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食品的特点和安全性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

[论文摘要]转基因食品已经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食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随着今年来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及其在农业生产应用范围的扩大,转基因农产品和其安全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转基因食品是基因修饰生物体,又称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转基因食品是生物技术的产物,它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变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技术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潜在着一些危险。

一、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①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有很多,我国现阶段批准的转基因作物

主要有甜椒,西红柿,土豆,主粮作物主要有玉米和水稻,其中比较出名

的是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番茄,转基因番茄通过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的

合成的酶基因达到控制番茄变软和腐烂的目的,这种转基因番茄抗衰老,

康软化,耐贮藏,能够满足长途运输,可以减少加工生产和运输中的浪费,

减少运输成本

②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比如转基因的牛和猪,科学

家在牛体中注入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

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

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一部分猪肉已经摆上了

澳大利亚人的餐桌。

③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这样的转基因微生物

食品主要有容饮品和冲调食品,以及部分生产奶制品的原料成分

④转基因特殊食品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

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

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

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

霍乱的免疫能力。

二、转基因食品的特点

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相比较:传统食品是通过选择或者是人为的杂交育种来进行,转基因食品通过基因操作,(通过重组DNA技术做基因的修饰或转移),因而更加精致、严密和具有更高的可控制性。人们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并且可以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种。其具有如下的特点:

⑴成本低、产量高。成本是传统产品的40%60%,产量至少增加20%,有的增加几

倍甚至几十倍。

⑵具有抗草、抗虫、抗逆境等特征。其一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其二可以提高农

作物的产量。

⑶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提高

⑷保鲜性能增强。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998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随即,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审查,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1999年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指出蝴蝶幼虫等田间益虫吃了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后会发育不良,死亡率特别高。目前尚有一些证据指出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其中有以下著名的食品安全事件:

食用安全事件一:巴西坚果事件

巴西坚果(Bertholletia excelsa)中有一种富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的蛋白质2S albumin。

为提高大豆的营养品质,1994年1月,美国先锋(Pioneer)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尝试了将巴西坚果中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转入大豆中(文章摘要发表于《细胞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1994, Suppl 18A: 78)。

但是,他们意识到一些人对巴西坚果有过敏反应,随即对转入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的大豆进行了测试,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同样会对这种大豆过敏,蛋白质2S albumin可能正是巴西坚果中的主要过敏原(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6, 334:688-692 )。

于是先锋种子公司取消了这项研究计划。此事却被说成是“转基因大豆引起食物过敏”。

“巴西坚果事件”也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因过敏而未被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案例。

食用安全事件二:“普斯泰(Pusztai)”事件,被认为是引爆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激辩的舆论转折点。

1998年秋天,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科学家阿帕得·普斯泰(Arpad Pusztai)通过电视台发表讲话,称他在实验中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食大鼠,随后,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言一出,即引起国际轰动,在绿色和平等环保NGO 的推动下,欧洲掀起反转基因食物热潮。

然而时隔不久,普斯泰的实验遭到了质疑。据称,他是在尚未完成实验,并且没有发表数据的情况下,就贸然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其结论的。他研究的转基因土豆是由他自己构建的,在当时根本没有上市的可能,不存在宣传实验的任何紧迫性。

英国皇家学会对“普斯泰事件”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对该实验展开同行评审。1999年5月,评审报告指出普斯泰的实验包含6方面的失误和缺陷:不能确定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对食用转基因马铃薯的大鼠,未补充蛋白质以防止饥饿;供实验用的动物数量少,饲喂几种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欠缺统计学意义;实验设计差,未作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实验结果无一致性。

不久之后,Rowett研究所宣布普斯泰提前退休,并不再对其言论负责。等等1993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

在我国,国家科委于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用于指导全国的基因工程研究和开发工作。2000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8个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制订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

致公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认知》的提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