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材料1609 顾御麟41603329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的举动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词引入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其实,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讲话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多达一百多次,显示了他作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对这一新的时代命题的高度重视。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彰显了这一命题的时代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等许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以及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这个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向历史那样独善其身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国际性的事件,使得各国人们对于国家、人类需要相互依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也是人们对于命运共同体提出前的最初的认识在。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发生的危机在全球化面前,可以迅速地传播,波及全球,对国际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联合起来,同舟共济,共同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把握其宏观经济政策以帮助东盟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出现,都是国家之间在相互依存中通过国际机制建设应对国际危机的例证。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这些危机完全可能像上个世纪20到30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所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应是我们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有四个价值观有待认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是指国家之间
的权利分配不必像以前那样通过战争那样极端的的手段来实现,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观,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其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社会共识,早在1996年,可持续发展观就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在各种实行方案与结果中也显示了我国对该价值观的重视。全球治理观,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每每遇到国际危机时,全球机制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给予帮助,度过难关,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的二十国集团,协调各国对应危机,使世界经济摆脱了陷入20世纪20到30年代全球大萧条的境地。
在提出这一观点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概念,倡议世界各国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提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新发展之路,通过许多“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我国还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摈弃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倡导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具体举措例如,“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现已帮助解决了各个国家与中国的货物运输问题;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峰会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但是,这次峰会的意义还是为各国政府的联合行动,抵御危机,恢复市场信心打下了坚实的“信赖”基础;厦门会晤,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回顾总结过去10年合作经验,携手规划未来发展愿景,这次厦门会晤有5大方面的成果: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合力;发出更响亮的金砖声音;打造
更牢固的社会根基;构建更广泛的伙伴关系;形成更有力的机制建设。
上面的这些我只能够做到尽量去理解,但毕竟还是离我有一些遥远,平时的接触比较少。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又能为其做些什么呢?这是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官方的解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也就是在发展自己国家时,在保证自己的利益的前提下帮助他国,谋求共同发展。这些在我们普通的大学生面前就如喜马拉雅山顶一般,遥远而又美丽,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杯水车薪。至少现在不是我们所能做到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只能先从身边所见,来阐释它。
从我身边来说,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如何对待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这个问题上可能会有一些可以思考的地方。在北京科技大学的校园中,有不少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和我们一样,他们也只是来北科大求学的一份子。我认为,为了吸引国外留学生来上学,增加学校的收入,从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是合理的,但政策的合理程度也要也要有所斟酌;在外国友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也应该予以援手,但是我更希望可以中国学生也可以在这方面可以和他们平起平坐。我之前在网上看过一则消息:在一个外国友人丢失手机时,警察们倾巢出动去找遗失的手机;然而我们国人有时自己丢了手机,告诉警察就好比对牛弹琴,用处有时候并不大。我举得这个例子确实有一些片面、偏激,绝大多数人民警察都是十分认真负责的,但是我所说的这个现象也不是不存在,在其他的一些服务行业里会更甚。好客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但我们也绝不能轻视自己。如果走偏,那就完全偏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轨道。
将目光从周围的外国人放远到未来与他国,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的最终目标,我们有太多太多需要去准备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青春事业,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事业。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理想放大到整个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去,基于此定下一个目标,在今日之时积累正能量,让青春在新时代闪光。
作为材料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我十分想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自己能做的贡献。如果能够从自己所学的知识入手,从自己的专业方面为国家出力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不过现阶段我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实在有限,远远没有达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