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那些古村落古民居古街区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那些古村落、古民居、古街区
温州古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民居建筑风格多样。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温州地处偏僻山区的浙南,过去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很多山区没有开发,造就了古村落民居的长期存在和得以保留,从年代上看保留下来的古民居一般为明清时期的遗存。
一、温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在温州,散落乡间的古民居数量相当庞大,目前永嘉、泰顺发现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数量较多,文成、苍南也保存得还好,而瑞安、乐清、平阳等地的古民居大部分已消亡。
温州古村落居民大都是外地迁来,居民的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当地居民或附近居民迁来。二是中原地区为躲避战乱或政治避难而来。三是福建浙江沿海居民为了躲避倭寇的骚扰迁居而来。村落居民在浙南这片热土落地生根以后,就开始繁衍生息,建造家园,通过不同的方式建造自己的住宅。根据建筑风格与特色、村落形态与功能,可以粗略地将浙南历史村落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军事防御型(如永嘉楠溪江的屿北村、乐清黄檀桐村)、耕读文化型(如永嘉芙蓉、苍坡村)、手工艺生产型(如苍南县碗窑村、瓯海泽雅水碓坑村)、商贸流通型(平阳坡南老街、顺溪老街)、官吏府第型(如乐清南阁村)、商贾豪绅型(如平阳顺溪陈家大屋、泰顺胡氏大屋)。
古民居是温州的历史文化遗存,一砖一瓦都在形象地展示着温州的发展脉络。温州古建筑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和天
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理念,对中国建筑及历史城镇村落的影响根深蒂固,反映在选址、布局、定位、朝向、结构、装饰、体量、色彩、绿化及与周围环境协调等方方面面,尤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合理利用自然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寄情山水,注重人伦和谐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归纳起来说:一是崇尚自然重生态,吸收山水之胜、风物之美,做到呈生态之象、开画图之境,物兼育而道并行。二是讲究耕读礼传家,儒道礼乐交融,天人合一气象,宗法规制自有。三是建筑科学重和谐,建筑类型丰富,规划严谨和谐,空间布局合理。四是装饰美观重寓意,儒气野气交融并存,古式遗风匠心巧运,远近高低各有不同。五是穿街走巷利方便,宅院花竹秀,街巷达四方,文房四宝柴米酱油,一应俱全。
二、温州古民居结构布局
温州山区古民居一般多为木结构,临街(路)木屋层层外挑。木构架用料硕大,工艺精湛,有的房屋结构全不用钉,而是用不同的榫卯将各部件连接得天衣无缝。墙体只起围护作用,采用地方材料大仑砖或四寸薄砖砌空斗墙,亦有用木板作墙或用篱笆泥墙的。屋面荷载由柱直接传至地面。大户人家多用抬梁式,一般民居两端山墙多用穿斗式。山区穿斗式木构架山面上部普遍用竹篱糊上蛎灰筑成,既减轻了梁柱负荷,又给人以灵巧的结构感。屋顶多为悬山顶,挑檐很深,木桁条直接架于梁上,一般为小式木作。檐廊的梁、枋、楣、罩、柱头、撑栱、藻井是重点雕刻之处,表面一般施蜡而不涂漆,显露出木材朴素的肌理之美。温州民居还擅长砖雕、石雕装饰,精湛的砖雕和石雕
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温州盛产石材,建筑地基、台阶、地墁、柱础、墙裙、墙身普遍用毛石、条石、片石、块石砌筑,而遍布於山溪的卵石更是信手可得,成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人们除用它平砌地基、墙身外,还用它驳岸、筑围墙、砌水沟、铺路,甚至於用它当坐凳。
温州古民居从空间布局上看,大多为合院式,正房或七开间或九开间,厢房一般是五开间。民居总体结构布局依次为门楼(多为一进,也有两进的)、庭院、两厢、正房、后院(花圃);附属建筑有厕所及猪栏、牛栏等。
门楼:门楼外村口原建有一座大门楼,为防御山匪侵扰。民居普遍建两座门楼,一进门楼大多为砖石作,突出了防御功用,石作门楼的门楣上方常有横额和门联。二进门楼则为木构。温州民居的大门是主人身份的象征,有的以“屋门”形式出现,门上做出脊、檐和装饰性斗栱。而“墙门”的普遍做法是门向里退缩,形成一个“八”字形空间,巧妙地解决了临街用地局促和遮雨问题。
院落:院落是一个活动场所和休闲场所,可供实和和休闲。
正房:正房厅堂(明间)是婚丧等仪式的举行场所。厅堂左右的木板壁常贴有诗联、家训。厅堂左右的房屋(次间、梢间、尽间)均有前后两间,前为待客进餐之处,后作厨房。
厢房:子孙们常住在厢房。有的厢房明间亦做成厅堂,更有文人雅士依个人所好,在厢房小厅堂太师壁上悬匾,取名某某轩,匾上书上诗文。古时妇人终日待在两厢,足不出户,她们的生活、活动圈子
也仅限在厢房,“老父三年不见其女”、“新娘七年不出楼”便是封建社会妇女之境遇的写照。
后院:门楼外民居后院多建有花圃,养花植木,鱼游鸟跃,清风明月,吟诗作赋,自又是一处别有洞天的小天地。
楼层:民居为二层建筑,一楼的功用如上所述,二楼通常是卧室,或作书房、贮藏室等。
民居梁架结构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插梁架,或是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门楼外民居普遍使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插梁架两大类。其中插梁架属于一种特殊的梁架技术,这种梁架结构多见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梁木一头插入中柱,另一头则又落在金柱(童柱)上。
三、温州古民居建筑特点
由于浙南的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面临海,交通不便,从而形成了历史城镇和村落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建筑风貌和特点,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温州地形封闭、多山,冬季日照强,夏季雨水多,高湿闷热,民居建筑主要是针对夏季气候条件设计的,避光、防雨、通风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温州传统民居有以下特色:一是出檐深远且种类繁多。在楼房分层处设腰檐。局部屋面升高形成重檐。为保护山面不受雨淋,产生山檐。室外走廊多以披屋形式处理,又产生廊檐。在山面或没有腰檐的墙面上开窗开门多加雨披,是为窗檐、门檐。有些食物、种子需藏在通风、避潮的地方,故又创造了檐箱做法。为适应沿海风大的特点,在主体建筑两端往往加披,抵住主体的山墙,增加了建筑物的刚度,
同时披屋面遮住了主体建筑山墙的大部分,既可挡雨又减轻太阳的辐射,这种披屋可看作是扩大了的檐。二是开敞通透。温州传统民居都由门、院、屋三部分组成。其平面布局,小家庭多为开口型,如“一”、“厂”、“ㄇ”、“H”形等;大家庭多用“日”、“田”、“目”形等,虽周边封闭,但就房间而言仍是开敞的。如温州河西街谷宅布置有前后院落,永嘉芙蓉村陈氏大屋还围合了六个天井,使房间拥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屋内普遍采用敞厅、通廊及可灵活装拆的间壁。室内装修大量采用空透的装饰构件如透雕的门窗、棂格、花窗等,不仅具有通风、除湿、换气的作用,还营造出强烈的光影效果。三是就地取材。温州盛产竹木,为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地方材料,形成以木构件为主的结构方式。
具体到温州各地的山川河流、人文风貌和宗族源流等情况,其民居建筑又各有特色。
第一、永嘉古民居建筑特色
在所有温州古民居、古村落中,楠溪江的古村落是最突出的代表。楠溪江流域古村多达50多个,其中最为典型的有苍坡、芙蓉、岩头、豫章、花坦、蓬溪、林坑等,个个都是拥有民居、宗祠、亭台、池榭、书院和寨墙等功能齐全的传统小社会,几个村落选址可以同时借山水而设置。这些散落在楠溪江中游两岸的古村落群,目前尚存留有较完整的宋式村貌、明清建筑及其文化习俗。
如:芙蓉古村为陈姓聚居地,据传始建唐末,有陈氏夫妇为避战乱,由闽入浙,于此定居,村落格局说按“七星八斗”寓意布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