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氮素淋失

土壤氮素淋失
土壤氮素淋失

农田土壤氮素淋失

摘要:农田氮素的流失,不仅造成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还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氮肥进人土壤后,其损失途径主要是氨挥发和反硝化。本文讨论了农田氮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农田氮流失途径及影响因素,并且提出了如何防止氮素淋失、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

关键词:氮;淋失;富营养化;措施

Nitrogen leaching In farmland

Abstract:Nitrogen leaching in farmland results in the low availability of fertilizer and the pollution of water invironment, eventually cause eutrophic. After applying nitrogenous fertilizer,its main loss ways ar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this article , we report the contribution of nitrogen leaching to the eutrophic and leaching way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and propose the measures to prevent nitrogen leaching and eutrophic.

Key words: nitrogen;leaching; eutrophic.;measures

氮素是人类提高粮食产量的巨大动力。自六十年代“绿色革命”以来,大量的化肥进入农田,肥料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对保持作物高产稳产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施肥不当或过量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上不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导致作物利用率降低,氮素损失加剧,其中淋失作用被认为是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且农田氮流失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氮是构成生命的要素之一,但过量的吸收也会危及生命。四十年代就报道了饮水中的

NO

3-可以引起婴儿高铁血红蛋白症,俗称氰紫症[1],后来被证实是由NO

2

-氧化血红蛋白所致。

因此,WHO规定饮水中的NO

3

-最大允许含量(按纯N计)为10㎎/㎏,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为20㎎/㎏[2]。

化肥(尿素和硝铵)使用对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发展起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进人七十年代,一些农学家已建议限制化肥使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3]。近二十年来,全球氮素淋失有增无减。如美国中北和东北部的“玉米带”以及西部和东南部的灌溉农业区[4]、英格兰中、东部石灰岩和砂岩地区[5]、我国北京郊县[6]和太湖流域[7]的研究都表明了化肥使用与浅层地下水浓度升高的明显相关性,当前我国面临着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水、大气环境的双重挑战,迎接挑战的有效方法就是深入了解土壤氮素淋滤迁移的机理,以及气候、土壤和水肥管理措施对氮素淋失的影响。

1 农田氮素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是指,氮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农业生态系统,再经过许多相互联系的转化和移动过程后,又不同程度地离开这一系统,这一循环是开放性的,它与大气和水体等外界环境进行着复杂的交换[8]。

1.1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输入

1.1.1 大气氮沉降大气氮沉降包括干湿沉降两种,干沉降主要以气态NO,N2O,NH3以及(NH4)2SO4粒子和吸附在其它粒子上的氮,其沉降速率取决于气象条件,其过程取决于风速、空气动力阻力和大气中气体与颗粒的化学、物理性质有关的表面性质等因素;湿沉降主

要是NO3-和NH4+,以及少量的可溶性有机氮。氮沉降来源除大气中N2外,工农业生产活动,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石油)燃烧所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起了巨大的作用。大气氮沉

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效应。大量的氮沉降会增加NO3-和其它营养元素的淋失,会导致营养失衡、土壤酸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1.1.2化肥(包括粪肥)氮素输入通过施肥输入的氮素是农业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氮源,化

肥中水溶性氮占很高的比例。作物主要吸收氨和硝态氮,施用氨态氮后,在土壤中很快成为NO3-。随着人口增长对粮食增产的迫切需要,单位面积平均氮肥输入量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1998年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已超过N225 kg/hm2;而北欧等国家施用要相对低一些,挪

威东南农田氮肥施用量为N 110 kg/hm2[9]。另外,施用粪肥也是农田氮素输入的重要途径。

1.1.3生物固氮生物固氮(将氮气还原为氨)是农业生态系统另一个重要的氮源,也是地

球化学中氮素循环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以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为主,可占生物固氮

量的1/2[10]。Galloway[11]等估计了全球陆地生态中的生物固氮量为N 90~130 Tg/a。1987年,我国生物固氮量达到N 1.17 Tg/a[12]。王毅勇[13]等通过模拟,估计了三江平原大豆田固氮为160 kg/hm2。

1.1.4 秸秆还田作物根茬以及还田秸干归还的氮是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归还量的计算是根系生物量及还田秸秆生物量各自乘以它们的氮素含量,然后各部分相加。

1.2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输出

1.2.1氮的淋失氮淋失是指土壤中的氮随水向下移动至根系活动层以下,从而不能被作物

根系吸收所造成的氮素损失,它是一种累进过程,淋失的氮主要包括来源于土壤的氮和残留

的肥料氮,以及当季施入的肥料氮[14]。氮淋失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显得格外重要,农业生态

系统中氮素淋失主要因素有:降水,灌溉、施肥,土壤特性,植被以及耕作等。

1.2.2氮的流失氮的流失,是溶解于径流中的矿质氮,或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以无机态和有机质形式存在的氮随径流流失。降雨、径流、土壤性质(土壤种类、土壤结构、土壤质地等)、坡面坡度、以及土地植被覆盖情况是影响氮素流失的因素。降雨和径流是土壤氮素流失的主要驱动因素。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下渗速度时产生径流并逐渐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冲刷与沟蚀,与表层土壤发生作用,主要表现在浸提和冲洗两种方式。在土壤与径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的强弱决定土壤氮素流失的多寡,其影响程度现在研究的较少[15]。

1.2.3农田氮素气态输出硝化-反硝化作用在其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NO,NO2,N2O等氮氧化物,导致农田氮的损失。它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容氧量、土壤类型、结构、空隙、pH值,以及耕地管理方式如施用化肥的种类和数量、耕种技术、作物系统和灌溉等。硝化作用是在通气条件下由土壤微生物把氨气和某些胺化合物氧化为硝态氮化合物的过程。硝化作用的进行必须在一定的NH4+浓度水平下,当土壤pH在5.8~8.0时,硝化速率随pH值增加而增加。硝化作用的最适宜的温度为25~35 ℃,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为最大持水量的50%~70%。反硝化作用包括化学反硝化和生物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潜力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尤其与土壤水溶性碳相关密切。反硝化最适宜的温度为30~67 ℃,最适宜的pH为7~8。

氨挥发是农田氮素气态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影响氨挥发的因素主要有3类,即土壤性质、气象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pH和CaCO3含量、温度、风速和换气频率、农田水分状况,铵的不同去向之间竞争等[16]。有研究表明,在有利于氨

挥发的条件下,氨损失率可高达施氮质量的40%~50%[17]。

1.2.4 作物收获氮素输出作物收获输出的氮量与生物量、作物体氮素含量有直接关系,也

与秸秆还田率有直接的关系,它应该是作物收获量乘以作物的氮含量。

2 水体富营养化

2.1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的水体,以及某些滞留( 流速<1米/ 分钟) 河流水体内的氮、磷和碳等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某些特征性藻类( 主要是蓝藻、绿藻等) 的异常增殖,致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随之大批死亡,水味变得腥臭难闻。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起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氮和磷。研究表明,对于湖泊、水库等

3- -P的浓度达到0.02mg/L时,就封闭性水域,当水体内无机态总氮含量大于0. 2mg/ L, PO

4

有可能引起藻华现象的发生。

过量施肥、施肥结构不合理、农田排水直接进入河流等一系列因素,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由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质恶化、水源紧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控制水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各国学者所面临的最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2.2农田氮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

各种形态的氮肥施入土壤后,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硝化作用形成NO3 –N,因土壤胶体对NO3 -的吸附甚微,易于遭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进入地下水或通过径流、侵蚀等汇入地表水,对水源造成污染;土壤颗粒和土壤胶体对NH4+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使得大部分的可交换态铵得以保存在土壤中,但是,当土壤对NH4+ 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时,亦即土壤对NH4+ 的吸附达到饱和时,在入渗水流的作用下NH4+还是可能被淋失出土体。在土壤作物系统中,氮素的作物利用率仅为20-35%,大部分被土壤吸附,逐渐供作物吸收利用,有5-10%挥发到大气中。随降水径流和渗漏排出农田的氮素中有20-25%是当季施用的氮素化肥[18]。就地表水( 湖泊等) 硝态氮的污染而论,氮素化肥占了50%以上[19]。

2.3 影响农田氮流失的因素

农田氮损失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降雨情况( 降雨强度、降雨时间和降雨分布)、施肥状况( 种类、时间、数量)、地形地貌特点、植被覆盖条件、土壤条件和人为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

3 控制农田氮流失的措施和方法

3.1 经济合理施肥,严防过量施肥

应根据作物种类、需肥习性和现状水平,结合土壤肥力特点,做到适时适量、科学合理

施肥。土壤专家给出了本地区作物施肥量,生产中要严格按标准施肥。

3.2 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

农田生态系统中肥料利用率的高低是决定农田氮流失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肥料利用率,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按作物生育期需要分次施用,

深施,施用缓效氮肥。同时,使用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对降低土壤中NO3--N的含量都有

较好的效果。

3.3加强水肥管理,实施控水灌溉

减少田面水的排出是降低农田氮、磷流失的关键。大水漫灌、田埂渗漏使氮磷肥料还没有来得及被作物吸收或被土壤固定就被水冲跑了,使灌溉回归水中溶有大量化肥等物质,污染了地表水,恶化了水质。通过加强田间水浆管理,采用浅水勤灌,干湿交替,减少排水量,可有效地降低农田氮排出负荷。

3. 4采用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土壤溶出和侵蚀。

从宏观角度看,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土壤的溶出和侵蚀。科学地进行农业土地区划,采用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首要环节。如从环境角度考虑,将不宜植稻区改植旱作,可大大减少土壤氮损失。在一些面源污染的敏感区推行合理的轮作制度,则农业面源污染可大为减轻。另外少耕或免耕、丘陵地区营造梯田、保持良好植被等措施均应大力推广。

3.5人工湿地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由漂浮植物池、沉水植物池、挺水植物池以及草滤带组成的人工湿地,对氮、磷、泥砂以及有机物有较好的吸收、吸附以及物理沉降作用,可以控制农田径流污染,具有工艺简洁,运行管理方便,生态效益显著,投资少等优点,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实用工程技术。

参考文献

[1] Comly H R,JAMA. cyanosis f rom nitrate in well water. 1945,129:112-1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49-85):生活饮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1988,226-230

[3] Singh B,Sekhon G S.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1978,4:207-225

[4] Hallberg G R.Soil Water Conserv.1986,41(6):357-364

[5] Croll B T,Hayes C 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1988,50:163-187

[6] 朱济成,田应录.化学氮肥与地下水污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6,(5):38-41

[7] 马立珊,钱敏仁.太湖流域水环境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污染的研究.环境科学,1987,8(2):60-65

[8] 朱兆良. 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循环和平衡[A]. 见: 朱兆良, 文启孝主编. 中国土壤氮素[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92: 288-303.

[9] HOY AS T R, V AGSTAD N, BECHMANN M, et al. Aul. 河流域——挪威东南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流域氮的收支预算[J].

AMBIO, 1997, 28(5): 283-289.

[10] 李庆逵. 我国土壤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土壤科学进展, 1989, 17(4): 1-16.

[11] GALLOWA Y J N. 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 change and consequence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g, 1998, 102: 153-24.

[12] 朱兆良. 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循环和平衡[A]. 见: 朱兆良, 文启孝主编. 中国土壤氮素[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92: 288-300.

[13]王毅勇, 杨青, 王瑞山. 三江平原大豆田氮循环模拟研究[J]. 地理科学, 1999, 19(6): 555-558.

[14] 朱兆良. 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J]. 土壤与环境, 2000, 9(1): 1-6.

[15] 张兴昌, 邵明安. 坡地土壤氮素与降雨、径流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型[J]. 地理地学进展, 2000, 19(2):128-134.

[16] 朱兆良. 氨挥发[A]. 见: 朱兆良, 文启孝主编. 中国土壤氮素[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171-194.

[17] 朱兆良. 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循环和平衡[A]. 见: 朱兆良, 文启孝主编. 中国土壤氮素[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92: 288-303.

[18] 韦鹤平主编. 环境系统工程.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183页

[19] 朱荫湄.施肥与地面水富营养化. 施肥与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40~ 44

三种氮素形态

1.硝态氮和铵态氮 如,栽培在淹水环境中的水稻或水生植物,以吸收还原态的铵态氮为主要氮源;生长在旱地上的玉米、小麦等旱作物,则较多利用氧化态的硝态氮。又如,对北方大多数呈碱性反应的石灰性土壤,以及保护地表层土壤,由铵转化成硝态氮的硝化作用旺盛,硝态氮是其优势氮源;即使对其施用铵态氮肥(铵盐、尿素以及有机氮),也都很易在土壤中转化成硝态氮,因而种植在其上的旱作物、喜硝作物等生长良好,并可用硝态氮的含量作为评价其速效氮水平的指标。而对南方酸性土壤,尤其是pH值<5.0的土壤,硝化作用很弱,常态下能保持的硝态氮量较低,铵态氮是这类土壤的优势氮源,水稻等作物将生长较好;若种植喜硝态的旱作物,往往生育不理想,或需要在施用较多硝态氮源下才能更好生育,因而那些含有一定量硝态氮的复合肥的肥效常较好而更受欢迎,定价也较高。 2.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各有何优点? 酰铵、氨基酸等不经过进一步分解,不能成为营养氮源。硝态氮和铵态氮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他们施入土壤后的行为以及进入植物体内的代谢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植物氮源也各有利弊。 首先,硝酸根带负电荷,不易被带负电荷为主的土壤胶体吸附;铵离子带正电荷,容易被土壤吸附,不仅吸附在土壤表面,还可进入粘土矿物的晶体中,成为固定态铵离子,因此,硝态氮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移动性大,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也容易随雨水流失。而安泰但主要被吸附和固定在土壤胶体表面和胶体晶格中,移动性较小,比较容易被土壤“包存”。其次,不同形态的氮在土壤中会相互转化。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下,在土壤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尿素水解为铵态氮,铵态氮氧化为硝态氮。因此,早春低温季节尿素和铵态氮的转化比较慢,夏季高温季节转化快。在旱地土壤中硝态氮往往多于铵态氮,而在水田土壤中硝态氮很少。第三,在土壤湿度过大。通气不良和有新鲜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硝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还原成氧化亚氮,氧化氮和氮气,这种反硝化作用是硝态氮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硝态氮从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氨挥发。因此,硝态氮肥适宜于气候较冷凉的地区和季节,在旱地分次施用,肥效快而明显,但不宜在高温、多雨的水田地区使用;铵态氮肥适宜于水田,也适宜于旱地使用,但适用于土壤表面或撒施于水田,氨挥发的损失较大。 3.胺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的共性是什么? 一、铵态氮肥

土壤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土壤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 过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土壤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摘要: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土壤中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和结果则直接决定了氮对植物生长的有效性的大小,了解土壤中氮素存在的形态和其转化过程,对于科学合理经济的肥料施用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氮素;形态;转化过程 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较高的氮素含量表明土壤肥力也较高。自然条件下,土壤没有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有机质日积月累,土壤中氮的含量也较高。耕地土壤氮素含量及转化过程则更强烈的受到人为耕作、施肥、不同作物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相对表现的复杂一些。 一、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1.无机态氮 无机态氮包括固定态NH4+、交换性NH4+、土壤溶液中的NH4+、硝态氮(NO3-)、亚硝态氮等,这其中以NH4+离子和NO3-离子最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农业生产中常常用到的碱解氮,也叫水解氮或速效氮,就属于无机态氮中的一部分。无机态氮并不是全部都能被植物所直接吸收利用,它们中的大部分是被粘土矿物晶层所固定了的固定态铵,不能作为速效氮存在。固定态铵只有在土壤中经过相

应的转化,转化为铵离子或硝酸离子、硝酸盐类的含氮物,才能为作物利用。 2.有机态氮 有机态氮构成了土壤全氮的绝大部分。它们与有机质或粘土矿物相结合,或与多价阳离子形成复合体。有机态氮大都难以分解,并不能为作物所直接吸收利用。但有机态氮的含量高低依然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有机态氮的含量高,可被转化的氮素水平也相应的高,其作为植物氮素营养‘库’的存在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二、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过程 1.氮素的矿化与生物固持作用 氮素的矿化作用,简单的说就是有机态的、不易分解的氮素及含氮化合物在土壤中微生物的参与下分解转化为无机态氮的过程,是一个氮的速效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可利用氮素增加的过程。氮的固持作用,就是土壤中的无机态氮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细胞体中有机态氮的过程,其对于农业生产上的实质就是可利用的速效氮的减少过程。 2.铵离子的固定与释放 铵离子的固定,其实质就是土壤溶液中的能自由移动的、可交换的铵离子被土壤胶体所吸附,变成不可交换的铵离子的过程,固定了的铵离子不能再被交换到土壤溶液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1.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和含量 1.1 来源 ①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料;②动植物残体的归还;③生物固氮; ④雷电降雨带来的NO3—N。 1.2 含量 我国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0.04%~0.35%之间,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2. 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3. 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3.1 有机氮的矿化作用 定义: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过程:有机氮氨基酸NH4+-N+有机酸 结果:生成NH4+-N(使土壤中有机态的氮有效化)

3.2 土壤粘土矿物对NH4+的固定 定义:①吸附固定(土壤胶体吸附):由于土壤粘土矿物表面所带负电荷而引起的对NH4+的吸附作用 ②晶格固定(粘土矿物固定):NH4+进入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而被固定的作用 过程: 结果:减缓NH4+的供应程度(优点?缺点?) 3.3氨的挥发 定义: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NH4+转化为NH3而挥发的过程 过程: 结果:造成氮素损失 3.4硝化作用 定义: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过程: 结果:形成NO3--N 利:为喜硝植物提供氮素 弊:易随水流失和发生反硝化作用 3.5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定义: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被植物体或者微生物同化为其躯体的组成成分而被暂时固定的现象。 过程: 结果:减缓氮的供应,可减少氮素的损失 3.6反硝化作用

定义: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逸失的现象 过程: 结果:造成氮素的气态挥发损失,并污染大气 3.7硝酸盐的淋洗损失 NO3-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过多的硝态氮容易随降水或灌溉水流失。 结果:氮素损失,并污染水体 4. 小结:土壤有效氮增加和减少的途径 增加途径:①施肥(有机肥、化肥);②氨化作用;③硝化作用(喜硝作物);④生物固氮;⑤雷电降雨 降低途径:①植物吸收带走;②氨的挥发损失;③硝化作用(喜铵作物);④反硝化作用;⑤硝酸盐淋失;⑥生物和吸附固定(暂时)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氮肥的种类很多,根据氮肥中氮素的形态,常用的氮肥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①铵态氮肥,如氨水、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等;②硝态氮肥,如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钾等;③酰胺态氮肥,如尿素。另外还有一类不同于以上的是长效氮肥(缓释/控释氮肥),如合成有机肥料(脲甲醛,脲乙醛等)和包膜肥料等。 1.铵态氮肥 共同性质:①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②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固定;③可发生硝化作用;④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

森林土壤氮素养分研究进展

森林土壤氮素研究进展 摘要氮素是林木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林木生长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土壤氮素是林木吸取氮素的主要来源。文章从氮素的化学结构、空间变异特征、氮沉降以及氮素矿化特征等方面土对土壤氮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今后土壤氮素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化学机构;有机氮;变异特征;矿化;氮沉降 1土壤中氮的含量和氮的形态 土壤中氮的含量范围为0.02%—0.05%,表层土壤和心底土壤的含氮量相差很大。心底土含氮量一般在0.1%以下,甚至只有0.02%;而表土的含氮量比较高,耕地土壤表层含氮量一般为0.05—0.3%,少数肥沃的耕地、草原、林地的表层土壤甚至可以达到0.5—0.6%以上,而冲刷严重、贫瘠的荒地表层土则可低至0.05%以下。有机质土壤的含氮量较矿质土高,如腐泥土、泥炭土等的含氮量可以高达1—3.5%,当然,也有一些高位泥炭土含氮量在1%以下。但是总的情况是含有机质高的土壤,其含氮量也比较高,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1]。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并在各圈层之间相互转换,大气中氮以分子态氮(N2)和各种氮氧化物(NO2、N2O、NO等)形式存在。其中生物不能吸收利用的惰性氮气(N2)占大气体积的78%,它们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同化作用或物理、化学作用进入土壤,转换为土壤和水体的生物有效氮—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2]。 氮在土壤中以无机氮和有机氮形态存在,有机氮是土壤氮素的主要组成成分,占土壤总氮的90%左右[3]。氮素的化学机构与供氮能力有关,我国研究学者通过先进化学仪器,初步查明,腐殖物质中氮素约70%以上以酰胺态氮存在,脂肪和杂环态氮均各占15%以下,杂环态氮主要是吲哚和吡咯类,吡啶类没有或者数量甚少。非酸解氮中,部分可能为抗酸解的酰胺[4—5]。 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植物只能吸收无机态氮素,而不能吸收有机态氮,土壤中的有机态氮必须经土壤微生物矿化为无机态氮后才能被植物吸收。然而研究发现,在高寒苔原及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无机氮含量少,既植物氮摄取量远高于土壤无机氮,这表明其他氮源为植物营养也很重要[20]。报道称生长在苔草的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白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可以迅速吸收游离氨基酸,它吸收的氮至少60%来自氨基酸[3]。 2土壤中氮的空间变异特征 森林生态系统中,在垂直尺度上,全氮和碱解氮在不同层次土壤中,存在明显差异性。一般而言,自表层至下层,含量依次下降。就碱解氮,A层土壤变异系数明显高于B、C层[6-7]。 由于森林演替和植被类型植被干扰程度及地形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森林土壤全氮及碳氮比在空间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变异特征。演替过程中,有机氮,全氮其平均值随生态系统由人工林、次生演替早起林、次生演替中后期林顺向演替,平均值先增加后减少[8]。 人工林土壤全氮异质性相对较低,空间分布较次生林更趋于均匀化。次生林则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变异性[8]。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全氮,有效氮质量分数均表现出阔叶林中明显高于针叶林。土壤全氮在针阔混交林中变异强度最大,但变异的空间相关性较差,而在阔叶和针叶纯林中变异强度有所下降,但是变异的空间相关性较好[9]。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的产生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10]。当然土壤资源的异质性特征也可导致森林空间分布异质性及格局产生,同时,树木的

稻田土壤氮素流失机制研究

稻田土壤氮素流失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了稻田土壤中氮素流失的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了抑制或减缓稻田土壤氮素流失的方法,为稻田氮素流失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稻田;氮素流失;机制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oil nitrogen losing in paddy field Abstract:Through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soil nitrogen losing mechanism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addy fields, then explore the methods to inhibit or slow the nitrogen losing in the paddy fields; the goal is to providing a basic material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 paddy field; nitrogen losing; mechanism 氮素是动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元素。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及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水平[1]。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加, 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该元素在维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活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其易于以气体形式挥发, 易于淋失和迁移, 因此氮素会大量流失, 进而影响水和空气的质量[2]。 为提高土壤的氮素水平,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大量的氮素化肥。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氮肥年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3],单位面积的施用量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施肥方法或农业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氮素损失加剧[4],严重影响了氮肥利用率,中国氮肥利用率仅为30% ~50%[5]。研究表明,农田中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包括:氨的挥发、反硝化脱氮、铵的固定、径流冲刷和硝态氮的淋失等。其中,硝态氮的淋失是损失的重要方面[6],淋失量可达5%~41.9%[7]。 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同时也是消耗氮素较多, 流失

土壤氮素循环及其模拟研究进展

土壤氮素循环模型及其模拟研究进展 * 唐国勇 1,2 黄道友1 童成立 1** 张文菊 1,3 吴金水 1 (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3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 N 既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又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元素.正确模拟土壤中N 循环已经成为科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简述了土壤N 循环的基本过程,重点介绍了13种土壤N 循环模型和6个土壤N 循环过程的模拟,并讨论了模拟中存在的参数化问题. 关键词 土壤N N 循环 模型 模拟 文章编号 1001-9332(2005)11-2208-05 中图分类号 S153.6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advances in soil nitrogen cycling models and their simulation.T AN G Guo yong 1,2,HU AN G Daoyou 1,T ON G Cheng li 1,ZHA NG Wenju 1,3,WU Jinshui 1(1Key L abor ator y of S ubtr op ical A gro ecology ,I nstitute of Subtrop ical A gr icultur e,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Changsha 410125,China;2Gr 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Beij ing 100039,China;3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 ironment,H uaz hong A gricultural Univer sity ,W uhan 430070,China). Chin.J.A p pl.Ecol .,2005,16(11):2208~2212. N itrogen is one of the necessary nutrients for plant,and also a pr imar y element leading to environmental pollu tion.M any researches hav e been concerned about t he contr ibution of agr icultur al act ivities to env ironmental pollu tion by nitrogenous compounds,and the focus is how to simulate soil nitrog en cycling pr ocesses correctly.In this paper,the pr imary soil nitro gen cycling processes were rev iewed in brief,w ith 13cycling models and 6simulated cycling processes introduced,and t he parameterization o f models discussed.Key words Soil nitro gen,Nitro gen cycle,M odel,Simulation.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 S W 426)、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5057)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资助项目(2002CB412503).**通讯联系人. 2005-01-10收稿,2005-05-08接受. 1 引 言 N 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为了获得高产,需要施用大量的氮肥.据统计[32],仅1996年全世界氮肥(折纯N)使用总量就高达8 50!107t,但N 累积利用率不高.据估计,施入土壤中的N 大约有35%通过各种途径损失掉[6,32].此外,氮肥的使用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诸如温室气体(主要是氮氧化物)和致酸雨气体(氨气)的排放、地下水硝酸盐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等[20].如2000年,比利时80%的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超标[10].目前,土壤N 循环的研究已经成为土壤学家、环境学家、农学家等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土壤N 循环是N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其模拟是作物估产、环境评价、农田管理、决策制定和长期预测的重要依据,对提高氮肥利用率、防止或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世纪60年代,就有基于单个过程的土壤N 循环方面的报道[25,28].40多年来,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大量的土壤N 循环模型.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还比较薄弱[3,15,24].本文拟通过简要概述土壤N 循环过程,重点介绍13种土壤N 循环模型和6个土壤N 循环过程的模拟,并讨论模型模拟中的参数化问题,以期为深入研究土壤N 循环及其模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土壤N 循环的基本过程 土壤中含N 化合物种类多,理化、生物学性质各异.一般可将土壤中N 划分为有机氮和无机氮,以有机氮为主.在土壤微生物等因子的作用下,N 在土壤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循环.主要循环过程有:有机氮矿化、腐殖化、硝化、反硝化、氨挥发、N 沉降、硝酸盐淋失、生物固氮、铵离子晶格固定和释放、土壤粘粒吸附和解吸、植物吸收等过程.土壤N 循环过程的研究是建立土壤N 循环模型以及N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的基础. 3 土壤N 循环模型的研究概况 目前,农业中数学模型并无统一的分类,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根据建模的方法可分为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从土壤有机氮角度可分为单组分和多组分模型;从模拟循环过程的数目方面可分为单过程和多过程模型;此外,根据模型模拟的元素也可分为独立N 模型和综合模型的N 子模型. 经验模型通常依据实验测定或调查的N 循环分量与气 应用生态学报 2005年11月 第16卷 第11期 CHIN ESE JO UR NAL OF A PPL IED ECOLO GY,Nov.2005,16(11)?2208~2212

土壤中氮的形态和转化

土壤中氮的形态和转化 徐斌 一、土壤中氮的形态 土壤中的氮素形态分无机态及有机态两大类,但以有机态为主,按其溶解度大小和水解难易分为3类:第一,水溶性有机氮;第二,水解性有机氮;第三,非水解性有机态氮;它们在一般酸碱处理下不能水解,但可在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矿化。 土壤无机态氮很少,一般表土不超过全氮的1%-2%。土壤无机态氮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它们都是水溶性的,都能直接为植物吸收利用。铵态氮为阳离子,能为土壤胶体所吸收成为交换性阳离子,但也有一部分在进入粘粒矿物晶架结构中后,被闭蓄于晶层间的孔穴内成为固定态铵。 1.有机态氮 按其溶解度大小和水解难易分为3类: 第一、水溶性有机氮一般不超过全氮的5%。它们主要是一些游离的氨基酸、胺盐及酰胺类化合物,分散在土壤溶液中,很 容易水解,释放出离子,是植物速效性氮源。 第二、水解性有机氮占全氮总量的50%-70%。主要是蛋白质多肽和氨基糖等化合物。用酸碱等处理时能水解成为较简单 的易溶性化合物。 第三、非水解性有机态氮占全氮的30%-50%。它们在一般酸碱处理下不能水解,但可在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矿化。 2.无机态氮

土壤无机态氮很少,一般表土不超过全氮的1%-2%。土壤无机态氮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及亚硝态氮。它们都是水溶性的,都能直接为植物吸收利用。 第一,硝态氮土壤中硝态氮主要来源于施人土壤中的硝态氮肥和微生物的硝化产物。 第二,铵态氮土壤中的铵态氮又分为三种,铵态氮为阳离子,能为土壤胶体所吸收成为交换性阳离子,但也有一部分在进入粘粒矿物晶架结构中后,被闭蓄于晶层间的孔穴内成为固定态铵。 第三,亚硝态氮土壤中的亚硝态氮是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二、土壤中氮的转化 土壤氮素形态较多,各种形态的氮素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同形态的氮素互相转化,对于有效氮的供应强度和容量有重要意义。 1.有机态氮的转化 土壤中的有机态氮是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必须要经过各种矿化过程,变为易溶的形态,才能发挥作物营养的功能。它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就成为决定土壤供氮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是包括许多过程在内的复杂过程。 ①水解过程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各种氨基酸。 ②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如: RCH2OH+NH3+CO2+能量—水解—→ RCHNH2 COOH+H2O RCHOHCOOH+NH3+能量—氧化—→ RCHNH2COOH+O2 RCOOH+NH3+CO2+能量——还原—→RCHNH2 COOH+H2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1?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和含量 1.1来源 ①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料;②动植物残体的归还;③生物固氮; ④雷电降雨带来的N03—N。 1.2含量 我国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0.04%~0.35%之间,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2.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3.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3.1有机氮的矿化作用 定义: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过程:有机氮'氨基酸k NH4J N +有机酸 结果:生成NH4+-N (使土壤中有机态的氮有效化) 3.2 土壤粘土矿物对NH4+的固定 定义:①吸附固定(土壤胶体吸附):由于土壤粘土矿物表面所带负电荷而引起的对NH4 +的吸附作用 ②晶格固定(粘土矿物固定):NH4 +进入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而被固定的作用 过程: 结果:减缓NH4+的供应程度(优点?缺点? 3.3氨的挥发 定义: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NH4+转化为NH3而挥发的过程

过程: 结果:造成氮素损失 3.4硝化作用 定义: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过程: 结果:形成NO-N 禾I」:为喜硝植物提供氮素 弊:易随水流失和发生反硝化作用 3.5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定义: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被植物体或者微生物同化为其躯体的组成成分而被暂时固定的现象。

过程: 结果:减缓氮的供应,可减少氮素的损失

3.6反硝化作用 定义: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 壤中逸失的现象 过程: 结果:造成氮素的气态挥发损失,并污染大气 3.7硝酸盐的淋洗损失 NO3-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过多的硝态氮容易随降水或灌溉水流失。 结果:氮素损失,并污染水体 4.小结:土壤有效氮增加和减少的途径 增加途径:①施肥(有机肥、化肥);②氨化作用;③硝化作用(喜硝作物力④ 生物固氮;⑤雷电降雨 降低途径:①植物吸收带走;②氨的挥发损失;③硝化作用(喜铵作物弱④ 反硝化作用;⑤硝酸盐淋失;⑥生物和吸附固定(暂时)

土壤氮素淋失

农田土壤氮素淋失 摘要:农田氮素的流失,不仅造成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还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氮肥进人土壤后,其损失途径主要是氨挥发和反硝化。本文讨论了农田氮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农田氮流失途径及影响因素,并且提出了如何防止氮素淋失、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 关键词:氮;淋失;富营养化;措施 Nitrogen leaching In farmland Abstract:Nitrogen leaching in farmland results in the low availability of fertilizer and the pollution of water invironment, eventually cause eutrophic. After applying nitrogenous fertilizer,its main loss ways ar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this article , we report the contribution of nitrogen leaching to the eutrophic and leaching way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and propose the measures to prevent nitrogen leaching and eutrophic. Key words: nitrogen;leaching; eutrophic.;measures 氮素是人类提高粮食产量的巨大动力。自六十年代“绿色革命”以来,大量的化肥进入农田,肥料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对保持作物高产稳产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施肥不当或过量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上不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导致作物利用率降低,氮素损失加剧,其中淋失作用被认为是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且农田氮流失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氮是构成生命的要素之一,但过量的吸收也会危及生命。四十年代就报道了饮水中的 NO 3-可以引起婴儿高铁血红蛋白症,俗称氰紫症[1],后来被证实是由NO 2 -氧化血红蛋白所致。 因此,WHO规定饮水中的NO 3 -最大允许含量(按纯N计)为10㎎/㎏,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为20㎎/㎏[2]。 化肥(尿素和硝铵)使用对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发展起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进人七十年代,一些农学家已建议限制化肥使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3]。近二十年来,全球氮素淋失有增无减。如美国中北和东北部的“玉米带”以及西部和东南部的灌溉农业区[4]、英格兰中、东部石灰岩和砂岩地区[5]、我国北京郊县[6]和太湖流域[7]的研究都表明了化肥使用与浅层地下水浓度升高的明显相关性,当前我国面临着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水、大气环境的双重挑战,迎接挑战的有效方法就是深入了解土壤氮素淋滤迁移的机理,以及气候、土壤和水肥管理措施对氮素淋失的影响。 1 农田氮素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是指,氮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农业生态系统,再经过许多相互联系的转化和移动过程后,又不同程度地离开这一系统,这一循环是开放性的,它与大气和水体等外界环境进行着复杂的交换[8]。 1.1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输入 1.1.1 大气氮沉降大气氮沉降包括干湿沉降两种,干沉降主要以气态NO,N2O,NH3以及(NH4)2SO4粒子和吸附在其它粒子上的氮,其沉降速率取决于气象条件,其过程取决于风速、空气动力阻力和大气中气体与颗粒的化学、物理性质有关的表面性质等因素;湿沉降主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及植物吸收方式(土壤部分)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及植物吸收方式 我国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 0.04~0.35%之间,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其氮 素来源包括:生物固氮、降水、农业灌溉和施肥等,而目前肥料是农田土壤氮肥 的主要来源。下面就从土壤中氮素的主要表现形态和转化过程等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 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形态 注明:其中无机氮包括:铵态氮(NH 4+ — N)、硝态氮(NO 3- — N)、亚硝态氮(NO 2- — N)三种主要形态。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存在的主要是有机态氮,占土壤总氮的 90~98%。 水溶性 速效氮源 < 全氮的 5% 包括游离氨基酸、胺盐及酰胺类化合物等 有机氮 水解性 缓效氮源 占 50~70% 包括蛋白质及肽类、核蛋白类、氨基糖类 (>98%) 非水解性 难利用 占 30~ 50% 包括杂环态氮、缩胺类 土壤溶液中 土壤胶体吸附 (1~2%) 固定态 2:1 型粘土矿物固定 离子态 无机氮 吸附态

二)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过程 1.有机态氮的转化 土壤中的有机态氮是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必须要经过各种矿化过程,变为易溶的形态,才能发挥作物营养的功能。它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就成为决定土壤供氮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是包括许多过程在内的复杂过程。 ①水解过程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各种氨基酸。 ②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如:

RCH2OH+ NH3+ CO2+能量—水解—→ RCHNH2COOH+ H2O RCHOHCOOH+NH3+能量—氧化—→ RCHNH2COOH+ O2 RCOOH+ NH3 + CO2+能量——还原—→RCHNH2COOH+H2 由此可见,氨化作用可在多种多样条件下进行。无论水田、旱田,只要微生物活动旺盛,氨化作用都可以进行。 氨化作用产生的铵态氮能被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是农作物的优良氮素营养。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铵,可被土壤胶体吸收保存。但在旱地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态氮可进一步为微生物转化。 ③硝化过程指氨或铵盐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硝酸态氮化合物的过程。它是由两组微生物分两步完成的。第一步铵先转化成亚硝酸盐,紧接着亚硝酸盐又转化成硝酸盐,消化过程是一个氧化需氧过程,只有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所以水稻田在淹水期间主要为铵态氮,硝态氮很少,旱地土壤一般硝化作用速率快于氨化作用,土壤中主要为硝态氮。硝态氮也是为植物吸收利用的优良氮源,所以可以利用土壤硝化作用强度来了解旱地土壤的供氮性能。 ④反硝化作用指土壤中硝态氮被还原为氧化氮和氮气,扩散至空气中损失的过程。反硝化作用主要由反硝化细菌引起。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可夺取硝态氮及其某些还原产物中的化合氧,使硝态氮变为氮气损失。 2.无机态氮的转化过程 无机态氮包括硫酸铵、硝酸铵、碳酸铵、碳酸氢铵、氢氧化铵等。由于这些都属于不稳定的化合物,易氨化释放出氨,同时也遵循硝化过程和反硝化作用;但应指出,施用时需在保护地的密闭环境中施用,除应注意土壤适当湿度和通透性外,还应掌握少施、勤施和深施。如施用不当,极易熏坏叶片,甚至造成全株死亡。 尿素虽属有机氮肥,但因结构简单,其转化过程与无机氮肥基本相同,以尿素为例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及植物吸收方式(土壤部分初稿)

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及植物吸收方式 我国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之间,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其氮素来源包括:生物固氮、降水、农业灌溉和施肥等,而目前肥料是农田土壤氮肥的主要来源。下面就从土壤中氮素的主要表现形态和转化过程等进行详细的介绍:(一)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形态 水溶性速效氮源 < 全氮的5% 包括游离氨基酸、胺盐及酰胺类化合物等 有机氮水解性缓效氮源占50~70% 包括蛋白质及肽类、核蛋白类、氨基糖类 (>98%) 非水解性难利用占30~50% 包括杂环态氮、缩胺类 离子态土壤溶液中 无机氮吸附态土壤胶体吸附 (1~2%) 固定态 2:1型粘土矿物固定 注明:其中无机氮包括:铵态氮(NH4+ — N)、硝态氮(NO3-— N)、亚硝态氮(NO2- — N)三种主要形态。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存在的主要是有机态氮,占土壤总氮的90~98%。

(二)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过程 1.有机态氮的转化 土壤中的有机态氮是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必须要经过各种矿化过 程,变为易溶的形态,才能发挥作物营养的功能。它的矿化量和矿化速 率就成为决定土壤供氮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 是包括许多过程在内的复杂过程。 ①水解过程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下,逐 步分解为各种氨基酸。 ②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氨的过程称为氨 化过程。如: RCH2OH+NH3+CO2+能量—水解—→ RCHNH2COOH+H2O RCHOHCOOH+NH3+能量—氧化—→ RCHNH2COOH+O2 RCOOH+NH3+CO2+能量——还原—→RCHNH2COOH+H2 由此可见,氨化作用可在多种多样条件下进行。无论水田、旱田, 只要微生物活动旺盛,氨化作用都可以进行。

土壤氮素知识

土壤氮素知识 Scarsbrook(1965)把有效氮定义为:在根区内易被植物根系所吸收的化学形态的氮。这种氮有多种来源,在农业生产中,它主要来自肥料,生物固氮以及由垃圾、作物残渣和土壤有机质中有机氮的矿化作用。在大部分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有相当数量的土壤有机氮在作物生长期间被矿化。土壤表层的全氮量通常在0.08~0.4%之间,但几乎全部呈有机氮。如果在一个生长季内,这种氮有1~3%被矿化,那么每公顷有8~120公斤的氮,能有效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作物能吸收、利用的氮有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分子态氮(N2)以及某些可溶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如各种氨基酸、酰胺和尿素等。但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中,高等植物主要是吸收NH4-N和NO3-N。氮被吸收之后在作物体内主要进行如下的转化: 无机氮(NH4-N、NO3-N)→低分子有机氮(氨基酸、酰胺、胺类)?高分子有机氮组分(蛋白质、核酸)。

植物吸收NH4-N的机理是根吸收一个NH4+产生一个H+,而NH3进入体内后与呼吸基质氮化时产生的酮酸化合,形成氨基酸和酰胺,同时释放出H+于土壤溶液中。这就是铵盐使土壤变酸的原因。铵离子的同化主要在根部进行,但它也可以随苹果酸盐转移到地上部分而被同化。 NO3-N由植物主动吸收进入根部细胞后,或者就在根部还原,或者一部分以NO3-N形态通过木质部迅速转移至径或叶片中被还原。NO3-N的还原作用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NO3-N在细胞质中经硝酸还原酶催化还原为NO2-N,第二步是NO2-N在叶片的叶绿体或根部的其它细胞中经亚硝酸还原酶催化还原为NH3。简式为:NO3- + 8H+ + 8e-→NH3 + 2H2O + OH- 尿素能被作物的根和叶所吸收,但同化机理尚不清楚。有两种见解:一种见解认为,尿素在作物体内脲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氨,氨再进一步形成氨基酸。由于氨对脲酶有抑制作用,如果尿素水解时所形成的氨不进一步转化,脲酶活性达到最高值后就会逐渐减小,尿素的水解速率也会随之降低。另一种见解认为,尿素是直接被同化的。因为有些作物如麦类、黄瓜、莴苣等体内不含脲酶仍能很好的吸收尿素。尿素被吸收后,可直接转化为氨甲酰磷酸,后者再与鸟氨酸缩合而形成瓜氨酸,最后形成精氨酸。作物对尿素的吸收与NH4-N和NO3-N不同,它对呼吸作用的依赖程度不大,而主要受环境中尿素浓度的影响。 氮素循环:由两个重叠循环构成,一是大气层的气态N循环,氮的最大贮库是大气,整个N循环的通道多与大气直接相连。另一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1. 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和含量 1.1来源 ①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料;②动植物残体的归还;③生物固氮; ④雷电降雨带来的NO — N 。 1.2含量 我国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0.04%~0.35%之间,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2. 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水溶性速效氮源 < 全氮的5% 1?有机氮y 水解性缓效氮源占50%-70% (>98%) I 非水解性 难利用 占30%~50% 3. 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NHj 挥发扌负戋 反玮化柞用 吸附态镀或 水体中的 固定态钱 硝态氮 3.1有机氮的矿化作用 定义: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过程:有机氮 _______ k 氨基酸 _______ N H 4+ -N +有机酸 结果:生成N J -N (使土壤中有机态的氮有效化) 3.2 土壤粘土矿物对NhT 的固定 「离子态 无机氮丿吸附态 土壤溶液中 土壤胶体吸附(负电荷吸附) (1%?2%八固定态 2; I 型粘土矿物固定 有机氮 矿化作用 固宗作用 无机氮 有机质 F 化作用 生物固定 鞍态氮 碉代作用 硝酸还鹿作用 ±-有 硝态屮

定义:①吸附固定(土壤胶体吸附):由于土壤粘土矿物表面所带负电荷而 [的对NH 外的吸附作用 ②晶格固定(粘土矿物固定):NH 外进入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而 被固定的作用 结果:减缓NJ 的供应程度(优点? 缺点?) 氨的挥发 定义: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 N J 转化为NH 而挥发的过程 结果:造成氮素损失 硝化作用 定义: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 NH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 结果:形成NO-N 禾I 」:为喜硝植物提供氮素 弊:易随水流失和发生反硝化作用 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定义: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被植物体或者微生物同化为其躯体的组成成 分而被暂时固定的现象 结果:减缓氮的供应,可减少氮素的损失 3.6反硝化作用 定义: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 壤中逸失的现象 硝酸战 过程: 3.5 3.3 3.4 象 过程: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1.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和含量 来源 ①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料;②动植物残体的归还;③生物固氮; ④雷电降雨带来的NO 3 —N。 含量 我国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之间,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2. 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3. 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有机氮的矿化作用 定义: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过程:有机氮氨基酸 NH 4 +-N+有机酸 结果:生成NH 4 +-N(使土壤中有机态的氮有效化) 土壤粘土矿物对NH 4 +的固定 定义:①吸附固定(土壤胶体吸附):由于土壤粘土矿物表面所带负电荷而引起的对NH4+的吸附作用 ②晶格固定(粘土矿物固定):NH4+进入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而被固定的作用 过程: 结果:减缓NH 4 +的供应程度(优点?缺点?) 氨的挥发 定义: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NH 4+转化为NH 3 而挥发的过程 过程: 结果:造成氮素损失 硝化作用 定义: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 4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过程: --N 结果:形成NO 3 利:为喜硝植物提供氮素 弊:易随水流失和发生反硝化作用 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定义: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被植物体或者微生物同化为其躯体的组成成分而被暂时固定的现象。 过程: 结果:减缓氮的供应,可减少氮素的损失 反硝化作用 定义: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逸失的现象 过程: 结果:造成氮素的气态挥发损失,并污染大气 硝酸盐的淋洗损失 -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过多的硝态氮容易随降水或灌溉水流失。 NO 3 结果:氮素损失,并污染水体 4. 小结:土壤有效氮增加和减少的途径 增加途径:①施肥(有机肥、化肥);②氨化作用;③硝化作用(喜硝作物); ④生物固氮;⑤雷电降雨 降低途径:①植物吸收带走;②氨的挥发损失;③硝化作用(喜铵作物);④反硝化作用;⑤硝酸盐淋失;⑥生物和吸附固定(暂时)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氮肥的种类很多,根据氮肥中氮素的形态,常用的氮肥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①铵态氮肥,如氨水、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等;②硝态氮肥,如硝酸

土壤氮素分析

土壤氮素分析

土壤氮素分析 全氮的测定 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工作者对全氮的测定方法不断改进,提出了许多新方法,但作为一个统一的标准方法,目前还是开氏法。此法容易掌握,测定结果稳定,准确度较高。 1.原理:此法主要是在盐类和催化剂的参与下,用浓硫酸消煮,使有机氮分解为铵态氮。其中硫酸钾在消煮过程中可提高硫酸沸点,硫酸铜起催化作用,以加速有机氮的转化。硒粉是高效催化剂,可缩短消化时间。此法已订为国家标准。 2.主要试剂:(1)混合催化剂:尔100克K2SO4(三级),10克CuSO4.5H2O(三级)和1克硒粉,在研钵中研细混合均匀,通过180微米(80目)筛,贮于棕色瓶中。(2)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称0.099克溴甲酚绿和0.066克甲基红于玛瑙研钵中,加少量95%酒精,研磨至指示剂完全溶解为止。(3)0.01摩尔/升1/2H2SO4标准液:先配制0.1摩尔/升1/2溶液,标定后稀释5至10倍,用基准物质NaCO3标定。(4)高锰酸钾溶液:25克KMnO4(GB645-77)溶于500亳升无离子水中,贮于棕色瓶中。(5)还原铁粉:通过150微米(100目) 3.测定步骤:称取均匀土样1.0×××克250微米(60目)筛,送入干燥的开氏瓶底部,加入少量水,使土样湿润,再加1.8克催化剂和5毫升深硫酸。摇匀,缓慢加热,待瓶内反应缓和时,加高温度,使H2SO4蒸气在瓶颈上部的1/3处回流,继续消煮1小时,消煮完毕。在消煮土样的同时,做两份空白测定。测定全氮时,要用风干土,并测定土样的水分,以便换算洪干土重。如全氮中需包括硝态和亚硝态氮时,首先在开氏瓶中加1毫升KMnO4溶液,摇动,再缓缓加入2毫升1:1H2SO4,摇匀,放置5分钟,再加1滴辛醇;然后通过长颈漏斗加0.5克(±0.01克)还原铁粉,待激烈反应停止时(约5分钟),将开氏瓶置于电炉上缓缓加热45分钟,冷却后,再加1.8克催化剂和5毫升浓硫酸,进行消化。此法优点还原比较彻底,但比较繁琐。除此法外,还可采用水相酸一硫酸钠法,该法比较方便,一次消化即可。待消化液冷却后,将消化液全部转入蒸馏器中,总体积不超过30~35毫升。在承接管末端安放内加2%H3BO3指示剂溶液5毫升和三角瓶,管口距硼酸液面2~3厘米,然后向蒸馏器内缓缓加入20毫升10摩尔NaOH溶液,立即关闭蒸馏器,以8毫升/分速度进行蒸馏,待馏出液体积约50毫升时,即蒸馏完毕。取下三角瓶,用标准酸滴定。 4.结果计算:(未录) 铵态氮的测定 1.原理:目前一般采用KCL溶液提法,其原理是翁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NH4+及水溶性NH4+浸提出来,再用MgO蒸馏。此法操作简便,条件容易控制,最适于含NH4+-N较高的土壤。 2.操作步骤:称取土样10.0克,放入100毫升三角瓶中,加2摩尔/升KCL溶液50.0毫升,用橡皮塞塞紧,振荡30分钟,立即过滤于50毫升三角瓶中(如土壤NH4+-N含量低,可将土液比改为1:25)。吸取滤液25.0毫升放入半微量置之不理氮蒸馏器中,把盛有5毫升2%硼酸指示剂溶液的三角瓶放在冷凝管下,然后再加12%MgO悬浊液10毫升于蒸馏器中蒸馏。以下步骤同全氮测定,同时做空白试验。 3.结果计算:(未录) 硝态氮的测定 1.原理:土壤中NO3--N测定方法有多种,其中以酚二磺酸比色法的灵敏度较高,也较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