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湿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滨湿地:湖泊之“肾”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
湖滨湿地是湖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湿地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以及生态旅游、缓解污染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湖滨湿地可以在地表径流入湖前对其所携带的污染物质起到一定的拦截作用,随径流进入湿地的氮、磷物质在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作用下,被截留在湿地中或转化为气态物质进入大气而离开径流系统,使径流在进入湖泊前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从而减少入湖污染负荷。
因此,湖滨湿地可以作为陆地与湖泊水体的缓冲区,是湖泊自我保护屏障的自然生态系统,被誉为湖泊之“肾”。
据统计,我国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有2 300个,总面积约70 988平方公里,湖泊总贮水为7 077亿立方米,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毫无疑问,保护好大大小小的湖泊,对人类生活有着极大的意义。
湖泊对河流的水量起着调剂作用,雨季水量增加,湖泊起蓄水作用,将河水拦阻起来,减轻下游洪涝灾害。
到了春、冬季节,河流水量减少,将湖泊储存的水放出,既能灌溉下游农田,又能解决饮水和工业用水的困难。
如我国的洞庭湖就是这样,在它的周围形成了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两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究其原因就是湖南、湖北两省得到了洞庭湖的灌溉和水利之便。
湖泊能够调节气候,表现最为典型的就是我国云南省的滇池和洱海。
五百里滇池夏季吸收酷暑,冬季释放热量,同时又有大量的水蒸气的扩散,形成了地区性的小气候,使得昆明气候温和湿润,夏无暴热,冬无严寒,一年四季鲜花怒放,成为芳草长青的“春城”。
湖泊及其周围的湖滨湿地乃是天然的统一体,大量的湖滨湿地犹如人类身体之肾,起着过滤、净化水体中污染物(如氮磷、有机物、重金属元素等)的天然性能。
因此,保护湖滨湿地和建设环湖人工湿地意义重大。
然而,我国早期对湖泊脆弱性认识的不足,导致人们大面积的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不仅使得湖内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质不断下降,同时使其周边湖滨湿地生态系统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例如滇池流域湖滨湿地已经丧失殆尽,天然的湖滨带也被人工硬化的堤岸取代,造成湖滨带的彻底崩溃;并使得仅有的些许湿地与湖泊本身的联系也被切断,从而造成湖滨湿地功能的丧失。
湖滨湿地退化和无端的人为干扰、侵占,使得湖泊之“肾”面临衰竭,“肾”将竭,“身”何以堪?失去了“肾”的滤毒、拦毒、去毒的天然屏障,作为“身”的湖泊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湖滨湿地退化原因探析
盲目开垦和改造是根本原因
我国从20世纪开始,就盲目地对沿湖湿地进行农用地开垦,改变了沿湖湖滨带的用途,致使我国湖滨湿地面积减
湖泊“肾”之衰竭:湖
基金项目:云南省环境保护发展项目(YN2007244)
作者简介:吕锡武(1954~ ),男,安徽宣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能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湖泊生态修复和生态水处理,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生活污水除磷脱氮技术和装备。
吕锡武 李彬 张仁峰
干枯的水葫芦会导致污染物释放/李彬
因疏于管理而干涸的人工湿地/李彬
少及功能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共围垦湖泊滩地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超过了五大淡水湖的面积总和,由于围垦湖泊而失去调蓄容积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我国现今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因围垦而消亡的天然湖泊近1 000个。
另外,长期以来我国为了保护湖岸,往往对湖滨湿地进行改造,导致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变得极为脆弱。
例如为了防治湖浪对堤岸的侵蚀,太湖、滇池等湖泊都采取了水泥衬砌保护岸堤的办法,防浪堤的存在导致了水体与湿地的隔断,阻碍了堤内外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湖滩、沼泽消失,仅剩少量河岔,致使湖滨带生物多样性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湖滨动植物生境遭到破坏,使得原始的湖岸滩地和湖滨湿地消失殆尽。
沿湖围垦和湿地用途的改变,还导致水生生物失去了栖息空间,渔业生产、湿地经济植物的种植失去了发展场所,对渔业资源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水质和土壤污染加剧生态系统破坏
废弃物堆积和污染物排放造成的水质和土壤污染等问题是湖滨湿地面临的又一重要威胁。
随着国内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湖泊,例如太湖、滇池等的点源污染得到一定程度地控制,而面源污染已成为沿湖的主要污染源,即湖盆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田化肥、农药及农业固体废物,经地表径流汇入河道漫流至湖滨湿地,最后流入湖内。
因此很多湖滨湿地成为污染物进入湖泊的承泻区,破坏了湖滨湿地的截污和过滤功能,对湿地植物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
湖滨湿地区域水生与湿生植物由深水区、浅水区向湿地、陆地逐步消亡,生物物种急剧减少,湖泊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湖滨
滨湿地退化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CFP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衰退进一步破坏了湖滨带的生态功能,致使湖滨带缺乏应有的生态防护作用。
同时,随着大量的农肥、农药及激素的应用,使得消除土壤板结、天然净化功能的微生物种类趋于单一,造成生态入侵和生态功能退化。
在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昆明的母亲湖滇池中,为净化水体引入的水葫芦大量繁殖,造成人为控制困难,水葫芦因打捞不及时而枯萎、沉淀、释放氮、磷,又促使春夏之交时大量藻类簇生,形成藻华,水质发臭。
水质功能退化反过来又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包括鱼类在内的水生生物逐渐消亡,使得湖泊的命运令人担忧。
过度开发生物资源导致生态失衡
湿地具有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单位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
那么自然湖滨湿地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仅湖滨湿地的植物资源,就不可胜数。
湿地植物种类繁多,仅水生植物就可以分为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沉水型等不同的种类。
它们不仅在净化水质和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湿地秀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对我国多种行业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芦苇在全国大多湖泊湖滨带就有大量分布,也是重要的造纸原料。
据统计,1吨芦苇可代替2吨木材,现在全国年产芦苇约245万吨,可节省490万吨木材,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优质纸张原料,而且促进了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森林资源的保护。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对湖滨湿地的生物资源的过量利用,导致湖滨湿地系统的一些物种急剧减少,从而危害生态平衡,威胁其他物种的安全,致使湖滨湿地退化。
另外,在围垦区池塘养鱼则加重了湖泊污染,而对湖滨湿地区的高大乔木的乱砍滥伐等,都加剧了湖滨湿地的退化。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水体都有一定的生态容量,但为了满足我们日益膨胀的物质追求,我们往往忽视甚至践踏自然规律,过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超出了其能提供的物质极限,从而适得其反。
不合理用水破坏了湿地净水功能
湖泊往往兼有水库的功能,例如滇池曾经是昆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每年都会抽取大量的滇池水来满足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当我们的取水量超出了湖泊的环境承载力时,大量的湖滨湿地可能会消减,并带来不良的影响。
但我们却常常过于乐观地估计湖滨湿地的净化水质的功效,将大量的
植物搭配错落有致的人工湿地/李彬
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甚至是含毒的工业废水排入其中,使得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能力丧失。
这种过度的、不合理的用水可以使湖泊的供水能力大大减弱,也使得湖滨湿地的净水功能受到极大地创伤,导致湖滨湿地的水文过程改变,水利动力学条件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从而可能造成湖滨湿地的彻底消失。
恢复湖滨湿地的阻力和前景
由上述分析可知,湖滨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因素。
因此,湖滨湿地的管理是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退化湖滨带的管理是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我国,要想在保护湖滨湿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人类与湿地生态的和谐共存,任务还很艰巨。
这种恢复湖滨湿地甚或增加更多的人工湿地的愿望,往往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阻力重重。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空间来承载,从而造成自然与人类争地的局面;另一方面,人们对湿地生态功能甚至对湿地的经济效益一知半解,造成恢复湿地的动力不足。
只有认清阻力的根源,方能求得解决问题的良方。
人类生来具有趋利性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让人们了解湿地、认识湿地、宣传湿地及其附加的价值,将有可能变阻力为动力。
让人们了解湿地的价值特别是其净化污水的潜力至关重要。
例如,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相比,人工湿地的建设费用要低得多,而且基本无运行费用。
另外,良好的湖滨湿地景观价值不容忽视,例如江苏盐城的丹顶鹤保护区的湿地,每年的旅游收入相当可观,有了旅游收入的反哺,将有更充足的财力来进一步改进湿地的建设项目。
近年来,随着生态问题和环境水污染问题的加剧,生态湿地特别是湖滨湿地的建设正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其相关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
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全社会通过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湖滨湿地的生态问题正逐渐受到应有的关注,社会各界也更主动地采取多种措施预防新的破坏,恢复已退化的湖滨湿地生态系统;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不合理的、甚至破坏性地开发利用湖滨湿地的活动还比比皆是。
因此,尽管我们承认,经过国家多年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多起重大生态破坏带给我们的沉重教训,确实使我们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观念也在逐步转变,全社会都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站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潮头的前列,身体力行进行着各种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有益于自然生态的伟大实践。
但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也还有许多人远离时代精神,不能走出被实践证明是非常顽固的思维定式而获得新生,仍然习惯于经济工作表面层次上的大场面、大气派,从单一目标出发追求政府官员的政绩及面子工程,而不顾国家长远发展潜力和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忽视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等深层次问题,以致积重难返。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各级政府已经逐渐认清并开始正视我们的发展模式与思想观念及对湖泊之“肾”带来的巨大损伤。
目前,我国各地,尤其是位于我国人口稠密聚集地的“三湖”区域的湖滨湿地的恢复与重建有了很大进展。
昆明市晋宁县新街乡三合村委会天然湿地,已建设成为环滇池沿岸保护最为完好的原生态天然湿地,总面积达26亩。
20多种包括白鹭、夜鹭等在内的水禽及鸟类是这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而垂柳、荷花等陆生和水生植物对滇池水体的净化作用极为明显。
湿地内水生植物除少量为外来物种外,几乎都为原生物种,没有出现外来物种破坏原生态平衡的情况,是恢复湿地的典型范例。
昆明为了更好地发挥湖泊之“肾”的净化水质功能,“十一五”期间投入了最大限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例如,受昆明市政府委托,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于2004年12月组织了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建设详细规划(分为滇池北岸呈贡和晋宁滇池西岸两个标段)招标活动。
此次招标活动面向国际,参与者包括了国内外很多知名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单位,最后通过公开评选,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牵头,包括了同济大学、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香港黄俊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建设详细规划,得到了昆明市政府和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的好评。
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环滇池截污共完成“退田、退塘”30 646亩,完成环湖生态建设16 370亩。
而2009年将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基本完成退人、退房工作,加快滇池外海湖滨湿地与湖滨林带建设。
对于湖滨湿地退化较严重的太湖,在2007年无锡市政府就表示将用3年时间投资30亿元开展太湖湖滨湿地的建设工程,以保证把太湖流域生态治理和建设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使太湖生态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步恢复太湖自然风貌,努力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
对于巢湖,2008年,专家评审通过了《合肥市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报告》,规划5个湿地建设与生态修复项目,以总投资233 468万元来开展合肥滨湖生态湿地工程,以助减缓巢湖富营养化,相信此举能够在营造生物多样性的湿地景观及恢复巢湖湖滨湿地退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湖滨湿地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相信,假以时日,还给湖泊一个健康之“肾”完全可以成为现实。
目前,在云南省范围内退耕还湖、退塘还湖的力度空前,大量的湖滨湿地将逐渐取代硬质堤岸,湖滨湿地将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净化污染的天然功能,届时,我们周围的水体将更加明澈,湖泊之“肾”将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