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细菌性痢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细菌性痢疾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细菌性痢疾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感染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临床特征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样便,伴有发热、全身毒血症状,重者并发中毒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志贺氏菌属分为4群:志贺痢疾杆菌(Shigella)(A群),福氏痢疾杆菌(Flexneri)(B群),鲍氏痢疾杆菌(Boydii)(C群)和宋内氏痢疾杆菌(Sonnei)(D群)[1]。

属于中医“痢疾”“肠澼”“赤白痢”“疫毒痢”“噤口痢”等范畴。

3 诊断
3.1病史
多有饮食不洁史[1],潜伏期1~3日,短至数小时,长达8日。

有明显季节性,7、8、9月为发病高峰。

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小儿多见,男多于女。

近年来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2-3] 3.2 临床表现[4]
3.2.1 急性菌痢
发热,腹痛,腹泻,脓血或黏液便,部分患儿伴有呕吐,里急后重感。

查体可见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乳幼儿及新生儿症状常不典型。

3.2.2 中毒性菌痢
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初期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与腹泻,高热或体温不升,惊厥,意识障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周围循环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甚至合并DIC等。

若抢救及时预后尚可,极少部分患儿可有生命危险或遗留有后遗症。

3.2.3慢性菌痢
病程≥2个月,持续或间歇性腹泻伴脓血便,在暴食、冷食或劳累后急性发作,且排除再感染,有乏力、贫血等表现。

或症状消失已有2个月以上,但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3.3 实验室检查[4-5]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慢性期可出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大便常规:肉眼可见黏液,脓血状。

镜检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平均每个高倍视野白细胞尤其脓细胞在15个以上,可见吞噬细胞。

粪便或肛拭子培养:应在药物治疗前,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C反应蛋白:大于10mg/L。

重症病例可予血清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血培养,心电图等检查。

3.4 需与细菌性痢疾鉴别的病种[4]
急性菌痢与消化不良所致腹泻,肠套叠,急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痢疾及其他肠道感染引起的肠炎相鉴别;中毒性菌痢需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热性惊厥等其他危重病相鉴别;慢性菌痢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相鉴别。

4 辨证[6-7]
4.1 湿热痢
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腥臭,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滞下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若出现持续高热,下痢脓血,腹胀如鼓,腹痛,呕逆不能食,精神疲乏,口干,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则为噤口痢。

4.2 寒湿痢
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清稀而腥,大便次频,食欲不振,肛门后坠,中脘痞闷,头重身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4.3 疫毒痢
4.3.1邪毒内闭证
起病急骤,突然高热,腹痛剧烈,壮热口渴,头痛烦躁,谵妄,恶心呕吐,不能饮食,甚至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大便脓血,气味腥臭,后重感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3.2内闭外脱证
病情进展迅速,病势凶险,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冷汗出,尿少,甚者神昏,呼吸浅促不匀,喉中痰鸣,脉微弱或脉微欲绝。

4.4 阴虚痢
腹中热痛绵绵,脓血便,或下痢赤白,里急欲便,稠黏难下,虚坐努责,食少,形体消瘦,午后潮热,心烦口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5阳虚痢
腹痛绵绵不绝,喜温喜按,痢下赤白清稀或白冻,滑泻不止,无腥臭,肛门坠胀,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滑,脉迟缓。

若时发时止,迁延不愈,食少倦怠,每因饮食不当、受凉、受累诱发,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舌质淡,舌苔腻,脉濡软或虚数,则为休息痢。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根据病情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通之,虚者补之,寒
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若出现邪毒内闭、内闭外脱及噤口痢等危急症候应结合西医治疗抢救。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注意观察临床不良反应并加以处理。

5.2 分证论治
5.2.1 湿热痢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和血。

主方: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推荐级别:C)[8]
常用药:白芍、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后下)、黄芩、肉桂(后下)。

加减:兼见表证者,加荆芥、防风、白芷;表邪未解,里热已甚者,加葛根、马齿苋、地锦草;热毒甚者,加白头翁、苦参;湿重于热者,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

噤口痢予益胃汤(北沙参、麦冬、冰糖、地黄、玉竹)或开噤散(人参、广藿香、陈皮、木香、丁香、胡椒、茯苓、高良姜、甘草、诃子)加减。

5.2.2 寒湿痢
治法:温中散寒,化湿止痢。

主方:平胃散(《简要济众方》)合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推荐级别:D)
常用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广藿香、姜半夏、生姜。

加减: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加紫苏叶、吴茱萸;寒积内停,腹痛者,加大黄(后下)、槟榔、炮姜、肉桂;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者,加大黄、附子(先煎久煎);寒逆呕恶较剧者,加姜半夏、丁香;中气下陷,脱肛者,加炙黄芪、升麻、诃子。

5.2.3 疫毒痢
5.2.3.1 邪毒内闭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方: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合白头翁汤(《伤寒论》)加减。

(推荐级别:D)[9]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白头翁、秦皮。

加减:腹中满痛拒按,大便臭秽难闻者,加大黄(后下)、枳实、芒硝(冲入);壮热狂躁,皮肤紫斑者,加水牛角片(先煎)、牡丹皮、紫草;热极风动,惊厥抽搐者,加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神昏痰鸣者,加天竺黄、竹沥(冲服)。

本证亦可急服安宫牛黄丸。

病势危急,大便排泄不畅,服药困难,应及时采用灌肠给药并配合西医抢救治疗。

5.2.3.2 内闭外脱证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主方:四逆汤(《伤寒论》)合参附龙牡救逆汤(验方)加减。

(推荐级别:D)
常用药:附子(先煎久煎)、干姜、人参、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白芍、炙甘草。

加减:呼吸浅促不匀者,重加五味子、山茱萸;口唇发绀、皮肤见有花纹者,加当归、
丹参、赤芍、桃仁、红花。

病情危急,应及时配合西医抢救治疗。

5.2.4 阴虚痢
治法:养阴清热,和血止痢。

主方: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合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推荐级别:D)[10]常用药:黄连、阿胶(烊化兑服)、黄芩、白芍、炮姜、当归、鸡子黄。

加减:口渴,尿少,舌干明显者,加北沙参、石斛;痢下血多者,加牡丹皮、墨旱莲;湿热未清,口苦、肛门灼热者,加白头翁、秦皮;痢久胃气已伤者,加山药、陈皮、白扁豆、莲子、焦山楂。

5.2.5 阳虚痢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主方: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推荐级别:D)。

常用药: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后下)、白芍、木香、诃子、罂粟壳、甘草。

加减:积滞未尽者,加枳壳、焦山楂、焦六神曲;痢久脾虚气陷,少气脱肛者,加黄芪、柴胡、升麻、党参;浮肿者,加黄芪、茯苓、大腹皮、泽泻、薏苡仁;滑痢日久,脱肛者,加升麻、黄芪、诃子、赤石脂(先煎)。

休息痢可予连理汤(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黄连、茯苓)加减。

5.3 中成药
5.3.1 口服中成药
葛根芩连口服液(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每支10mL。

成人剂量:每服10mL,每日2次。

建议用法用量:<3岁每服2.5mL、3~6岁每服5mL、6+~18岁每服10mL,每日2次。

用于湿热痢或兼表证。

(推荐级别:D)[11]
藿香正气口服液(广藿香油、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紫苏叶油):每支10mL。

成人剂量:每服5~10mL,每日2~3次,用时摇匀。

建议用法用量:≤3岁5mL、>3岁10mL,每日2次。

用于寒湿痢兼表证。

(推荐级别:D)[12]安宫牛黄丸(牛黄或人工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或人工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每丸3g。

每服<4岁1/4丸、4~6岁1/2丸,每日1次。

用于疫毒痢邪毒内闭证。

(推荐级别:D)
5.3.2 中成药注射剂
喜炎平注射液(穿心莲内酯磺化物):每支2m L:50mg。

肌肉注射,成人剂量:每次50~100mg,每日2~3次。

静脉滴注,建议用法用量:5~10mg/(kg·d),加入5%葡萄糖100~250 m L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d。

本品使用后需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输液管后,方可使用第2种药物。

用于湿热痢、疫毒痢。

(推荐级别:D)[13]清开灵注射液(胆酸、猪去氧胆酸、珍珠母<粉>、水牛角<粉>、栀子、板蓝根、黄芩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