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心得
摘要:文章从地铁建设的必要性,地铁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地铁车站站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地铁车站建筑设计
1.1 地铁建设的必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人口在急剧增加,大量流动人口涌进城市,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频繁,使城市交通面临着严峻的局势。当前,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着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大众的迫切呼声。
由于现代城市的居民出行和人口流动,在一天的高峰时间里,客流高度集中、流向大致相同的现象已很普遍,以往使用的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已很难适应现代客运交通的需要,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了缓和与改善城市交通紧张的局面,不是仅仅靠拓宽马路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城市需要有一个与其现代化生活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要形成一个与城市发展布局高度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要把长远规划目标同近期调整改善结合起来。近期应做好与城市交通量基本相适应的道路网络系统,逐步改善常规公共交通的服务管理质量,有机地配合好综合交通规划,拓展空间利用条件,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积极引入具有大、中客运量的地铁和轻轨交通方式。这是势所必然的发展趋向。
前一阶段,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许多大城市都纷纷策划修建大、中运量的地铁或轻轨交通项目。近10年来,已有20多个大城市都不断投人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和可行性研究,但在项目选型、系统规模和建设标准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修建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越来越多。因此,急需要提出一些导向性的建设方针政策,做到宏观调控更有科学依据,使各地的建设单位和咨询设计部门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都能建立在一个相对统一认识的基础上,避免在强调建设必要性的同时出现建设标准导向失误的不良后果。
1.2 地铁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便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致。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
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程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轨道交通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由于地铁和轻轨交通是多专业、多工种、高科技集于一身的系统工程,技术复杂,涉及到机械、电气、电子和遥控等很多专业领域,实际上需要一整套实力雄厚的国家基础工业作为支撑力量,再结合系统特点,建立专业生产线,从而形成地铁与轻轨交通行业的新兴产业生产体系。
2.地铁车站站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1 车站站位的选择
地铁车站站位的确定,主要应根据城市规划、城市现状、车站周边土地使用情况、区间线路、客流分布等因素,结合特定环境及特定需求,通过研究分析来综合加以确定。一般情况下,站型是根据全线的行车运营组织和地面环境、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加以确定的,常见的型式有岛式和侧式两种,其中侧式站台大多用在线路的起终点和区间宽度受限制的地方,岛式站台多用于中间站。
若无特殊情况,站位首选设在十字路口正下方,这样出入口可兼顾十字路口的四个象限的客流,有助于客流的吸引,且车站兼顾过街通道的功能(见附图1)。但十字路口处经常有大量的管线,比如给、排水管线、电力管线、天然气管线、供暖管线等,各种管线改移都存在着不同的施工难点,这需要开发单位与各部门的密切沟通来实现后期的顺利施工。在设计前期也要考虑管线改移的施工难度及工程造价,应尽量使车站主体避让开难以改移的管线,从而减小施工风险及工程造价。
附图1
当路口处有立交或加油站等情况,需要车站避让路口处时,车站应布置在客流量较大的一侧,并根据该侧道路的管线情况布置车站,同时应考虑地面上是否
有高压电线管廊,尽量避让其设置。
2.2 车站与周边环境的结合
首先,出入口作为与地面连接的通道口,要保证其足够的疏散空间,其次作为城市符号应该同时兼备美观,耐用、提升城市品位的条件,并且为使行人切实使用,应该适当加入使用元素,比如导视系统,休息环境及对景观的营造。
在设计中还应尽量掩盖突出地面建筑单体的突兀性。如市民茶余饭后休闲作用的活动休息广场,美化城市所用的景观绿地,提升品位的城市主题雕塑,停放自行车或汽车的停车场等,这些都可以与车站出入口及风亭结合设置。同时也可采用绿化包围结构的方法,巧妙的运用绿化丰富出入口及风亭等地面设施,使用绿化进行阻挡,诱导等等。使建筑融入自然,体现一种松弛、舒适、安逸如室外桃园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理念。
2.3 地铁带动周边发展
城市迅猛的进程给交通带来很大压力。步行太耗时,公交太慢,开自驾车又怕路上堵车。而如今,随着城市地铁的普及,乘坐地铁逐渐变成人们出行和上班的首要选择。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居所安置在地铁周边的原因。而距离地铁的远近也成了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
来自东京大学空间信息与科学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东京地区,当住所到车站的步行时间超过12分钟时,二手公寓房的价格就会出现下跌。当步行时间超过17分钟时,房价又会下跌,因为此时多数人会改乘巴士、骑自行车或自己开车去上班。这也就意味着,从住所到站口,不超过17分钟的路程是人们选择步行到地铁站的分界点。而对于房价来说,超过了12分钟,就会成为房价波动的拐点,同时也会成为人们选择物业的拐点。这从对人们步行和乘坐地铁的对比可以看出。而当城市的地铁得到发展,在这个时候,地铁以其便捷、快速的优点吸引了人们的出行选择。生活的时代也随之步入了地铁时代。
3.地铁车站内部的客流组织
3.1 乘客乘坐地铁的流程
地铁车站客流组织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考虑如何实现安全的旅客运输,同时既要考虑如何吸引乘客乘坐地铁,使客流量最大,又要使运营成本最低,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良好的客流组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我们要明确乘客乘坐地铁的流程(见附图2)。
附图2
3.2车站的通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