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增加物种
• 不同阶段引入不同的种, • 豆科植物、非豆科固氮植物 • 耐贫瘠植物 • 耐重金属植物 • 自然演替的先锋植物 • 匍匐植物、攀缘植物等
.
四、矿业废弃地恢复的一般原则
• 1稳固土地表面 • 2控制污染 • 3改善视觉景观 • 4提供可使用性 • 5提高生产力 • 6增加生物多样性 • 7实现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功能
.
二、矿业废弃地恢复面临的主要生态
学问题
• • 1.表土层破坏: • 土壤被严重破坏,或土壤根本不存在, • 存在的土壤表土结构太坚实或过于松散,
• • 2.存在限制植物生长的物质 • 重金属含量过高,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
铜、铅、锌等能完全阻止植物生长 • pH 值太低或盐碱化(硫化铁氧化产生硫酸之
.
五、矿业废弃地恢复实践—— 煤矿废弃地的恢复
• 主要问题
• (德国Tagebau煤矿、英国圣海伦斯煤矿、开滦 煤矿) N、P、Ca营养元素缺乏
来自百度文库
• Na、Mg、Fe过多
• pH值过高
•
• 恢复途径:
• 增加石灰石
• 施肥
• 利用先锋种类
.
第五章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 第一节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及其退化概况 • 1.分布区域 • 总面积:392万平方公里 • 北方牧区:300万平方公里 • 自东向西(2500公里,16个纬度):松
嫩平原、西辽河平原、内蒙高原、鄂尔 多斯高原、黄土高原西南缘、青藏高原
.
.
2.环境条件
• 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200—450 mm, 大于等于10 的积温:1600—3300,气候干燥度 (Penman指数):2—4.5
• 土壤:栗钙土、黑钙土、棕钙土 • 植物:耐寒的多年生禾草为主,尤其是针茅属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章 矿山废弃地的植被恢复
• 一、中国矿业废弃地的现状 • 采矿约占200万公顷土地面积 • 采矿废弃地以2万公顷/年速率增加 • 主要影响: • 采矿废弃物堆积 • 开采和挖掘的废坑道 • 遗留下的杂乱无章的场地和破旧建筑物 • 大面积土地塌陷
.
第六节 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管理
• 一、自然恢复 • 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排除导致退化的因素,通过演替
恢复 • 如:内蒙古草原冷蒿+小禾草为主的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排除放
牧等干扰,7年的自然恢复 • 生物量:1.1吨/ha——1.9吨/ha,增加73% • 草地盖度:48%——55% • 高度:10cm——30cm • 羊草和冰草为主的禾草类植物比例:38%——71% • 冷蒿为主的菊科植物比例:31%——9% • 豆科植物扁宿豆比例:0.8%——4.1% • 约10年,恢复到羊草和针茅为主的退化前草原群落
.
2、次生林地的生态恢复 1)封山育林 2)进行林分改造 3)透光抚育
.
三、恢复机理 以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为例
.
植被恢复过程的种类组成的发展 植被恢复过程的群落结构的变化 植被恢复过程的组织水平结构变化 植被恢复过程的冠层结构与辐射变化 植被恢复过程的温、湿度变化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群落优势种的光合、呼吸速率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物生物量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微生物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动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发展
.
3、添加营养物(化学处理)
• 施入氮、磷、钾肥料(短期可行),或 含氮量高的底泥
• 种植固氮植物(豆科植物,非豆科固氮 植物)
•
.
4、去除有害物质
• 重金属: • 曾经用:覆盖有机物,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
—几年后随着有机物的分解,重金属毒性卷土 重来 • 覆盖惰性物质,阻挡毒性物质向上移动 • 种植重金属忍耐种为先锋种类(通过观察重金 属废弃地的自然演替种选择) • pH值过低(酸化):用石灰石中和 • pH值过高(碱化):施煤矿废弃物或有机物 • 盐分高:灌溉
故) .
• 3.缺乏营养元素 • 几乎没有植物可利用的养分 • 有的含氮量低,含磷量低 • 4.生物因素 • 裸地阶段 • 对植物生长有利的土壤动物大部分消失,(如
蚯蚓、线虫等) • 土壤微生物数量大大减少 • 传播种子和果实的鸟类很少在这类地区分布
.
三、矿业废弃地恢复技术
• 1、覆盖土壤
• 覆盖土壤,土壤厚度达1m,尽量在采矿时保存
退化
.
3、火:包括自然火灾,刀耕火种。如大兴 安岭火灾后,
树种单纯,多为对火灾适应力极强的阳性 树种,耐荫树种消失,
林木稀疏,层次少,生产力下降, 水土流失,土层浅薄而贫瘠,土壤温度升
高,有机质层消失,土壤退化
消除土壤上层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类群比 例变化
动物类群改变,鼠害严重
.
.
二、恢复方法和技术 1、热带极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1)重建先锋群落 2)配置多层多种阔叶林 3)发展经济作物和果树
(Stipa sp.)禾草, • 动物:黄羊、羚羊、野驴、狍、狼、狐,多种
啮齿动物
.
3退化状况
• 全国:1/3的天然草原处于退化中,鼠害、虫害 占30%
• 北方草原:87×106hm,每年以1.33106hm的速 度退化
• 内蒙古:21.3万平方公里退化,占可用草地的 36%,人为活动(开垦、过牧、樵采)引起的 沙化面积:4.3万平方公里
.
3)分解者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下降 • 嫌气性细菌增加、好气性细菌减少 • 真菌多样性降低
.
4)环境因子
• 土壤质地变粗、结构变坏、硬度变大、 容重增加、通气性变弱、持水量下降
• 土壤有机质、氮磷钾营养元素降低 • 土壤表面蒸发增多,盐分上升,发生盐
化和碱化
.
2.物质循环的变化
• 物质循环不平衡,输出大于输入,物质 循环通量衰减,草地生产力严重退化
• 如:草地运出1吨牛肉=输出26公斤纯氮 =130公斤硫酸铵
.
第四节 草地的荒漠化
荒漠化:土地的生物潜力破坏并导致其生 态环境象荒漠一样(UNFAO,1977)。 是由于气候和人为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 干旱、半干旱和干燥半湿润地区的土地 退化(Chapman,1992)。
.
.
第五节 草原退化的评估
泥沙流失量增大,原始林,择伐林,皆伐地的比 例为1:4:10
土壤微生物类群改变,细菌比例大大下降,放线 菌比例大增
退化为灌草丛
.
2、经济作物种植园和人工林: 海南与云南的橡胶园,大面积热带天然林
消失,小气候向干热型转化 营造人工林(针叶纯林),物种贫乏化,
水土保持功能下降,病虫害易于发生, 人工林连作,使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壤
• 一、评估的价值标准:
• 草原植物的种类仅有26%-50%的顶级群落种类,草原 表开始损失和植被生产力下降10%-50%时,草原已达 到退化的阈值,若任其退化,将很难恢复。
• 二、评价的生态指标:
• 地表反射率、土壤侵蚀率、盐碱化率、土壤深度、土 壤养分含量、地下水位、群落种类、生物量、家畜产 量等。
.
二、自然因素
• 夏季干旱、冬季严寒 • 雪灾、火灾、沙尘暴、鼠害 •
.
第三节草原生态系统中植被的 放牧退化模式
• 一、放牧退化模式 • 内蒙古:针茅草原——小禾草——冷蒿
(定量的放牧退化指示植物) • 东北松嫩平原:羊草群落——寸草苔群
落——星星草群落——硷蓬群落(放牧 退化与土壤碱化相伴发生) • 黄土高原:针茅草场——白里香草场、 星毛委陵菜草场(适口性差)
• 西藏、甘肃:退化草场占30%以上 •
.
第二节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 一、人为因素
• 1.缺乏与草原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放牧体制 • 人群由游牧变定居 • 超载放牧 • 2.盲目开垦 • 牧区变农耕地 • 粗放耕作 • 3.不合理的刈割、樵采、开矿和旅游 • 连续无投入的收割、割草季节不当 • 刈割灌丛、蒿草作燃料 • 大规模挖掘药材:甘草、麻黄、内蒙黄芪、知母, • 无保留采集食用菌:蘑菇、发菜
.
二、放牧退化过程中的生态系统变化
• 1.随放牧强度增加各功能组分的变化 • 1)生产者 • 植物物种丰富度下降 • 覆盖度降低、生物量显著下降 • 草群变低、草质下降 • 大规模有毒植物出现
.
2)消费者
• 群聚型鼠类大量繁衍、扩展,形成鼠害 • 蝗虫群落的生态型和生态位分化趋于简
单化、单一化,生物量能值增加 • 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化
• 改变不合理的放牧制度,建立适宜的草 原生态系统持续利用体系
.
好挖出的土壤,以便回填,小片废弃地适用, 费用很高
• 或添加其他初始材料,满足:
• 提供植物能够自然生根和伸展的介质;
• 充足的水分;
• 充足的营养物质;
• 解除毒性
•
.
2、物理处理
• 土壤太紧实——挖松土壤深达1m,形成 20cm深的耕作层
• 土壤太松散——压实或覆盖细颗粒物质 • 土壤太湿——排水 • 土壤太干——浇灌或添加保湿剂 •
.
二、人工促进生态恢复
• 自然恢复困难的退化草原生态系统,认 识并消除生态恢复的限制因子
•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松土、浅耕翻 • 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增施肥料 • 促进植被扩张:补播羊草,补播或混播
豆科牧草, • 改善物质循环,促进植物生长:合理调
控畜群,轻度轮牧
.
三、草原生态系统持续管理体 系的建立
第三章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机理
主讲人:
.
一、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1、毁林:主要原因。
海南岛林区毁林为例
森林小气候恶化,
温度极差增大,1月最低温与最高温由7.1℃(原 始林),18.9℃(择伐林),28.5℃(皆伐地)
地表径流增大,原始林,择伐林,皆伐地的比例 为1:2:11
5、增加物种
• 不同阶段引入不同的种, • 豆科植物、非豆科固氮植物 • 耐贫瘠植物 • 耐重金属植物 • 自然演替的先锋植物 • 匍匐植物、攀缘植物等
.
四、矿业废弃地恢复的一般原则
• 1稳固土地表面 • 2控制污染 • 3改善视觉景观 • 4提供可使用性 • 5提高生产力 • 6增加生物多样性 • 7实现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功能
.
二、矿业废弃地恢复面临的主要生态
学问题
• • 1.表土层破坏: • 土壤被严重破坏,或土壤根本不存在, • 存在的土壤表土结构太坚实或过于松散,
• • 2.存在限制植物生长的物质 • 重金属含量过高,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
铜、铅、锌等能完全阻止植物生长 • pH 值太低或盐碱化(硫化铁氧化产生硫酸之
.
五、矿业废弃地恢复实践—— 煤矿废弃地的恢复
• 主要问题
• (德国Tagebau煤矿、英国圣海伦斯煤矿、开滦 煤矿) N、P、Ca营养元素缺乏
来自百度文库
• Na、Mg、Fe过多
• pH值过高
•
• 恢复途径:
• 增加石灰石
• 施肥
• 利用先锋种类
.
第五章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 第一节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及其退化概况 • 1.分布区域 • 总面积:392万平方公里 • 北方牧区:300万平方公里 • 自东向西(2500公里,16个纬度):松
嫩平原、西辽河平原、内蒙高原、鄂尔 多斯高原、黄土高原西南缘、青藏高原
.
.
2.环境条件
• 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200—450 mm, 大于等于10 的积温:1600—3300,气候干燥度 (Penman指数):2—4.5
• 土壤:栗钙土、黑钙土、棕钙土 • 植物:耐寒的多年生禾草为主,尤其是针茅属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章 矿山废弃地的植被恢复
• 一、中国矿业废弃地的现状 • 采矿约占200万公顷土地面积 • 采矿废弃地以2万公顷/年速率增加 • 主要影响: • 采矿废弃物堆积 • 开采和挖掘的废坑道 • 遗留下的杂乱无章的场地和破旧建筑物 • 大面积土地塌陷
.
第六节 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管理
• 一、自然恢复 • 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排除导致退化的因素,通过演替
恢复 • 如:内蒙古草原冷蒿+小禾草为主的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排除放
牧等干扰,7年的自然恢复 • 生物量:1.1吨/ha——1.9吨/ha,增加73% • 草地盖度:48%——55% • 高度:10cm——30cm • 羊草和冰草为主的禾草类植物比例:38%——71% • 冷蒿为主的菊科植物比例:31%——9% • 豆科植物扁宿豆比例:0.8%——4.1% • 约10年,恢复到羊草和针茅为主的退化前草原群落
.
2、次生林地的生态恢复 1)封山育林 2)进行林分改造 3)透光抚育
.
三、恢复机理 以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为例
.
植被恢复过程的种类组成的发展 植被恢复过程的群落结构的变化 植被恢复过程的组织水平结构变化 植被恢复过程的冠层结构与辐射变化 植被恢复过程的温、湿度变化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群落优势种的光合、呼吸速率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物生物量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微生物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动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发展
.
3、添加营养物(化学处理)
• 施入氮、磷、钾肥料(短期可行),或 含氮量高的底泥
• 种植固氮植物(豆科植物,非豆科固氮 植物)
•
.
4、去除有害物质
• 重金属: • 曾经用:覆盖有机物,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
—几年后随着有机物的分解,重金属毒性卷土 重来 • 覆盖惰性物质,阻挡毒性物质向上移动 • 种植重金属忍耐种为先锋种类(通过观察重金 属废弃地的自然演替种选择) • pH值过低(酸化):用石灰石中和 • pH值过高(碱化):施煤矿废弃物或有机物 • 盐分高:灌溉
故) .
• 3.缺乏营养元素 • 几乎没有植物可利用的养分 • 有的含氮量低,含磷量低 • 4.生物因素 • 裸地阶段 • 对植物生长有利的土壤动物大部分消失,(如
蚯蚓、线虫等) • 土壤微生物数量大大减少 • 传播种子和果实的鸟类很少在这类地区分布
.
三、矿业废弃地恢复技术
• 1、覆盖土壤
• 覆盖土壤,土壤厚度达1m,尽量在采矿时保存
退化
.
3、火:包括自然火灾,刀耕火种。如大兴 安岭火灾后,
树种单纯,多为对火灾适应力极强的阳性 树种,耐荫树种消失,
林木稀疏,层次少,生产力下降, 水土流失,土层浅薄而贫瘠,土壤温度升
高,有机质层消失,土壤退化
消除土壤上层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类群比 例变化
动物类群改变,鼠害严重
.
.
二、恢复方法和技术 1、热带极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1)重建先锋群落 2)配置多层多种阔叶林 3)发展经济作物和果树
(Stipa sp.)禾草, • 动物:黄羊、羚羊、野驴、狍、狼、狐,多种
啮齿动物
.
3退化状况
• 全国:1/3的天然草原处于退化中,鼠害、虫害 占30%
• 北方草原:87×106hm,每年以1.33106hm的速 度退化
• 内蒙古:21.3万平方公里退化,占可用草地的 36%,人为活动(开垦、过牧、樵采)引起的 沙化面积:4.3万平方公里
.
3)分解者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下降 • 嫌气性细菌增加、好气性细菌减少 • 真菌多样性降低
.
4)环境因子
• 土壤质地变粗、结构变坏、硬度变大、 容重增加、通气性变弱、持水量下降
• 土壤有机质、氮磷钾营养元素降低 • 土壤表面蒸发增多,盐分上升,发生盐
化和碱化
.
2.物质循环的变化
• 物质循环不平衡,输出大于输入,物质 循环通量衰减,草地生产力严重退化
• 如:草地运出1吨牛肉=输出26公斤纯氮 =130公斤硫酸铵
.
第四节 草地的荒漠化
荒漠化:土地的生物潜力破坏并导致其生 态环境象荒漠一样(UNFAO,1977)。 是由于气候和人为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 干旱、半干旱和干燥半湿润地区的土地 退化(Chapman,1992)。
.
.
第五节 草原退化的评估
泥沙流失量增大,原始林,择伐林,皆伐地的比 例为1:4:10
土壤微生物类群改变,细菌比例大大下降,放线 菌比例大增
退化为灌草丛
.
2、经济作物种植园和人工林: 海南与云南的橡胶园,大面积热带天然林
消失,小气候向干热型转化 营造人工林(针叶纯林),物种贫乏化,
水土保持功能下降,病虫害易于发生, 人工林连作,使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壤
• 一、评估的价值标准:
• 草原植物的种类仅有26%-50%的顶级群落种类,草原 表开始损失和植被生产力下降10%-50%时,草原已达 到退化的阈值,若任其退化,将很难恢复。
• 二、评价的生态指标:
• 地表反射率、土壤侵蚀率、盐碱化率、土壤深度、土 壤养分含量、地下水位、群落种类、生物量、家畜产 量等。
.
二、自然因素
• 夏季干旱、冬季严寒 • 雪灾、火灾、沙尘暴、鼠害 •
.
第三节草原生态系统中植被的 放牧退化模式
• 一、放牧退化模式 • 内蒙古:针茅草原——小禾草——冷蒿
(定量的放牧退化指示植物) • 东北松嫩平原:羊草群落——寸草苔群
落——星星草群落——硷蓬群落(放牧 退化与土壤碱化相伴发生) • 黄土高原:针茅草场——白里香草场、 星毛委陵菜草场(适口性差)
• 西藏、甘肃:退化草场占30%以上 •
.
第二节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 一、人为因素
• 1.缺乏与草原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放牧体制 • 人群由游牧变定居 • 超载放牧 • 2.盲目开垦 • 牧区变农耕地 • 粗放耕作 • 3.不合理的刈割、樵采、开矿和旅游 • 连续无投入的收割、割草季节不当 • 刈割灌丛、蒿草作燃料 • 大规模挖掘药材:甘草、麻黄、内蒙黄芪、知母, • 无保留采集食用菌:蘑菇、发菜
.
二、放牧退化过程中的生态系统变化
• 1.随放牧强度增加各功能组分的变化 • 1)生产者 • 植物物种丰富度下降 • 覆盖度降低、生物量显著下降 • 草群变低、草质下降 • 大规模有毒植物出现
.
2)消费者
• 群聚型鼠类大量繁衍、扩展,形成鼠害 • 蝗虫群落的生态型和生态位分化趋于简
单化、单一化,生物量能值增加 • 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化
• 改变不合理的放牧制度,建立适宜的草 原生态系统持续利用体系
.
好挖出的土壤,以便回填,小片废弃地适用, 费用很高
• 或添加其他初始材料,满足:
• 提供植物能够自然生根和伸展的介质;
• 充足的水分;
• 充足的营养物质;
• 解除毒性
•
.
2、物理处理
• 土壤太紧实——挖松土壤深达1m,形成 20cm深的耕作层
• 土壤太松散——压实或覆盖细颗粒物质 • 土壤太湿——排水 • 土壤太干——浇灌或添加保湿剂 •
.
二、人工促进生态恢复
• 自然恢复困难的退化草原生态系统,认 识并消除生态恢复的限制因子
•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松土、浅耕翻 • 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增施肥料 • 促进植被扩张:补播羊草,补播或混播
豆科牧草, • 改善物质循环,促进植物生长:合理调
控畜群,轻度轮牧
.
三、草原生态系统持续管理体 系的建立
第三章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机理
主讲人:
.
一、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1、毁林:主要原因。
海南岛林区毁林为例
森林小气候恶化,
温度极差增大,1月最低温与最高温由7.1℃(原 始林),18.9℃(择伐林),28.5℃(皆伐地)
地表径流增大,原始林,择伐林,皆伐地的比例 为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