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确保教育公平,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我国教育事业规模扩大,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增强;教育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投入、教育收费、应试教育、

高考移民、择校风等问题反映强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突出,贫困家庭子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和流动人口子女等上学难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与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价值评判、利益分配的角度出发,追求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世界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我国自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教育公平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推行、“双基”工作的大力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中国的教育普与率和受教育人口数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受教育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意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基本普与了义务教育,高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了很大发展,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资源、环境得到优化、丰富,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等。

从教育公平具有的相对性和情境性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 中国的教育公平现状并不乐观,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产生了许多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具体表现在:(1)社会大量学龄人员丧失受教育的机会。

(2)教育差距尤其是教育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偏高。(3)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地域差异,尤其是城乡差异。(4)义务的均衡发展问题中,涉与“择校”和“就近入学”原则的冲突,重点校(班)和薄弱校(班)的冲突。(5)高考制度与方式问题,包括高考中的作弊问题、录取的地区差异问题、高考方式问题等。(6)教育特权、教育腐败和教育乱收费问题。(7)高等教育问题,包括高等教育收费、学生就业问题。(8)贫困学生与弱势群体问题。(9)女性教育不公平问题,包括受教育权被剥夺、就业受歧视、就业难等问题。(10)少数民族教育问题。

上述教育不公平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对教育政策和机制进行调整,改革完善教育机制本身的缺陷,最大限度地维护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用国家意志规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观,实现国家社会意义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素来追求。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受到区域差距、阶层差距、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腐败问题的严重制约。

1.区域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便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便无形中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由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对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加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恶劣艰苦的生活条件,所以在吸引人才上自然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我国教育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支配,西部本身贫穷,自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无法与东部相提并论。

显而易见,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与东部相差甚远。同时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更为有限,对于温饱尚不能解决的家庭对教育的投资本身就是一种奢望。

2.阶层差距。随着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阶层差距逐渐拉大。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3.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其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公民接受教育的不公平。在教育资源总量和受教育者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资源配置和投入的不公平,受教育者总是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从公民的平等原则讲,没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当然不会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没有接受教育的平等便不会有所谓的教育公平。其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近年来,同区域或跨区域择校风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当教育资源的优劣配置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后,教育公平离大众只能越来越遥远。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设备,农村学校都远不如城市,同时社会变迁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还给农村学校带来一系列新的困惑,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导致农村教师的流失;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得农村学校规模变小从而师资配备不足等。

4.教育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在教育改革迅速推进的同时,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了腐败的滋生。教育腐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特长生”形式,让一些没有资格和能力上大学的学生首先获取“特长”资格,然后再通过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让学生的特长过关。由于“特长生”的文化课要求相对宽松,所以文化课过关就更容易“操作”了。当然这期间要交纳一定的“活动费”。二是“缴费生”,不符合入学标准,通过花钱买分数获得入学资格。三是“学校利益集团”,个别老师靠拉关系、权钱交易,在学生干部的任命、评选先进乃至座位的安排上依权势、金钱、关系而定;在保送上大学方面,个别校领导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亲友,而非唯才而用。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

教育不公不仅有违社会公平,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加速矛盾尖锐化,对建立和谐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要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大局上,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维护教育公平确立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2·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3·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

4·建立激励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

5·从制度和法制建设的高度治理教育腐败和教育乱收费,加强对教育特权的监管。

6·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实施师资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总之,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公平,只有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原因与解决方法浅议

邓超

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在我们系统全面的分析各阶层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后,就不难发现,教育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但

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与教育腐败问题的日趋显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就越发显著了,在这种形式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本文从现实的调查入手,对城乡之间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做了系统的论述,并简单阐述了对公平教育的总体认识。最后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和解决方法。

⒈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衡的最严重的表现。⒉城镇居民工作单位性质是我过社会分层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其子女的教育机会。⒊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各个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⒋由于行业和职业的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对这种情况,下面从教育不平等现象、教育不平等原因、教育不平等的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

1.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当有的学生被电子产品包围的时候,有的却至今与电子产品绝缘;当有的老师在豪华的私家车里尽情享受生活时,有的老师却要跋山涉水去给孩子们上课;当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一群学生在狭窄的危房里读书。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比例却比较高。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4.6%;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中学占3.16%,小学占4.33%。正像一位学者所说,当有的校园置身于欧美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感到寒碜。拿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发达城市的学校相提并论也许有失公允,但教育资源的投入在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在教育的投入上,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已经有所倾斜,但这种倾斜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生人均经费265.78元,而农村小学生均经费只有219.31元;当年全国普通初中生人均经费492.04元,而农村初中生人均经费仅为392.59元。到1998年,农村小学生人均经费305.62元,比全国小学生人均经费仍低65.17元;当年农村初中生人均经费478.25元,比全国初中生人均经费低132.4元。1999年,在全国教育经费支出中,义务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是56.2%;在国家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中,义务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为57.4%;而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却由政府负担了70%以上的经费;2001年,大学生人均国家拨付经费近9000元,而小学生人均国家拨付经费只有530元左右。有些学校教育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开支,连水电费的解决都成了一个问题,更不要谈购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

2 .农村教师资源缺乏。“十五”期间,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05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达到1036.38

万人。其中,小学教师的一半以上在农村,占63.81%,城市和县镇分别占16.06%和20.13%;初中教师中44.18%在农村,在城市和县镇的分别为18.96%和36.87%。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通小学达到98.62%,普通初中达到95.24%,普通高中达到83.46%。中小学高学历教师、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但是,从学历水平看,2004年全国仍有31万名小学、初中教师未达到法定学历。2005年小学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城市占78.01%、在县镇占67.17%、在农村仅占47.49%,农村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城市占62.44%,在县镇占34.5%,在农村仅占24.34%,农村比城市低约38个百分点。年龄结构上,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教师中35岁以下者分别占57.83%、51.44和41.02%。据了解,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城乡分布很不均衡,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并行存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由于教育的不公平不仅仅存在于教育对象中,也集中体现在教育实施者——教师的身上。因为教育的不公平,教师在享受某些待遇的时候也是按照不公平、不对等、不通明、的原则实施的。农村教师补充困难与农村教师不平等的待遇又有某种在的联系,教师待遇的不平等一直以来都是城乡二员结构的一个重要的表现,要知道在广阔的农村,800万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任务,肩负着普与九年义务教育,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高素质人才资源的使命。然而,那些在贫困地区坚守着农村教育这块阵地的教师们的命运,能够引起谁的关注?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教育环境,权利得不到享受,工资得不到保障,农村代课老师几个月甚至几年拿不到工资现象在有些地区并不少见,据中国教育工会1999年上半年调查,中国有2/3省、自治区、直辖市拖欠教师工资,目前累计已达100多亿元。即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从1996年至1999年已拖欠教师工资6.4亿。虽然现在的情况要好一些,大部分县都能保证基本工资的与时发放,但不能足额发放的现象却是普遍的。在这中情况下,出现的农村教师的流失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据报道,罗田一个暑假就跑掉了教师100多个。这不能埋怨他们利益心太重,想一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又让他们如何工作,做好工作呢?

<二>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1.基础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投资教育很可能让一户农民破产,或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所以,农村出现了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的现象,根据官方公布的这个数字已达到5.47%。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下表——普通中小学在校人数按城镇、乡村的比例(%)

由表可以看到,农村中小学入学率相对较低,以1998年我国城乡普通中学的学生状况来看,拥有初中教育生源一半以上的农村中学,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却只有不到14%,98年全国初中生辍学率为3.23%,达到167万人,农村初中生辍学率为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97个百分点。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来看,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有些学校学生虽然在册,但实际上学生并不在校。有些学校甚至公开出卖初中毕业证书,即使你根本没有进入初中校园一步,也可以拿到名副其实的毕业证书。此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家中的未成年子女委托给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致使留守儿童急剧增加,他们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全省“农村留守儿童”估计有100万以上。据调查,我国的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982万。流动人口中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孩子有9.3%处于失辍学状态。

对于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每年甚至每学期的学费,都会成为他们通往学校的主要障碍。另外,在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下,女性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女性文盲率高于男童。1997年,我国3775万青壮年文盲中,女性占70%。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以与人民思想的转变,使得女性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离公平还有相当的距离。

2.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

由于高考制度存在政策性的偏差,城乡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就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一直以来奋力疾呼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到底实现了没有?研究表明,清华大学、大学、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学生大都集中到了省的普通院校,是农村学生的素质比发达城市的学生低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众所周知,以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录取学生,必然出现录取率、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农村地区少地方多,有的甚至会有100多分的差距。见下表:

上表是2005年和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其中的差距十分明显。本来城乡教育的起点就很不平等了,这样以来已经存在的不平等就进一步的被人为的拉大。据报道,出台了金融高管子女入学优惠政策,这很是让人费解,要说给优惠政策,那也该给农村的孩子们?什么时候轮到高干子女了?是他们的贡献比农民大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二. 教育不公平现象原因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分配方式改变,人们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地拉大。政府有钱才可能办教育,在发达的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为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保障,200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1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

人均GDP突破1100美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社会矛盾最激化的时刻,是社会稳定的一大关口。在教育方面,政府的资源配置长期以来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把最多的钱给了好学校,把最好的教师配给好学校。所谓的窗口工程、示工程、现代化工程,造成了资源的过分集中,城市和农村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学校和学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的政府应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应该更多地把经费、教师往差的学校倾斜。另外,我们评价机制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去的评价原则,都是给好学校评示学校、重点学校,差学校、落后学校没人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富者越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二〉高考招生中的配额分配制度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高考招生不公平是教育不公平的突出表现之一。我国高考一直实行的是分省配额、划线录取的办法。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各重点大学在招生名额分配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基本上由各高校自行制定招生方案,报教育部汇总调整后转发各省招办,按“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体制进行录取。各重点大学有较大权限以自行决定在各省的招生名额,其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学校的积极性,获得了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而其弊端是各高校招生名额向发达地区即重点高校所在地区过度投放,严重影响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造成了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愈拉愈大的局面,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指责,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造成了欠发达的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的考生激烈的升学竞争,这种竞争导致了应试之风日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以清华大学为例,在迄今为止的二十多年间,它投放于市的名额始终超过、、、四省的总和(在高考制度恢复之初的几年间为其2-3倍),2001年则占到其招生总数的18%,而当年市高中毕业生数量只占全国总量的0.9%;2004年清华大学在市投放360人,大学在市投放指标308人,清华、北大两校在其他省、市、自治区投放均不足100人,复旦大学在市的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0%,大学在省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70%,全国重点大学己退化成为地方重点大学。

〈三〉教育资源配置体制是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教育经费是现代教育事业的血液,是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目前我国教育公平难以让人满意的现状,与我国教育投入不足有直接关系。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与本国GDP 比值约为6.2%,发展中国家约为4.0%,而我国近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比率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差距。从地域性来分析,在靠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远离这些中心的地区,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非均衡,导致了各个地区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存在差异,导致了地区间教育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重大差别,进而影响教育机会的公平。1990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为1∶0.80∶0.71,到1995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则扩大到1∶0.62∶0.54,这种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条件的显性失衡,接着会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失衡。

〈四〉教育收费制度是教育不公平不容忽视的制度原因

目前,在农村,农民要承担自己孩子的全部教育费用。教育集资费、教育附加费等都是靠政府面向农民征收的,而城市居民却无需缴纳这样的费用。乡村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所需资金,由乡、村负

责筹措,而在城镇则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这种人为设置的教育费用制度,造成了高额的教育支付成本,农民接受教育的门槛被抬高,因此与城市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相比,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公平的。

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由各级政府负责,免收学费,但可以收取适当杂费。但是各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乱收费现象,包括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取各种名目费用,或向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摊派等,人为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而高等教育阶段的收费制度,是从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后开始实施的,近年来学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存在着"双轨"收费和降分高收费,以与向学生收取"转专业费"、"定向费"和"专升本费"以与以改学分制收费为名变相提高学费标准。高收费一方面换来的是高校财政的笑逐言开,另一方面换来的却是贫困农民咬紧牙关难以为继的窘境。考个大学生对农民来说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所以,当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个农村的老妈妈手拿着孩子的录取通知书而痛苦流涕时,真不知当时她是喜是忧。几万元的学费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研究还表明,目前学费水平不断提升速度与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加速度的不平衡是导致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受教育机会差异重要原因。

四、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育目的

目前,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却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最直接的原因。教育公平是人们对社会公平追求的一个方面,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在教育与个人生活状态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人们对教育发展的一个期盼,公平教育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教育的平等,是“中国大教育”的兴旺与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地认识到教育公平化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牢固地树立“公平教育”的观念,中国的教育才有可能在和谐中生存与发展,否则不论在教育上投入多少,都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无视甚至歧视某些群体和地区,并且不惜牺牲这些群体或地区的利益”这种严重违背教育公平的现象发生。

此外,引导居民教育消费观念理性化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因此居民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从不吝啬,甚至出现了无节制的非理性的教育消费,这种消费可能导致结构性过渡教育,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教育机会的平等。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要用可持续发展观看待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有比城市更有利的教育环境,和客观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发展前景比城市更加广阔,拥有潜在的教育动力,城市和农村应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城市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农村盲目模仿的对象,农村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服务与生产和劳动,把教育更快更直接地转化成生产力,支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

近几年,国家不断地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

不仅是实现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平衡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以硬性的政策避免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虚假投入;调整教育资源结构,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目前,一方面要将教育资源增量部分主要投入到基础教育上,还须将原来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和补助部分转向基础教育同时,通过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同时对外要继续争取国际援助(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要进一步调动全体社会成员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只有外合力,全民同心,教育的物质储备才有保障,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厉惩教育腐败

学校“普九”欠下的债务有政府承担,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松绑。切实推进和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严格界定基础教育阶段学费和杂费的容和收费标准,掐断根源,杜绝乱收费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依法处理教育腐败行为,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学费管理,财政预算拨款的公用经费和学杂费全部纳入专户核算和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进一步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通过"奖、贷、助、补、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高等学校收费标准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居民承受能力,保证广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参与权,避免高校等强势集团在价格制定过程中的垄断权。国家助学贷款应向贫困地区倾斜,更多地关注农村大学生的生存状况。

(四)改革教育入学体制,实现入学机会平等

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过分侧重于精英教育,同时在高考制度的某些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性。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首先在全国围统一录取分数线,其次要保证高考录取过程中的透明性,改革原有的志愿填报制度,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最后在高考科目和容改革中适当增加能力和素质测试的比重,维护教育的机会公平。改革现行的择校制度。只要考核方式合理、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主要能力,同时有能保证正确的教育导向。那么,以分择校就不失当前条件下解决择校问题的最佳方式。实际上,它是以教育系统部暂时的不平等换取教育的整体效益和社会的整体公平。确保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要实现全部免费,对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子女实现在城镇就近入学,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五)改变农村教育模式,注重教育实效

农村教育要注重实效,学校不能脱离农村的现实情况而孤立存在,我们应牢固树立“教育为生产服务,教育助农治富”教育理念,使农村的学校成为农民脱贫治富,创业就业的基地,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挥中心,成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阵地。农村,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有着它独特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然而,在同样的衡量标准、同样的参考大纲、同样的考核办法下编定的教材和教育模式,就其结果,城乡之间却有着天壤之别,农村孩子见到最多的是土地,体会最深的是劳动。所以,我们要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土地和生产,就算没有考上大学,仍然在农村种地放羊,他们的地也会种的比别人好,他们的羊也会养的比别人的肥。这

就是效益,农民从教育中尝到了甜头,必然更加重视教育,但现实呢?对那些从没有见过电脑的孩子们讲WORD的操作原理,讲的部结构,可以说,在没有相应的软硬件的支持下的这种教育是毫无意义的,我不否认科技教育的必要性,但是我们不能拿着“科技”这牌阻挡农村的现实情况啊!

采取办法,防止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失。在这一点上市的相关做法值得借鉴,这些措施分别为:建立依法保障机制;建立控制辍学责任制;

建立控制辍学奖惩机制;完善学籍管理机制;建立实施“绿色证书”机制;

建立“普九”复查机制;大力建设农村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和推进农村的职业教育。

(六)保障农村教师工资,为农村教师提供平等舞台

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千百万农村孩子们的前途和命运。农村要发展,教育是关键;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

必须完善农村教师的组成结构,采取切实措施和倾斜政策吸引高素质教育人才到农村任教。加快体制创新,建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师工

资发放和人事管理制度。教师配置应该提倡在一定的区域实行教育的流动制度,教师资源相对均衡地配置到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都拥有大

体均衡的师资队伍,并为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和发展的平台。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农村教师,关心农村教师的良好氛围,改善农村教育

环境,保障农村教师的基本权利,中央财政应拨专款支付拖欠的农村中小

学教师工资。只有做到制度上有保障,工作中讲实际,城乡教师的不平等现象才有希望解决。

小结: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一切社会问题几乎都能从学校找到他的原

形,教育的推动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所以,历史上很多的社会改革都是从学校开始的,只有很好地驾御教育这条大船,国家的发展才有足够

的动力。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因此,教育公平就愈显重要。

但中国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由来已久,教育公平化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今年,国家已经在某些农村地区实行了全面的义务教育,这无疑是给中国的教育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话,它会像太阳的光芒一样普照全体公

民。

试论我国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不论地区、性别,不论贫富、身份,都能平等的享受到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二是教育资源占有的均衡,不能因为地区、城乡以与结构上的差异而有优劣之分;三是教育质量的普遍同质,不应该人为的分出不同教育档次和质量标准;四是教育政策的平等;五是教育体制的公平。

而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出现,恰恰是这些方面出现程度不同的偏离和不均衡。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教育不平等,主要是由其发展中状态决定的:经济落后导致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导致女童教育的薄弱,等等。这一现实是历史形成

的,并将会在我国长期存在,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

一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具体原因:

1、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中,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的发展差距又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2、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与,大大加快了教育化的进程。这一过程同样受到“公平-效率”矛盾的制约,我们选择了走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部资源配置的失衡。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已经成为目前市民关注的新的教育不公的动因。

3、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无视城市和农村儿童、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区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的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

4、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

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但由于实际录取学生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省市区的录取定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准则,因此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从而加剧了原本已经存在的城乡之间的教育。

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主要途径:

(1)通过发展教育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

要实现农村初中、城市高中和整个高等教育较大的发展,一是各级政府必须按照《教育法》和有关规定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此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要采取切实政策,放开、扶植和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私立、民办中小学发展,满足一部分人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使政府能集中力量推进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

(2)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

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各地在本地区,同样应遵循这一原则,至少不能人为地拉大这种差距。教育新的发展布局、教育的增量部分应向薄弱地区倾斜,增加其教育机会。例如,原则上在沿海发达地区不再新设的公立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扩招的增量部分,主要向人口大省和贫困地区倾斜,以利于不同群体获得大致一样的教育机会和进行公平竞争。

(3)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

支持重点应是首先在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普与义务教育,缩小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在初中教育普与上的差距,提高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初中教育普与率。高等学校可扩大国家所需要的、免收学费学科的围,制定鼓励高校招收贫困生的社会政策。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4)促进教育发展的“地方化”

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极大的发展国,应当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则。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变无视地区、城乡间巨大差别的大一统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

(5)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中小学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必要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和指导思想。

由于重点学校制度和应试教育模式,造成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将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是完全违背义务教育的宗旨和教育公平的,也是当前推行免试升入小学、初中政策、实行素质教育的实际障碍。为了改善中小学教育的品质,使学校教育正常化,必须推行教育均衡化的政策。

(6)建设“终身教育”体制

教育化的最终实现,依赖充分的教育机会,开放的、多元化的教育体制,灵活的学校制度——构建终身教育的社会环境和体制。

综上所述,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政府。政府的教育政策应以公平为主要追求目标,并据此安排教育资源,即制度公平的教育规则框架,确保人们享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充分考虑教育的长期性和教育资源国民普遍享有的原则,从财政支出和保障上解决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逐步消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受教育

机会和程度的不平衡。

参考书目:

1.《新教育社会学:连续与断裂的学术历程》,昌勇,中国社会科学2004

2.《现代社会中的人性与教育——以涂尔干社会理论为视角》,渠敬东,三联书店

3.《大困惑——当代教育何去何从》,且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4.《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朱永新主编,教育2005

5.《人类的趋社会性与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美]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

斯等,世纪出版集团2006

6.《教育发展论:理论评介与个案分析》,许庆豫,教育2001

7.《教育社会学》,吴康宁,人民教育2003

8.《揭示英才教育的秘诀——英国公学研究》,原青林,人民2006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 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 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确保教育公平,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我国教育事业规模扩大,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增强;教育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投入、教育收费、应试教育、 高考移民、择校风等问题反映强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突出,贫困家庭子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和流动人口子女等上学难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与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价值评判、利益分配的角度出发,追求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世界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我国自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教育公平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推行、“双基”工作的大力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中国的教育普与率和受教育人口数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受教育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意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基本普与了义务教育,高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了很大发展,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资源、环境得到优化、丰富,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等。 从教育公平具有的相对性和情境性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 中国的教育公平现状并不乐观,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产生了许多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具体表现在:(1)社会大量学龄人员丧失受教育的机会。 (2)教育差距尤其是教育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偏高。(3)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地域差异,尤其是城乡差异。(4)义务的均衡发展问题中,涉与“择校”和“就近入学”原则的冲突,重点校(班)和薄弱校(班)的冲突。(5)高考制度与方式问题,包括高考中的作弊问题、录取的地区差异问题、高考方式问题等。(6)教育特权、教育腐败和教育乱收费问题。(7)高等教育问题,包括高等教育收费、学生就业问题。(8)贫困学生与弱势群体问题。(9)女性教育不公平问题,包括受教育权被剥夺、就业受歧视、就业难等问题。(10)少数民族教育问题。 上述教育不公平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对教育政策和机制进行调整,改革完善教育机制本身的缺陷,最大限度地维护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用国家意志规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观,实现国家社会意义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素来追求。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受到区域差距、阶层差距、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腐败问题的严重制约。 1.区域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便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便无形中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由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对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加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恶劣艰苦的生活条件,所以在吸引人才上自然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我国教育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支配,西部本身贫穷,自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无法与东部相提并论。

中国的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

中国的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这一 问题,中国推行了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文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的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 第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不公平问题。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地域差异和城乡差距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 不均。一方面,发达地区的学校条件良好,教育资源充足;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简陋、师资不足。这种不均导致了贫困地区学生 的学习条件不公平,限制了他们的教育机会和发展。 第二,高考制度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重要的选拔机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高考 成绩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升学机会,导致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过度焦虑,培养应试能力的倾向过重。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可 能被抑制,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高考制度需要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 第三,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挑战。 为了弥补教育公平的缺陷,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注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然而,素质教育的实 施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传统的评价标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仍然分配不均,限制了

素质教育的普及。因此,政府、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推动素质 教育的实施。 第四,国际交流与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国内的问题,也与国际交流有关。全球化时代, 学生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国际交流与合作可 以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发展。学校可以开展国际教育项目,学生可以参 加交流学习,这将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中国的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通过调整教育资 源分配、改革高考制度以及推行素质教育,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此外,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对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全社 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教育的公平发展。

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教育公平是主体人对教育活动认识的价值取向,涵盖了人们对教育特殊社会功能的认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由于教育公平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 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不同地区、社会阶层之间差距的拉大, 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 使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 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 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 其中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更值得认真思考。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政策的精英化取向 精英化在我国不仅反映在高等教育阶段, 也反映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以高考为指针的考试体系和培养模式,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参与选拔和竞争, 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制度更是体现了教育系统的精英主义取向, 并为选拔和竞争性考试提供“用武之地”。 2。教育政策的非均衡化倾向 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和差距,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表现。具体包括:教育经费分配过分倾向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例过低; 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校校之间差距过大; 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导致恶性的入学竞争;教学过程中的差别待遇,一些初、高中根据学生升学的可能性分层次教学,人为地剥夺了所谓“后进生”的发展机会等等。 3. 教育政策的非民主化现象 教育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任何教育改革都应当充分论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做出民主化的决策, 否则难以避免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例如,有些省推进的中小学布局调整,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但却没有照顾到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 或配套措施滞后, 导致一些农村儿童因上学路远而辍学。 ( 二) 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 长期以来,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 教育政策中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 即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 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城乡差别严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口没有学前教育机会;在升学率和升学的可能性方面, 农村学生远远比不上城市学生; 在教育资源配上, 政府教育经费也主要投资于城市教育; 在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比较上, 城市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师资素质较高, 各种教育设施也比较完备,有的城市学校,宽带插口装到了每个教室, 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不止一个,而一些农村中小学, 不仅师资素质较低, 而且几乎谈不上什么教育设施, 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可供学生体育运动的篮球也拿不出。致使广大农村孩子陷入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在竞争起点上便落后于城市孩子。 ( 三)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失衡 弱势群体通常是指由于某些障碍或者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

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现状与对策

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现状与对策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教育公平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热门 议题。尽管政府在过去几年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教育公平,但 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本文将讨论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并 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 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一方面,一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 校设备先进、师资优秀、学科齐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另一方面,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匮乏。这使得 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 此外,高考制度也是导致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原因。高中学业水平 考试的设立,是为了选拔人才,但同时也加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由于这一制度的存在,一些地区的学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而另一 些地区的学生则相对较少受到影响。这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 源不平衡,使教育公平问题愈发突出。 第二部分:应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 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确保每个 孩子都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和资源。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增加农村学校 的建设和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这将有助

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应该改革高考制度,减轻学生的竞争压力和不公平现象。高 中学业水平考试可以适度减少科目和内容的设置,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以更全面的方式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高中学 校的建设和改善,使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第三,加强学校之间的横向联动与协作。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效率。同时,建立一流学校的支援机制,通过一流学校的帮扶,提升弱 势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硬件设施。 第四,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教育 的重要环节,应该加强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宣传与引导。家庭和社会 应该共同培养和关心下一代,为孩子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结论: 教育公平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政府需要加大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教育资源不均衡和高考制度不公平的问题。只有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平 等享受教育机会和资源,才能实现中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人口教育公平问题

中国人口教育公平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引起 人们的关注。教育作为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一个国 家的繁荣和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 地域差异,使得实现教育公平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对中国人口教 育公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提出解决方案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1. 人口教育差异的现状分析 1.1 城乡教育差距 城乡教育差距是中国人口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经 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教师素 质相对较低,教学资源不足,课程设置匮乏,这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 的扩大。 1.2 区域教育差异 区域教育差异是中国人口教育公平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发达地区 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师资力量强大,课程设置完善,而经济欠发达 地区的教育资源有限,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这导致了区域教育差异的 加剧。 1.3 异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和其他流动人口进入了城市,他们的子女面临着异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由于户籍限制和流动

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这些子女面临着接受教育的困境,往往无法享 受城市教育资源,这进一步加剧了人口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2. 促进人口教育公平的解决方案 2.1 加大教育投入 为了减少城乡教育差距和区域教育差异,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 业的投入。增加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改善师资力量,提高教育设施条件,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2 完善教育政策 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育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优化课程设置,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鼓励优秀的教师 和学生到这些地区任教或就读。 2.3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促进人口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通过政策、经济和教育手段,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平衡发展,减少城乡教 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 2.4 加强异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保障 对于异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 的关注和保障力度。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档案和信息共享体系,确保他们能够便利地接受当地教育资源,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

中国的教育公平

中国的教育公平 中国的教育公平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随着中国经济 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普及化的进程,教育公平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本文 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教育公平,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是导致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 城市和农村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明显存在。城市的学校设施更加先进,师资力量更加雄厚,教育资源更加丰富。而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 农村教育的发展,改善农村学校的设施和条件。同时,可以通过鼓励 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 二、高考制度的不公平性 高考制度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考中, 学生的命运几乎完全依赖于一次考试的成绩。这种制度存在一些不公 平的问题,比如考试内容的不合理性、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等。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改革高考制度,引入多元评价的方式。除了 考试成绩,还可以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此外,可以加强 对学生的职业咨询和指导,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明确自己的兴趣和 发展方向,避免过度应试。

三、城乡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 城乡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也是导致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城市学校的条件更好,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教师。而农村学校由于薪酬和生活条件的限制,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增加他们的福利和生活条件。同时,可以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在中国,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非常明显。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则往往面临着教育机会的限制。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发放教育补贴或奖学金,帮助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继续接受教育。同时,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质量,减少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举措,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考制度不公平、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差距以及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等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为他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分析中国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

分析中国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在当代社会中,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教育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 的是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以及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 对中国的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公平分析 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在中国,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然而, 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贫富差距较大的地区之间,教 育公平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进一步努力。 首先,中国的教育公平存在地区差异。由于地区经济、社会、文化 等差异,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学校设施更加完善,教育质 量更高。而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生面临 的教育机会更少。这种地区差异导致了教育公平的不平衡。 其次,中国的教育公平存在城乡差异。在城市地区,优质学校较多,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学生更容易获得优质的教育。而在农村地区,由 于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学生面临的教育机会相对较少。这种城乡差异 导致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公平局面不容乐观。 最后,中国的教育公平存在家庭背景差异。由于不同家庭的经济、 文化背景不同,一些家庭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给孩子,提前为他

们规划好教育道路。而一些贫困家庭由于经济困难,无法给孩子提供 良好的教育条件,导致孩子的教育机会局限。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教育公平。比如,加大城乡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加强农村教师 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出台资助政策,给予贫困家庭适当的 经济支持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公平的状况,但仍需 进一步加大力度,持续改革。 二、教育资源分配分析 教育资源分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可以为 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在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 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在大中城市间存在不平衡分配的问题。大城市拥有 更多的优质学校和教师资源,而人口流入大城市的现象加剧了教育资 源的分配不均衡。这使得一些中小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 足当地学生的需求。 其次,教育资源在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分配不平衡同样存在 问题。由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大部分优质的教育资源 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这导致了农村学生的教 育机会比城市学生要少,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最后,教育资源在学校内部的分配也存在问题。一些名校和重点学 校拥有更多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优势资源,而一些普通学校的教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显现越发显著。 一、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 1.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有所改善,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首先,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城市中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农村孩子不仅没有机会使用到这些设施,甚至没有像样的房子上课;其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差众所周知,再加上要长期在农村生活,所以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去农村工作,据了解,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同时存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最后,农村需要读书的小孩数量远远超过城市,但能够接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有孩子没有读完。 2.富人子女与穷人子女的教育不平等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有部分学校被称作“贵族学校”,而进入这些学校的条件必须是家庭条件较好,因而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背景好的学生能够选择“好学校”,而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差学校”,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是由于各经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而且富人子女从小可以接受额外的兴趣

爱好培养,还可以接受到老师课堂之外的培训,穷人子女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外,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也不能培养自己除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 3.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平等 有关精英的讨论,进入21世纪后愈来愈多,人们把精英们从人群中选拔出来单独培养,享受特殊待遇,似乎成为了一种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国家把学校区分为“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的做法颇令人费解,“重点”区别于一般和普通的,那么意味着只有精英才能进入所谓的重点,重点学校的拥有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硬件资源和教师力量,正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才蛊惑着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学校。学生们被分为不同等级,这种教育的不平等想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不同的孩子先天的智力状况不相等,有的孩子确实聪明,而有的孩子也的确反应迟钝一点,但是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无几,影响他们一生的往往是后天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社会接班人。然而在很多学校,学习差的学生就被叫做“差生”受到不公平待遇。 二、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分析 1.地区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 首先,地区的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差异常常是导致教育投入差异的最直接原因;其次,由于发达地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低收入层所占比例甚微,因而这些地区中因经济原因而无力支付子女教育费用的家庭所占比例自然要低于不发达地区。再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一、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1. 地域差异: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县级以下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投入相对较低,教育系统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地域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更加匮乏,逐渐衍生出累计效应,其子女更容易落后于城市孩子。 2. 家庭背景:我国许多城乡家庭普遍压力较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有所限制。家庭贫穷、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职业不稳定等都将对孩子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导致孩子的知识水平差异和心理阴影。 3. 学校之间的差异:我国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差异明显,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连接各阶段教育的中学阶段同等遭受教育资源的向下流失,物质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条件差,导致教育不公平的日益加重。 4. 教育制度不规范:我国“大而不强”的教育体制和特点,主要导致了“压缩式”教育现象的不断加剧,教育质量真正得到提高的大众基础教育相对较少,面对各种竞争和考压,不同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实际获得逐渐拉开。 二、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1. 政策制定不合理:教育公平欠缺的原因之一是政策制定不合理,政策关注的重点不足,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未能充分得到关注。政策得到实施后,各种企望、利益和惯性不仅来自各种启事部门,尤其是逐渐抬高的部分教育机构、个人的利

益和行为。 2. 财政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均:我国高投入教育所带来的改变是很微弱的,政府对教育投资的额度和模式不当,经济的发展资源过于集中在沿海地区,各省市之间分配不公,各地教育资源配置也不平衡,而且投入教育领域的公共财政资金不足不能满足挤出作用的需求。 3. 学校底子不够:在我国,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和学校底子的差异,造成教育公平的不均衡性。在电讯网络中,教育系统中部和重要地区的学校数量和覆盖率相对较多,日常状况相对有利,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相对较大,教育项目体现的进展也有一定的差异。 4. 师资力量问题: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师资力量的问题不容忽视。与大部分国家的情况相比,我国在教师队伍中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在师资力量方面,不同的教育领域同样存在难以理解的差异,公共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师资力量之间的不同等因素,阻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教育不公平的对策 1. 完善教育政策和制度:建设良好的教育体系,关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行细化的实施政策,着重解决教育投入、管理体制、教育现代化等深层次问题。 2. 加强投入和首要邦会支持:首先需要重视教育。对于普通教育的建设,政府投入极为重要。鼓励企事业单元实行教育赞助义教和校园配套设施建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教育工具与条件。 3. 推进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在各个地区推进政策、人才及教育资源共享,改善教育中的资源和质量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解决策略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教育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 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许多因素,例 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通过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本 文将介绍教育公平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教育公平的现状 在中国,城乡差距是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方面之一。尽管政府制 定了许多政策,在改善教育发展不平衡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于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首先,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充足,学生们可以获得前沿的教 育技术和先进的学习设施,但农村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农村学校普遍 缺乏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设施,许多学生无法达到城市学生的学习水平。此外,在农村学校中,许多教师的教育水平也较低,他们往往没有接 受过足够的培训和教学经验。这种城乡差距也会对教育公平产生很大

的阻碍。因为家庭的经济和文化背景,许多农村家长不仅无法给孩子 提供足够的学习帮助,而且还不能支付花费高昂的学费和学习成本。 其次,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不公平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快慢,也就 是优生的阶层削弱了普通学生的竞争力。精英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学校普遍存在对重点科目的注重程度,缺乏 有趣丰富的课程,使许多学生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而从小处看,在家庭中,一些优秀的孩子得到了家长的全力支持,拥有更多学 习资源,但另一些困难的孩子却因为缺乏指导而退役。这种不公平的 现象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之间普遍存在,进一步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的解决策略 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解决策略,如下:首先,应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教育体系致力于 引导教师成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表现。此外,需要政府拨款支持农 村学校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条件,并加入一些科技元素,提高学生的 学习体验。通过加强教育教学方法、应用多种先进技术进行教学,可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学习内容。

论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2019年文档

论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教育公平当然是指教育资源公平、平等的一种分配。这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资源的界定。教育公平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种是教育机会的公平。第二种是教育过程的公平。第三种是教育质量的公平。 一、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及原因 (1)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由于我国教育公共投资不足,教育政策价值失衡,特别是二元教育制度的存在,形成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天壤之别。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为设置城乡壁垒,经济、文化长期运行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下,城市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使有限的资源较多地集中到了城市的发展中,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而缓慢。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的投入上,城市学校大大多于农村学校,城市教育优于农村教育,差别比较明显。导致了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则较之低了很多。很多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的教材,而且缺乏师资以及一些基础的设施。 (2)区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采取的是差异性政策,使得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形成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和文化条件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

展,反过来,相对落后的教育也不能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位间的教育发展显现出阶梯状的不平衡状态。 (3)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公立学校形成了重点学校制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曾做出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但事实上,现在的省级、市级、县级示范中小学却越来越多,而教育主管部门在投人、师资、招生等方面仍实行倾斜,予以支持。禁而不止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失衡,使得“择校热”愈演愈烈,人为地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另外,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按照不同的省份划取录取名额,使得高校在录取比例上向发达地区倾斜和本地生源倾斜,实际上减少了不发达地区和异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4)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 如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的不公平。正常儿童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而特殊儿童很多不能上学;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的不公平;贫困家庭学生与富裕家庭学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等。群体教育领域的不公平。其原因很多,细究起来,深层原因主要是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政府未能明确意识到义务教育不是非公共产品,也不是准公共产品,而是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全部承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能让老百姓分担其成本。政府

浅谈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系到几代人发展的大问题,中国现在虽然是教育大国,但还远不是教育强国。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当代突出的社会问题,教育的现状非常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对当前教育不满意的地方很多,问题涉及到各个层面,有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亟待解决. 经过十多年的基础教育以及两年多的高等教育,我的认为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公平问题 与那些在较优越的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孩子相比,在农村等较落后的地方生活的孩子接受的是较基本的教育,根本没有条件发展音乐、体育等兴趣爱好。可以说,他们在起跑线上就已经比同龄的城市孩子落后了。以前是寒门出贵子,现在成了寒门难出贵子。基础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作用不容忽视!这其实也是教育公平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所谓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 二、教师素质需要提高 初中老师普遍存在“偏袒优秀学生”的问题,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老师并不重视.例如,同一个问题,尖子生问,老师会认真思考并尽量解答,而差生问时,老师会不屑一顾并告诉他这种问题他不必弄懂(这是我经历的真实的事);还有就是有的老师歧视家境不好的学生,而对家境好的学生特别照顾……这些反映了基础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应试教育实质未变,应试教育实质未变. 自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 我国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十多年年过去了,素质教育现状仍然堪忧。目前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由于必须面对中考和高考,许多学校虽然形式上在搞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不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及成因分析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及成因分析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当前社会为教育公平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在观念上人们开始认识到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共同体。而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依然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资源配置不公、机制不完善、区域差距、阶层差距和教育腐败等问题上。 一、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及微观现实因素分析 1 城乡差距。(1) 城乡家庭子女在经济上和教育上投入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果差异。由于经济和文化上的差距,城乡家庭子女在教育投入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城市居民除了给子女在学校的花费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花费,如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各种费用,这在小学及小学之前尤为明显。而农村学生则不敢有这种奢望。同时早期的家庭教育的多少则取决于获取资本过程的时间长度,取决于他的家庭能为他提供的自由时间的长度。自由时间指的是从经济的必需中摆脱

出来的时间。这是最初积累的先决条件。从闲暇时间的拥有量来看,农村居民的时间也许并不少于城市居民,但他们花费在子女身上的时间远不如城市居民。这首先是观念问题,在农村一般以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而在城市则存在着大量的陪读现象,父母为孩子补充作业也司空见惯。其次是由于经济的限制,农村孩子无更多的旅游机会,更没有各种兴趣班供其选择。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显。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仍然较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农村辍学率偏高。2005年全国初中在校生辍学率3.23 %,达167 万人。比1997年上升0.09 个百分点。农村辍学率为 4.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 个百分点。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据全国教育工会1999年上半年调查,全国有2/3 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拖欠教师工资。大量代课教师的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和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2) 城乡家庭对于女教育期望的差异。教育期望影响成功机会,出于保险和自我防御的心理意识,低阶层父母不会对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而父母的期望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期望。一个孩子关于教育与职业的抱负又深受父母和其他同类人教育经历和文化生活机会的影响。也就是较低社会阶层的人不会有较高的抱负。 (3) 城乡早期教育结果的差异。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幼儿园早期

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应对策略 教育问题惠及千家万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众多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导致了我国教育的不公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及教育公平问题概述 1.教育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从我国的宪法中可以看到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力也是公民的义务。因而实现教育的公平也是国家保障人民的权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公民履行义务的重要的前提。 2.教育是一种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力也称宪法权力或者基本人权,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力。具体包括:政治权力与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力;社会经济权力;教育、科学、文化权力和自由;特定人的权力;监督的权力。 3.公民享受的教育也是一种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社会和国家对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公民的基本义务决定着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具体内容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

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方面的义务。 4.我国教育公平的含义。在我国的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具有双重含义,也就是广义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公平包括权利、机会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平等,因而教育公平就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差异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二、教育不公的主要表现 1.城镇学生上学概率不均衡 在中国的当今现状是农村人口远多于城市人口,从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地域位置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城市与农村的教育程度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农村教育的弱势主要表现为教育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的优质教学 资源流入了城市的重点学校。据2014年农村孩子上学概率统计报告指出,对于任一大学,城市孩子上大学的概率是贫困农村孩子的8倍;针对四年制大学,城市孩子

浅谈当今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浅谈当今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从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说起一,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 2011年,清华大学迎来她的一百年华诞,迎来一个新的百年纪元。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校调整思路,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和改革。其中,2011年10月18日,我校公布2012年自主招生新政“新百年计划”,这一自主招生新政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清华大学未来百年的育人思路;同时,由于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所处的特殊的地位,该新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乃至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新百年计划”包括“自强计划”、“拔尖计划”和“领军计划”三部分:“自强计划”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拔尖计划”面向具有学术理想和创新潜质,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华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领军计划”面向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学生。根据该计划,从2012年开始,我校将对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实行有针对性地选拔,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中国当代教育公平问题概况 解读“新百年计划”,我们可以有很多种说法和观点。然而,我最为感兴趣的是“新百年计划”中体现出来的我国当代的教育公平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教育水平和环境影响等关系,一般情况,相对贫困落后地区的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远远比不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所以“新百年计划”中的“领军计划”和“拔尖计划”面对的对象几乎都来自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程度都较高的生源地,仅有“自强计划”在文件中明确的指出了“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的高中毕业生”,这也就是说,清华在未来百年通过自主招生招到的学生中,至少有2/3的学生来自教育水平和生活条件都较好的家庭和地区;而事实上,这一比例在通过高考统招进校学习的清华本科新生中则更大。所以,这一政策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当今精英教育模式下越来越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