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评论

\2019

年第2

新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文_李骏

李骏

浙江树人大学新闻系教授、

博士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新媒体不断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产生较大影响,新闻语言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对新闻语言进行研究,使之更加符合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闻语言既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突出新闻自身的特点,也要适应大众对语言风格变化的新需求,与时俱进地发展。

新中国新闻语言的发展概况

新闻具有及时、准确、真实的特性,新闻语言主要用来传递新闻信息,表述新闻事实,这使它具有区别于文学语言和科技语言的一些独有特征。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因此,新闻语言要力求准确、规范,保障新闻真实性、客观性;要得体,具有亲和力;还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满足新闻贴近性的基本属性。此外,新闻语言还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让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和传神。

新闻语言受新闻传播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传播技术的影响,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平台上会有不同体现。新中国建立后,新闻语言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新闻语言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感性主观的评价大行其道,新闻报道大量使用夸张的描写,比如在大跃进时期,1958年8月27日人民

日报在报道山东寿张县高产“卫星”时,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作为通栏标题,这句话随即传遍全国,成为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口号。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犹如一声春雷在中国大地炸响,由此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成为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新闻行业开始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初的新闻语言,还没有完全脱离原来的政治色彩,语言方面还比较生硬,时常会使用一些概括性的套话。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读者潘晓的一封来信,题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信中朴实的语言,吐露出青年人的彷徨、苦闷和迷惘,一下子击中那些经历“文革”青年的内心,在全国掀起一场关于人生观大讨论。此后,陈景润、张海迪等平民百姓的事迹和生活开始进入大众媒体的视野,平民化的新闻语言逐渐步入新闻大舞台。新闻报道中动作、细节和场面描写也开始丰富起来,樊云芳在1982

年11月25日发表的人物特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中,是这样叙述的:“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语言简洁却不失生动,并且运用文学的手法,通过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

成为经典作品。

专题\SPECIAL TOPIC

53

传媒评论

\ 2019

年第

2期

上世纪90年代后,晚报、都市报等争相出现。随

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各类经

济信息和社会新闻、民生新闻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新

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群众,新闻语言

变得更加多元化、平民化、通俗化,让读者更有亲切

感。比如1993年10月5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希望”之花开遍浙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报道了

浙江省“希望工程”的兴起。

21世纪开元的10年,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展不断加速,人们的生活方

式也不断变化,大量的泊来词、缩略词等新鲜词语涌

现,这些语言不断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的文本中,新

闻媒体的使用进一步加速了这些词语的传播。网络

流行语的合理使用,能让新闻语言跟上时尚节拍。

2010年11月10日,当《江苏“给力”文化强省》首登人

民日报头版头条时,网络语“给力”让不少人感到意

外,然而这个词的准确使用,让读者突然感受到《人民

日报》的亲近和自然,而不是高高在上,有效地拉近了

党报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

21世纪第二个10年,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终端

的不断更新换代,更加快速地推动新闻媒体的发展和

变迁,主要的媒介除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外,移动

互联网媒体也快速发展起来。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

发展,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语言更加丰富多

彩。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层出不穷,一些网络不

良用语也开始入侵一些都市类报纸和公众号。人民

网舆情监测室的报告显示,文娱、体育、生活类新闻成

为低俗网络语言入侵的重灾区,“屌丝”“蛋疼”“撕逼”

等难登大雅之堂的网语频繁出现。例如2015年2月

1日新京报A13版的新闻中是这样写的:“胡彦斌却

爆冷出局,成为继陈洁仪、李荣浩之后第三位OUT

的、受音乐人欢迎的‘高逼格’歌手。”文中使用了“高

逼格”一词。2015年10月16日,教育部认定“草泥

马”“屌丝”“逼格”等为网络低俗语言,将强制整改。

此外,新闻语言中的标点符号也发生了一些变

化,比如并列引号之间、并列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

在网络文本呈现上,也出现一些新特征,文章排版中

原来每段开头应该缩进两个字,但一些网络新闻报道

段首经常不缩进,段落之间又流行空出一行。网络和

公号文章有时候为了表达一些特殊的意思,还会使用

三角号△、箭头↓以及@、?、&等记号,这些表达甚至

算不上标点符号,但它们确实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

新闻语言的领域。

目前的新闻语言除了词汇更加丰富,符号更加多

样,在语体上也愈发丰富,在传统语体的基础上增加

了网络语体的应用。通过套用那些从某一事件或小

说中演化而来的特殊语体,来增加新闻的幽默性,提

升新闻的趣味度,例如,甄嬛体、将军体等。语体融合

是当前报纸新闻语言的主要变化之一,让新闻报道更

立体,叙述更直观、生动。

新时代新闻语言的规范与创新

新闻要忠于事实本身,无论怎样运用语言,目的

都是对事件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新闻语言也会受

社会发展、大众阅读喜好的影响而变化。步入新时

代,新闻语言要兼顾语言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将新闻

特性与大众需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客观性、简洁性

我国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客观真实,简练明

了,准确严谨。西方新闻学同样强调要在新闻报道中

使用规范化的语言,不要用过于生僻和过于专业的词

汇。②新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所

以新闻语言不宜像文学语言那样使用含蓄、模糊的语

言来表达,不能为了突出新闻主题和人物个性,刻意

进行渲染。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更要保质保

量,要秉持客观理性的理念,坚持新闻的特性,把握新

闻的特点,规范新闻的语言,对词汇使用要严谨规范,

语言使用要符合语法要求,应避免词语间随意搭配。

保障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不要使用情感过于

激烈、倾向性较为明显的语言。为了让读者能够快速

读懂新闻大意,抓住新闻重点,要特别注意新闻标题

和导语的编写,应减少复杂语句的应用,标题要短而

精,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易读易懂易传播。

客观简洁的表述,不是说新闻语言就不需要生动

活泼的表达了。新闻要抓住读者眼球,就必须提高可

读性,仅仅平铺直叙的描述是不够的,需要通过词汇

选择,巧妙构思、灵活搭配来体现文章的思想和情感,

引发大众的共鸣。汉语语意丰富,具有强大的文化魅

力,看似平常的话语,放在不同的标题语境下,能产生

不同的效果。比如人民日报2017年2月8日刊登的

《一个东北农民的种植转型记再见,玉米你好,蔬

专题

\ SPECIAL

TOPIC 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