学校 教育与社会教育之分。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 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学校是国家或社会设 立的专门化的教育机构,由其实施的教育更为系统化;社会教育则 是以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机构为单位进行的教育 ——这些机 构包括各种职业组织或文化组织,如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 企 业 中 人 力 资 源 部 门 等 。
夸美纽斯(Comenius, J.A.)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二、近代的教育理论
洛克( John Locke )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精明 能干的绅士,必须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 “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 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 一个人物。”因此,他在课程和教学上强调实利的知识,关 注能力的发展,注重儿童的特征。洛克的这些思想集中体现 在他的《教育漫话》(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中。
教育即文化传递。“教育就是指一个文化体系的传递;在文化变迁的时候,除了传递以
外,也兼指两个文化体系的传播和融合。”——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B.K.)
教育即经验改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
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Dewey, J.)
二、教育的历史
• 当代教育的发展
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向:
全民化
终生化
民主化
信息化
全球化
1
2
3
4
5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一、古典的教育思想
在源头上,中西教育及其思想形式都呈现出某种相似性。孔子和苏格拉
底都没有直接留下著述,他们的思想主要是由弟子等人记叙的,而且主要 是以对话的方式展开的。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启发方法;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其教学方法以“产婆 术”闻名。 世界上最早的系统阐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我国的《学记》,是《礼记》 的一篇。约成于战国后期,是关于先秦儒家教育经验的总结。在西方,最 早的教育论著当是古罗马时期昆体良(Quintilianus, M.F.)的《雄辩术原理》 (Institutio Oratoria)。
之”。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英语国家中,教育作为一个词education出 现,它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诱出、引出之 意,是指引导儿童固有本性使之完善发展。 近代从日本引进“教育”和“教育学”之名词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
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瑞士教育家 裴斯泰洛齐 (Pestalozzi, J.H.)
法国社会学家 涂尔干 (Durkheim, E.)
美国哲学家 杜威 (Dewey, J.)
其它典型定义(12高校编)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 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 实践性
B、 C、 D、
耦合过程 动力性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