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第三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相互联系的两对矛盾。 其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最革命、最活跃 的因素,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始终遵循着生产关系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规律。 其二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础又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一矛 盾始终遵循着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生产力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总是不可遏制地向前发 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已经根本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随着构成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 也必然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 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运动过 程。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也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 的矛盾”。[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 把探究社会发展根源、解释“历史之谜”的总钥匙,是我们制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运用这一规律时,既要及时调整落后于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要防止超越发展阶段的 “冒进”。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7页。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 是敌对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 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1]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但并非一切对抗性矛盾都是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 盾一般说来是非对抗性矛盾,但也不能把人民内部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简单地 等同起来。因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也包括某些剥削阶级。在这种情 况下,人民内部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 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来, 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 生活的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 现阶段,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因此,不能夸大阶级分析 方法的适用范围,将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矛盾扩大化。当然,也不能放弃阶级 分析方法,将客观存在的阶级矛盾虚无化。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8页。
源自文库
起因
矛盾是引发冲突的原因
什么是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 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 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提 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人类社会充满矛盾
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社会的任何领域以及社 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 域内部以及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矛盾。物质领域的矛盾是社会其他领域一 切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 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物质领域的矛盾 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政治、文化和广泛的社会领域,物质领域的矛盾的解决 必然有助于社会其他领域的矛盾的解决。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社会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每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在任何社会中,区别只 是矛盾的性质问题、程度问题,并非矛盾的有无问题。不仅阶级社会存在矛盾,无 阶级社会也存在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人类社会。一部人类社会发展 史,同时也就是一部矛盾发展史,一部矛盾解决史。 社会主义社会并非矛盾的绝缘体。社会主义“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天真的想法”。[2]自觉认识并积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之所在。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页。
(六)自然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 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马克思认为: “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 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 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 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自然环境 “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同时,“人所 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 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 自然环境系 统主要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
(二)阶级矛盾的实质是利益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 部历史。 阶级矛盾的实质是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它们的不同经济利益。剥 削阶级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并对他们实行政治上的压迫,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被剥削阶级为了改 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获得自己的物质利益,就要起来反抗剥削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于是就产生了阶级矛盾和阶 级斗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根源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一切阶 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经济利益而引起、围绕着经济利益而展开的。正如恩格斯所说: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 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1]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恩格斯指出:“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组成为每个社会的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 展的伟大动力”。[2]阶级斗争之所以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因为阶级斗争既是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直接表现,又是解决阶 级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作用,不仅突出表现在阶级社会更替的质变过程中,也表现在阶级社会本身的量 变过程中。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其实质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3] 社会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都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4]社会 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社会革命成功的客观前提,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是社会革命成功的主观条件。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社会 革命通常表现为暴力革命的形式,但并不排除在特定条件下,尤其是革命阶级及其同盟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革命以和平方式 进行的可能性。 现阶段,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但阶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在一 定条件下仍有可能激化。因此,还需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现象,主张阶级斗争“熄灭论”是 错误的。从国际范围内来看,世界上还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西方敌对势力力图对我实行“西化”、 “分化”的图谋并未改变,在此情况下,鼓吹“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鼓吹“社会形态趋同论”, 等等,都是对阶级分析方法的否定,是完全错误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利益诉求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的众多社会阶层。这些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只 有分工不同,没有等级之分;但各阶层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的差异却是客观事实,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阶层 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实质上还是利益矛盾,利益分析方法仍是观察和处理新时期阶层矛盾的根本方法。科学地分析各阶层的思 想状况、利益诉求、经济地位、力量对比及其变化趋势,是我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要求。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6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三)社会和谐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社会和谐指的是各类社会矛盾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助益而不是相互折 损、相互伤害的状态。社会和谐的实质是“和而不同”。 社会和谐不是对矛盾的排除,而是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结果。社会和 谐不以排斥矛盾为条件,恰恰相反,社会和谐本身以矛盾的存在为前 提,以矛盾的合理解决为基础。把和谐与矛盾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 和谐社会就是消灭了一切矛盾的社会,和谐状态就是没有矛盾的状态, 这既不是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辩证法。 社会和谐是具体的、历史的。和谐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没有绝对的和谐,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最高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的 实现绝不意味着“社会和谐”将失去向前发展的一切可能性。共产主 义社会不是和谐的终点,而是人类追求和谐的新起点。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正确处理各种 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正视并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才 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形成 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企图绕开社 会矛盾而达至社会和谐,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社会利益矛盾和阶级矛盾
(一)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物质利益是其他一切利益的基础和前提,物质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利益关 系变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志,利益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恩格斯也曾指出: “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2]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意识形态,其形 成和发展都根源于物质利益,因为一切争取解放的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 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3]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研究物质利益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在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利 益矛盾已经不复存在,但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种局部利益矛盾、暂时利益矛盾仍然 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差别、利益冲突并没有消失,利益关系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 对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利益矛盾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表现, 其核心是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 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第四讲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郑伟
问题:
1、如何理解“矛盾” ? 2、“社会”与“矛盾”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3、“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对于我们自身定位有何现实意义?
思路:
1、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2、社会利益矛盾和阶级矛盾 ; 3、社会矛盾的特殊性 。
义和团=非理性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