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学科专业性语言。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里还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口头表述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言传身教”。运用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准确严谨
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性是指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首先,内容准确。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就绝对不能漏掉个“岛”字,因为,我们平常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如果教师照本宣读,学生可能
会把银元和白银混为一谈。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白银“一两”比银元“一元”昂贵,按当时一般比价,一银元大约相当于白银七钱多,那么,2100万银元折算成白银大约1500万两。
其次,用词严谨。“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不准确,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在其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参加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教师以“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似嫌不妥。
最后,恰如其分。历史学科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它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不必过多描绘与修饰。但这并不是说历史教学语言不必要和不可以借助语文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只是说象具有鲜明文学夸张色彩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形容词是不应该采用的,而运用比喻等也必须恰到好处。
二、精练简洁
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练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课堂上说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中。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讲台,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的语言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的光
彩。精练简洁并不是空洞抽象,历史课堂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史。有的教师讲课信息量丰富,学生爱听爱学,获益匪浅;有的教师话语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含金量太少,必然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
三、生动形象
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并不情愿地听教师讲课,那么,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有人形容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听起来是艺术享受,而枯燥平淡的教学语言犹如给学生上“听刑”。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是多种方法之一,而是历史教师的一条“基本要求”。
四、充满情感
要充分发挥历史课堂语言的魁力,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还要充满情感色彩,以求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瘦骨嶙峋、缺血少肉的历史课,只能把学生“累死”,既不能把学生带进几千年前、几万里外的历史现场,更谈不到触及灵魂、感人
心弦了。因此,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色彩当与具体形象的讲解相结合。例如,讲述李大钊就义,若照本宣科,只有短短一句,不可能收到理想效果。但如果教师饱含激情地讲述一下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大义凛然地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你们杀人是毫无用处的!”这将会在学生心灵中激起巨大的震动,必将对李大钊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铭心刻骨,难以忘怀。
五、时代气息
历史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但是,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引用原语原文应注意两点:(1)要用在要害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到达广州时,对各国在华商人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大臣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2)要短小、浅显。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短短二十二个字就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深刻透彻,却又浅显易懂。
总之,为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不断钻研历史
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当前在实际的历史课堂中,不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应该加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