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钢的合金化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w%) 低合金钢:合金元素< 合金钢:合金化以后的 钢中合金钢:合金元素 5~10 % 高合金钢:合金元素> 10 %
二、为什么发展合金钢?
改善提高钢的性能,弥补碳钢的不足。 如有些特殊条件下的使用要求:韧性、耐蚀、抗氧化、耐磨、高温强 度等,车削速度较高的刀具要求红硬性,大尺寸零件要求高的淬透性… 这时碳钢已不能满足要求。
MC形,TiC、VC <0.59 简单点阵碳化物: rC / rMe与碳化物种类 畸变 >0.59 复杂点阵碳化物,点阵
Fe,形成合金渗碳体,如 (FeCr) 很低:置换渗碳体中的 3C 含量 ,如Fe2 Mo4C(M 6C形)、Fe21W2C6 ( M 23C6 ) 稍高:形成多元碳化物
一、固溶强化 溶质原子溶入基体金属中形成固溶体使金属强化,称固溶强化。 固溶强化可分为:间隙固溶强化和置换固溶强化两种。 (一)铁素体的固溶强化 原子半径小 1.间隙式固溶强化 间隙原子C、N固溶于F晶格间隙,阻碍位错运动,增加钢的塑性变形抗力, 指数关系 提高钢的屈服强度,达到强化目的。 间隙原子(碳、氮)对强度的影响表达式: Ki --与间隙原子性质、基体晶格类型、基体的刚度、溶质和溶剂原子直径差及 二者化学性质的差别等因素有关。 F中固溶度很小(C最大仅0.0218%),效果差。常采用相变,造成过饱和 固溶体(如A→M) 间隙固溶可显著强化,但严重地损害钢的塑性、韧性以及焊接性能。
(3)溶解 碳化物具有一定的金属特性,所以其成分不是很固定,而是常常以其分 子式所代表的化合物为基底,固溶各种合金元素。 如:Fe3C能溶解大量的合金元素。在回火最初阶段所形成的Fe3C,既有 碳化物形成元素溶入,又有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溶入;只是在提高回火温度 或延长回火时间时,碳化物形成元素向 Fe3C中固溶越来越多,而非碳化物 形成元素固溶越来越少。 3.合金元素与碳相互作用的实际意义: 一方面 关系到所形成碳化物的种类、性质和在钢中的分布,而所有这些都 会直接影响到钢的性能,如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以及塑性、韧性、红硬 性和某些特殊性能;同时对钢的热处理亦有较大影响,如奥氏体化的温度和 时间、奥氏体晶粒长大等。 另一方面由于合金元素与碳有着不同的亲和力,对相变过程中碳的扩散速度 有较大影响;碳化物形成元素阻碍碳的扩散,降低碳原子的扩散速度;弱碳 化物形成元素及大多数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则无此作用,甚至某些元素 (如钴) 还有增大碳原子扩散的作用。因而,合金元素与碳的作用对钢的相变有重要 的影响。
第 1章
为什么从钢的合金化讲起?
钢的合金化基础
钢铁是最常用最主要的工程材料,在所有金属材料中人类对钢铁的研 究时间最长,最深入,最系统。对所有金属材料合金化的具有普遍意义。 所有金属、合金包括陶瓷材料在组织性能的改善以及性能的提高方面都可 借鉴钢铁方面的一般规律和研究成果。 重点在于建立钢的成份-组织-性能关系的一般模型。 一、钢的合金化 在钢中加入合金元素,与钢中的铁、碳发生作用,改善组织结构和工 艺性能,提高使用性能。
三、合金元素与铁、碳的相互作用 (一)合金元素与铁的相互作用 按照合金元素与铁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二元状态图的不同形式,可将合金元 素分为两大类: 扩大区:A4点 ,A3点 ,区扩大 A形成元素 缩小区:A4点 ,A3点 ,区缩小 F形成元素 为什么有的合金元素扩大γ 区,而有的缩小γ 区呢? 取决于:点阵类型、原子尺寸、电子结构和电化学等因素 合金元素含量高到形成σ 相,合金将严重发脆。 合金元素与铁的相互作用的工程实际意义:为了保证钢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如 不锈钢),需要在室温下获得单一相组织,就是运用上述合金元素与铁的相互 作用规律,通过控制钢中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使钢在室温条件下获得单 相奥氏体或铁素体等单一组织来实现。例如,为了获得奥氏体型不锈钢,通 常向钢中加人大量的Ni、Mn、N等奥氏体形成元素;为获得铁素体型不锈钢, 通常向钢中加入大量的Cr、Si、A1、Mo、Ti等铁元素形成元素。 同时向钢中加入两类元素时,其作用往往相互抵消。但也有例外,如铬是 铁素体形成元素,当钢中含wcr18%与镍同时加入时却促进奥氏体的形成。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第一节 钢中的合金元素及其与铁和碳的相互作用
一、钢中合金元素的分类 钢中常加入的合金元素有: 第二周期:硼、碳、氮; 第三周期:铝、硅; 第四周期:钛、钒、铬、锰、钴、镍、铜; 第五周期:锆、铌、钼; 第六周期:钨; 第七周期:稀土元素。 硫、磷等元素通常作为有害元素看待,但有时也可当作合金元素(如在易切 削钢中硫被用来改善切削性能)。 (一)按照与铁相互作用的特点分类 合金元素与铁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影响铁的同素异构结构。 Fe的同素异构转变: 912 ℃ 1394 ℃ Fe -Fe -Fe 奥氏体(A): C溶于γ-Fe,面心立方,C溶解度大;
溶入Fe3C形成合金渗碳体 3.形成强化相: 与C形成碳化物 合金元素间形成金属间 化合物
合 金 元 素 存 在 形 式
4.自由存在:某些合金元素如银和铅等,既不溶于铁中基体中又不与 之形成化合物,而以游离状态存在于基体中。 存在形式决定于?
元素种类 含量 冶炼、加工方法 热处理
(二)合金元素与碳的相互作用 是形成碳化物,还是形成固溶体? 取决于形成碳化物的趋势及其含量。xC+yM=MxCy △G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镍、铜、硅、磷、铝、钴等。 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钛、铌、锆、钒、钼、钨、铬、锰等。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易溶入铁素体和奥氏体等固溶体中;而碳化物形成 元素易于溶入碳化物中。如加入少量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它也可以溶入固 溶体中,或溶入渗碳体中形成合金渗碳体等,当加入数量较多时,形成特 殊碳化物。 1.形成碳化物的规律 碳化物形成元素在周期表中都是过渡族元素(次d层未排满): 与Fe原子相比,次d层越不满,形成碳化物的趋势越强,碳化物越稳定。
(三)按照对A层错能的影响分类 1) 提高A层错能的元素:如镍、铜、碳等。 2) 降低A层错能的元素:如锰、铬、钌、铱等。 A的层错能低,利于位错扩展→形成层错→滑移困难→加工硬化趋势增大
二、钢中杂质、合金元素存在形式
杂 质
S:生Fe、燃料带入,溶解度很小,晶界低熔点FeS-Fe,热脆。加Mn形成高熔点MnS P:形成Fe3P硬脆相,冷脆脆。 H:固溶,氢脆。 其它杂质: 1.形成非金属夹杂:与钢中O、N、S、Si等结合形成化合物,残留在 钢中。使塑韧性和疲劳强度降低,还降低耐磨性、耐蚀性,并影响淬 透性。其危害与夹杂物成分(性能)、形状、大小、数量和分布有关。 但AlN可弥散于钢中,提高性能。 2.溶入固溶体:溶于F、A和M。不同元素在不同的组织中溶解度不同。
第二节 钢的强化机制
钢的强化主要指提高其屈服强度。 屈服强度:使位错开动、增殖并在金属中传播所需要的应力。 因此,阻碍位错运动,就可达到强化目的。基于此,钢中合金元素的强化 作用主要四种基本方式:固溶强化、晶界强化、第二相强化及位错强化。通 过对这四种方式单相或综合加以运用,便可有效提高钢的强度。
钢的合金化原理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不同合金元素的不同作用,不同 合金元素的交互作用,不同合金元素在不同热处理工艺、C含量、杂质含 量条件下的不同行为… 合金化基础:合金元素与Fe、C的基本作用,一般规律,即共性。主要 内容分为以下5个方面: 1) 钢中合金元素及其分类。 2) 合金元素与钢中铁和碳的相互作用。 3) 钢的强化。 4) 改善钢的塑性与韧性的途径。 5) 合金元素对钢的相变和热处理工艺性能的影响
2.置换式固溶强化 置换固溶,晶格畸变多为球面对称,强化效果较间隙式小得多(约小两个数 量级),称弱硬化。强度增量与溶质原子含量间关系式: 但强度随CS↑而直线↑,且若含量低时,基本不损害塑韧性,这点很重要。 不同合金元素对铁素体强化作用不同,如磷、硅、锰和钼强化作用明显,其 中硅、锰作用最大;镍、铝强化作用不大。 多种合金元素同时存在,强化可累加。 相对于F中 (二)奥氏体的固溶强化 C在面心立方晶格中造成的畸变呈球面对称,其间隙强化作用属弱硬化。 置换式原子在A中的强化作用比碳原子更小。 但置换式原子会影响A层错能。层错能低,位错易扩展,层错和溶质原子交互作 用使溶质原子偏聚在层错附近,形成铃木气团,钉扎位错造成A强化。 强化作用顺序:间隙式原子(C、N)→置换式F形成元素→置换式A形成元素 钢中加入镍会使屈服强度降低,这是一种固溶软化现象。 ★置换式固溶强化对F的强化作用小得多,但工程用钢中不可忽视,因多种元 素的强化作用可以垒加,总的强化效果可观。如在低合金高强度钢中,加入微 量多种合金元素就是这个道理。 间隙式溶质原子强化效果显著,但受溶解度限制,可采用相变原理。 总之,影响固溶强化作用→错配度与固溶度。还要考虑对塑、韧性的影响。
四、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 (一)合金元素的影响趋势 目前有关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规律尚不完全清楚。但对以下元素 的影响趋势看法一致:镍、铜和碳提高A层错能,锰、铬、钌和铱降低之。 (二)奥氏体层错能对钢的力学性能影响 层错能低→有利于位错扩展和形成层错→使横滑移困难→钢的加工硬化趋 势增大。所以A层错能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奥氏体钢的力学行为。 如:高镍钢和高锰钢,虽然锰和镍都是 A形成元素,单独加入相当数量的镍 和锰都可使钢在室温下获得单相 A,但却发现镍钢易于变形加工;而锰钢的 冷变形性能很差,有很高的加工硬化趋势与耐磨性。 ( 三)奥氏体层错能对钢相变行为的影响 A层错能的高低,对Fe-Ni-C合金中M的形态有直接影响。通常,A层错能越 低越易于形成板条 M,具有位错型亚结构;而 A层错能越高,越易于形成片 状马氏体,具有孪晶型亚结构。
力学性能 改善组织 合金元素作用 改善使用性能物理性能 改善工艺性能 化学性能 % 工业纯铁:C<0.0218 钢铁钢:C 0.0218 ~2.11 % 铸铁(生铁): C 2.11~6.69%
碳钢:Fe、C合金及微量元素 钢 一种或多种合金元素 合金钢:有意识地加入
铁素体 (F):C溶于α-Fe,体心立方,C溶解度小。
1)奥氏体形成元素: 如碳、氮、镍、锰、铜、钴等。稳定和扩大A区,优先 分 布于A中。 2)铁素体形成元素: 如铬、硅、钒、钛、钼、钨、铌、钽、铝、锆等。稳定 和扩大F区,优先分布于F中。 但合金元素的实际分布还与加入量和热处理条件有关。 (二)按照与碳相互作用的特点分类 1)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镍、铜、硅、铝、磷等。易溶入F或A中 2) 碳化物形成元素: 如铬、钼、钨、钒、钛、锆、铌等。 易与C形成碳化物,但加入数量较少时也可溶入固溶体 或渗碳体
另外,热处理方式→影响扩散条件→影响碳化物种类
2. 碳化物特性 碳化物是钢中最重要的强化相→提高强度、硬度。 碳素钢、合金钢, 镍基、钴基等高温合金中碳化物的强化作用都占有相当 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对碳化物的特性作进一步分析。 根据合金钢中常见的碳化物种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性: (1)硬度: 碳化物具有高硬度,其形成碳化物的倾向性越强,其硬度越高。 如TiC,硬度最高。 (2) 稳定性:熔点、分解温度、溶入固溶体难易 稳定性高→难以集聚长大、强化效果好→提高回火温度、高温使用性能 提高回火温度:使基体组织恢复充分,残余A少,碳化物弥散,钢塑性、 韧性、强度好。 高温使用:在温度及应力长期作用下不易集聚长大→提高材料使用寿命。 一般,形成碳化物能力越强的元素,碳化物熔点高,稳定性亦大。 Fe3C→M23C6→M6C→MC稳定性升高。 但碳化物稳定,溶入A的温度高,自M中分解出来的温度亦高,使用锻造 及热处理方法改变碳化物相的分布状况变得困难。 稳定性又指:碳化物和基体(固溶体)之间不易因原子扩散而发生合金元素 的再分配。许多碳化物形成元素同时也是有效的强化固溶体的元素(如铬、钼、 钨等)。故在经过适当的热处理之后,固溶体和碳化物间应保持最佳的合金 元素含量分配率,以保证高的综合性能(如强度与塑性,强度与耐蚀性)。
二、为什么发展合金钢?
改善提高钢的性能,弥补碳钢的不足。 如有些特殊条件下的使用要求:韧性、耐蚀、抗氧化、耐磨、高温强 度等,车削速度较高的刀具要求红硬性,大尺寸零件要求高的淬透性… 这时碳钢已不能满足要求。
MC形,TiC、VC <0.59 简单点阵碳化物: rC / rMe与碳化物种类 畸变 >0.59 复杂点阵碳化物,点阵
Fe,形成合金渗碳体,如 (FeCr) 很低:置换渗碳体中的 3C 含量 ,如Fe2 Mo4C(M 6C形)、Fe21W2C6 ( M 23C6 ) 稍高:形成多元碳化物
一、固溶强化 溶质原子溶入基体金属中形成固溶体使金属强化,称固溶强化。 固溶强化可分为:间隙固溶强化和置换固溶强化两种。 (一)铁素体的固溶强化 原子半径小 1.间隙式固溶强化 间隙原子C、N固溶于F晶格间隙,阻碍位错运动,增加钢的塑性变形抗力, 指数关系 提高钢的屈服强度,达到强化目的。 间隙原子(碳、氮)对强度的影响表达式: Ki --与间隙原子性质、基体晶格类型、基体的刚度、溶质和溶剂原子直径差及 二者化学性质的差别等因素有关。 F中固溶度很小(C最大仅0.0218%),效果差。常采用相变,造成过饱和 固溶体(如A→M) 间隙固溶可显著强化,但严重地损害钢的塑性、韧性以及焊接性能。
(3)溶解 碳化物具有一定的金属特性,所以其成分不是很固定,而是常常以其分 子式所代表的化合物为基底,固溶各种合金元素。 如:Fe3C能溶解大量的合金元素。在回火最初阶段所形成的Fe3C,既有 碳化物形成元素溶入,又有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溶入;只是在提高回火温度 或延长回火时间时,碳化物形成元素向 Fe3C中固溶越来越多,而非碳化物 形成元素固溶越来越少。 3.合金元素与碳相互作用的实际意义: 一方面 关系到所形成碳化物的种类、性质和在钢中的分布,而所有这些都 会直接影响到钢的性能,如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以及塑性、韧性、红硬 性和某些特殊性能;同时对钢的热处理亦有较大影响,如奥氏体化的温度和 时间、奥氏体晶粒长大等。 另一方面由于合金元素与碳有着不同的亲和力,对相变过程中碳的扩散速度 有较大影响;碳化物形成元素阻碍碳的扩散,降低碳原子的扩散速度;弱碳 化物形成元素及大多数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则无此作用,甚至某些元素 (如钴) 还有增大碳原子扩散的作用。因而,合金元素与碳的作用对钢的相变有重要 的影响。
第 1章
为什么从钢的合金化讲起?
钢的合金化基础
钢铁是最常用最主要的工程材料,在所有金属材料中人类对钢铁的研 究时间最长,最深入,最系统。对所有金属材料合金化的具有普遍意义。 所有金属、合金包括陶瓷材料在组织性能的改善以及性能的提高方面都可 借鉴钢铁方面的一般规律和研究成果。 重点在于建立钢的成份-组织-性能关系的一般模型。 一、钢的合金化 在钢中加入合金元素,与钢中的铁、碳发生作用,改善组织结构和工 艺性能,提高使用性能。
三、合金元素与铁、碳的相互作用 (一)合金元素与铁的相互作用 按照合金元素与铁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二元状态图的不同形式,可将合金元 素分为两大类: 扩大区:A4点 ,A3点 ,区扩大 A形成元素 缩小区:A4点 ,A3点 ,区缩小 F形成元素 为什么有的合金元素扩大γ 区,而有的缩小γ 区呢? 取决于:点阵类型、原子尺寸、电子结构和电化学等因素 合金元素含量高到形成σ 相,合金将严重发脆。 合金元素与铁的相互作用的工程实际意义:为了保证钢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如 不锈钢),需要在室温下获得单一相组织,就是运用上述合金元素与铁的相互 作用规律,通过控制钢中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使钢在室温条件下获得单 相奥氏体或铁素体等单一组织来实现。例如,为了获得奥氏体型不锈钢,通 常向钢中加人大量的Ni、Mn、N等奥氏体形成元素;为获得铁素体型不锈钢, 通常向钢中加入大量的Cr、Si、A1、Mo、Ti等铁元素形成元素。 同时向钢中加入两类元素时,其作用往往相互抵消。但也有例外,如铬是 铁素体形成元素,当钢中含wcr18%与镍同时加入时却促进奥氏体的形成。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第一节 钢中的合金元素及其与铁和碳的相互作用
一、钢中合金元素的分类 钢中常加入的合金元素有: 第二周期:硼、碳、氮; 第三周期:铝、硅; 第四周期:钛、钒、铬、锰、钴、镍、铜; 第五周期:锆、铌、钼; 第六周期:钨; 第七周期:稀土元素。 硫、磷等元素通常作为有害元素看待,但有时也可当作合金元素(如在易切 削钢中硫被用来改善切削性能)。 (一)按照与铁相互作用的特点分类 合金元素与铁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影响铁的同素异构结构。 Fe的同素异构转变: 912 ℃ 1394 ℃ Fe -Fe -Fe 奥氏体(A): C溶于γ-Fe,面心立方,C溶解度大;
溶入Fe3C形成合金渗碳体 3.形成强化相: 与C形成碳化物 合金元素间形成金属间 化合物
合 金 元 素 存 在 形 式
4.自由存在:某些合金元素如银和铅等,既不溶于铁中基体中又不与 之形成化合物,而以游离状态存在于基体中。 存在形式决定于?
元素种类 含量 冶炼、加工方法 热处理
(二)合金元素与碳的相互作用 是形成碳化物,还是形成固溶体? 取决于形成碳化物的趋势及其含量。xC+yM=MxCy △G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镍、铜、硅、磷、铝、钴等。 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钛、铌、锆、钒、钼、钨、铬、锰等。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易溶入铁素体和奥氏体等固溶体中;而碳化物形成 元素易于溶入碳化物中。如加入少量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它也可以溶入固 溶体中,或溶入渗碳体中形成合金渗碳体等,当加入数量较多时,形成特 殊碳化物。 1.形成碳化物的规律 碳化物形成元素在周期表中都是过渡族元素(次d层未排满): 与Fe原子相比,次d层越不满,形成碳化物的趋势越强,碳化物越稳定。
(三)按照对A层错能的影响分类 1) 提高A层错能的元素:如镍、铜、碳等。 2) 降低A层错能的元素:如锰、铬、钌、铱等。 A的层错能低,利于位错扩展→形成层错→滑移困难→加工硬化趋势增大
二、钢中杂质、合金元素存在形式
杂 质
S:生Fe、燃料带入,溶解度很小,晶界低熔点FeS-Fe,热脆。加Mn形成高熔点MnS P:形成Fe3P硬脆相,冷脆脆。 H:固溶,氢脆。 其它杂质: 1.形成非金属夹杂:与钢中O、N、S、Si等结合形成化合物,残留在 钢中。使塑韧性和疲劳强度降低,还降低耐磨性、耐蚀性,并影响淬 透性。其危害与夹杂物成分(性能)、形状、大小、数量和分布有关。 但AlN可弥散于钢中,提高性能。 2.溶入固溶体:溶于F、A和M。不同元素在不同的组织中溶解度不同。
第二节 钢的强化机制
钢的强化主要指提高其屈服强度。 屈服强度:使位错开动、增殖并在金属中传播所需要的应力。 因此,阻碍位错运动,就可达到强化目的。基于此,钢中合金元素的强化 作用主要四种基本方式:固溶强化、晶界强化、第二相强化及位错强化。通 过对这四种方式单相或综合加以运用,便可有效提高钢的强度。
钢的合金化原理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不同合金元素的不同作用,不同 合金元素的交互作用,不同合金元素在不同热处理工艺、C含量、杂质含 量条件下的不同行为… 合金化基础:合金元素与Fe、C的基本作用,一般规律,即共性。主要 内容分为以下5个方面: 1) 钢中合金元素及其分类。 2) 合金元素与钢中铁和碳的相互作用。 3) 钢的强化。 4) 改善钢的塑性与韧性的途径。 5) 合金元素对钢的相变和热处理工艺性能的影响
2.置换式固溶强化 置换固溶,晶格畸变多为球面对称,强化效果较间隙式小得多(约小两个数 量级),称弱硬化。强度增量与溶质原子含量间关系式: 但强度随CS↑而直线↑,且若含量低时,基本不损害塑韧性,这点很重要。 不同合金元素对铁素体强化作用不同,如磷、硅、锰和钼强化作用明显,其 中硅、锰作用最大;镍、铝强化作用不大。 多种合金元素同时存在,强化可累加。 相对于F中 (二)奥氏体的固溶强化 C在面心立方晶格中造成的畸变呈球面对称,其间隙强化作用属弱硬化。 置换式原子在A中的强化作用比碳原子更小。 但置换式原子会影响A层错能。层错能低,位错易扩展,层错和溶质原子交互作 用使溶质原子偏聚在层错附近,形成铃木气团,钉扎位错造成A强化。 强化作用顺序:间隙式原子(C、N)→置换式F形成元素→置换式A形成元素 钢中加入镍会使屈服强度降低,这是一种固溶软化现象。 ★置换式固溶强化对F的强化作用小得多,但工程用钢中不可忽视,因多种元 素的强化作用可以垒加,总的强化效果可观。如在低合金高强度钢中,加入微 量多种合金元素就是这个道理。 间隙式溶质原子强化效果显著,但受溶解度限制,可采用相变原理。 总之,影响固溶强化作用→错配度与固溶度。还要考虑对塑、韧性的影响。
四、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 (一)合金元素的影响趋势 目前有关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规律尚不完全清楚。但对以下元素 的影响趋势看法一致:镍、铜和碳提高A层错能,锰、铬、钌和铱降低之。 (二)奥氏体层错能对钢的力学性能影响 层错能低→有利于位错扩展和形成层错→使横滑移困难→钢的加工硬化趋 势增大。所以A层错能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奥氏体钢的力学行为。 如:高镍钢和高锰钢,虽然锰和镍都是 A形成元素,单独加入相当数量的镍 和锰都可使钢在室温下获得单相 A,但却发现镍钢易于变形加工;而锰钢的 冷变形性能很差,有很高的加工硬化趋势与耐磨性。 ( 三)奥氏体层错能对钢相变行为的影响 A层错能的高低,对Fe-Ni-C合金中M的形态有直接影响。通常,A层错能越 低越易于形成板条 M,具有位错型亚结构;而 A层错能越高,越易于形成片 状马氏体,具有孪晶型亚结构。
力学性能 改善组织 合金元素作用 改善使用性能物理性能 改善工艺性能 化学性能 % 工业纯铁:C<0.0218 钢铁钢:C 0.0218 ~2.11 % 铸铁(生铁): C 2.11~6.69%
碳钢:Fe、C合金及微量元素 钢 一种或多种合金元素 合金钢:有意识地加入
铁素体 (F):C溶于α-Fe,体心立方,C溶解度小。
1)奥氏体形成元素: 如碳、氮、镍、锰、铜、钴等。稳定和扩大A区,优先 分 布于A中。 2)铁素体形成元素: 如铬、硅、钒、钛、钼、钨、铌、钽、铝、锆等。稳定 和扩大F区,优先分布于F中。 但合金元素的实际分布还与加入量和热处理条件有关。 (二)按照与碳相互作用的特点分类 1)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镍、铜、硅、铝、磷等。易溶入F或A中 2) 碳化物形成元素: 如铬、钼、钨、钒、钛、锆、铌等。 易与C形成碳化物,但加入数量较少时也可溶入固溶体 或渗碳体
另外,热处理方式→影响扩散条件→影响碳化物种类
2. 碳化物特性 碳化物是钢中最重要的强化相→提高强度、硬度。 碳素钢、合金钢, 镍基、钴基等高温合金中碳化物的强化作用都占有相当 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对碳化物的特性作进一步分析。 根据合金钢中常见的碳化物种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性: (1)硬度: 碳化物具有高硬度,其形成碳化物的倾向性越强,其硬度越高。 如TiC,硬度最高。 (2) 稳定性:熔点、分解温度、溶入固溶体难易 稳定性高→难以集聚长大、强化效果好→提高回火温度、高温使用性能 提高回火温度:使基体组织恢复充分,残余A少,碳化物弥散,钢塑性、 韧性、强度好。 高温使用:在温度及应力长期作用下不易集聚长大→提高材料使用寿命。 一般,形成碳化物能力越强的元素,碳化物熔点高,稳定性亦大。 Fe3C→M23C6→M6C→MC稳定性升高。 但碳化物稳定,溶入A的温度高,自M中分解出来的温度亦高,使用锻造 及热处理方法改变碳化物相的分布状况变得困难。 稳定性又指:碳化物和基体(固溶体)之间不易因原子扩散而发生合金元素 的再分配。许多碳化物形成元素同时也是有效的强化固溶体的元素(如铬、钼、 钨等)。故在经过适当的热处理之后,固溶体和碳化物间应保持最佳的合金 元素含量分配率,以保证高的综合性能(如强度与塑性,强度与耐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