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要: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对象,就是培养某特定领域的高级职业应用专才。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但要培养该职业的专业理论和应用技术,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相应职业的道德操守以及该职业在实际操作中的素养。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时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从业和所学的专业不对口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引出校企合作“2+1”贴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从而对高职高专校企合作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社会转型”的跨越,事业、企业的“转型”,促使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呈现就业难、专业不对口等现象。

在高职教育发展领域,没有与时俱进的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如过时产品,将被社会淘汰,学校教育失去培养人才的意义。

一、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急需高职高专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不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企业数量,都列于我国前茅。

珠三角可谓是“世界加工厂”,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可想而知。

在过去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中,主要依
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各种岗位上的劳动力。

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集中地反映了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社会经济转型。

新的经济模式促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更高的层次,过去的经营、管理、生产理念必须转变。

珠三角作为对外发展的前沿地区,经济转型要先于许多地方。

由于珠三角各行业产业链成熟而庞大,企业转型造成严重的专业人才的缺口。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各类专业应用人才的基地,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贴近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一味“闭门造车”,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也将被社会淘汰。

(二)“2+1”人才培养模式是生产合格产品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三十多年里,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断层,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教高[2006]16号文件,即《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其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早在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

德国的“f+u”模式(f+u为德语fortbildung und umschulung的缩写,意指继续教育与转岗培训)和“双轨制”(也称“双元制”教育),是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教育模式,其培养出的实用性人才受到世界上的公认。

2002年广东白云学院第一批参加“f+u”的学生,学归后受到国内众多实力外企的青睐。

日本的高等职业分为教育系统内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和教育系统外的职
业训练。

日本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宗旨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以产学结合为机制;政府立法保障,向纵深发展,终身教育。

日本所培养出的职业人才,其专业技术、职业素养,是世界公认的楷模。

正是有这样严谨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实效性职业人才,使这两个战败后的国家,从废墟里快速腾飞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国家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要着重于紧密连接社会发展趋势的需求,服务于区域经济。

教学内容与实训实践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模式。

二、“2+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把课堂教学与现实中的运作教学相结合,把专业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实习相结合,贴近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模式,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在保证教学计划的教学环节的前提下,学校根据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灵活制定教学内容,或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各自特长,克服由学校单一培养所带来的许多不足。

如:教学内容的滞后,实训设备与实际生产脱节,学生对职业规范、职业技能、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认知不足。

“2+1”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时间安排上,学校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习2年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社会或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实习实训。

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前提,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订教学计
划,恰当安排学生的社会实习实践时间。

(二)“2+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学校与学生之间“教”、“学”、“做”的目的明确,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

学生较早了解专业特点,明确学习目标,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有较好的规划。

2.学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思路清晰,对教师能力要求和培养方向明确,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师资队伍。

3.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属于学校的的产学机构,了解专业在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制定来年的招生计划,教学资源配置和整合。

4.学校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进一步合作与交流,建立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学生。

5.“2+1”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针对性强,学生学习、生活充实,便于学校管理。

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社会发展所需的前沿技术、技能,建立自身面向社会的信心。

6.“2+1”的人才培养模式,缩短学生对岗位适应时间,短时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为毕业就业铺平道路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操作
珠三角地区,工业、商业发达,在“十一五”规划倡导之下的社会与经济转型,珠三角地区首当其中。

从2010年开始,珠三角
地区各个领域上对高级职业人才需求严重缺口,各行业急需相应人才,我国高级职业人才培养相对落后,在短时间里很难填补空缺。

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和社会企业合作的良机,高职高专院校根据自身开设的专业与相关的企业展开合作,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明确双方的职责,共同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2+1”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特点
1.注重实际发展趋势需求
根据社会发展趋势的实际需求情况,结合学生在从业中进一步发展专业技能的要求,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确定相应的的教材,开设相应的科目,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与资源,真正做到教改的与时俱进。

2.注重实践的实际应用
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结合学生对专业掌握的实际能力,开展相应的培训计划,培训的内容要详实,并讲究时效性。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了解所从事的专业技能素养、专业在操作整个程序,为学生对后面的学习和就业做好相应的准备。

3.注重校企对等合作
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学校培养学生的过程要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至关重要,管理层的意识形态、管理能力、效率。

是关系到校企是否
顺利合作,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学校师资队伍力量配备,是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是否能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是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基石。

(三)“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阶段的实际执行
在实践中“2+1”人才培养模式一般为四个实践阶段。

一:职业实地认知教育阶段;二:技能实践阶段;三:集中培训阶段;四:仿真强化训练阶段。

根据各个专业、行业特点的差异性,在保障一年实践时间前提下。

各专业、行业在每一阶段实践时间可以根据学生掌握实际情况安排。

“2+1”模式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与社会接轨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充分体现学校和社会紧密衔接的效果,实现学生毕业时进入社会各个行业,来之即用的效果。

因此,各个专业实践的设计与安排,必须根基专业特点和社会要求共同设计适合自身的实践模块。

在每一个实践阶段,实践的目标要明确,动机性要强,教与学的效果要有规范的考核指标。

1.职业实地认知教育阶段
了解自身所学的专业在社会运作中的实际情况,专业发展前景与发展趋势,职业心理转换,职业操守,职业规范,树立学生对自身专业的信心和认同,激励学生对自身专业不足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执行安排有:专家讲座辅导;实地
考察;实地实习、实践。

2.技能实践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使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在实际生产中能够应用。

学生需要了解所学专业对社会生产的概念,掌握本行业的生产流程、原理,掌握一定的实际问题处理要点与办法。

执行安排有:(1)“传、帮、带”。

为做好学生社会实践期间的教学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导师在学生实践学习中的教学指导作用,提高社会实践的教学质量。

学生进入社会实践阶段,不是“放之任之”,学校要制订好学生生产性顶岗实习校外教学的制度。

学校与企业在对学生实践教育中分工明确,责任明确。

学校负责对学生在实践中应用专业知识的指导;负责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安全教育、法纪教育和就业指导等。

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技能训练、劳动纪律、安全生产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工作流程、原理、正常操作、事故处理、开停工等操作技能。

双方尽到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传、帮、带”的职责。

(2)阶段性考核
根据各专业的技术、技能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各个技能环节实践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

3.集中纠正培训阶段
学校与企业共同总结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专业理论、技术不足
方面,集中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

体现教学“因材施教”,注重现实教学,校企共同参与教改。

具体培训手段:专业理论知识课堂讲解、现场讲解;专业技能现场讲解、现场实践。

4.仿真强化训练阶段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运作需要,校企双方提供尽可能的平台,对学生采取相应措施仿真训练。

主要作用是:(1)克服传统的“传、帮、带”,“照葫芦画瓢”效应,有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独立思考,用更为合理规格要求自己。

(2)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真刀真枪”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专业问题处理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3)培养学生敢于承担责任的心理,促进学生“学习与工作”思想意识的转换,未就业增强信心。

(4)有利于企业对人才的挑选和储备,相应工作岗位人员的衔接。

(5)实习效果鉴定
学生通过在社会一年实践过程中,按照所在用人企业准员工要求,用人企业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实践考核档案,企业在对学生考核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考试成绩,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实践期间的行为表现,并按权重记入实习总评成绩,并给予中肯的评价。

四、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的结论
通过“2+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紧密融合,有机协作,共赢发展。

学校可以开设为企业人员提供终身教育的项目,可以开发属于自身的产学研机构,提升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企业可以聘请到适应岗位需求的员工,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益;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单位,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一)“2+1”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教学资源最大化,学校和企业能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研发与使用相结合,双方相彰得益。

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针对性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预先适应工作岗位,是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2+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实际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教、学、做”的内容安排与考核,关系到学生在整个实习效果和就业信心,因此学院要做好实践前周密的安排,制订出详细的实习模块、培训计划和考核要求。

(三)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真实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满足学生对职业向往的渴求;满足学生有事可做、有物可学的心理;促动学生对职业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期间的管理。

(四)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接轨,为企业节省人员招聘、培训相关资源,为企业发展预先规划提供资源保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变化,教育模式必须要与时俱进。

我国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教育应以紧密联系社会“2+1”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方向,发展职业教育和企业机密联系“订单式”教育模式是高职高院校生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春燕.广东白云学院2+1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z].北京:光明日报.2008.
[2]林春景.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3).
[3]周建松.关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