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第二课堂作用发挥的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多元化课堂,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重,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承担着“第二课堂”的任务,它以其特殊的育人条件和手段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和主阵地。
图书馆历来被赞誉为“知识的海洋”,以其图书收藏的丰富性、多样性、连续性、跟进性,全面地支持着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大学提供了“环境育人”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其“静”“雅”“洁”“美”的文化内涵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和“草生麻中,不理自直”的场效应,成就了数不清的学者、科学家、政坛领袖。
图书馆以自身不受学校教学计划及大纲约束的客观条件以及丰富的精神食粮,对学生进行着思想渗透、精神启迪,发挥着其无孔不入的思想教育职能的作用;图书馆工作人员有着严格的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加上机构内部的合理运行机制的组成,都给开展多彩的外延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前提。
可以说,高校图书馆是“大”学中的大学,对培育多素质创新型人才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扎实开展高校图书馆的“第二课堂”工作
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第二课堂”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地开展“第二课堂”的实际工作,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入学时的入馆教育。
能否主动提供指导性服务,做好“导入”“导借”“导读”乃至“导购”图书文献工作,是高校图书馆能否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关键性问题。
新入学的大学生对图书馆的认知多处于懵懂之中,图书馆对于他们进入大学后的首要工作便是“如何进入、使用图书馆”的教育。
比如,开办《图书馆——成才的摇篮》的专题讲座课。
课中介绍中外历史上成才的学者、伟人对图书馆的依靠和认知;介绍本馆的馆藏实力和独具特色的图书文献资料;介绍馆内工作的组织结构及业务工作流程;介绍他们如何进入各个可供利用的“第二课堂”的业务
点……相信课程讲下来,一定会在初入学的大学生中激起不小的入馆求知波澜。
2.开设《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
许多读者在进入图书馆后并不了解如何检索自己所寻找的文献资料,往往是漫无边际地乱找乱翻。
因而开办《文献检索与利用》专业课程十分必要。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信息的意识,具备集取与利用文献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在教学中,还可结合其所学专业,重点介绍该专业的工具书和检索工具书的使用。
内容宜精不宜深,宜专不宜全,力求将如何寻书、读书、用书的基础性知识、方法,传授给学生。
3.开展书目教育活动。
优秀书刊引人奋发,不仅给人智慧,启人心智,且可陶冶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层次。
图书馆中应聘有学识广博的学者型工作人员为学生推荐各种书目,解答学生的各类咨询,传授学生寻找文献知识的方法。
如此,可使学生读书得其要领,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高校图书馆要搜集、整理、编制各类型书目,以供不同需求的学生使用。
如专业阅读书目、推荐阅读书目、选读导读书目,以及各种专题书目、回溯检索书目、引用书目等。
4.加强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
虽然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阅读上,但他们大多数尚未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缺乏必要的阅读修养(诸如做读书笔记、专题卡片、文摘)和能力。
因此,对他们进行治学和阅读欣赏的基础教育,帮助其提高解读、欣赏、驾驭文献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要将文献的选择、理解、消化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点,结合具体文献、作品,开展读书欣赏报告会,或请有关专家、学者做书评讲座,还可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活动,方法宜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务实求效。
二、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中的“第二资源”
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汇集性和读者凝聚性的特点,其中文献汇集性是读者凝聚的基础。
这就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最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因此,应该通过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去有力地支撑校内各类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高校图
[摘要]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的路径,即扎实开展高校图书馆的“第二课堂”工作、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中的“第二资源”、努力营造高校图书馆的最佳学习氛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
[作者简介]张红(1967-),女,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
(河北
廊坊
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实施阅读学分制的研究”(课题编号:sz2010721)和廊坊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09104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79-02
试论高校图书馆“第二课堂”作用发挥的路径
张红
书馆中的“第二资源”。
1.精心组织,建设保障体系——图书馆馆藏建设。
馆藏建设不仅应注意藏书的专业性、学科性和学术性,以支持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全面需要,还应注意拓宽文献的收藏范围,为学生提供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齐备、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兼有、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并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俱全的多学科汇集的文化资源——人类“第二资源”。
这是高校图书馆应有的优势,也是发展校园文化的必要前提。
没有它,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知识便是残缺不全的,所谓“第二课堂”也就失去它生机勃勃的基础。
衡量考察藏书的价值绝不能以藏书的多寡做标准,而应着眼于它的可用性程度、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大小以及它对学生专业知识及全面素质教育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的大小。
2.充分利用高校馆藏,使其服务于学校“第二课堂”。
让图书馆在引导学生获得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和纵深化中发挥主干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那种仅靠课堂传授的某一专业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社会所需要的高校人才应是具有“通才”素养的“知识全面的人”。
为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打下扎实的专业功底外,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全面地为其提供文献资源,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工作和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文献资源,以强化、拓宽课堂专业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在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发挥主导作用。
大学期间的短短3~5年,正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校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之外,更需要的是心灵的滋养,情操的陶冶,人性的培育和人格的塑造。
高校图书馆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
在一个校风端正、学风浓烈、环境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图书馆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
众多成才的学子,他们的绝大多数课余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大部分课外读物都是来自图书馆,所以这正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用武之地。
4.在学校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支撑作用。
学生在高等学校学习期间,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人格的塑造之外,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对他们的审美情感的影响、才气的培植、交际能力的锻炼。
这些都有赖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在大学中,学生对文化的追求,往往体现尚雅求精——高层次、高品位的欣赏和参与,即不只是单纯的娱乐需求,而更是对人生、知识、自我价值的渴望和追求。
要开展这类文化活动,绝对离不开图书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的有力支撑,如文学艺术作品、综合性工具书、历史文化资料,名著、名画、名曲、名片等经典作品。
这些文化资源无疑都发挥着净化、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启迪学生的灵智,锻炼学生的公共组织能力的独特效能。
总之,高校图书馆为了发挥学生“第二课堂”的教育职能,必须在精心组织馆藏上下工夫,花大力气,如此,才能使死的图书文献变成活的精神食粮,真正使“第二资源”造福人类。
三、努力营造高校图书馆的最佳学习氛围
1.舒适别致的馆舍建筑。
高校图书馆的馆舍建筑作为学校
文化形象的实体性标志建筑应该具有宏丽庄重、静穆崇高、深邃含蓄的文化品格,让学子们一看到它便有一种肃穆、静谧、心旷神怡之感,然后油然生发出陶醉和向往。
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旧大馆系琉璃瓦庑殿顶结构,一派国学太学的气魄,深邃肃穆给人如入庙堂般崇高心境;北京新首都图书馆,外观即是展开的书页,一望便令人生出探索书山的向往。
2.实用完备的设施设备。
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堂授课内容有限,往往难以满足学子们求知的渴望。
只有到图书馆,在这真正意义的“第二课堂”中去补充本专业学科学习之不足,深入探索本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沿信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活。
为了保证和满足学子们的需求,作为大学图书馆必须努力在馆内提供尽可能完善、合理的学习设施、设备。
诸如,宽敞实用的各种类型读物的阅览场地,色、声、光协调互补的虚实相应的必要学习条件,合乎卫生标准和科学配制的舒适阅览桌椅,以适宜学生良好阅览心理的养成。
3.幽静闲雅的环境氛围。
图书馆的环境氛围对学生自主学习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一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
进入图书馆这一环境氛围,随着书籍的开启,随着读者自身的交流感应,人们会变得更文明,更进步。
二是求知环境与审美环境的有机统一。
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的图书馆,当然是学生求知的最佳环境,无与伦比的“第二课堂”美的图书馆的求知环境,学子们不仅习得了文化,也美化了他们的心灵。
图书馆创造的环境美,构成的是特殊审美环境,是高层次、高品位、高规格的审美环境。
4.优良实用的馆风馆纪。
幽雅环境的营造,文化内涵的包蕴,来自优良的馆风馆纪的保证,而其形成的关键因素则在于人。
这里的“人”包括到馆学习的读者和馆内工作人员,但主要的决定因素则是馆内的工作人员。
充满浓郁、沉稳的文化底蕴和活跃积极的学术氛围的馆风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
首要条件是工作人员的整体知识结构,即学科、专业结构和知识面宽、广、深、新。
第二个条件便是人员的文化素养,即图书馆人员经后天学习、实践,接受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固的文化意识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前景的认知程度。
由此形成务实、实效的独具特色的优良馆风,并衍生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
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所形成的心理气氛,犹如一套无形的法规、馆纪,对每个读者和工作人员的一切言行都存在着强烈的心理制约作用,同时加上馆内工作法规细则及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对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曹廷华.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图书馆杂志》编辑部,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编.网络资源的组织与管理[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夏佩福.略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 ].图书馆学研究,2000(6).[4]李世珊.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职教论坛,2003(24).[5]张楚玲.素质:教育的沉思[J ].高等教育研究,2000(2).
[6]宋剑祥.发挥图书馆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职能[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