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实验基 本方法
(一) 试剂 (二) 操作 (三) 仪器 (四) 安全
仪器—— 辨认、绘制、用途 直接加热 1、加热类 间接加热 量体积 量质量 2、计量类 量温度 气体与气体 液体与液体 固体与液体
3、分离类
固体与固体
按照知识体系 专题 分类 按照能力要求 按照高考II卷
按照知识体系—针对一轮复习中问题,补漏 专题 NA 1、 基本 氧化-还 概念 原及应用 2、 电化学 基本 理论 关于平衡 具体内容 整合某些基本概念 预测物质性质及反应;电化 学分析;金属冶炼原理 结合实际工业生产背景的电 化学综合 平衡理论的应用;分析与推理; 平衡常数 盐类水解 离子浓度排序(守恒;量变 到质变)
某温度下往一个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6 mol H2和 1 mol N2, 反应过程中对NH3的物质的量进行检测,得 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5 0.16 10 0.28 15 0.36 20 0.40 25 0.40 30 0.40
n(NH3)/mol
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往平衡体系中加入H2、N2和 NH3各2 mol,则平衡向 (填“正”、“逆” 或“不动”)反应方向移动。
△H<0
例2、上述反应 在 等容条件下进行。 改变其他反应条件, 在Ⅰ、Ⅱ、Ⅲ阶段 体系中各物质浓度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如图。 (1)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采取的措施? (2)由第二次平衡到第三次平衡采取的措施?
——获取事实进行推理
解答
移走物质c
降低温度
例3、已知:N2(g)+3H2(g)
2NH3(g)
——获取事实并进行推理
解答
时间/min
5
10
15
20
25
30
n(NH3)/mol 0.16 0.28 0.36 0.40 0.40 0.40 0.20 0.20 0.20 c(NH )/mol
3
N2(g)+3H2(g)
2NH3(g)
C0 0.50 C平 0.40 C1 1.40
1.30 1.00 2.00
HClO
H2CO3
K=3.0×10-8 K1=4.3×10-7; K2=5.6×10-11
D选项的迁移 根据右表提供的数据,判断在等浓度的NaClO、 NaHCO3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关系正确是: A.c(HCO3-)>c(ClO-)>c(OH-) B.c(ClO-)>c(HCO3-)>c(H+) C.c(ClO-)+c(HClO)=c(HCO3-)+c(H2CO3) D.c(Na+)+c(H+)=c(HCO3-)+c(ClO-)+c(OH-)
高考试卷II
题型
关于物 质推断 关于工 业生产 关于综 合实验
关于有 机推断
说明 2011年9月全芙 (1)注意解题的思维 君老师的研究课 流程; 2011年9月熊辉 (2)注意考点,提高得 老师的研究课 分率 门毅老师的文章 (1)注意分析与推理; (2)注意教材中实验 的阅读与理解 专题:有机信息的阅读与使用
《考试说明》解读
能力要求 具体内容 2、化学研 (1)运用以实验、推理为基础 究基本方法 的科学探究方法,获取事实和证 据并解释相关化学问题; (2)能运用定性与定量、分类 与比较等方法研究化学问题
《考试说明》解读
能力要求 具体内容 3、化学学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 科能力要求 息能力; (2)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 问题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按照试卷结构 —高考题型,关注试题 的思维流程和设问的综合性
II卷 物质 推断 考查内容及能力 化学反应;基本理论;计算;分析与 推理…
工业 生产
综合 实验 有机 化学
化学反应;基本理论;计算;分析与 推理…
元素性质;化学用语;探究;分析与 推理… 官能团名称;同分异构体种类;化学 用语;信息阅读;分析与推理…
移动的结 果如何?
从2012西城期末发现的问题
①提取溴的过程中,„„ 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通空气的目的是
。
学生答卷: A、Cl2+2BrBr2+2Cl—,空气带走Br2,降低 c(Br2),引起平衡正向移动。 找准平衡 B、空气中含有CO2,Br2+H2O 大c(H+),平衡逆向移动。 HBr+HBrO,增
2.0
3CO2(g) 1.0
1.0
(2)学生的问题: 用“思维模型”(讨论b、c)
甲/mol 1.0 1.0
乙/mol
1.0
1.0
1.0
0
甲/mol
2.0
0
乙/mol
c(平衡)
3.0
2:3
0
转化率
乙>甲
分析
(3)明确:定量问题用K讨论
C0 C变 C平 3CO(g) 0.50 x 0.5-x 3CO2(g) Q=1<K 平衡正向 0.5 x 0.5+x x=0.3 α=0.3/0.5=60%
化学式 HClO H2CO3 电离常数 K=3.0×10-8 K1=4.3×10-7; K2=5.6×10-11
从2012西城期末发现的问题20-(3)
在T℃时,反应 K=64,在2 L恒容 Fe2O3 CO Fe CO2 密闭容器甲和乙中, 按右表加入物质, 甲/mol 1.0 1.0 1.0 1.0 一段时间后达平衡 乙/mol 1.0 2.0 1.0 1.0
找准影响因素
4、关于平衡常数K
内容 (1) 概念 应用 表达式;意义 易错点/难点
(2) 特点
A、平衡时的浓度 B、哪些物质不进入平 衡表达式 C、K表达的意义(例题) A、计算平衡态 A、应用K来解决问题 B、判断平衡移 动方向
K的意义—从K到Ka
已知25℃各酸电离平衡常数Ka如表,叙述正确的是 A.将0.1mol/L的醋酸与0.1mol/L的盐酸加水稀释相 同倍数后,盐酸溶液的pH较大 B.少量CO2通入NaClO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O2+H2O+2ClO- == CO32—+2HClO C.少量SO2通入Ca(ClO)2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 SO2+H2O+Ca2++2ClO—== CaSO3↓+2HClO D.25℃,等浓度的CH3COONa、NaClO、Na2CO3和 Na2SO3 溶液中,碱性最强的是Na2CO3
(5)1molC10H22分子中的共价键总数为31NA
(6)1mol羟基中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 (7)1molNa2O2固体中所含的离子数为4NA ——2、考查物质结构
酸 CH3COOH H2CO3 Ka K=1.7×10-5 K1=4.3×10-7; K2=5.6×10-11 酸 HClO H2SO3 Ka K=3.0×10-8 K1=1.51×10-2; K2=1.02×10-7
B选项的迁移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能大量共存的微粒组是 A.H2CO3、HCO3-、CH3COO-、ClOB.HClO、HCO3-、CH3COO-、ClOC.HClO、HCO3-、ClO-、CO32D.HCO3-、CH3COO-、ClO-、CO32化学式 CH3COOH 电离常数 K=1.7×10-5
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量变与质变
源自文库西城期末-19
成分 Cl- Na+ SO42-
Mg2+
周期律 弱电解质与相应盐的 混合体系„
成分 Ca2+ HCO3- Br- 含量/(mgL-1) 400 142 64
含量/(mgL-1) 18980 10560 2560
1272
电渗析法淡化海水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①阳极主要电极反应式是 。
专题一、关于平衡
1、明确平衡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平 衡? 外界条件对移 动方向的影响? 移动的结 果如何?
2.根据结果分析原因,提升分析推理能力
3.重视平衡理论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
4.平衡中定量问题:平衡常数的应用
1、平衡要解决的问题
反应平衡 电离平衡 研究对象 影响 平衡
可逆反应 弱电解质
水解平衡
(0.5+x)/(0.5-x)=4
同理,乙容器中: α=0.7/1.0=70%
转化率甲<乙
专题二、NA (1)常温常压下,22.4LCO2中含有NA个CO2分子 (2)标况下,1L庚烯与1L水中所含的分子数为 NA/22.4 ——1、考查Vm(使用Vm的要点) 条件——标况(0oC,1.01X105Pa); 对象——气体(关注有机物的状态)
某些盐
溶解平衡
难溶电解质
浓度
温度
√
√
√
√
√
√
√
√
√ √
因素
平衡 移动 方向
压强
平衡移动 原理 K
√
√
√
K
√
(Ka)
(Kh)
Ksp
平衡移动结果
2、分析与推理
《考试说明》
一、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考试内容 要求 1、化学学科特点…… 2、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运用以实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 II 探究方法,获取事实和证据并解释相 关化学问题 II (2)运用定性与定量、分类与比较等 方法研究化学问题
(1)获取事实(文字、图 像、图表); (2)根据事实,进行推测
例1、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一 定条件下使反应 SO2(g)+NO2(g) SO3(g)+NO(g) 达到平衡, 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如图所示。 (1) 反应在c点 (填“是”或“否”) 达到平衡状态。——事实的阅读 (2)该反应的正向△H 0(填“<”或“>” 或“=”) ——获取事实并推测反应特点
高三化学专题复习的实践 与设想
2012年2月
整合体系,提高综合度 专题复 习目标 重视解题方法,提升分析能力
突破易错点,修补漏洞
综合
难点
漏洞
<考试说明>
P235
要求 I II I II I
考试内容 1、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了解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 处理方法 4、掌握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溶 液的方法 5、了解溶液pH的测定方法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容器内气体密度恒定时,标志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甲容器中CO的平衡转化率大于乙的 c.甲、乙容器中,CO的平衡浓度之比为2∶3 d.增加Fe2O3可以提高CO的转化率
Fe2O3(s)+3CO(g) 2Fe(s)+3CO2(g)
分析
(1)对反应的认识
甲/mol
乙/mol
3CO(g) 1.0
Vm的迁移应用——气体体积的测定
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某种氨基酸(CxHyOzNp)分子组 成。取wg该种氨基酸放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CO2、 H2O和N2。现用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1)(2)(3)(4)„„ (5)读取N2的体积时,应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NA(易错点) (3)常温常压下,1mol氖气所含原子数2NA (4)1L、1mol/L的盐酸中,所含的氯化氢分子 数为NA
3、 元素 化合 物
4、 有机 化学
专题 物质转化 (关注分析问 题的方法) 工业流程 有机信息的阅 读与使用 基团保护 同分异构种类
具体内容 连续反应;置换反应; 与H2O反应; 与H+、OH-均反应 思维流程 关注定量; 信息的二次利用 保护措施 同分异构概念; 顺反异构体; 3种方法的综合使用
专题 5、 化学实验 化学 基本方法 实验 气体制备 物质检验 与分离提 纯 综合实验
具体内容 试剂、仪器(装置)、操 作、安全 气体为中心的实验题流程 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应用
解题模型与方法(解析、 设计与评价)
按照能力体系 —对学生构成难点,提升能力 《考试说明》解读
能力要求 具体内容 1、化学 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 学科思想 物质结构决定性质 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 分类与比较;假说、模型与实验 定性与定量;宏观和微观 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 分与合
0 0.20 K=0.2*0.2/0.4=0.1 Q=0.22/23*1.4=0.13 1.20
Q>K 反应逆向
3.重视平衡理论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
过程Ⅰ:加NaOH溶液,调节pH至9后,升温至 30℃,通空气将氨赶出并回收。用化学平衡原 理解释通空气的目的: 。
平衡什么 是?
外界条件对移 动方向的影响?
资料
物质成分分析
定性
气体 色、 味态、 溶液 溶解 性、 特征 固体 反应
定量
V c/n m 元素种类 微粒数比 化学式
物质 转化 成分
2011年9月全芙君老师的研究课
工业生产为背景
※ 边转化边分离
※ 转化:价态和形态 ※ 分离:沉淀法气体法等 2011年9月熊辉老师的研究课
案 例
按照知识体系(针对易错点与综合性) 专题一、平衡 专题二、NA 按照能力体系(针对难点) 专题三、有机信息的阅读与使用 专题四、分析与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