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
1 研究背景
1.1 课题的来源
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循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生产劳动资料,它在不断被消耗的同时也得以源源不断为企业带来利润,会计准则中通过对固定资产的静态折旧以计算消耗,并通过折旧方法对消耗进行补偿[1]。通常来说,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按月进行计提(或提取),并按照会计准则计入企业运营成本或者企业生产成本,而在这之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对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的选择,折旧计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了企业的所得税的缴纳和利润表的编制。所以,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成为了会计发展中重要问题之一。
1.2 课题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来判断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这四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利弊和因折旧所带来的企业运营中所面对的税收及现金流问题。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固定资产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使用期限长,其效益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实现其效益的,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成本是逐期分摊,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劳务中去,这也符合企业所得税中收入与支出配比的原则要求。所以,固定资产需要按照规定计提折旧,以确定企业所实际发生的成本。
2 文献综述
我国采用年限平均、工作量、双倍余额递减或者年数总和等折旧方法。在美国,企业在会计上普遍采用直线折旧法,而纳税申报时采用加速折旧法,会计上较为复杂的业务不是固定资产折旧本身,而是因会计和纳税申报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而出现的时间性差异。英国的固定资产折旧普遍采用直线法,而年数总和法很少采用。日本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普遍采用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允许采用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和产量法,普遍用的方法是余额递减法。
固定资产的折旧不仅关系到资产本身的价值问题,也关系到企业运营多个层面的问题,固定资产折旧是对资产流转损耗的计量[10],准确客观的按照一定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能够更加真实的反应企业的运行成本和此阶段的利润,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企业应当根据通过此固定资产可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实现方式来采取合理的,准确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从而规避掉企业发展中的风险因素,增强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生产能力。以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有效的进行,增加企业价值。
3 研究路径/论文(设计)框架
【摘要】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采取何种方式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关系到企业的利润率,所得税等多个方面。
提纲
1 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与现状
1.1 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
1.2 固定资产折旧的现状
2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3 不同折旧方式的比较
3.1 年限平均法
3.2 工作量法
3.3 加速折旧法
3.3.1 余额递减法
3.3.2 年数总和法
4 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的影响
4.1 折旧对所得税的影响
4.2 折旧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
4.3 折旧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5 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改进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4 进度安排
下达任务书:2014年2月22日—2014年2月28日
开题报告(包括论文框架)提交期限:2014年2月28日~3月1日论文初稿提交期限:2014年3月1日~3月3日
论文定稿提交期限:2014年3月3日~3月5日
论文终稿提交期限:2014年3月5日~3月10日
5 参考文献
[1]张建峰. 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J]. 科技广场,2009,06:214-215.
[2]刘卓明. 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09,18:390.
[3]董秉玺.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探析[J]. 西部财会,2010,05:63-64.
[4]雷成娟. 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之探讨[J]. 生产力研究,2006,04:255-256.
[5]雷丽. 固定资产折旧及其折旧方法[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121-123.
[6]侯迪. 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J]. 现代商业,2008,06:145-146.
[7]隋全新;孙鹏;梁俊海. 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探讨[J]. 财经问题研究,1988,10:46-53.
[8]许东. 关于我国现行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J].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07:38-42.
[9]唐晓宾. 固定资产及其折旧问题的探讨[J]. 时代金融,2013,27:274-275.
[10]别小红;白鹰;谷滨. 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问题的探讨[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