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审美文化研究回顾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二十年审美文化研究回顾与思考

摘要:近二十年来,学界围绕审美文化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涉及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施方略、审美文化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审美文化的当代性、审美文化的研究与美学学科和美学史的关系、审美文化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如审美文化的当代性、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以及审美文化与当代媒介的关系等。

关键词:审美文化研究;审美教育;审美与媒介

一、审美文化研究二十年

对于审美文化话题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席勒那里。审美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引入时期,审美文化研究依然保有泛意识形态化的文化研究;二是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一元向多元的全面发展时期。审美文化研究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学出路的讨论而成为学界的重要话题,逐渐达到一个高潮。20年来,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中华美学学会、中华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委员会等多家学术机构发起了多种学术笔谈活动。1994年4月,王德胜、朱光、王一川、肖鹰、张法、吴琼、姚文放等同志展开了“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建构笔谈”,并正式成立了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由此掀起了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热潮。之后,关于该问题的讨论也十分频繁,相关的学术讨论会也连年举办。“1996年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召开;2001年,“当代流行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2004年,“全国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日照召开;“2006年审美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学界围绕审美文化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涉及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施方略、审美文化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审美文化的当代性、审美文化的研究与美学学科和美学史的关系、审美文化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前瞻等一系列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颇多,我们先就学界热烈讨论和仍然众说纷纭的几个问题人手,来总结一下近20年来关于审美文化研究的概貌。

(一)关于审美文化的背景

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第一,社会的商品化。商品经济将文化直接变成了商品,而当代的审美文化

完全超越了传统审美文化的品格。这便是许多学者所提到的“合法性危机”。科技的进步对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它一方面使得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集约化、模式化、标准化、平面化等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化特点;另一方面又主导了整个当代审美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流通,在影视和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参与下,当代审美文化的流传异常地方便、快捷,影响面也异常深广,并带来了全球化的问题。

第二,从当代社会心理背景来看,有学者指出,当今人类正处在历史转型期的空白状态,思想状况、科学理论、生存环境的变动对当代的审美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是虚无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突出主题;二是浮躁心态的流行导致阅读的衰落;三是焦虑蓄积巨大的心理能量;四是自恋倾向造成了当代审美文化中自我表白的盛行。

第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当代审美文化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经济动机上升为支配文化行为的主导力量,二是现代科技改变了文化的内在构成和运作方式。这体现在一种重实在的现实价值观念而轻终极价值的理论品格。于是,这种在当代生活中产生的丧失精神家园的漂泊感演化成了对于感官和娱乐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二)审美文化的概念

讨论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问题,它的内涵和外延是我们探讨的起点。这个问题在提出之初就由于学者们的界定角度和层面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概念,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审美文化就是文化的一种。文化作为一个十分宽泛的人类精神性的现象,有学者就指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审美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从属于“文化”这个概念的。王旭晓认为,正如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说:“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可以说,文化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样式。将审美活动放在这样的一个概念之下,可以推出,审美文化是以人类审美活动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人类生活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活动中都具有审美的层面,凡是在文化中具有非功利性质的、体现着人的生命与精神自由感的活动及产品,在这三种文化形态中具有超功利性、主体性与感情的行为形式、产品与价值观念,都属于审美文化的范围。也有的学者同样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但却认为审美文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而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样的美学无疑就是审美人类学的概念范畴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概念的定义,审美文化应该是人类的审美行为模式、审美价值观念和审美信仰理想的自我表现。

2、审美文化等同于当代大众文化。这种提法多见于学界的年轻学者中,他们理解的审美文化专指当代的大众文化。这里当代大众文化的提出背景是,在西

方的审美转型期,在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渐渐地脱离了整体性,艺术向日常生活方式转化,文化自身趋于艺术化,审美文化即当代文化。这种提法可以看做是对于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异化、商品化、技术化的消极面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它所希求的是一种对存在整体性的关怀。有学者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来看待审美文化,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范畴,是文化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述,它是现代文化从整合的低分化的文化形态中分化出来的必然结果。审美文化具有媒介的文化与共享文化两大特征”。同时,也有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滕守尧在《大众文化不等于审美文化》一文中的看法就代表了许多学者的观点:从西方学者立维斯和豪格斯等人的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一个技术社会中,大众传播会使越来越多的东西,包括文化本身,变成消费的对象,今天多数大众性娱乐最终会沦落为‘反生活’的东西……它们最终会导致这样的世界观:进步就是占有更多的物资财富,平等就是大家都向低的道德水平看齐,自由就是无止境地但又不负责任地追求快乐。他提出我们当下的审美文化是在将大众“受到挫折的欲望膨胀到极限”而“激发的感情回应也往往是浅薄和有缺陷的”。

3、朱立元认为,应从最典型的审美文化形态来讨论。他提出了四点关于审美特性与价值的标准:(1)感性意象性;(2)无功利或超功利性;(3)心灵自由性;

(4)精神愉悦性。这四条标准是衡量一个文化产品或事物是否具有审美特性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其中,有些已经讨论得比较详尽和充分,有效地推动了对于美学学科自身的反思性认识,使审美文化研究得以吐故纳新、辩证整合。这种探讨引发了美学对于现实人生境况和当下生存状态的关注的热潮,使得美学学科脱去了冷硬的外壳,展现给人们一种有生机和弹性的形象。人们对审美文化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微观的视角,而是从更广阔的宏观视野将基本理论的探讨延伸和扩展到了美学史以及审美文化史的建构等问题。同时,也有许多问题在学界引起争议且尚无定论。我们只是一味地在探讨审美文化的特征,却忽略了审美文化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文化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很多学者虽然强调了在今天审美文化新的发展特点下,美育的重要性和社会职能,但是目前的美育理论研究依然十分薄弱。作为美学史上的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如何更好地在学科建设领域将审美文化研究纳入一个更完整和科学的体系?在今天新的传播手段和媒介下,审美文化应该有怎样的坚持和扬弃?传统的中国美学在这样的消费时代可以扮演怎样的一个积极角色……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概括来说,审美文化研究中有下面三个有待深入的问题。

(一)审美文化与美育

如果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审美文化也应该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和美育分不开的。

樊美筠认为,审美文化应该关注美育,美育同时也要根据社会转型的要求予以调整,成为人格教育、趣味教育和情感教育。这种对人的关注不应仅仅停留在表层结构上,而是应该深入到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去。陈刚认为,转型期的美育应该有不同的层次,美育的理论部分和实践形态的艺术之间是不可以替换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