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

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

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

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

文化成果,集中体现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追求的文化。其精髓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主题和主要内容。

根据2022年版课标表述,文化自信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文化积淀、

文化理解、文化参与等几个要素。

1.文化认同。通过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

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文化

认同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思辨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浸润

和对话中自主建构的过程。

2.文化积淀。就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富有文化内涵和品位

的经典文本尤其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文本口诵心惟、熟读精思,并能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从而拥有数量丰富、品位高雅的文化记忆。

3.文化理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

解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先进性,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懂得尊重和包容。

4.文化参与。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丧失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积淀是文化自信的有力证明,认同带来接纳,接纳形成积淀,长期积淀使文化自信更坚定、更执着。文化理解是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自信不是迷信,不是盲从,自信是在文化的感受、分析、比较、判断等一系列理解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过程。文化参与则是文化自信的实践表达与行动证明,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文化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植与发展呢?

以笔者执教的《枫桥夜泊》教学片段为例。在该教学片段中,笔者围绕“钟声文化”这一核心意蕴,以文化的时间性为纵轴线,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钟声在时间维度上的文化意蕴,体悟其中的人生智慧与生命境界。教学实践证明,要引导学生感悟时间性的文化意蕴,就必须打通文化意象跟学生生活、个体生命之间的管道。从学生对钟声的拟人化想象中,我们发现了这种打通的可能,也发现了这种打通的路径,更发现了这种打通的无限魅力。由该案例出发,我们大体可以提炼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一些基本路径和策略。

(一)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丰厚文化积淀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以经典的文化文本为载体,在日积月累的诵读过程中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枫桥夜泊》的教学,一方面选择张继的《枫桥夜泊》作为核心文本,引导学生多层次、多频度地诵读,不断丰

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则是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核心,在时

间流的顺逆转换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经典文本,形成一个以“钟声”文

化为内核的“经典文本群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其文化底蕴。

(二)以语言浸润的方式,加强文化理解和认同

所谓语言浸润,就是围绕经典文本,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熟读精思、循序渐进。文化理解和认同,在语文教学中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灌输和植入,而是在语言浸润的过程中,春风化雨般地渗透与融入,是一种柔性的教化、隐性的濡染。《枫桥夜泊》一课,笔者先以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为基点,逆时间而上,逐一拈出清代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明代高

启的《泊枫桥》、宋代陆游的《宿枫桥》等诗句,让学生沉浸在钟声文化

的时间长河中。结课时,又反其道而行之,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基点,顺流而下,让学生又一次沉浸在钟声文化的时间长河中。通过这样一种回

环复沓式的语言浸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并认同钟声文化的巨大魅力。

(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形式,推动文化传播

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承载着我们民族共同的生命体验与文化感悟。

因此,意象的感受与分析,总是跟文化内涵的理解连在一起。《枫桥夜泊》这首诗,核心意象无疑是“钟声”,但是要让学生感悟并传达钟声的文化

意蕴绝非易事。笔者的做法是,将“钟声”意象拟人化。通过这样一种为

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语文形式,努力打通历史意象与当代生活的管道、古人

生命与学生生命的管道,从而实现文化传承的创新性转化。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钟声文化的理解是深刻的,其语言的表达与表现又是充满童真

童趣的,应该说,这是钟声文化在儿童情境、当代语境中的一次有效传播。

二、语言运用: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与载体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具有深厚感情。”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语文课程中的“语言”不仅指社会的理性语言,更是指具体语境中含有个人理解体验在内的言语和优质的母语语感。它是社会约定与主体建构的统一,是共同规则中的语言和具体运用中的言语的统一。

根据2022年版课标表述,语言运用主要包括语料积累、语感建构、语理习得、语言表现等几个部分。

3.语理习得。所谓语理习得,就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并发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在具体语境中体验语用知识的生成过程,并逐渐融入到个体的语用知识结构中,这是语言运用的必要补充。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的“语理”,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语言知识,而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是对语言运用规律的自觉把握。

4.语言表现。所谓语言表现,就是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语言意识,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这是语言运用的终极指向,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

语料积累是语言运用的基础。众所周知,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语料积累以及随之而生的语言实践经验,正是语言运用的量变过程。语言表现则是语言运用的最终目的。所谓出口成章(口才)、下笔成文(文才),既

是语言运用的直接体现,也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语感建构是语言运用的核心,一方面,通过语料积累,形成输入型语感;另一方面,通过语言表现,形成输出型语感。无论是语料积累还是语言表现,其运行机制和操作图式都取决于语感建构。而语理习得是对语感的理性认识,它以隐性的方式影响并提升语感品质。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植与发展呢?

以邱俊老师执教的《腊八粥》教学片段为例。该案例的教学,指向的正是语言运用。一方面,教师通过想象还原,为学生练习生动的细节描写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通过互文对比,让学生以一种感性的方式把握“留白”这一语理。无论想象还原还是互文对比,最终都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表达学会表达。由该案例出发,我们大体可以提炼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一些基本路径和策略。

(一)要善于发现具有较高价值的语感图式

从该教学片段来看,邱老师显然已经敏锐地发现了“留白”这一语感图式。留白,从阅读角度看,有助于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体会文本召唤结构背后的深层意蕴;从表达角度看,有助于学生揣摩行文节奏,优化谋篇布局能力,提升文字运用的艺术表现力。要在纷纭杂沓的语言现象中,分析、判断、比较、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的语感图式,势必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语感品质。

(二)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体验语感图式

作为语感图式的“留白”,不是通过下定义、做判断、辨真伪等概念式的学习加以掌握的,因为语言运用不是某种知识的系统学得,而是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亲切开显,严格说来,这是一种感性把握、感觉认同、感

情融入。因此,邱老师的做法不是为学生给出“留白”的概念,而是带着

学生在前后对比的具体语境中体验“留白”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既是

细节品味、形象感受、情感共鸣的过程,也是“留白”在语境中自然显露

的过程。

(三)要为学生创设内化语感图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丰富的语感经验和充足的语用实践,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不二法门。沈从文的留白,自是其对行文节奏、语言格调的天才拿捏,可谓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邱老师对“留白”的处理,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放手给学生提

供一次再自然不过的语言实践机会。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趁

热打铁,习练语言文字的运用,一也;绘形传神,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性格

特征,二也;虚实对比,感悟留白这一秘妙的独特作用,三也。可以说,

这是语感、语理和语言运用的水乳交融。

三、思维能力:内化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2022年版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

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

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形式中的概念对应着语言中的词语,判断对应着句子。没有词语,概念就无法表达;没有句子,判断就无法进行。同样,语言也离不开思维。理解语言,必须深入到内部思维过程。运用语言,也必须经过思维才能表

情达意。

另一方面,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一个人在头脑中思考问题的时候,

凭借内部语言进行思维加工。要把思维结果传递给他人,就必须将思维结

果转换为外部语言。思维的明晰性体现为语言的准确性,思维的条理性体

现为语言的连贯性,思维的形象性体现为语言的生动性,反之亦然。

根据2022年版课标表述,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几种类型。

1.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只是依据内因的感知迅

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和猜想;或者,在对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突

然对问题有了某种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产生某种预感。其实,无论是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运用,都是从直觉思维开始的。

2.形象思维。是指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用直观形象的表象去解决问

题的思维方法。它是在对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

观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创造、描述形象的思维类型。

3.逻辑思维。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

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维。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律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5.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

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有社会

意义的思维成果。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植与发展呢?

以孙世梅老师执教的《不留余地的狼》教学片段为例。该案例通过具

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预测,实质是一种思维能力,涉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该案例的前半部分,要求学生猜一猜会有哪些动物进入山洞、结果会如何,主要涉及直觉思维

的培养;后半部分,则要求学生根据线索猜想故事结果,主要涉及逻辑思

维的培养。无论何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在具体而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落实。由上述案例出发,我们大体上可以提炼出发展思维能力的一些基本路径和

策略。

(一)在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撇开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相反,只有基于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有效落实思维能力的发展。该案例的学

习目标是“预测与推想”这一阅读策略,教学过程也是结合文本内容让学

生逐一预测可能进入山洞的动物、可能发生的结果。而预测训练,实质就

是思维训练。训练学生有依据的思考多种可能,这些依据既有来自教材的

文本线索,也有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每一次预测与推想,都让学生体认到,思考必须从依据出发,不能空穴来风,这是语言理解和思维发展的统一。

(二)尽量展露语言学习过程中所隐含的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是不能直接被看见的,它隐含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之中。要有

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尽量展露其背后所隐

含的思维过程。譬如,当学生猜测狼守在洞口想要等到“兔子和羊”的时候,老师点拨说:“狼最爱吃兔子也最爱羊了。动画片里面的喜羊羊、美

羊羊、懒羊羊都是它想得到的美餐。”这是替学生说出了预测的依据,也

是为接下去学生的新预测提供思维的样式——“预测结论+预测依据”,

这就是一种思维过程的展露。展露的过程,使思维可视化、结构化,为思维能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架。

(三)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提升思维能力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就需要为学生树立起典型和标杆。这堂课,老师对寓言故事结尾的处理,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与此同时,老师为学生创设个性化表达的平台,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经验和思考出发,对寓言故事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解读,这是一种借助范例的模仿性学习。有难度、有挑战,但这样的难度和挑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从学生的表达效果看,无论是个性化表达还是创造思维品质,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审美创造:提升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品位的必由之路

2022年版课标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如果我们将“审美”界定为按照美的取向对事物或艺术品进行领会和鉴别,那么任何课程都要面对审美问题。而语文课程的审美,首先是对语言作品的审美,也就是说,是以具体的语言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其次是以语文的方式进行审美,也就是说,审美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根据2022年版课标表述,审美创造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审美鉴赏、审美欲望、审美表现等几个环节。

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朱光潜先生说:“美感

起于形象的直觉。”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到语言之美,这需要对语言有较

强的感受力。例如,对语言表现出的音乐美的感受,就包括由声韵、平仄、重音、停顿等构成的语音链;对语言表现出的空间美的感受,就包括对形

态各异、颜色丰富的自然景观的描写;对语言表现出的时间美的感受,就

包括对事物发展与运动规律的描写及对自然哲理的思考。由语言内容和语

言形式所直接引发的审美感受,是学生审美创造最基本的要素。它是学生

对语言文字感性形式的一种直接观照,能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愉

悦感。

审美理解。它是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深入的回味将语言美的画面在

头脑中呈现并直觉把握其意义的过程。学生以自己的审美与语言作品中产

生美感的元素互相作用,由此产生浮想联翩的效果及对美的辨别,并获得

审美享受。例如,欣赏古诗词中那些大气磅礴的诗句,可以提升学生的人

生境界;而还原那些描写外貌的词句,可以帮助学生透视人物的性格特征。总之,审美理解使学生对文字底蕴的把握变得更加深刻。

审美鉴赏。它是指学生以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对语言文字的内涵和特征

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在语言文字的理解过程中,审美鉴赏主要是对文本

的真实性、真理性、道德性以及风格的独创性所作的一种价值判断;在语

言文字的运用过程中,审美鉴赏主要是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渗透、融入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并通过人物塑造、环境刻画、

情节叙事、意象选择等形式表现出来。

审美欲望。它是指在对语言文字进行相对理性的评价和判断过程中,

即在美的认识过程所引发的一种爱的情感。这种情感驱使学生对语言文字

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情感、思想等产生持续的回味、怀恋和向往。情感

永远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欲望使原本伴随着审美感受产生的短暂的情感体验,升华为深刻而长久的审美心境,它是促使学生追求美、创造美,为了

美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

审美表现。是指学生在原有文本的启发下,发挥主观想象,对文本中

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假设、推想、创造的过程。它的出发点是审美感受,并

且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审美感受,它的落脚点是对语言形象、语言意境的重塑。例如,通过对叙事环境的重新构想、人物关系及情节的

重新设计,完成对文本空白的创造;通过对外貌、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想象,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般而言,审美过程包括准备、观照、效应和外化等四个阶段。准备

阶段,主要是审美对象——语言文字及作品的呈现;观照阶段,是对语言

文字及作品的审美感受与理解,形成直接的审美经验;效应阶段,是在脱

离了具体的语言文字及作品之后,对审美经验的理性鉴赏与认识,并形成

持续的审美欲望;外化阶段,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创造美。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植与发展呢?

以梁琳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教学片段为例。在该案例中,梁老师

首先放手让学生沉入文本、触摸语言。美感,是对美之感,感受文本、感

觉语言、感知文字,这是培养审美素养的前提;其次,在感受的基础上聚

焦那些美感特征鲜明、强烈的字眼、语句,所谓美感特征,往往指向一种

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如“扎”字的新鲜感、“从不吃惊”的惊异感等;最后,通过比较品评深入挖掘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感。如,通过比较“扎”

跟“潜、钻、伸”的不同情味,体悟“扎”的灵动与可爱。由上述案例出发,我们大体上可以提炼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一些基本路径和策略。

(一)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涵育审美素养

(二)在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中培植审美素养

文字的美,首先来自对文字的直接感受。在教学中,必须唤醒、呵护这种“第一印象”,这是感性的复活。但对文字美的直接感受毕竟是朦胧的、模糊的,因此,审美素养的培养,不能仅满足于这份初始的直觉和感动,还需要注入理性的分析。比如,将石狮子、大旗杆和瓜架、瓜藤作比较,通过理性比较,敏化、深化原初的那份美的感受,进而实现审美创造在感性和理性上的平衡。

(三)在发现美与创造美的统一中提升审美素养

发现美,就是知道“美在此处”;创造美,就是表现“美其所美”。事实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美与创造美往往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因为,如果不能表达出“美在此处”,我们就不可能知道美在哪里,发现也就无从说起,而表达“美在此处”,已经是对美的创造;同理,创造美,一定基于对美的再发现、再体认,从创造美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美的发现。

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 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 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 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 文化成果,集中体现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追求的文化。其精髓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主题和主要内容。 根据2022年版课标表述,文化自信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文化积淀、 文化理解、文化参与等几个要素。 1.文化认同。通过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 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文化 认同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思辨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浸润 和对话中自主建构的过程。 2.文化积淀。就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富有文化内涵和品位 的经典文本尤其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文本口诵心惟、熟读精思,并能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从而拥有数量丰富、品位高雅的文化记忆。 3.文化理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 解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先进性,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懂得尊重和包容。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结构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结构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用6个学习任务群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的内容,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 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学习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 (1)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汉字、书法、成语典故、对联、诗文等方面内容,策划并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2)梳理学过的语言现象,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初步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学习按照词类梳理字词,学习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 (3)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 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学习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 (1)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 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 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 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3)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 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4)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2.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 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 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 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1)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 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 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段(7-9年级)课程目标

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段(7-9年级)课程目标 一、介绍 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旨在为7-9年级的初中生提供全面的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该标准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汉字、词语、语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了解常用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 (3)了解不同类型的文本,如诗歌、散文、小说、新闻、科技说明文等,理解其结构和特点。

2. 能力目标 (1)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意思,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够运用联想、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对语言和文学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3)能够运用想象和创造力,进行文学创作和改编。 3. 情感目标 (1)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能够欣赏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并理解其文化背景和价值。 (3)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和感悟生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4. 核心素养目标

(1)具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 (2)具备文化意识,能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具备思辨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对语言和文学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4)具备创新思维,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文学创作和改编。 三、教学要求 1. 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评估方式要科学合理,注重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

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段(7-9年级)课程目标

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段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

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4.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总目标

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标

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标 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标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 的一步。新课标充分倡导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教育中的传承,同时也 引入了素质教育概念,旨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习更加走进融汇贯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文史与理工科, 形成巩固良好发展的目标教育体制。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体系实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 能力和思维方式。首先,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将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内容与思想,以促使 学生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契合度和对话关系, 前者迎合后者,亦发生着勾芒和交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专注启发 学生的正能量,从而使学生培养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还要在 文言文、新课文和古典诗词等课程中注入网络信息,多元素入在教学 当中,商植社会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加强网络文化信息时代素质的提升。

其次,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将更多的实践学习锻炼纳入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围绕课本内容开展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来触类旁通、多受益、知识更全;同时,新课标强调实践性知识,将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地域素养等方面的知识整合一体,引导学生利用实践活动引发学习兴趣,通过实践锤炼思维,个性发挥和发展,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进行逻辑推理,加强独立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新课标要求学生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共文化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走出教室,把文化的学习放在社会实践的实际场景中体现出来;例如,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加收集记叙类国学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参加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实践,进行文化交流,拓宽学生的世界意识。

《2022-2023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 人教版

《2022-2023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 案人教版 2022-2023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 - 人教版 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2022-2023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供一种简洁而有效的教学指导。 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教案涵盖以下教学内容: 1.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2. 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操的培养 3. 阅读能力的培养 4. 写作能力的培养 5.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策略 为了保证教学的简单性和有效性,建议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 创设真实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爱好,创设真实 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研究、合 作研究、案例教学等,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3. 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细化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学目标细化为 具体的能力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研究环境中提高。 教学评估 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建议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1. 日常测验:定期进行小型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 握情况。 2.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写作、阅读理解、 口语表达等方面。 3.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的 研究态度和参与度。 4. 期中期末考试: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 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地支持教学活动,建议教师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1.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使用相应版本的教材。 2.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内容、示例和案例等。 3. 阅读材料: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优质阅读材料,培养学 生的阅读能力。 4. 练题和活动设计:准备相关的练题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巩 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

面对新社会经济需要,加强语文教育必不可少。为此,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初 中(简称“新课标”)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标准,被提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认可。 新课标从语文课程公共基础知识、学科素养及能力规范和学科性素养三个方面开展梳理和思考,旨在深化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提升。 其中,语文课程公共基础知识主要体现了语文课程中的传统知识,而学科素养和能力规范则是指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学科性素养则是以学科视角出发,系统性地体现语文课程中学生运用文化认知,运用逻辑思维,运用力学思维,运用实用思维,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学科素养要求。 语文课程的传统知识包括《诗经》《楚辞》《礼记》、《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春秋》《汉书》《司马泉》《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诗词集》《英汉语文典》《新概念英语》《新概念英语练习册》《熟读英文大家集精选》《阅读全景》等。传统文化运用在语文课程中,弘扬礼义道德,增强对社会脉搏的感知,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观,正确的价值观,是新课标对学生的文化思维力的要求。 学习语文,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语文知识,还需要在学科素养和能力规范中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比如,学生应当掌握语文与数学、物理、历史、化学的联系,开拓思维空间,并在学习语文课程时,发挥联系性思维,把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读书、写作、阅读和交流学习历史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新课标还突出了学科性素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通过融入跨学科知识、强化多种技能和能力,实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并让学生以文字表达这些基础

知识,使语文课程的任务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新课标意在把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一种良好的沟通性,培养一种和谐社会的意识。 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是一次全面的语文课程重构,从传统知识到学科素养,从学科素养到能力规范,从能力规范到学科性素养,新课标深入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论体系,是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也是对社会新经济的新需求的回应。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2022全文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2022全文 自02年《课程教材改革实施纲要》发布以来,教育分级管理体 制和课程改革有了质的变化,语文课程改革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回应新时代的语文教育需求,对诸多领域语文教学实践支撑、推动课程改革,根据《新课标》精神,国内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22年颁 布了《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为实施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 指引。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融入了新课改理念,把新课改和语文传统课程教育相结合,将教育学科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首先,《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将以认识语文 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能力在使用、解释、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其次,在文化内容教育方面,《新课标语 文课程标准》将以当代思潮和文化理念为主,同时兼顾传统文化,重点探讨内容的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语文课程;再次,在重点项目方面,《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将以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播为主,重 视灵活运用,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将把考查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运用 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行为的综合性评价,有助于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将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有力支撑。在实施《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在增强老师的语文课程改革意识,对照标准检视自身教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

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追求知识深度,掌握知识结构及其运用,实现文化内涵的理解,建立整体感知有序阶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指引,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文化内涵,从而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积极引进《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以此为基础建立更为完善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5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5篇 篇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最新版心得体会 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跟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了社会的发展。 三、垫持“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丈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错误倾向。 四、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后,让我明自在教学进程中要特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断精神。即要求谱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依据课标开展教学使学生获得现代壮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篇二: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最新版心得体会 我荣幸地参加了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感受颇深。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第二,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第三,还应注意,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目录 一、课程性质 (4) 二、课程理念 (4) 三、课程目标 (5) (一)核心素养内涵 (5) (二)总目标 (6) (三)学段要求 (7) 第一学段(1~2年级) (7) 第二学段(3~4年级) (8) 第三学段(5~6年级) (10) 第四学段(7~9年级) (11) 四、课程内容 (13) (一)主题与载体形式 (13) (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14)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4)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6)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21) 五、学业质量 (25) (一)学业质量内涵 (25) (二)学业质量描述 (25) 六、课程实施 (29) (一)教学建议 (29) (二)评价建议 (30) (三)教材编写建议 (34)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35) (五)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35) 附录 (38) 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38) 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 (42) 附录3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 (43)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43)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49)

字表一(2500字) (49) 字表二(1000字) (72)

一、课程性质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 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 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语文 随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陆续发布,中国教育正开启一股新的革新之风。其中,语文这门基础科目在新课程标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采用“课例”的形式,以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运用案例分析法,为初中语文课程提供一种解读方式。 首先,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课程的课程目标和任务意义有着明确规定:“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文化、理解和反思历史、掌握科学和技术知识、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的社会主体”。此外,具体任务还有“增强学生感知文字文化背景,习得文字书写、文字鉴赏和语文知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团结合作的精神”。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意义明确而宽泛。 其次,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课程进行了充分的细化,涵盖了以下六大类:文字书写、文字鉴赏、语文知识、文化意识、语言运用、学习策略。以文字书写为例,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详细要求是:“熟练掌握汉字的拼音、笔画及书写修饰,以及诗词等特殊文体的书写特点;能够运用汉字的书写特点自由表达;能够书写汉字书法体裁。”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语文课程的细化设置,使学校有更多的可能性来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授课形式也有着一定的规定,即在一个学期中,学生有20--25小时的实际授课,其中有10--15小时的文字书写、文字鉴赏;7--8小时的语文知识;2--3小时的文化意识;2--3小时的语言运用;2--3小时的学习策略。这种授课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接触各种具体的语文 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素养。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语文课程的解读,可以看出,该课程标准是以文化传承、实践拓展、发展潜能为基础的,以提高学生认识文化、理解和反思历史、掌握科学和技术知识、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为目标。它指导学校采取恰当的教学形式和课外活动,例如文字书写、文字鉴赏、语文知识、文化意识、语言运用和学习策略,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公布和实施,可以促进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以更高的教育质量为我国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的社会主体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

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 2022年是即将到来的重要时刻,作为新发展的一代,学生们将会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 语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古今中外各领域的学者都充满了对其独特性和高度复杂性的敬畏之心。它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未来文化的开拓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使用这一文化资源,各方共同制定了2022年的新课程标准初中。在这些标准里,很多与传统课程有所不同,力图更新语文教学理念、突出教学质量,以实现课程方案的更高效更全面的实施。 首先,要推进新课程标准初中的语文课程,必须采取基于业务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中的语言应用实践来学习语言知识,以加强语言和文化能力的建立。这样一来,学生在练习考试的同时,也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要鼓励学生写作发言,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如,要求学生把他们阅读的书中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改变原句子的结构,或者用更复杂的句式表达出来,然后运用到课堂讨论和练习中去。这种方法,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又能够储备了大量的句型知识,从而更加自信地去写作和发言。 再次,要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史,学会历史、艺

术、文学等多元文化的精粹。只有对于语言文化的细节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够熟能生巧,在情景教学中创造更多有效和有趣的学习环境。 最后,要加强教学监督体系,注重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积极建立国家审核机制,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在2022年的新课程标准初中,政府将在政策、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与教师们更大的支持,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共同推动我国学生语文能力的跃升。 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全新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们可以在更加宽容接受的环境里学习,而且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把所学的知识和文化应用至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2022年,让我们期待着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的到来!

2022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电子版初中

2022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电子版初中 1、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 A、钦佩jīn战战兢兢kè(正确答案) B、萧瑟xiāo溘然长逝kè C、精湛zhàn 侃侃而谈kǎn D、妊娠rèn 目瞪口呆dèng 2、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一项是()[单选题] * A、嘈杂(záo)揣摩(chuāi) B、平庸(yōng)携带(xié)(正确答案) C、萎缩(wěi)热忱(chěn) D、沐浴(mō)诱惑(huò) 3、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徘徊(huái)嗔怪(chēn)炽热(chì)拈轻怕重(niān) B.吞噬(shì)屏息(píng)狩猎(shòu)振聋发聩(kuì)(正确答案) C.恪守(kè)栈桥(zhàn)诓骗(kuāng)戛然而止(jiá) D.稽首(qǐ)荣膺(yīng)龟裂(jūn)吹毛求疵(cī)

4、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崎岖(qí)隐瞒(mán)恬淡(tián) B、糜烂(mí)莅临(lì)粘贴(zhān) C、筵席(yán)潜伏(qiǎn)惶惑(huáng)(正确答案) D、矗立(chù)矜持(jīn)赎罪(shú) 5、14.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渲染(xuàn)抽噎(yè)逞能(chěnɡ)自惭形秽(huì) B.迸溅(bènɡ)荣膺(yīnɡ)褶皱(zhě)气冲斗牛(dǒu)(正确答案) C.殷红(yīn)阔绰(chuò)惩戒(chéng)戛然而止(jiá) D.缄默(jiān)追溯(sù)栈桥(zhàn)鲜为人知(xiān) 6、11.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 A.《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 B.《小石潭记》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C.《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D.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都采用的逻辑顺序。(正确答案) 7、28.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提纲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提纲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提纲 一、选择题 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 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语文课程总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语文教育的特点包括注重语言文字的实用性、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 5.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读书的好惯。

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分析、评价文本的能力。 7.能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语音朗读课文,是语文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8.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9.《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学写规范、通行的现代汉字。 10.教材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2.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交流中进行。

13.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准确、流畅、有表达力的口语交际能力。 15.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写作”是其重要的策略,包括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思考多练等。 16.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7.综合性研究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18.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9.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0.口语交际的评价,须注重学生的语音语调、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技能等方面。

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精华版】

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精华版】 第四学段〔7~~9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能娴熟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熟悉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娴熟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肯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娴熟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懂得主要内容,品尝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 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明白表达.描写.说明.谈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明白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观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判;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尝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留意领悟作品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洁的谈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觉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摸索,作出判定;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存.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观赏品尝和审美乐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得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13.明白基本的语法学问,用来帮忙懂得语言上的难点;明白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成效;明白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学问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方案,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特殊感受和真实体验; 3.多角度地观看生活,发觉生活的丰富多彩,捕获事物的特点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依据表达的中心,挑选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支配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详细;写简洁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晰;写简洁的谈论文,努 力做到有理有据;依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依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抱负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留意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 改加工等环节;

2022年版最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新)

2022 年版最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应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为规范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1. 认真研读课标。学科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学准备要从研读课程标准开始。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充分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及学段目标,领会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把握语文课程评价的要义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核心。 2. 深入探究教材。学科教材是学科教学的主要载体。探究教材是教学准备的重要功课。初中语文教材主要包括教科书及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师要通过个人钻研、合作研讨、自觉培训等多种渠道探究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与体系结构、突出特点与创新之处,依据课程标准构建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准确把握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明确单元“人文主题”,梳理单元“语文要素”,领会“双线组元”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教材所构建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领会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的不同教学要求,探

究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教材的写作专题,明晰各类文体写作及实用类文本写作的教学要求,探究写作专题与单元阅读教学重点的相互联系,树立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观念;研究教材的综合性学习专题,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及其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特点,领会三类专题学习活动的侧重点,探究其不同的教学要求;研究教材的口语实践内容,梳理七年级教材“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实践内容和八、九年级“活动探究”单元中的口语实践内容,与八、九年级“口语交际”专题内容整合,形成全套教材的口语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把握初中阶段应分项训练的常见口语交际类别;研究教材的“名著导读”内容,理解名著阅读教材的编写理念,探究名著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与课堂结构;研究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理解“活动探究”单元的编写意图及基本设计思路,探究“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基本课型和课堂结构。 3. 全面分析学情。分析学情是为了因材施教。它发生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学生由小学升至初中,教师要通过调查、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小学阶段所形成的语文素养,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级、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与认知偏好,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开始新知地学习,教师要通过谈话、观察、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由此,确立不同学习阶段教学的起点。同时,教师还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判断学生的学习障碍,并探究其成因,籍以确立教学的难点。 4. 科学规划教学。教学规划即对学期教学工作进行安排和计划,是有序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在研读课标、探究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本学期的教学开展研究,根据本册教材的体系结构和主要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十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十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篇1) 2022年8月26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网络培训会如期举行。我认真聆听了专家的解读和指导,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新课程标准》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下就本次的培训学习浅谈一下我的心得: 一、要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们教学语文的目的不只是简单的认识几个字,会写几篇文章,而应从学生全方位的语文素养考虑。 三、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我们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四、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引路人。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