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学生作文现状调研及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教育
我以我手写我心,作文也需真性情——小学中段学生作文现状调
研及策略研究
一、综述导言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这句话强调的就是作文的真实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部分的教学建议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儿童(这里指小学生,下同)的习作,不仅是儿童生活世界的反映,同时也折射出儿童的精神世界。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十分可爱,就像那未经人间沧桑磨砺的水晶一样透明澄澈,像未经世俗成见污染的高山雪莲一样纯洁高雅。一篇儿童的习作就好比一朵儿童的心灵之花,一颗儿童的精神之树,一条儿童的情感之河。这些没有被污染的原汁原味的童真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道德失衡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可是当我们细细阅读如今儿童的习作,却发现在童言稚语的背后,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缺失童真、缺少童趣、泯灭童心,取而代之的是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官腔、套话甚至假话,“作”的气味太浓,教育别人的架势太足,而个性的本真却显得太虚。
综观当前的小学生作文现状,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受教育功利性、技术性等驱使,小学生的作文日益呈现出一种“异化”的趋势,成为一种机械化的操作,甚至是一种虚假的“代言”。基于此,笔者认为,深入了解并分析小学生作文真性情缺失这一现状的成因,并以此探索出有效的实施策略,引领学生“我手写我心”,让儿童的习作走向自身的回归,充满童真、童趣、童心和童性,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对象与相关理论介绍
基于目前小学生作文真性情缺失这一现状,关注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笔者将进一步深入探究,提出更为有效的策略,为实现开辟学生作文“我手写我心”进行一定的有价值的思考。
笔者分别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芳数据库的检索,搜集了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文献及论文。为论文的撰写奠定初步的基础,现将相关理论作以下介绍:(一)写作的一般属性
张杰在《基础写作》[1]一书中指出:写作活动的一般属性主要表现在主体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所谓读其文如见其人,这主要体现了写作的个体性特征,写作是一种具有个体特征的主体精神活动。它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客体的一种对象性限定,也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意义的一种生气灌输,更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载体的匠心独具。另外,与人的其他一切创造活动一样,写作作为人的一种主体精神创造活动,必然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特征。这种实践性特征主要包括生活实践、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三方面。而写作主体的创造性,表现在写作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写作成果的各种构成因素之中,要求具备不懈追求的创新意识、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捕捉灵感的能力。
(二)写作的真实
真实是文章的基本立足点和生命所在,作为学习写作的起点——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更应把真实的描述、真情的表达视为第一要义。
张金山和张明霞《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生命》[13]一文指出: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生命。并在实践学生作文内容真实这一基本要求上提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锻炼其发现生活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指导作文,要从偏重指导“怎么写”转向指导“写什么”等操作策略。
黄震在《小学生作文呼唤真实可信》[14]一文中列举了小学生虚假作文中“三假”:事情假、情感假和语言假。针对学生作文的“三假”现象提出:一要教育学生“修辞言其诚”,写真事,抒真情;二要教育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写具体,写细节;三要教育学生认真学习语言,写真诚,写朴实。
三、国内外对小学生作文真实性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关于小学生作文真实性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著名教育家为我们提供了小学作文写实的理论基础。
在《陶行知教育文选》[2]一书中,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详细阐述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大力提倡人人树立“与生活相沟通的写作观”,并指出作文与生活相沟通的做有效途径,“每天的生活不同,就能使每天的文字不同”。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主张
2
体现了作文教学与生活相沟通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写实是小学作文的出发点和归
宿。
叶圣陶先生《作文论》[3]一书中,认为“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就是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他还强调“教学生作文,老师先要自己明白为什么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作文就是说话,用笔来说话”。
新时期,小学生作文普遍真性情缺失的现状,引起了国内对于小学生作文真实性的探讨,得到不少研究者和有识之士的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论述不乏远见和独创性,对本文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2006年,全国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吴勇老师首先提出“童化作文”主张,并为此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小学“童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吴勇老师在《“童化”: 丰富童年生活的意义——小学“童化作文”课程的建构》[4]一文中从“童化作文”课程建构的基点、向度、模块三个层面阐述了他的“童化作文”教学主张。所谓“童化作文”,就是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 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 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 使小学作文成为真正的儿童作文。在“以童化之”的习作课程建构之路上, 使儿童精神得以彰显, 童年生活得以丰盈, 童年的内涵得以延展, 童年正成为人一生成长的力量。
上海大学中文系李白坚教授针对目前学生作文不讲真话,“我手写师心”的现状,提出了快乐大作文的主张,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的研究。他“快乐大作文”的主张在《大鼻子教授和他的“快乐作文”课堂》[5]一书中得到实践,通过在作文课堂中加入许多游戏,如:猜谜语、做哑剧、演广告、说笑话、学习军事密码、学做邮递员送信、头脑风暴等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乐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李教授在《“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6]一文,提出了“前”作文教学的概念。所谓“前”作文教学,就是区别于贯穿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的“后”作文教学(命题、批改作文、作文讲评)模式,注重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和激发学生写作激情。这种作文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作文无兴趣、无材料的现状,找到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结点,探索出了作文教学指导及评改的新途径。
也有许多学者深入实际了解学生虚假作文的具体表现,并总结探索出相应的有效策
略。在策略上对本文的有一定借鉴意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